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明太祖时期“诏令文书”分析明朝和朝鲜半岛关系

2022-03-18张馨文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明太祖洪武李氏

张馨文

诏令文书是指以皇帝名义向所属臣民颁发的下行文书,是皇帝公布各项政令——诏敕类文书的统称。明朝的外交是通过使臣向外传达外交文书实现的,也就是诏令文书,这些诏令文书对研究明朝初期外交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诏令的下达,按照明朝制度规定,皇帝诏令一般由中书省、六部等衙门下行到地方布政使司各衙门,再至府、州、县层层下发。对于外交诏令,《大明会典》中有记载:“凡朝鲜等国,颁诏等差,学士等官充正使,从礼部奏请钦点”[1]622。明朝与朝鲜半岛之间来往的诏令文书作为两国外交关系的重要载体,是研究元明鼎革、丽末鲜初中朝交往的重要文献。

元明鼎革之际,中原与朝鲜半岛的来往甚多,关系十分微妙,王氏高丽政权在北遁的北元政权和新建的明政权之间徘徊不定,导致了中原和朝鲜半岛在交往中产生了不信任。北元昭宗去世之后,势力更加式微,王氏高丽掌握兵权的李成桂发动兵变建立李氏朝鲜,在外交上又开始完全倒向明政权。从两国往来的诏令文书内容来看,两国关系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朱元璋称帝后,为了避免北元与王氏高丽联合,开始积极与王氏高丽进行交往,两国关系进入基础发展阶段;后因王氏高丽亲元的不臣行为,两国关系又转为紧张;李成桂即位建立李氏朝鲜后,对外向明朝称臣,明朝与李氏朝鲜的关系虽有所缓和,但仍未能根本改善;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两国关系重新趋于稳定,开始转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一、明(太祖时期)与王氏高丽(恭愍王时期)关系

1368 年(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此时王氏高丽正是恭愍王在位。从1368 年(洪武元年)开始,明太祖就派遣使臣出使周边各国颁诏,始终致力于与周边诸国建立和平友好关系。据明太祖晚年追忆,他即位便“命使出疆,周于四维,历诸邦国”[2]3534。其中“足履其境者三十六,声闻于耳者三十一,风殊俗异,大国十有八,小国百四十九”[2]3535。由此可见明太祖和平外交的初心。明初,控制漠北及辽东地区的蒙古残余势力,继续沿用元朝国号北元,王氏高丽选择盟友时在北元与明之间徘徊不定。北元当时实力强盛,“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3]149,并想联合王氏高丽“宜助力,复正天下”[4]1327。为避免北元与王氏高丽联合形成对明朝不利的局面,明太祖极力与王氏高丽建立良好外交关系。

恭愍王时期,明朝与王氏高丽的关系是和缓与紧张并存,明太祖的外交策略及对王氏高丽的态度从诏令文书中就可以看出。明朝为发展与王氏高丽的关系作出了许多努力。1369 年(洪武二年),明朝派遣符宝郎偰斯赴王氏高丽宣布朱元璋即位,诏称:“尔高丽天造东夷,地设险远,朕意不生衅隙,使各安生,何数请隶而辞意益坚,群臣皆言当纳所请,是以一视同仁,不分化外,允其虔恳,命承前爵,仪从本俗,法守旧章”[5]866。王氏高丽旋即停止使用元朝“至正”年号,开始用明太祖“洪武”年号,并积极遣使贺朱元璋登基,表明向明朝归顺和臣服的态度。随后明朝颁布册封王氏高丽国王的诏书,正式册封恭愍王为王氏高丽国王,诏曰:“咨尔高丽国王王颛,世守朝鲜,绍前王之令绪,恪尊华夏为东土之名藩。当四方之既平,尝专使而往报;即陈表贡,备悉忠诚。良由素习于文风,斯克谨修于臣职,允宜嘉尚,是用褒崇。今遣使赍印,仍封尔为高丽王,凡仪制服用许从本俗”[5]866。同年,明太祖派遣金丽渊护送160余名流落在明境的高丽人回王氏高丽,并致恭愍王:“朕念其人岂无乡里骨肉之思,故令有司遣使护送东归”[6]815。

