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国际航运实务》课程建设思路

2022-03-18李立周

交通企业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国际航运实务航运

□ 李立周

一、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要价值

1. 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

2020 年6 月1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至此,课程思政从2014 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开展的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升级为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并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形成广泛共识。国家推进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引导高校各类学科教学科研团队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日常课程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达成三大目标。

2. 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

目前,课程思政的具体施行方式处于探讨和摸索阶段,但总体上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应尊重教育规律。要充分尊重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学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程,广泛搜集案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

(2)应关注学生诉求。要充分开展学情分析,充分关注学生诉求,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态和动态,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入党意愿以及学生党员发展总体情况,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合理要求和期待。

(3)应注重改革创新。课程思政的实施,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应用,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3. 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

课程思政理念在中国高等院校的全面施行,具有以下重要价值。

(1)极大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理念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战略举措,能够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2)极大丰富专业课程的内容结构体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专业课程蕴含着思想政治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专业课程隐性思政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理念将重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增加众多思政元素和相关支持案例,极大丰富专业课程的内容结构体系。

(3)极大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依赖专业教师关注课程思政、践行课程思政、丰富课程思政,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通过多种形式、提供多种资源帮助专业教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必将极大助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二、《国际航运实务》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

中国悠久的航海历史和灿烂的航海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包括港口与航运领域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际航运实务》课程思政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与案例。中国航运物流领域的丰富实践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历史文化、思维品质、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可以全面融入《国际航运实务》的课程教学体系。

1. 家国情怀教育

航运发达是一个海洋国家发达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一个航运大国,国际航运不仅可以保障国家进出口、赚取外汇,还可以为海军提供后备人才和装备。但是,在全球航运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中国仍然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航运(物流)专业大学生应当树立航运报国、航运强国的远大理想,投身祖国航运物流事业。

2. 社会责任教育

国际航运带来较大能源消耗、空气污染、噪音污染,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以及生活垃圾,以及船舶遇险可能造成的危险化学品泄露和燃油泄漏,都会污染海洋环境和近岸环境。课程开设绿色航运物流专题,涉及绿色造船、清洁能源、节能减排、污水处理、自动化码头等,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

3. 职业道德教育

国际航运作业需要标准操作流程,也需要专注客户托付的职业精神。例如,台湾万海航运公司“WE CARRY,WE CARE”服务理念,课程将以优秀航运企业和航运业界精英为标杆,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安全快速、使命必达。

4. 法治意识教育

国际航运涉及国际海事公约、国内交通运输法规、物流保险、客户投诉、纠纷处理等。课程通过具体航运物流案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遵纪守法,并能够以法维权。

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嵇中散集》十卷。魏中散大夫谯嵇康叔夜撰。本姓奚,自会稽徙谯之铚县稽山,家其侧,遂氏焉;取稽字之上,志其本也。所著文论六七万言,今存于世者仅如此;《唐志》犹有十五卷。”

5. 历史文化教育

中国在航运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帆船、指南针、平衡舵、水密舱、漕运、京杭大运河、汪大渊航海、郑和下西洋等闪耀史册,积淀了深厚的航运文化,鼓励学生学习、钻研中国海运历史,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6. 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国际航运涉及到国家制度、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国民性格、业务流程等方方面面,如何开拓市场,如何优化航线,如何改进服务,有许多值得钻研的领域和发散思维的空间。《国际航运实务》课程将通过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敏捷性和流畅性,灵活性和散发性,条理性和清晰性,独创性和严密性。

三、《国际航运实务》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课程思政理念尚未普遍导入

2020 年9 月以来,中国高等院校以专业试点、课程试点的方式推动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地和普及。高校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培训、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组织申报课程思政项目等方式,营造课程思政氛围,帮助专业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但是,对于试点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学校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配套措施,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动力和支持不足。教师队伍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教师的育人意识、育人责任感和育人能力有待加强。

《国际航运实务》课程作为国际航运管理专业以及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程,需要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全面导入课程思政理念,重塑课程教学体系,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仅仅一年的时间难以让《国际航运实务》原有教学团队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教学大纲的修订评审以及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案例库)的建设等的完成度也相差甚远。

2. 课程教学条件亟待全面提升

(1)课程教学研究团队需要加强师资力量。普通高校的国际航运教学团队在学科带头人、师资队伍规模、教师业务水平以及教师课程思政水平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空间。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等在国际航运专业领域拥有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比例不足,学科带头人较少参与课堂教学,青年教师培养不够。

