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模式构建

2022-03-17危秋涵陈殿林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思政

危秋涵,陈殿林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关于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讲话,强调要重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四史”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加强政治引领,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1]。“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将鲜活的历史史实带入思政课堂,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高校师生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防范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害。因此,高校等有关教育部门,要从课程教学、理论宣讲、社会实践三个方面下功夫,创新“四史”的教学模式,推动“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

1 延展课程教学,构建“四史”教学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四史”在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因此“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在把握“四史”整体性的基础上,立足专题,拓展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思政课教学场景,融合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

1.1 立足专题教学,拓展学习内容

专题教学即根据教学大纲,在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的基础上,将分散在教材中的相同知识点,通过分析、提炼,整合为集中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梳理的一种教学方式[2]。

“四史”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者之间相互包含、相互交织。在高校思政课中进行“四史”专题教学,首先要明确“四史”的教学目标,依据思政课的内容确定专题。突出专题教学的问题导向,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授课教师以自身特长为基础,自主选择“四史”专题内容,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四个选择”的必要性,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其次要深挖“四史”的教学内容,依据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进行教学。高校学生在中学阶段都系统学习过历史知识,因此高校思政课进行“四史”教学,要在内容上超越中学阶段的内容,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历史逻辑的把握和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上。推进“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开展专题式教学,还应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遵循整体性原则。“四史”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成就。从“四史”横向上分析,党史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历史、新中国史描绘了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历史、改革开放史谱写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陈述了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历史。从“四史”纵向上分析,它们的时间起点不同,但社会主义发展史囊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包含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党史包括了党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四者之间相互交织、融会贯通,在“四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避免四者自说自话,引导学生认识“四史”不是时间上的简单相加。因此,开展“四史”专题式教学,要始终把握其整体性。

第二,把握针对性原则。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往往影响着教育效果,充分认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等差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不同的授课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在遵循“四史”逻辑体系的前提下,打破传统壁垒,开展模块化、专题式教学。同时根据“四史”内容的差异,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打破教材原有章节,将相近主题进行内容整合及模块化设计,从不同侧面呈现同一主题,合理融入五门思政课程。

思政课作为“四史”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围绕四个历史时期,融合时政热点,开设系列专题课程,推进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转化。

1.2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解决教育过程中的矛盾而采用的方法[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可以运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4]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实效,促进“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

首先,运用情感教育法。通过真挚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四史”的共鸣。情感对于人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借助音乐、美术、电影、电视等艺术手段,以境动情。用艺术塑造的鲜明形象,与青年学生在心灵上产生触动、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强“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其次,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定的情境,打造“四史”融入思政课的沉浸式教学环境。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方式,再现历史场景,解决“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问题。学生在进行情景剧表演前,离不开查阅历史资料、阅读历史古籍、分析历史背景等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进对“四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四史”教学的趣味性。

最后,运用探究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引发学生对“四史”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5]。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四史”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四史”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此外,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运用好传统的讲授法。讲授法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四史”内容清晰、详细地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系统的“四史”知识。在讲授的同时加强教学语言的运用,避免填鸭式教学,增强思政课话语的亲和力。

1.3 优化教学场景,提升学习效果

首先,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场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利器”,发挥互联网育人的重要作用,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近年来,翻转课堂在教学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学的常态化形式。这一方式的运用实现了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有机结合、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融合学生授课或汇报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开设“四史”专题慕课,通过生动的呈现方式,供学生学习讨论,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其次,搭建虚拟现实平台,打造“四史”教学虚拟场景。通过在思政课上的虚拟体验,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学习内容的领悟。实践教学是“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教学方式,但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VR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克服实践教学的困难,运用VR技术打造仿真场景,学生只需戴上VR眼镜,即可近距离、全方位感受革命氛围[6],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认知体验。

不同的教学场景能够给思政课教师带来不同的教学体验,给学生带来新颖的学习模式。多种教学场景的搭建和优化,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丰富“四史”教育的形式,促进“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拓宽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创新理论宣讲,丰富“四史”教学内容

理论宣讲工作是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进行舆论引导、理论宣传、教育群众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论宣讲工作,他强调要“紧密结合实际,紧紧结合干部群众所思所想,认真进行宣讲,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入脑入心”[7]。“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理论宣讲。

2.1 教师层面: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理论专题讲座

一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靠思政教师来落实。开展理论宣讲,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主导。

首先,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知识丰富、教学业务精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在于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师队伍缺编的现象,“四史”教育的效果很难实现。因此要加快落实思政课教师的配备,打造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暂时缓解师资不足的困难。

