APP下载

大运河文化精神与高校卓越人才培养关系研究
——以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为例

2022-03-18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书院

杜 昀

(江苏师范大学 敬文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5月3日。“卓越”既具时代特色又含时代需求,高校一整套的“卓越计划”培养体系理应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担当。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工程的杰作,它以世所罕见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决心与勇气。大运河工程在不同的水资源和地形地质条件的区段,综合解决了汇水、引水、节水、行船、防洪等难题。作为沟通南北、疏通全国的交通网络,它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对促进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两千多年凝练出的大运河文化精神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受到大运河文化孕育滋养的长三角高校,更应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大学生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一、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及思想价值

大运河文化是多元的,更是交融开放的,它促进了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也实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有效连接,大运河文化精神是灵动的、包容的,在打开国门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又引入优秀外来文化。有学者将大运河精神的时代价值概括为如下几点:生生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基石,与时俱进的创新协同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灵魂,海纳百川的融合共生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核心,忠义诚信的使命担当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特质(2)孙杰:《大运河精神的时代价值》,《北京日报》,2019年5月27日。。

大运河文化除滋养着流域沿岸生活的居民,更是形成了一套开放性与包容性共生的大运河精神谱系,不封闭、不僵化、不断创新的大运河文化精神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参照标与领航标。

(一)“大一统”的国家理念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2月、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赋予了运河沿线地区光荣的使命(3)苏雁、周官正:《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的运河故事——江苏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调研与思考》,《光明日报》,2017年12月25日。。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4)中办国办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人民日报》,2019年12月6日。。大运河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运河沿岸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景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传承发展大运河文化成为运河沿岸城市的共识。大运河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深深影响着整个国家和民族,这不是单一的乡土文化,是集结中华南北地域文化与中外文化的开放性动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迎难而上的优良传统

大运河的挖掘是一项庞大艰巨的工程,在存续两千多年中历经不断修缮建设、疏浚治理。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品质在任何时间段都不乏涌现。如,为改善漕运线路不畅、运输费时费力、货物装卸不便问题,开凿费力最多、维护最难、疏浚频繁的黄河卫河段、通州北京段。一代代生生不息的运河人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大运河是一项伟大奇迹,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聪明智慧与顽强毅力,勇于创新创造,从设计到施工、从建设到维护、从运行到治理每一个环节充满着困难与挑战,但勇敢聪慧的运河人无所畏惧、迎难而上,使大运河从古至今都发挥着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和水利工程作用。

(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开凿大运河需要对原有天然水系有着全面认知与把握,对每一个建设环节都要有科学的论证与可行的实施方案,比如,如何调节运河流量,如何减少淤废等等,除了智慧更要具备严谨的科学精神,不断调整策略解决“水量浅涩,舡艘隘闹,船载停滞”等实际问题。尊重自然并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如扬州工匠的“三湾抵一坝”施工办法有效解决了三湾地带位处下游水流急、行船风险大等问题;大运河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闸、坝功能与施工方式都经过专业设计与论证,这些无不彰显着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定位

(一)优秀文化的接受者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以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并传承大运河文化作为国家号召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其中。而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组建的大运河文化传承文明实践团紧密围绕“四个一”,即一次运河走访实践,一次“非遗”体验实践,一场文化宣讲实践,一次全程记录实践,开展专家讲座、实地探访、非遗体验、文化宣讲等活动,践行了国家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的重要号召。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通过实践活动,对运河文化传承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以实际行动服务了国家战略,接受了大运河优秀文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充分参与保护大运河文化活动中,不断加深对国家战略的认识与理解,在未来能够更好地以自身的青年力量奉献在基层一线。

(二)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大运河流域动态发展起来的千年大运河文化强调传承,更强调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尤其强调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大运河正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项伟大工程。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更是在世界层面上证明了运河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完善大学生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机制,参与大运河文化实践团队的学生对大运河于历史、于现今、于未来的重要作用及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悠久的运河文化关系着祖国的建设,更联系着祖国的文脉。在调研现阶段大运河文化价值保护、传承及利用情况的过程中,大学生深入社会一线,对于当今社会在运河文化传承与建设方面所做工作及效果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其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由内而外的感受并参与到大运河优秀文化的传播中。

(三)优秀文化的建设者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5)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国政府网,2019年5月9日。这一重要指示也体现了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珍贵之处。尽管如此,长期以来大运河文化遗产其实也面临着传承利用率不高、开发方式过于商业化、生态环境面临危机等诸多情况,而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参与大运河文化传承的作用机制无疑会起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联合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兄弟院校,在假期对运河沿岸三地的博物馆、公园或社区等人流较为密集地开展了“你应该知道的大运河”文化宣讲活动,使得受众对于大运河的古往今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增强了保护运河文化的自觉意识。通过大学生参与运河保护实践活动,以点带面地让更多群众在各项宣讲活动中充分感知运河文化遗产的珍贵性,进而真正实现全民参与运河保护、珍视文化遗产的美好图景。

