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与空间:地铁公共艺术功能与价值的提升

2022-03-18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众空间艺术

付 斌

(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与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21)

地铁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乘坐地铁的过程包括寻找路线、乘车、行走等,其实就是一个视觉的动态过程。由于地铁的环境相对封闭,难免会让人产生不同程度上的不舒适感,这样就达不到地铁设计的作用,选择地铁作为交通工具出行的人也会降低。因此,将艺术与地铁相结合,将美与艺术融入到相对闭塞的地铁空间中,可以有效缓解乘客原本存在的消极感受。人们行走、乘坐地铁,通过这种空间艺术改造,能够唤起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对主题的共鸣,有效地发挥了艺术的向心力。

从国内地铁艺术发展情况来看,随着中国轨道交通系统的快速成长,不少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纷纷拥有了相对完善的地铁系统。对于北京、上海等地铁系统比较发达的城市来说,其对公共艺术的追求也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更加丰富的阶段。但是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地铁公共艺术还处于萌芽的阶段,整体来说,我国国内的地铁艺术发展较发达国家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比较单一。将艺术文化元素融入到交通工具中较好地弥补了城市交通艺术的大量空白;将艺术应用于地铁等公共交通领域,能够美化地铁站的空间环境,对城市文化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与渠道的建构也有帮助。不仅如此,通过这样的形式,还能够在普通居民中展开艺术教育,让艺术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挥其在提高受众审美意识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1]

一、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的必要性分析

(一)地铁公共艺术满足了公众需求。从当前的公共艺术表现元素来看,各城市的地铁艺术元素中大多数选择与该座城市密切相关的自然、人文方面的元素进行表现。将这些元素应用于地铁中,首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人们因为在地下空间而带来的封闭压抑感。加入了自然、人文方面的元素能够让人在更轻松的环境下了解这些艺术,这样的形式无疑增加了人的出行快乐,同时也关照着地下空间人情感缺失的问题。第二,满足了人们对空间识别的需求。地下空间比较封闭,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方向感造成负面影响。将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艺术形式应用于墙体建筑、天花板、地下等多个地方,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与地面城市必要的联系,通过头脑中已有的记忆储存,让乘客在脑海中形成对生活的城市地下、地上方位互补,提高乘客的方向感。第三,满足了公众对于美的追求。公共艺术出现在公众乘坐地铁的全过程,不经义间就会让乘客产生美感和心情愉悦感,通过空间设计等元素,满足受众心理方面的体验。

(二)地铁公共艺术对公众产生影响。首先,地铁公共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文化的传播。一个城市,地铁就是它的名片,这张名片质量怎样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于城市的整体印象。将城市文化融于地铁中,能够给艺术传播和公共服务提供一个很好的结合点,通过大众的接受和欣赏传递给受众,潜移默化地将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特点传播。其次,地铁公共艺术体现时代的审美关怀。尽管公众的审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地铁可以将具有传播价值的、时代价值的文化元素有效传播,对于公众较为关注的审美需求通过地铁这种形式特殊载体传播,并转换成为公众感同身受的大众文化和艺术形式,让其更加具有时代的审美价值。第三,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地铁的环境较为特殊,这一特殊环境为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同样提供了一个好的渠道和载体,通过提高艺术管理进一步提升地铁在文化传播、艺术熏陶等方面的载体作用。

(三)地铁公共艺术功能的总结。全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主要得益于第三次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它进一步将生产与文化艺术之间泾渭鲜明的差异消解,不仅如此,二者之间还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共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支撑。艺术对于城市经济诱发增长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例如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从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获得了全世界空前的关注,不仅带动了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而且带动了毕尔巴鄂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复苏。因此,我们说艺术与公共空前的结合不是偶尔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二者之间的结合将会越来越深入。

地铁公共艺术实则是基于地铁本身环境,通过艺术手段创造文化经济价值的过程。单纯将地铁作为一个交通工具或者建筑设施,显然会让人产生冷冰冰的感觉,也不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公共艺术就是将文化权利回归到普通老百姓,通过艺术的形式让原本冷冰冰的建筑有了“生命”,进一步提高空间所表现的美感。受众在这样环境中,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和能力、水平。可以说,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在社会效益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3]

二、地铁公共艺术的管理机制分析

(一)筛选地铁公共艺术的基本元素。城市的地铁公共文化应该能够向公众展示一座城市的魅力与特色,筛选能够代表该座城市的地域元素是进行地铁公共艺术项目的必然选择。每个城市的地域文化融于其地铁公共空间,让受众在封闭的环境中更容易受到视觉方面的冲击,有利于整个城市形象的美化,让“地下空间”与地上环境形成完美统一,增加受众对城市的好感。

文化要素在地域文化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反映和展现一座城市与其他城市差异性的特有文化符号。成都的文化符号就包括:熊猫文化、茶馆文化、水文化、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市井文化、美食文化和川剧等非物质遗产文化、建筑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其他文化因素。[4]在地铁公共空间,将这些文化作为艺术设计的主要来源,能够更好展现出这座城市的风貌与特征。

我国已经修建地铁的城市大都拥有悠久的建城文化历史,每座城市的文化要素丰富度高启,要想把所有的元素都一一通过地铁公共空间展示出来,这显然是不容易的。地域文化的筛选,其主要以站名为依据、以地上相关物为依据以及主题的需要为依据三种筛选方式进行。例如成都的“春熙路站”“驷马桥站”等就是以站名为依据进行表现;北京的“北海北站”“南锣鼓巷站”等就是以地面相关物为依据筛选地域文化要素;而南京的“夫子庙站”、西安的“北大街站”就是以主题为依据。可见,对于地域文化的筛选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与方法,而是要考虑地域与站点的结合。