其次,与专题式课程相结合,举办丰富多样的理论讲座,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开展“四史”专题讲座,要在内容上下功夫,以教学大纲和目标为基础,选择生动的教学材料,突出教学重点。思政课教师在开展专题讲座时,要加强对讲座理论性和前沿性的思考,不断提升讲座的深度和广度。将历史史实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以鲜活的案例展现“四史”的发展脉络,提升讲座的时代性和典型性。

健全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专题式的理论宣讲,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增进大学生对“四史”教育的认同,优化“四史”教育的载体,促进“四史”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

2.2 学生层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打造理论宣讲团队

近年来,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不断涌现,重视对党的理论和创新成果进行宣传普及,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除了配齐教师队伍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将课内的“思政小课堂”与课外的“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积极开展“四史”宣讲,转换学习成果。

首先,打造学生理论宣讲团队,促进“四史”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开展专题式教学后,选拔一批思想坚定、具有宣讲功底的学生进入宣讲团队。理论宣讲团始终以“四史”为主要内容,依托校内优秀教师和专家进行指导。通过实践考察、结合课程内容展开思考,将深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通俗的话语,以学生广泛接受的方式开展宣讲,促进“四史”教育通俗化。与此同时,学生宣讲团与教师宣讲团相辅相成,开展分众化、专题式的宣讲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以不同的宣讲形式开展“四史”教育。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宣讲作用,推进在学生中形成学习“四史”的热潮。高校党组织肩负着推进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进校园、进学生头脑的重要使命,承担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责任。因此,推进“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以学生党支部为依托,开展丰富多样的宣讲活动,将“四史”内容融入支部活动,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使学生党员在理论宣讲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积极探索支部理论宣讲的创新形式。以“四史”为主线,与所学专业相衔接,减少枯燥乏味的史实叙述,提升“四史”的吸引力。促进学生党员运用历史思维、增进历史担当,推动党的理论走进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党员中形成学习“四史”的浓厚氛围。此外,塑造良好的支部形象,使理论宣讲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吸引学生目光,传播“四史”声音。

3 拓宽社会实践,挖掘“四史”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8]。“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挖掘整合红色资源,形成思政课微创作品牌。

3.1 统筹“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活动

“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与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第一课堂”注重课堂实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创作“微视频”、讲述“微故事”,对“四史”知识形成系统地把握。而“第二课堂”注重校园实践,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例如以建党一百周年为契机,开展情景剧、党史竞答等活动,举办微视频、研究论文等理论比赛,寒暑假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理论知识,激励学生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积极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加强“四史”与隐形课程的融入,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四史”文化角、知识长廊等的打造,营造“四史”教育的浓厚氛围。

3.2 结合时政热点,坚定理想信念

“四史”是一个时间跨度长的整体,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推动“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结合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社会热点,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首先,把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前提是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因此要厘清我国的发展脉络,寻找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原因。在把握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立足教学目标,处理好“四史”与思政课的关系,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

其次,整合时政热点。针对当下的热点话题,寻找“四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契机。将“四史”与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相结合,将党史中的“两个历史决议”与第三个历史决议相结合,增强对“四史”的理解。如今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聚焦和整合时政热点,能够及时引导大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考,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四史”教育,有利于运用历史事实,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有力反驳,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最后,回应学生重大关切。“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学生的困惑,形成对主流价值观的引领。理直气壮讲故事,结合“四史”中的英模事迹,讲清历史故事,鼓舞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3.3 挖掘红色资源,建立红色基地

“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为“四史”教育提供校外实践场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青年要学习和传承革命先辈们的光荣历史,培养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品质,就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要充分挖掘“四史”教育资源,整合红色资源体系,增强“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

首先,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展开课外学时的实践考察。高校立足于实践需要,与政府部门形成协同机制,充分挖掘所在地区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了解红色教育基地的基本情况,对相关资料进行汇编,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形成完整的“四史”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开展“四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与理论宣讲相结合,利用红色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将红色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促进“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

其次,充分挖掘“四史”资源,传播“四史”红色基因。充分挖掘“四史”中的革命文化,通过革命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梳理“四史”中共产党人砥砺奋进的历史,围绕伟大成就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对“四史”资源的讲解,使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4 结语

“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一招,是推进“四史”教育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推动“课程教学、理论宣讲、社会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职能、运用理论宣讲的优势、开拓社会实践的渠道,促进“四史”更好更快融入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