颁发册封诏令文书是明朝极力拉拢王氏高丽的政治手段,从政治上以诏诰的形式确定两国的朝贡关系,即明朝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宗藩关系。明朝与王氏高丽的宗藩关系确立之初,两国相处较为融洽。宗藩关系确立后,又颁发诏书对明朝天朝大国的身份进行了再次确认,同时遣使到外国祭祀山川,以示无外,山川致祭正是各国归附臣服的标志。明太祖遣朝天宫道士徐师昊致祭王氏高丽山川的祝文中提到“高丽为国,奠于海东,山势磅礴,水德汪洋,实皆灵气所钟,故能使境土安宁,国君世享富贵,尊慕中国,以保生民,神功为大”[4]1293。

经过短暂的融洽相处后,两国关系的裂痕也很快体现出来,主要是王氏高丽虽臣服于明朝,却又与元帝室世代通婚导致的,也就是说王氏高丽与北元的关系并没有完全断绝,仍然保留有亲元势力。

1372 年(洪武五年),明朝与王氏高丽之间发生了外交摩擦。同年五月,明朝使节孙内侍奉命护送陈里、明升等人至王氏高丽,却在王氏高丽王京佛恩寺的松树上吊死,有传言说是被王氏高丽官员毒死的,但王氏高丽报给明朝却说是自缢,这始终没有消除明太祖对此事的怀疑[7]261。在这之前王氏高丽与北元的交往本就已经过于亲近频繁,再加上这次明朝使者在王氏高丽被毒杀一事,都为明朝与王氏高丽的友好关系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在明朝执政者明太祖的心中埋下了一根刺。于此同时,明军在漠北败给元将扩廓帖木儿,又在辽东败给了纳哈出,北元朝廷便趁此机会遣使王氏高丽,要求王氏高丽恭愍王“宜助力,复正天下”[4]1327,并不遗余力地拉拢王氏高丽,王氏高丽的亲元势力也在这段时间极为活跃,双方使者也来往频繁。

1373 年(洪武六年),王氏高丽国王派遣大护军金甲雨等向明朝上贡50 匹马,结果路上丢了两匹,便以私马补上了丢失的马匹,令明朝更为恼火的是这些马匹经过试驾,都不是可以用来骑乘打仗的马匹,明太祖认为王氏高丽“不诚”,并赐书王氏高丽王:“王之贡马,其数五十匹,使云道亡者二,而至京如数,乃甲雨以己马足之”[8]1518。

1374 年(洪武七年),明朝派使臣林密和蔡斌去王氏高丽索要马匹,在返回至辽东开州时,蔡斌被王氏高丽派遣的护送官金义杀害,随后金义绑架林密,转而投奔北元[7]261。经过这次使臣被杀事件之后,两国关系由最初的融洽趋于紧张。

此后由于王氏高丽的继续不臣行为,明朝对王氏高丽失去了信任,两国关系开始下滑。1372年(洪武五年),由于王氏高丽朝贡次数频繁,明太祖敕令中书省臣颁布限制朝贡次数的诏书,谕之:“今高丽去中国稍近,人知经史文物礼乐略似中国,非他邦之比,宜令遵三年一聘之礼,或比年一来,所贡方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毋令过多”[9]1400。从诏谕中可以看出,1372 年(洪武五年)明朝就开始限制王氏高丽朝贡的次数,之后两年,明太祖又诏告各国反复强调三年一贡。1374 年(洪武七年),王氏高丽上表请求明朝仍然每年上贡一次,明太祖又诏中书、礼部重申:“彼若欲每世一见,亦从其意”[10]1565。明朝虽限制朝贡次数,但王氏高丽仍请求继续朝贡,可见在明朝与王氏高丽两国关系中,明朝已由最开始的积极主动,转向了有所保留。