(二)地铁公共艺术的应用与设计。公共艺术设计要充分考虑地铁特殊的空间布局。一般来说,乘客进入地铁主要遵守从出入口空间——通道——站厅——站台——地铁车厢——站台——站厅——通道——出入口空间这样的顺序、这个路线,那么,艺术设计者首先要考虑空间设计艺术表现力,不仅能够不影响乘客乘车体验,而且还能够让乘客在具体的环境中尽可能减少因为空间相对封闭产生不舒适感。所以,在空间布局设计方面,可以采取点状布局和垂直布局两种方式,将代表城市的地域文化要素合理地展示在地铁建筑物上,让乘客更加直观地去欣赏这些地域文化要素。

拥有丰富地域文化资源的城市,地铁站点要多融入不同的艺术与文化元素,尽可能带给人们不同的艺术美感。站点可以将著名的IP形象融入到地铁空间文化塑造中,如西安的唐风唐韵、成都的金沙文化等元素,充分展现了城市现有文化现象、艺术想象,让地铁空间与城市形象之间展开联动,形成共鸣效应。

另外要合理规划。地域文化符号的使用让每一座地铁站都能够突出各自地域文化特征,让受众在地铁内行走、乘车产生特殊的体验。如成都地铁1号线3期将13个车站在装修层级上分为重点艺术站、艺术站、标准站三个标准。重点艺术站,选用3-6个文化符号,将之充分地展现在地铁内部各个建筑上,包括地面、墙面、吊顶、立柱等,让乘客进入站点很容易被浓浓的艺术氛围所包围,将城市文化和要素尽可能展现在乘客面前。而艺术站、标准站的艺术元素应用数量相对少一些。例如武汉路站,这一站作为天府公园的门户站点,位于天府中央公园的开端,站内的主题艺术品《美丽天府》尽显天府的美感。

(三)文化艺术政策和城市交通政策的督导。地铁公共艺术项目中,艺术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要受到文化艺术政策的直接影响,还会受到城市交通政策的间接干预。一方面,艺术管理者要准确掌握公共艺术的政策和法规,要体现出创作者的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全面做到雅俗共赏,不能因为作品过于“艺术化”而让地铁公共艺术成为某位艺术家的“个人展”。同时,有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内容,能够更好地作用于艺术管理的全过程,包括主题的选定、作品的设计、后期的维护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虽然艺术与地铁的结合能够提高公共空间的艺术美感,能够给人身心带来愉悦,缓解封闭空间所造成的短暂不舒适感,但是,地铁的存在价值重点在于其能够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提供受众出行的方便。要明确地铁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不需铺张浪费,不是没有价值的“面子工程”,相反,通过合理、科学的艺术设计是为了能够提升地铁的使用率,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制作验收和维护管理。根据城市地域文化元素的筛选,制定方案进行落实是艺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主要包括,第一,拟定艺术品管理计划,按照计划进行经费的安排;第二,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落实人员安排;第三,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条例;第四,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估和复审。

(五)积极提高公众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地铁公共艺术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地铁这种载体,将艺术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问卷采访。为了能够更好进行艺术设计与管理,可以通过问卷、采访等定量、定性调查方式,了解公众对于地铁公共艺术表现形式的看法以及建议。

第二,公众艺术创造能力发挥。普通公众的艺术表现力可能不如艺术家,但是地铁公共艺术就是希望公众能够看懂、能够喜欢,让公众参与其中,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公众对城市的感情。

第三,管理和维护。比如邀请公众参与落成典礼等,甚至参与地铁公共艺术项目建设通过网络等媒介切切实实提高公众的参与性。

三、地铁公共艺术价值的策略分析

(一)丰富艺术形式和主题。尽管各个城市的地铁公共艺术凸显了各个城市的特色,但难免也会出现千篇一律的形式与行为。例如壁画在很多的城市中被广泛应用,不仅如此,壁画形式的艺术创造几乎垄断了地铁艺术系统全部形式,包括北京等城市也是将壁画作为主导艺术。虽然壁画这种艺术形式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减少对站内公共空间的占用,能够保证乘客的乘车顺畅,但是过于千篇一律的形式难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对地铁艺术空间的表现作用受限。所以,艺术管理者应该多多思考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让更多的艺术品和艺术形式进入到地铁公共艺术体系当中,如VR技术等,做到雅俗共赏,给城市文化、地铁文化带来新的活力,凸显城市形象的差异性。

(二)提高公众参与艺术管理全过程。城市是所有人的家,通过公众的参与,最广泛收集民意,能够在艺术方案、艺术创作主题等方面带来新的视野。借助媒体,让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即将推出的公共艺术计划,让公众将自己的意见得到反映和反馈。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建立意见箱,或者是在网站上开设意见反馈栏等形式,实现公众对于艺术管理的参与落实,让公众真切地、广泛地加入到公共艺术管理的全过程。

(三)加大对地铁公共艺术的宣传、维护与管理。一个公共艺术项目的完成除了项目前期的主题确定、项目中期的艺术作品设计等,还包括项目后期的宣传、维护与管理工作。宣传方面,除了利用网站之外,还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渠道,利用新媒体发布相关的信息,实现公众阅读和信息接受。管理团队采取专人专岗,对艺术品、艺术空间等进行维护与管理,尽可能发挥艺术的价值。

猜你喜欢

公众空间艺术
公众号3月热榜
空间是什么?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创享空间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