三、书院联盟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

大运河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凝练出的红色精神谱系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与载体。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在不断深入开发挖掘中,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不仅要保护好,更要传承好、利用好。近三年,书院联盟聚集了一批海峡两岸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生成立了“大运河文化传承青年联盟”,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到大运河文化传承中。依托高校的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提供理论指导,依托WCCO(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副秘书长担任校外指导老师提供专业的顶层设计指导,选配长三角高校相关书院优秀的团干部提供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校内外不同领域专家的专业力量,充分调动书院联盟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协同推进项目的专业化、覆盖面和示范作用。

(一)书院制的兴起与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的成立

作为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书院制有利于高等教育回归育人根本,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随着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科技、经济、文化等诸系统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区域内高校的互助与交流业已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在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书院制、住宿学院制等有利于优化师生交流研讨的学习和生活平台。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定位与要求,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应运而生。

(二)书院联盟的育人机制有助于实现大运河文化的高质量传承

当前学界对于“大运河文化”“运河文化带”等主题的研究层出不穷、各有建树,其中多集中于路径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层面。葛剑雄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规划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指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当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经济建设要求等”(6)葛剑雄:《大运河历史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刍议》,《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郑孝芬在《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综述》中提出:“近年来,大运河文化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大运河历史研究;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研究;运河区域民俗研究等。此外,随着申遗工作的推进,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角度’开展的课题研究明显增多。”(7)郑孝芬:《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综述》,《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孙久文则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中国区域空间格局的重塑相结合,提出了“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以文化为引领、以文化共同体建设作为顶层设计,以工程的形式促进发展理念的落实等建设大运河化带”(8)孙久文、易淑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中国区域空间格局重塑》,《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的建议。目前,对于大学生群体,尤其是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大学生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但这也为大学生拓展大运河文化研究的视野,探索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发展与发挥的可能性,该方向的拓展与补充无疑能够助力大运河文化传承实践的丰富与更新。

1.实践育人

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对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学校应当重视鼓励并引导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于运河文化传承中,以贡献出青年学子的力量与智慧。

以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为例,2018年成立了“走进民族文脉大运河,打造中华文明金名片”大运河文化调研团,组织学生分别前往通州、临清、徐州、淮安、苏州、扬州、杭州等7地开展专题调研,全方位了解京杭大运河文化建设现状,共涉及大运河9处河段,走进大运河世界遗产点16处,行程近1800公里,记录访谈稿件两万余字。调研团因地划分重点,分别从运河带民俗信仰、方言俗语、漕运历史、曲艺非遗等方面进行记录调查,通过采取参观博物馆、寻找遗址实地、专题访谈、随机采访等形式,从多个侧面发掘大运河的文化底蕴。2019年暑期时值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之际,为响应党和国家关于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相关部署和要求,深植广大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由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牵头,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苏州科技大学敬文书院等三家书院组建了大运河文化传承文明实践团。实践团的24名师生行走于苏浙皖三省,共同开展了对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隋唐大运河的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四个一实践”为要求,即一次运河走访实践、一次“非遗”体验实践、一场文化宣讲实践、一次全程记录实践,为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注入了青春智慧和力量。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通过官方微博为大运河文化传承文明实践团“点赞”,并寄言道:“再接再厉,传播运河文化。”彰显了在书院制培养下的大学生对于大运河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创新性、突破性与实践性。师生们深入社会一线,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坚定了文化自信,提升了传承意识,强化了使命担当,提高了参与运河文化传承的自觉性与行动力。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以社团等学生组织为抓手,启发青年学子探知运河故事的内生动力,通过专题研讨、主题团日等活动,将运河的重要历史地位、历史发展脉络、新时代建设要求等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充分激发了广大同学对运河文化的兴趣,聚集了一批有志于进一步深入了解运河历史、弘扬运河文化的青年学子,为大运河文化育人项目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奠定了牢靠基础。

2.协同育人

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大运河文化传承能够持久存在并不断吸引广大大学生投身其中的重要保障。在建成大学生参与运河文化传承的动力机制之后,运河保护机构与各大高校进一步加强协同,指导成立了青年联盟或实践团队,充分激活高校学生的青春活力,发挥各地高校的有生力量。通过由上而下的活动设计指导和学生组织内部能动力量的调动,不断丰富运河文化实践活动的内涵、拓展外延效果,如校内或校园间的学习研讨、文学作品创作、校园宣讲、vlog比赛以及赴运河沿岸地区开展历史宣讲、访谈调研、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实践活动,使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运河文化的传承中,保障传承工作扎实推进,永葆生机。