二、明(太祖时期)与王氏高丽(辛禑王时期)关系

1374 年(洪武七年),恭愍王被弑,辛禑王即位,但是仍未能缓解明朝与王氏高丽关系紧张的局面,且明太祖对王氏高丽的不信任加剧。北元此时也趁机企图安排沈王脱脱不花继承王氏高丽王位[9]262,但却晚了一步,在发现辛禑王已被王氏高丽拥戴为君时,认为并无把握干涉王氏高丽内政,再加上王氏高丽百官上书北元中书省以表效忠,于是便顺水推舟,承认辛禑王为王氏高丽国王,同时赦免杀王之罪。《高丽史》中记载:“伯颜帖木儿王(即恭愍王)背我归明,故赦尔国弑王之罪”[11]3193。1377 年(洪武十年),北元册封辛禑为王氏高丽国王,王氏高丽开始沿用北元昭宗“宣光”年号。但是,王氏高丽也深知北元“中兴”,实际已是强弩之末,辛禑王在即位之后,便马上向明太祖告丧,请求为先王赐谥,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明朝的册封。也就是说,辛禑王只是表面上臣服于北元,这从辛禑王拒绝配合北元昭宗出兵联合攻打明朝定辽卫就可以看出。《高丽史》中记载王氏高丽未能出兵的理由是“天寒草枯,不可出师”[12]4012,可见王氏高丽并非真心臣服北元,而是想伺机得到明朝的认可。

1378 年(洪武十一年),随着北元昭宗去世,北元势力更加式微,王氏高丽又马上恢复了明朝的“洪武”年号。随后,王氏高丽多次遣使明朝,请求恢复上贡,但是明太祖仍未消除对王氏高丽的不满。明朝对王氏高丽不满的记载有二:一是《谕高丽使回》记载:“若不信吾命,则以舳舻数千,精兵数十万,扬帆东泊,特问使者安在”[13];二是1380 年(洪武十三年),《明实录》记载:“独尔东夷,固恃沧海,内弑其王,外构民祸,贡不如约,必三韩之地有为,故若是欤?命使往问叛服不常,将欲何為”[14]2043。从“精兵数十万帆东泊”“贡不如约”可以看出,明朝对王氏高丽仍有很大的不信任。在其后的朝贡中,王氏高丽使臣带回去的明太祖谕令也表达了明太祖的不满,明太祖指责王氏高丽:“高丽之于中国,自汉至今,其君臣多不怀恩,惟挟诈以构祸。……今王颛(即恭愍王)被弑,奸臣窃命,《春秋》之义,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15]1903。这种不满一直持续,直至王氏高丽将1379 年至1384 年连续5 年间失贡的马匹、金银、细布等全数上贡之后,两国关系才得以恢复。1385年(洪武十八年)明朝正式册封辛禑王为王氏高丽国王,赐王颛谥号“恭愍”。同年,明礼部索贡王氏高丽王:“今既听命,其心已见,宜再与之约,削其岁贡,令三年一朝贡”[16]2585。“三年一贡”体现了明太祖对王氏高丽朝贡标准的降低,两国关系转向和缓。

1387 年(洪武二十年),明与王氏高丽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明太祖平定辽东后,切断了王氏高丽与北元的联系,便决定要和王氏高丽划定边界,于是命户部咨王氏高丽国王:“以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其土著军民女直、鞑靼、高丽人等,辽东统之;铁岭之南旧属高丽,人民悉听本国管属;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复有所侵越”[17]2807。对于公崄镇图们江边以南、铁岭王氏高丽安边府附近之铁岭以北之地归属问题的争议,明朝认为该地旧属元朝,需要重新恢复元朝时与王氏高丽的边界,并提出以铁岭为界重新划分,同时设置铁岭卫。而王氏高丽辛禑王却认为此地“自来系是本国之地”,不仅如此,还听信崔莹怂恿,出兵进攻辽东,再停“洪武”年号,复元朝衣冠。辛禑王的这一举动直接引发了朝鲜半岛的王朝更替。

1388 年(洪武二十一年),李成桂在众将支持下发动威化岛回军,掌握王氏高丽政权,辛禑王被废,进攻辽东的战祸也就此消弭,同时还重新恢复了亲明关系,明朝与王氏高丽关系随后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李成桂发动兵谏后,明朝不再坚持先前的边界划分要求,太祖谕礼部尚书李原名曰:“远邦小夷,固宜不与之较,但其诈伪之情,不可不察。礼部宜以朕所言咨其国王,俾各安分,毋生衅端”[18]2868。可见明朝默认了王氏高丽对铁岭以北诸州的领属。

