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唯”环境下研究生毕业达标要求:现状、问题与建议

2022-03-18张悦

关键词:过程性考核研究生环境

张悦

摘    要:随着破“唯”相关系列政策的出台,破“唯”环境逐渐形成,但当前破“唯”环境下研究生毕业达标要求仍存在部分硬性要求与矛盾化要求等宏观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研究生毕业达标要求的破“唯”环境有效、合理化,了解研究生眼中的多元毕业达标要求是必要的。文章通过调查发现:在研究生的观点中毕业达标要求应更偏向于研究本身,注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性考核,强调研究生研究思维、方法及深度、质量的成长与水平变化。

关键词:破“唯”环境;研究生;毕业达标要求;过程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76-04

一、研究背景与内容

2020年2月,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有关通知,该文件已明确强调期刊学术论文不能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等科研行为的表现与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的直接依据[1]。这一文件的内涵及其影响力与当前研究生培养及评价方案的转变密切相关,也为打破包括硕(博)士研究生在内的所有科研人员长期以来的“唯”字限定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整顿“唯论文”与研究生毕业、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相关联等现象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正如李育蒙在《遵义日报》上发表的论评:“在学术界,论文仍是迄今为止证明成果的有效途径,但如果一个科研工作者在教学方面做得不错,论文相对较少,考核是否能偏向于教学一点呢?[2]”总体而言,这样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培养方案与评价原则须坚定地打破“唯”环境的局限,迈向科学化、多元化、人性化的层次阶段,有助于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推进个体的个性化均衡发展。

近年来,研究生“延毕、退学”现象十分严重[3],论文发表量不达标、毕业论文撰写质量不高是两大主要原因,由此也引发研究生毕业达标的热门话题。基于此背景与现象,笔者提出两个思考:一是在破“唯”环境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如何转变才能兼顾科学性与合理性,毕业达标要求又应如何准确地与培养方案相契合?二是破“唯”环境下仍存在较多矛盾现象又该如何应对,给出合理对策?围绕上述思考,笔者展开非区域限定的辅助性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231份,数据分析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个人观点。

二、破“唯”环境下研究生毕业达标要求的实际现状与宏观问题

研究生毕业达标要求就目前而言,并未有较大的转变。尽管破“唯”环境已生成,但各高校落实程度、实现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偏差。笔者认为在当前环境下仍存在一定的宏观问题,具体可总结为:硬性要求与矛盾要求仍存在。

(一)毕业达标硬性要求仍存在

硬性要求多数仍体现在论文发表数量的要求上,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见图1,横轴为是否有硬性要求;图2,横轴为毕业要求论文篇数):多数学生所在高校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毕业仍存在硬性要求,且以发表论文为例,多数学校要求发表论文数量不少于2篇。一定程度上表明:一是各高校仍将发表论文数量与毕业达标直接关联,且存在将其他毕业达标要求转换为发表论文的形式呈现的现象;二是论文发表的篇数不完全一致,与发表刊物级别及专业类别相关联,但也存在不合理配置的现象。

以工学与教育学研究生为例(下文中硕(博)士研究生,统称研究生),培养方案反映出:工學研究生通常更多关注研究中的实践环节,注重实践的创新能力,需要拓展更大的开放空间,实现更多实质性的科研交流和合作[4];教育学研究生应关注实际社会中教育现象,比较国内外的教育发展实况,通过教育实践生成合理的方案,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等,而现实层面的毕业达标要求中则存在论文发表篇数限制,会导致最终的培养方向产生偏差,致使无法达到预期培养效果。

对于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会导致研究生产生两种主要压力,分别是论文产出压力与论文发表压力。就论文产出层面而言,工学研究生为完成毕业达标要求需寻找可短期完成,且具备实用与创新意义的实践活动,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呈现;教育学研究生同样也需短期完成,但区别在于教育学研究生更需要密切关注教育热点话题,联系教育实况且要基于相应的话题对已有理论进行深入的反思与突破,生成新的观点,进而产出论文。就论文发表层面而言,不限于工学与教育学研究生,所有研究生均强调高质量论文的发表,对期刊等级或水平有着一定要求,发表数量达成难度也由此提升。