(2)课程教学条件需要全面改善。课程教学不仅包括严谨而优质的课堂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包括丰富而全面的课外活动。如学术讲座、学科竞赛、校外参观、专业社团活动等,上述教学支持体系都需要较多经费和人才支持。例如,上海海事大学拥有世界吨位最大、设施最先进的远洋教学实习船“育明轮”,大连海事大学拥有“育鲲轮”、“育鹏轮”两艘远洋实习船,武汉理工大学也拥有“长航幸海”、“长航福海”两艘远洋实习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多为中远海运、中外运、上港集团等知名企业。但是,普通高校在专业实验环境建设、实训软件采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专业图书资料库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3. 课程教学过程需要持续改进

课程是高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包含两大要素:一是规划设计,主要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二是教学过程,主要研究怎么教的问题。审视国内普通高校《国际航运实务》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知识传递到位,但实务能力训练不足。任课教师理论讲授时间较多,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和机会较少,业务操作能力不足。

(2)专业知识技能传递到位,但思想政治教育不足。课程思政理念的倡导也仅仅一年时间,专业教师即使有教书育人的自觉,却缺乏具体的施行标准和考核体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4)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丰富,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较多为讲授法、讨论法和练习法等;在教育信息技术使用上,部分专业教师呈现出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

四、课程思政理念下《国际航运实务》课程建设思路探讨

1. 重新设计教学体系

课程建设主要包括课程模式建设和教学模式建设。在国家教育部推动实施课程思政的宏观背景下,《国际航运实务》课程需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重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框架体系和教学案例库。

(1)重新设计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和能力达成的基础上,将价值塑造摆在重要位置。让学生掌握船舶、港口、航线、货物、集装箱、班轮运输、货运代理等航运基础知识;让学生具备班轮运输业务的单证处理能力和班轮运输业务流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航运报国、航运强国远大理想,专注客户托付的航运承运人职业精神,以及发展绿色航运、人文航运的社会责任感。

(2)重新设计教学框架体系。具体章节增设思政教育元素,打造蕴含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大纲,并持续丰富课程思政案例库。具体教学章节设计、课程思政元素与案例设计见表1 所列。

表1 《国际航运实务》教学章节设计与课程思政元素设计

2. 培养集聚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以及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国际航运实务》课程教学研究团队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课程建设“怎么教”的问题,并最终决定课程教学效果。

(1)引进国际航运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应该需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还要拥有突出的科研成果和一定的学术声誉,能够带领教学研究团队开展学术研究。

(2)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支持青年教师在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标杆高校进修学习,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航运领域的会议和培训,选派青年教师利用假期赴航运公司挂职锻炼。

(3)邀请知名学者和业界精英担任兼职教授。邀请知名学者、业界精英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实战训练营、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方式,助力课程教学升级。

(4)加强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专题培训。高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组织教师参观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突出亮点的标杆院校;邀请国内知名思政专家开展课程思政讲座,交流经验和创新实践。

3. 持续改善教学条件

良好的教学条件是课程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实验室建设以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1)院校合作开发《国际航运实务》精品教材。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用书,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目前,国内国际航运教材十分有限,主要有顾永才版(2020)、张良卫版(2014)、王学锋版(2011)。设置国际航运专业或物流管理专业(港航物流方向)的高校之间可以加强教研合作,如能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主编《国际航运实务》教材,将是国内首创。

(2)建设高水平航运物流实验室。采购班轮运输业务模拟实训软件、集装箱码头业务模拟实训软件,集装箱装卸桥模拟系统等,弥补大部分高校在航运实习方面的条件欠缺,强化学生的单证业务处理能力。

(3)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是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航运专业的高校基本都在沿海、沿江地区,区域内拥有港口集团和航运公司,以及货运代理、报关、保险、理货等公司,可以发展成为学生良好的第二课堂。

4.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任课教师应在以往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研讨、视频学习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持续开展教学方法创新。

(1)读书指导法。教师为专业学生推荐国际航运管理学科经典著作和前沿成果,如《集装箱改变世界》、《中国水运史》等,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宽视野。

(2)任务驱动法。教师给专业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如改进港口航运物流技术装备,优化港口生产运作流程;让学生绘制各类船舶图、航线图、港口装备图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观教学法。充分利用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具体的港口航运场景和航运物流装备,进行现场教学,增加直观感受。

(4)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航运行业和航运企业的官方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中的国家精品课教学资源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雨课堂、智慧树、超星学习通、Bilibili视频弹幕网站、腾讯视频会议等信息技术平台也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学目标实现。

猜你喜欢

国际航运实务航运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伊斯兰金融: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航运融资模式探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国际集装箱市场变化及带来的潜在挑战
亚洲区域内集装箱运输贸易展望
ODI实务
F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