三、明(太祖时期)与李氏朝鲜(李成桂时期)关系

1392 年(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鲜,曾多次遣使明朝,请求册封。在此期间,朝鲜王权频繁更迭,让明朝很是不快,先是李成桂立其子辛昌为王,随后又废辛昌,立王氏王瑶为君。《高丽史》记载:“高丽限山负海,风殊俗异,虽与中国相通,离合不常。今臣子逐其父,立其子,请欲来朝,盖为彝伦大坏,君道专无,不臣之逆大彰。谕使者归,童子不必来朝。立亦在彼,废亦在彼,中国不与相干”[12]4143。可见,明朝对于王氏高丽王权的频繁更换,并不想予以册封,而是持观望态度。

不久,李成桂新拟“朝鲜”“和宁”两个国号报请明太祖代为选定,《朝鲜王朝实录》中记载:“遣艺文馆学士韩尚质如京师,以朝鲜、和宁,请更国号。奏曰:‘陪臣赵琳回自京师,钦赍到礼部咨。……臣窃思惟,有国立号,诚非小臣所敢擅便。谨将朝鲜、和宁等号,闻达天聪,伏望取自圣裁’”[19]。明太祖认为“惟‘朝鲜’之称最美”,《明实录》中记载:“乙酉高丽权知国事,李成桂欲更其国号,遣使来请命。上曰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最美,且其来远矣,宜更其国号曰朝鲜”[20]3267。李成桂于是选定“朝鲜”为其国号。明太祖虽然为李成桂代定国号,却不予正式册封,也不颁赐国王印信、诰命,同时由于两国交往中出现了一些矛盾,明太祖多次降诏谴责李氏朝鲜。其中一个主要矛盾就是女真问题。李氏朝鲜建立后,不断招谕女真部落,明太祖震怒,诏令朝鲜“将诱女直(按即女真)之人全家发来,并已往女直大小送回”,否则就要“命将东讨,以雪侮衅”。在明朝要求下,朝鲜不得不送回一批女真人,平息明太祖的怒火。第二个矛盾是明太祖晚年过分挑剔表笺的文字。朝鲜在朝贡进贺时所上表的内容,由于撰写者对汉文文言及典故的不熟悉,多次遭到明太祖的斥责,其中一次明太祖认为朝鲜上表的文字“轻薄肆侮”。《朝鲜王朝实录》中记载:“今朝鲜每遇时节,遣人进贺表笺,似乎有礼,然文辞之间,轻薄肆侮,近日奏请印信誥命状内,引用纣事,尤为无礼”[21],于是敕令朝鲜将撰写者郑总及其家属押至南京发落,并将郑总留在京城“授以微职”,后因郑总不愿穿明太祖所赐衣服,被下狱处死。由此可见,明太祖晚年性格猜疑暴躁,导致了许多文字狱事件的出现,这给明朝与李氏朝鲜的交往带来了不好的影响。第三个矛盾是双方使节往来上的矛盾,明太祖常常会因为使臣的一些细节问题大发雷霆。比如1393 年(洪武二十六年),朝鲜使臣李恬因为跪姿不正被明太祖下令杖责,险些丧命。

1395 年(洪武二十八年)颁布的《皇明祖训》中,首章就将明朝后世必须遵循的对外关系理念定为基本国策之一:“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伤人,切记不可”[22]5,即明朝的“不征”外交策略。其中包括了15 个“不征之国”,分别是朝鲜、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越南)、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占城、苏门答剌、西洋、爪哇、湓亨、白花、三佛济、渤泥。明太祖把这些国家作为不征之国,奠定了外交的和平基调,其曾在诏书中明确宣布:“今朕统天下,惟愿民安”[23]7。从史书记载来看,朱元璋与元朝使用武力不同,一直采取的是和平的外交策略,周边国家的朝贡也使得这一和平政策得以实现,除了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曾征战过安南外,其他时期明朝均与上述国家保持着和平关系。