大运河文化传承实践团便是由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牵头并联合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成立的运河文化传承团队。团队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成立了大运河沿线高校青年联盟。该联盟是联络、团结、凝聚、指导大运河沿线高校青年学生开展大运河文化调研和宣传工作的社会组织,由自愿参加大运河文化调研工作的大学生组成。通过组建大运河文化传承团队,丰富大运河文化传承载体,引领众多高校青年进一步了解民族文脉,积极弘扬大运河文化,努力打造中华文明金名片,成功建立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运河文化传承运行机制。

大运河沿线高校青年联盟将运河文化传承行动规范化、模式化,平稳有序地运作并开展各项活动。联盟成员定期收集与京杭大运河相关的史料文献及运河沿岸相关的文学作品,了解大运河的开凿形成、运作、功能与文化内涵。青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地调查,深入大运河沿线展开调研及实践活动,调查了解当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具体成效。通过田野调查寻访运河沿岸的渔民、摆渡老人,采访专家,记录珍贵的口述资料,保留了大量的运河记忆资料。在记录资料的基础上,又实地考察大运河相关遗址,对船闸、码头、钞关、粮仓等进行测量统计与维护。这些具体的实践环节共同构成了大运河文化传承的运行机制。

3.文化育人

构建大学生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动力机制,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并完善建设外部环境驱动力。大学生是运河文化传承的生力军,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运河文化传承中,更是大运河文化传承动力机制的关键所在。首先,大学课堂需要加大文化传承类课程的比例,让学生在第一课堂上接受系统、完善的大运河相关知识,把学生培养成“爱文化、懂文化、会传播”的运河文化“传承人”。其次,丰富第二课堂载体,通过组织运河文化保护社团、运河文化知识竞赛、运河文化宣传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学生培养成“聚心团队、比学赶帮、勇担使命”的高素质“实践者”。

大运河文化传承需要充分调动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性,更应当激发学生心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自豪感,强化学生作为优秀文化保护者的身份意识与主人翁意识。建立大运河项目团体和个人的考评制度,通过表彰优秀来肯定付出和激励成长,通过选树典型、推广先进来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通过评选活动和宣传先进充分肯定大学生在传承工作中的付出和成绩,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拓展多元化的宣传渠道与平台,如建设大运河青年联盟网络平台,进行活动的推广与宣传。实践中扬州、宁波、淮北三组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的学生将大运河文化传承文明实践的整个过程以文字、照片及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积极投稿。稿件获得央广网、中新网、科学网、东方网、中国江苏网、《文汇报》《现代快报》等十余家媒体的报道,引起积极热烈的反响。青年学子在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中,汲取了不断前行的力量。

充分激发当代学生传承运河文化主动性的另一关键,则是要将实践成果更科学、更系统、更专业地加以梳理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研究成果推动运河保护,让学生切实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提升实践活动的收获感与成就感。长三角高校大运河文化传承文明实践团在“走进”大运河的同时,也将其所得分享给当地的居民,争取实现“运河千万家”的美好愿景。活动结束后根据实地考察整理出一份较为完备的调研报告,将调研报告中的对策建议递交给当地政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贡献当代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4.活动育人

大学生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能动力量,必须在制度保障层面加以规范与引导。大学生参与运河保护的相关组织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章程,明确机构运行总则,规划行动范围,确立会员吸收规则并完善组织结构。尽最大可能地使大运河文化传承运行机制在学生群体中得以确立并推广。大运河沿线高校青年联盟自成立以来建立了完备细致的联盟章程。联盟理事会下设综合部、人事部、文宣部、策划部、后勤部、财务部,各部门职责明确、制度严明,有效地确保了机构运行平稳高效。

在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需要充分调动社会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学生工作专家给予专业指导,以带领学生协作配合,专业化开展工作,健康发展。通过专家讲堂、实践技能培训、团队建设实务培训等,优化团队运行,提升实践活动的专业性和服务育人效果。如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的“大运河文化价值保护及传承路径研究”实践团队,不仅配备了团队校内的指导教师,更聘请了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副秘书长作为校外指导教师,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当中,切实提升知识水平,提高实践技能。

重视经费在大学生运河文化传承活动中的保障,一方面加强相关高校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保障初期工作的开展和校园内的平台搭建;另一方面,提升相关学生组织的自造血功能,激发组织活力,维持组织生命力。大运河沿线高校青年联盟的经费来源多为高校扶持、社会捐赠和资助及其他合法收入,多渠道来源的经费资产能够保障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经费的筹集、使用、管理也接受徐州市和高校有关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并以适当的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每次换届之前也接受大运河沿线高校青年联盟办公室、共青团徐州市委员会、徐州市民政局的财务审计,确保财务管理安全。

