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研究

2022-03-17晨,岳

长治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导师

陈 晨,岳 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被历史性地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鲜明特征和主题。学术诚信教育是加强科研道德建设、培养科研人才的基本内容。2021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二十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诚信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1]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重担。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关乎学术界未来持续发展,是高校加强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状况整体向好,但也一定程度上存在学术失信问题,阻碍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为此,学术界对学术诚信的关注从外界制度约束逐渐转向研究生内在德育,具体落实“立德树人”方针策略。

一、“立德树人”与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关系

(一)“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压舱石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立德树人”将立德放在育才的首位,“立德”,立国家之大德,研究生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确立自身的学术使命;“树人”,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回答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要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研究生教育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压舱石,贯穿研究生教育始终。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部分,倘若忽视研究生德行教育,注重智力培养,极有可能培养出德不配位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这些人极有可能为一己私利钻营,忘却学术使命,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因此,高校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根主线,把立德树人融入到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从“立德树人”视角完善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聚焦于压严、压实研究生的学术品行,助力于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力,服务于深化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学术诚信教育是研究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健全处置学术不端有效机制”。新时代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背景下,不论是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严格把关,还是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加强学术诚信管理,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坚持贯穿“立德树人”这根主线,落实“德才兼备高精尖人才”的发展目标。

学术诚信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环节。学术诚信是指“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3]将学术诚信教育作为研究生的基础教育,是高校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促进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加强学术道德、增强学术使命、规范学术行为的具体落实。同时,学术诚信教育也是高校加强学术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子环节。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突出强调“破五唯”,在教、学、管、评四个层面实施改革。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是学术道德建设中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研究”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创新科研活力的重要基石。

二、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现状

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整体上是良好的,但学风浮躁、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滋长等现象时有发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有效了解当下研究生学术失信的现状和问题,笔者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对研究生学术诚信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捏造数据、重复使用图片、抄袭剽窃、第三方代写、买卖论文等。

(一)学术诚信失范案例分析

在对2021年学术诚信缺失的案例分析中,发现主要存在这几类情况;首先是对论文最终结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例如:华北机电大学王祥科团队被连续撤稿17篇高质量论文,上海交通大学万锕俊被接连撤稿6篇高水平论文以及天津医科大学汤某团队被撤稿10篇高水平文章等,均存在图片重复使用、操纵数据、剪裁、捏造数据从而质疑其论文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其次是论文抄袭、造假情况。如湖南大学陈某《面向新媒体的新闻缩写关键技术研究》被举报几乎全篇抄袭某高校学生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张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存在严重抄袭行为,裴某《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性学习研究》存在严重造假情况等。最后是第三方代写、买卖论文情况。根据2021年12月国家卫健委通报的部分机构医学科研诚信案件处理结果,在医学科研失信事件中存在多次中介代写论文的情况。例如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葛某某作为通信作者、丹阳市人民医院邹某某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Long non-coding RNA NEAT1 promotes tumor development and metastasis through targeting miR-224-5p in malignant melanoma”学术造假,存在第三方论文代投行为。[4]

(二)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问题的表现

有效地开展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选取了部分高校研究生和教师,对所在学校学术诚信教育情况进行访谈。在问到“是否清楚了解学术规范”时,10.3%的研究生表示并不是很清楚论文的写作规范,尤其是对于引用文献的标注并不清楚。50.6%的学生表示,学校有关于学术规范的文本及惩处条例、开展过学术道德知识竞赛等活动对自己有一定的教育作用,39.1%同学表示影响一般,也有同学表示加深了对学术诚信的认识。在问到“如果身边有同学存在学术失信行为,你的态度”时,有14.2%同学表示“这比较正常,现在大家科研压力大,这样能多发文章,挺多人都这样”;15.5%的同学认为会“坚决抵制,立即举报”;60.3%的同学采取的态度是“不赞同、不举报”的中立态度。对教师进行个案访谈方法时,当询问“老师您所在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是否开展”时,老师表示高校的学术诚信政策制度比较完善,经常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当问到老师“学校是否开展对导师师德师风的考评”时,老师回答“当前教育界个别教师存在师德不端行为,例如九江教师事件等,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有待提高”。当询问老师“目前高校主要有哪些学术诚信教育途径”时,多位教师表示所在高校研究生诚信教育途径有所欠缺,目前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灌输”为主,这种教育方式优势是普及面广,容易成体系,但是对于研究生的实际接受效果不容易检测。问到老师“您了解到目前导师是如何对研究生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时,老师表示“因人而异。有些导师承担教学、科研、行政等多项任务,业务繁忙,可能会疏于教育”;有些主要从事科研的老师主要是言传身教,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有时也会分享相关的事例进行讨论,主要是对学生论文严格要求。最后问到老师“您对丰富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有哪些建议”时,老师建议可以对学术不端案例做成展览进行起到警示作用、利用开展学术诚信案例讨论征文等,激起学生对学术诚信的重视和敬畏之心等。