(二)毕业达标矛盾要求仍存在

伴随着论文发表数量的毕业达标硬性要求,毕业达标的矛盾要求也由此产生。以工学与教育学研究生为例,反映以下几大矛盾。

一是深入研究与论文数量的矛盾。对于工学研究生而言,工学深入研究可理解为更多地生成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性工具、产品或专利品,而不是聚焦在发表论文数量上;对于教育学研究生,一方面受其人文社会属性的影响,教育学深入研究的周期要长于工学,另一方面是教育学的绝对创新比工学难度更大,绝对创新可能性偏低。综合上述两点,对多数教育学研究生而言,在四年内要求两篇及以上高质量、高水平学术论文并附加优质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可能性偏低,与强调的深入研究相矛盾。

二是独立思考与会议数量的矛盾。无论是工学、教育学还是其他专业的研究生,长时间独立思考是必要的。通过独立思考有助于产生新的观点与灵感,搭配一定数量的会议、小组讨论达到一定的辅助效果。但事实上,因导师或项目的需要,开小组讨论会、项目会、国际研讨会等会议数量略呈过剩的趋势,大幅削减了研究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致使独立思考与会议数量产生矛盾。

三是理论与实际达标要素的偏差。迫于破“唯”环境的压力,理论上部分高校更新了培养方案,修订了研究生毕业达标要求,生成了多元达标要素体系,但实际上是事与愿违的。如:多数院校会将研究生的“科研潜能”作为考核要素之一,复合型考核要素应侧重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研究方法、研究新意及实用价值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核,但最终的实际落脚点仍是论文的发表,这真实反映出理论与实际的偏差,即理论与实际的矛盾。

三、破“唯”环境下研究生眼中的毕业达标要求与微观问题

(一)研究生对毕业达标要求破“唯”水平的评价

破“唯”行动在国内已开展了一段时间,了解落实情况须密切关注学生所给出的真实反馈,据收集到的231名研究生的反馈显示(见表1):当前达八成的研究生表示所在的高校并没有打破“唯”评价,破“唯”落实方面仍有待提高。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一是多元化达标要素指标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最终落脚点仍是单一的形式体现,如最终形式均为论文发表;二是院校办学类型从专业化向综合化转型过程中,对非优势学科的认识程度不到位,如北京地区某理工科高校教育学研究生毕业对期刊论文发表要求高于北京大学等其他以教育学为优势学科的院校要求[5-6]。

基于部分研究生对当前所在学校破“唯”水平的评价,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的研究生眼中多元毕业达标要素进行主、次顺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按照综合评分结果,研究生认为的判定研究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由主到次可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评分位于[6,*]区间范围)包含研究的态度、方式及思维成长水平、研究深度与质量等;第二梯度(评分位于[4,5]区间范围)包含成果的创新与实用水平、研究理念的现代化/成熟化水平、多元化交叉研究水平等;第三梯度(评分位于[3,4)区间范围)包含个体科研与教学潜能、现代科技应用与教学等实践水平。一定程度上标明:在研究生眼中硕(博)士毕业达标要求应更偏向于研究本身,注重对研究过程的考核,强调研究思维、方法及深度、质量的成长与水平变化,不限于论文发表的单一呈现形式。

(三)破“唯”化毕业达标要求反映的微观问题

综合表1和表2的实际反馈,研究生眼中的毕业达标要求为破“唯”环境下的研究生毕业达标要求的转变提供了一定思路,同时通过数据剖析也反映出一些微观问题的存在,笔者认为要打破毕业达标要求的“唯”环境,需深入思考以下几点。一是如何落实破“唯”环境下多元毕业达标要素的真正参与,各要素的参与比例如何科学分配;二是如何保障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实现科学培养与管理;三是如何做到回归研究本身,注重研究深度与质量,摆脱研究成果上“量”的限制;四是如何落实研究生培养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根本目标,实现其社会价值。

四、建议与总结

因破“唯”环境下研究生毕业达标要求仍处于转变的初级阶段,所以需要研究者作进一步探索,在现有的研究中破“唯”的达标标准仍未有统一的结论,针对调查中的反馈,参考现有的相关政策与文献,笔者结合自身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响应国家政策,加快学校培养方案的跟进与落实。基于教育部与科技部出台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文件[1],各院校须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对不同专业或方向的研究生形成差异化的培养方案,与各学院/专业的方向带头人、导师等密切交流,深度研究各专业或方向的本质属性,通过缜密思考提出区分化的毕业达标要求,杜绝非理性、非科学的异专业或方向毕业达标要求照搬行为。综合人性化、个性化、社会化等因素考虑,形成科学的培养与管理体系,随之跟进培养方案的发布,阶段性地考察落实水平,强化落实力度,严控落实质量。