1398 年(洪武三十一年),五军都督府请求出兵朝鲜,明太祖以“朕欲止朝鲜生衅者,将以安民也”[24]3709为由拒战,由此可以看出明朝对朝鲜一直都是秉持着和平友好的理念。同年,明朝与朝鲜两国同时出现了君位更替,明朝明太祖之孙朱允炆即位,李氏朝鲜李芳果接受了李成桂的禅位。1400 年(洪武三十三年),李氏朝鲜李芳果退位给李芳远,明朝也爆发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在北平兴兵“清君侧”,于1402 年(洪武三十五年)攻入南京,即皇帝位。这一时期,明朝与李氏朝鲜两国关系比较微妙,李氏朝鲜急于得到明朝的册封,明朝也为了拉拢李氏朝鲜,颁赐给李氏朝鲜国王印信、诏令,并特赐亲王九章之服,两国关系重新趋于稳定,开始转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四、结语

明太祖在位时期,明朝与王氏高丽、李氏朝鲜往来诏令文书、敕谕和祝文等数量上较之其他时期要多,既加深了两国之间的沟通联系,也极大地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这些诏令文书在两国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反映了当时历史环境下明朝与王氏高丽、李氏朝鲜关系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册封诏书记载了明朝与王氏高丽、李氏朝鲜的藩属关系,在政治上肯定了明朝的上国地位,这从王氏高丽辛禑王、李氏朝鲜李成桂多次请求明太祖册封,并迫切地想得到明朝的政治肯定与认可就可以看出。

王氏高丽末期,两国关系表现为表面融洽、各取所需、互相利用、形势多变。从王氏高丽方面来看,明太祖即位,给恭愍王提供了摆脱元朝强权控制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趁机肃清国内亲元势力,但是受到北元多次拉拢、王氏高丽国内残余亲元势力活跃及明元战争形势多变的影响,恭愍王采取了双重外交的策略,游走于明朝和北元之间寻求利益最大化。从明朝方面来看,在朱元璋称帝初期,就积极同王氏高丽建交,这主要是为防止王氏高丽与北元联合对明朝形成威胁,两国关系还算比较融洽。随后,由于王氏高丽与北元的频繁来往,导致中朝关系一度紧张。两国关系出现裂痕是从王氏高丽恭愍王王颛被弑、朝贡使臣被杀、以私马换贡马、表笺风波等一系列事件开始的。这些矛盾使得明朝特别是明太祖对王氏高丽产生强烈不满,并因其“不诚”产生不信任。明朝诏令文书中都体现了这种不满与不信任。

李氏朝鲜初期,李成桂为了解决王位继承的合法性问题,努力寻求明太祖的册封和支持,一改王氏高丽末期的双重外交策略,积极推行亲明政策,想改变中朝两国不和谐的外交局面。明朝方面颁布“不征”的和平政策,基本保持了与李氏朝鲜的和平往来关系,但是李氏朝鲜王权的频繁更迭,让明太祖心生不满,因而一直对朝鲜保持着观望的态度,这也使得朝鲜太祖李成桂多次请求明朝颁赐国王诰命、印信而无果。再加上明太祖后期性格暴躁多疑,导致中朝两国交往过程中又出现了女真问题、表笺问题、使节往来细节问题等矛盾,这些矛盾令朝鲜君臣十分不满,却又碍于明朝大国权势敢怒不敢言,给两国关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1398—1402 年,李氏朝鲜定宗李芳果接受太祖李成桂禅位,后又让位给太宗李芳远;明朝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后,明成祖朱棣又兴兵夺取皇位。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积极拉拢李氏朝鲜,同时李氏朝鲜也急于得到明朝的册封,双方于是积极建交,两国关系又重新转入了正常、稳定的发展轨道。

综上,明太祖在位时期,中原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相互磨合、相互适应这一过程,从矛盾冲突逐渐走向稳定发展,同时也掀开了宗藩体制下的两国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明太祖洪武李氏
书法
书法作品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书法作品
春满人间
文言文练习
一個成功的誤解?——西藏博物館所藏《噶瑪巴爲明太祖薦福圖》再考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明太祖“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念与实践
七岁驿童对明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