三、部分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原因分析

在对研究生失信现状进行分析时,发现可从内外两部分探究研究生学术失信的原因。从外部原因看,学术风气受到资本侵蚀、部分学者投机取巧。部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仍待加强,对于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缺乏重视,教育方式单一等。从内部原因看研究生缺乏学术诚信意识,缺少情感认同等。

(一)学术失信治理体系有待增强

首先,外部环境市场资本因素渗透影响部分学者的德行操守。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存在多起第三方代投、代写、买卖论文的情况。资本市场影响下,学术界存在明显的浮躁之风。一方面论文与升学、绩效考核等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学术研究是一个需要潜心钻研的过程。一些学者屈从与资本的力量,寻找第三方代写、代投。其次,学术不端检测机制能有效扼制学术失信行为,但目前还存在一些技术手段的不足。比如在此次学术失信案例分析中,华北机电王科祥团队、上海万锕俊团队等均存在操纵数据、捏造图片的情况,最终导致论文难结果的可靠性受到质疑。那么这些团队是如何顺利通过学术不端检测机制?人工智能时代,智能辅助参与学术论文的创造与校对,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对于相似图片难以辨别,数据存在失窃风险。倘若原始数据存在捏造,智能机器很可能会重复或加剧这种错误”。[5]最后,尽管高校在研究生学术失信的治理方面,尽管已经做出了一些举措,但在深化落实方面还有待加强。例如高校设立监督举报机制,但是在如何鼓励人们自我监督举报还存在疏漏。例如在本次调查中被问到如果身边有同学存在学术失信行为时,只有15.2%的人选择了坚决抵制并举报。而60.3%的人是不赞同、也不举报的态度。究其原因,举报者在举报前往往会考虑需要承担的风险、成本。倘若监督举报机制并未较好的保障检举人的权益,反而检举人利益会因此受到损害,或者事件并未得到较好的处理,那么则会挫伤举报人的积极性。所以,监督举报机制在鼓励人们相互监督,保障举报人权益还有待完善。

(二)部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

部分高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首先,高校某些个别导师德行问题有待加强。本次访谈中老师谈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仍然需要加强。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导师的道德型领导会抑制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6]。导师个人的品格德行以及对学术的要求对学生的学术诚信有直接的教育作用。其次,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与导师对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方式等有关。在访谈中老师谈到由于部分高校导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有时会疏于对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教育。这部分学生则处于被放养状态,等到临近毕业,难免会做出抄袭、代写等学术不端的行为。导师对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方法单一。此外,访谈中还可以了解到部分老师对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往往停留在简单地传达文件要求的“灌输式”教育方式,缺乏针对性地开展学术失信案例的深度研讨和强调,以致教育无法深入人心,对学术失信行为的处理也难以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最后,高校对导师指导学生学术诚信的考评机制及检验教育效果方面也会影响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的治理效果。本次对老师访谈中发现存在部分导师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学生的科研过程是否严谨,写作投稿过程是否规范还略显不足的问题。