二是端正科研德行,密切关注学生心理与成长过程。端正的科研德行是展开学术科研工作的基本底线,也可谓是一种职业道德。良好的科研德行也由此应当成为评价研究生畢业达标的标准之一,毕竟科研德行是大学德行的中坚支柱,体现于科研者的科研行为,需要所有科研人的良知和学校严格的制度作保障[7]。除关注基本的科研德行达标,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成长过程也是必要的,原因在于一个合格的毕业生理应具有良好且成熟的心理状态,具有丰富的科研成长经历。在研究生成长过程中,成长质量与心理状态是相辅相成的,伴随社会发展节奏的大幅加快,研究生的压力明显增大,特别是生活压力对研究生心理压力水平有突出的影响,源于情感方面的压力对研究生影响更是达到了显著水平[7],为助力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重视研究生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迫切需要的[8-9]。

三是注重科研兴趣与深度,强调成果原创与实用性,落实呈现形式多样化。首先,研究生的培养应从培养研究兴趣、提升研究深度开始,在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急求成果、催促短平快”已成为普遍现象,也使得深度研究成为当下值得重视的东西[10]。其次,研究生在读期间的一系列成果及毕业论文等代表性成果理应注重原创性[11],要坚持学术尊严本身就在于原创性的原则,所谓的原创即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与时代性无法分离[10],当今时代也正是满足这样特定时代的背景特征,已然成为这一特定时代范畴内的一份子。最后,则强调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原因在于成果呈现形式多样化是破“唯”水平提升的一大重要标志。不限于单一的期刊论文发表的多元化成果呈现形式是全面实现未来科研破“唯”环境的突破口,也是破“唯”环境下的必然趋势。

四是把握人的社会属性,体现研究生培养的社会实用价值。研究生人才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高层级的人才培养阶段,追溯本源仍应归为人的本质属性,而社会性则是人的具有标志性的本质属性之一。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依赖于社会才能生存,才能具备认知和实践的能力,不同时代的人们彼此之间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和人群共同体[12],研究生群体作为众多类人群之一也必然存在这种属性,为此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关注研究生具备的基本社会属性,就应强调其满足社会的发展所需,强调其真正的社会实用价值,在破“唯”环境下推进研究生培养真正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关于    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    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20-02-18)[2020-02-    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002    /t20200223_423334.html.

[2]李育蒙.破除“唯论文”导向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N].遵    义日报,2020-12-18(4).

[3]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双一流”建设高校    博士生毕业到底有多难[EB/OL].(2019-04-10)[2020-    06-09].https://cge.bit.edu.cn/xwzx/lyrd/144301.htm.

[4]汪志刚,汪航,齐亮,等.破“唯论文”导向下的工科研究生培    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科技与创新,2020(17).

[5]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学位委员会关于    印发《北京理工大学关于博士学位申请者发表学术论文    的规定》的通知[EB/OL].(2016-09-29)[2016-10-11].https:    //grd.bit.edu.cn/xwgz/xwsy/gzzd_xwsy/b180898.htm.

[6]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    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通知[EB/OL].(2018-01-05)    [2018-11-07].https://grs.pku.edu.cn/xwgz11/xwwyk11/    kyjy11/346476.htm.

[7]周川.大学的德行:传统与现实[J].教育研究,2019(1).[8]宋晓东,黄婷婷,景怡.研究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以北    京某985高校研究生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

[9]卢绍君,王井云,田明.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    持、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9).

[10]邓小南.力度·厚度·深度——学术研究如何兼顾原创性      与时代性[J].探索与争鸣,2018(5).

[11]刘立.代表作评价应更注重成果原创性[N].中国科学报,      2018-11-22(1).

[12]王孝哲.論人的社会属性[J].天府新论,2006(1).

1805500520306

猜你喜欢

过程性考核研究生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应用型法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方式探析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