四、推动大运河文化精神与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融合创新

(一)强调成果更新,深化长三角高校实践育人协同创新

大运河文化绵延深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研究素材,大学生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作用机制的研究需要更为翔实的材料支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之间的合作共享,促进联盟学生获取更专业的指导、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广阔的活动平台及更丰硕的实践成果。要互相学习,经常讨论并交换阶段性研究情况,不断更新理论与实践成果。

首先,由各联盟书院负责人牵头,紧密联系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分享与互助共建,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研究院、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等机构的指导和支持力量,为各高校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学习与探索创造条件。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平台,借助分享会、网络直播等形式,积极介绍大运河文化传承的相关经验,吸引更多高校,尤其是书院制高校加盟,壮大大运河文化传承青年联盟的队伍,从培养优秀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角度助力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多层次保障大运河文化传承实践活动的运行。就“大运河文化传承文明实践团”的建设与后续发展而言,尚有以下几点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一,细化大运河文化传承文明实践团的规章制度,为团队的长足发展保驾护航。好的制度是团队运行的第一道保障,只有适合并完善的制度,才能促进团队各项工作的开展与进行;第二,扩大大运河文化传承的社会影响,让更多人关注实践团的工作和贡献,对内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壮大文化实践团师生队伍;对外借助社会与高校主管机构的指导与支持,媒体的关注与宣传,为大运河文化实践团的考察与记录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政策支持;第三,谋划长远发展,持续组建大运河文化实践团队,扩大考察的地理范围,完善资料采集、影像拍摄、材料记录等工作;第四,促进经验交流,扩大与深化师生各个层面的经验分享会,将在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遇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进行分享和研讨,做好工作传承、优化工作计划,解决工作困难,促进大运河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完善分工,明确各组织的职责,合理安排每次活动的实施细则,以高效的运行、高品质的活动和高质量的成果来提升实践团的社会影响力。

(二)强调深度推广,全方位促进同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大学生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不仅在于落实并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且在于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研究范式,从而将其拓展并运用到同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之中。长三角地区作为大运河沿岸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因而高校书院联盟的师生以此为研究的方向与主题。同样,如长城沿线、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高校,也可以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文化优势开展相关的学习与研究工作,从而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添砖加瓦,更好地促进青年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接触与感知,潜移默化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同时,也可将大运河文化传承实践活动与文化课程结合起来,形成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的精品课程。将实践团的工作同大运河文化的讲解、大运河文明成果的推广以及大运河精神的传承结合起来,打造相关的网络课程,开设相关的联动实体课程,使得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不仅局限于参与的师生,还扩大到高校全体师生。

应不断更新资料成果,汇集成册、凝聚成集,作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补充资料。大学生对于传承大运河文化的参与并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时,而应该持续进行;大学生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也会随之发展,相关成果也会逐渐丰富。

(三)持续细化研究,凸显高校书院联盟大学生专业优势

目前,大学生对于大运河文化传承的实践与研究多集中于历史学角度的记录和讲述,缺少对于其他专业知识的结合与使用。大运河文化所呈现的不仅是它的史学价值,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水运、建筑、风俗,以及相关的博物馆等的建设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书院制培养下的高校学子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以致用,将书本与大运河文化传承的实践结合起来,双向发展。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运用文字的力量,并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宣传并普及大运河文化和大运河精神;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将我国优秀的大运河文化介绍给外国友人,让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理科专业的同学可以成立相关的研究小组,研究大运河的水运、建筑等等,将数字与文化融合贯通。通过专业的分工,能细化大运河文化传承的研究,也更能够展示不同学科高校学子的不同作用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作用机制的研究与完善。

当然,大学生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动力、运行、保障与激励机制主要是以学生团体为主导,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大运河文化传承文明实践团也刚刚开始起步,未来的导向与后续的发展尚处在不断尝试与摸索阶段。如果大学生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的工作能够得到大运河沿岸地区的支持、得到民间相关传承非物质文化组织的帮助,多方护航,相信未来的路会更为顺畅,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会更为高涨,工作的创新性也会得到提升。

五、结语

大运河文化精神是高校卓越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内容和载体,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概括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大学课堂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介绍还相对缺乏,相关知识的获取主要借助于网络课程与媒体新闻。大学生对大运河文化的感知还不够深入系统,有一定的距离感,从而使得内生动力相对薄弱,该方面也亟待加强。二是当代大学生作为大运河文化传承的重要群体,参与大运河文化传承活动的时间较为有限。以大运河文化传承文明实践团为例,实践团的行走考察均是参与师生利用暑期进行的,活动时间较短。三是,活动形式不够丰富,实践团运行、管理、保障与激励等机制不够完善。面对这些现实问题,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可将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全面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进一步扩大大运河文化传承活动的参与人数,以提升大运河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范围。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书院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朵云书院黄岩店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白鹿洞书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