(三)部分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忽视学生自主性

在学术诚信教育中,研究生的主动性发挥不足,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因而其在对学术规范的认识、情感倾向、行为选择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首先,本次调查中发现仍有10.3%的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缺乏认识,对于如尤其是何合理引用他人观点、研究数据缺乏认识,以致在论文查重时重复率过高。对于学术失信风险缺乏认识,简单的误以为只有抄袭才是学术失信。其次,研究生对于学术失范情感倾向会影响研究生最终的行为选择。调查中发现14.2%的研究生在面临发表论文的压力时会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表示同情和理解,对待其他人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会觉得不对,但似乎“情有可原”,这种对学术失范宽容、无奈等态度无疑会助长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之风。最后,研究生对于学术规范的行为选择,会最终影响研究生对学术失信的行为选择。访谈中39.1%的表示学校的学术诚信教育对自己影响一般。当下有部分研究生迫于升学、考博压力,有可能会做出剽窃论文、“搭便车”的行为,并且对其他人也会产生后续作用。倘若对学术诚信规范性缺乏认识、情感缺乏倾向性,那么极有可能在压力驱动下滑向学术失范的一端。

四、“立德树人”方针指导下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对策

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在研究生教育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折时期,可从健全学术失信治理机制、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以及研究生自我教育三方面进行。

(一)明确以德为先,健全高校学术失信治理机制

高校需积极承担“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构建一个惩恶扬善的学术环境。首先,高校应征求多方意见,对学校老师绩效考核、学生评奖评优机制进行改革,避免陷入“唯论文”的怪圈,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科研素质、科研态度、科研能力等进行多项指标评定,避免学校奖励机制走向反面。其次,高校可成立专门的学术论文检测机构,为学术不端检测机制提供技术支撑。人工智能背景下,有些智能机器可以辅助作者进行降重修改。出现意思相同却又不被检测出来,有学术失信的风险。此外,对于论文问卷数据、图片等的真实性进行校验。高校可成立学位论文委员会,对学生学位论文全过程进行严格把关。最后,学校应完善研究生学术诚信监督机制,成立由校-院-导师代表-研究生代表组成的“四级联动”研究生学术诚信巡察小组,讨论制定完善的检举条例,增强大家对学术诚信的责任意识,以防出现无人检举或者恶意检举,检举不实的情况。

(二)强化师德示范,提升导师的学术诚信教育水平

对研究生而言,导师不仅是科研工作上的指导老师,更应是学术精神、学术行为上的典范榜样。首先,应加强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例如在导师遴选过程中,将“师德”考评作为关键指标,加大权重;每年定期开展全覆盖的导师师德师风专题培训;以立德树人成效为考核要素对导师进行年度动态考核等。其次,强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指导。“导师学术诚信教育与学术指导义务的履行,才是预防学术不端的根本之策”[7]。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思想水平、学术能力、科研态度等要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评估,制定阶段性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导师在履行指导义务时有一定的弹性空间,需要根据老师自身的科研安排与研究生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协调,采用灵活的方式指导,不能教条化的去执行。最后,导师对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方式应灵活多变。导师可多渠道与学生定期交流讨论学术问题,将学术诚信教育日常化。例如借助手机、网络等工具,及时对学术失信的相关案例进行讨论,也可以及时分享学术诚信的榜样例子,还可以将学术规范教育融入到论文写作当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坚持主体德育,激发研究生学术诚信自主教育

首先,强化研究生自身的主体性地位。研究生要始终坚持“学术诚信,从我做起”,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以德立身,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要充分发挥主动性,主动向导师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情况。其次,研究生应主动研读本校关于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相关政策条例,加深学术诚信的规范性认识。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浏览关于学术不端、学术诚信的相关新闻资讯,从实际案例中得到警示和教育,引发对学术诚信的敬畏之心,从情感上加深对学术诚信的认同感。再次,研究生在开展学术论文写作时应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扎实培养学术写作能力,从行为上进行自我约束,不做学术失信之举。最后,要加强师生互动、朋辈交流,加深彼此对学术诚信的认识,对身边出现的学术失信现象要敢于说不,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道德氛围。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