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实践·向未来
——指向更高质量育人改革的使命与担当

2022-03-17刘爱国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建模育人数学

刘爱国 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在全面贯彻落实“双新”“双减”和“双选”(同时选择物理和化学)等新政新举措的背景下,指向更高质量的办学育人改革成为教育的核心热词。而其中作为一校之长的使命与担当,是决定教育改革能否实现更高质量办学的第一要素。教育改革新时代对校长的挑战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当一位好校长越来越难。因为好校长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位“超人”,好校长不仅要有超强的教育洞察力、学校治理力、对外交际沟通力,还要有超强的身体心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面对校内外各种复杂境况下超强的定力,等等。然而校长的超强专业能力提升又绝非一朝一夕,只有在不断学习与教育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摸索、实验、总结、反思、提炼,才能不辱使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本文结合自身多年办学育人的学习与实践,面向教育的美好未来,谈谈指向更高质量办学视阈下,新时代校长的使命和担当。

一、学习是教育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关于学习,教育界曾流传“校长好好学习,学校天天向上;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这样一句话,道出了学习对教育的重要性。《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耳熟能详,绝大多数人虽不能达到圣人的学习境界和高度,但坚持不懈的学习使教育的生命更丰盈、视野更开阔、智慧提升更快则是毫无疑问的。因而,学习也是一名好校长源源不断获得精神食粮的必然选择。

(一)向教职工学习

【案例1】

2012 年上海开始实施绩效工资,依据上级有关绩效工资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及教职员工的现行课时费用岗位津贴等实际状况,经过听取多方教职代表意见,由学校校务会讨论,特制定2012 年新中绩效工资方案,敬请教代会审核并投票。学校精心设计的方案先后二轮投票二次修改,方案投票权却都未能过半数。后来方案改由各工会组商议,学校汇总修改求同存异形成第三稿方案,结果以90%高票通过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先后三次绩效工资方案的经历给予我深深的启发:首先,第三次方案让教职工感觉到了尊重,即他们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和体现;其次,在绩效工资面前,教职员工利益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校长必须把握好教工利益与学校发展的平衡性;第三,“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是校长办学育人的最大智慧;最后,10%的教师对此方案仍不满,也是我们的遗憾,在未来的绩效方案调整中还需多关注关怀。因此,善于向教师学习,到教师中去,汲取教书育人智慧,是校长办学育人的不二法宝。

(二)向课堂学习

向课堂学习,首先就是要提升和激励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自信心,只有自信的教师才会教出自信的学生。其次,校长所能做、必须做的是引导、促进与倒逼教师从思想到行为的自我革命、自我完善,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育人智慧。

【案例2】

自2010 年开始,我提出“向课堂学习”。具体要求是: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家常课,听评8~10 节课,撰写一篇千字的听课感悟。

12 年家常课的坚守,我们实现了教学常态的“四性转变”:从不愿上家常课与没时间听课到自主申报与自觉听评课,实现自主性的转变;从仅仅上好一节家常课延伸到备课与校本作业设计研究,实现教学各要素整体性的转变;从随意选上一节课到有主题的一节家常课探究,实现学术性的转变;从评课中更多关注上课教师的教到聚焦学生课堂学习的诊断,实现发展性评价的转变。这些转变的背后使全校教师形成了相互学习、共同实践与研究的学术生态,学生不断成才,教师不断提升。

(三)向书本学习

叔本华曾说,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更多,但视野决定了我们的格局,格局限制了我们的所得。作为校长,随时随地都需要观察分析判断决策,视野与格局决定了治校决策的能力水平。而唯有向书本学习,方能提升办学育人的视野和格局。其中尤为最重要的是不断学习和开拓如下四个方面的视野:

第一是政策视野,有关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特别是基于教育改革、科技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学习。

第二是全球视野,国内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三是专业视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德育工作、领导课程与教学、引领教师发展、提升组织效能、协调公共关系等是校长的必备专业素养。

第四是改革视野,在社会改革发展的大势中,敏锐把握教育改革的脉搏,培养直面挑战抢抓机遇的能力。

二、实践是教育走向未来的必然路径

实践创新是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核心关键,而课程是落实实践创新的灵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课程如同一粒种子,一经埋下终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新中高级中学历经数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培育了若干创新课程的种子。

(一)数学建模素养培育课程

数学建模素养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属上海新编选修教材,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亟待提高的学习内容。为此,在高一上学期数学必修基本内容完成后,我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数学建模学习。

【案例3】

2020年12月底举办“建数学之模,修关键之能”——“双新”下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培育研讨活动。潘老师及其团队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了高一年级“出租车运价问题”的建模课,并取得预期的效果。从本节课题的数学建模成效看,学生团队分别从四个角度分别构建了数学模型。有从出租车司机角度分析司机利益最大化建模;有从乘客角度分析如何同样车程乘客消费最少;还有从政府角度平衡好出租司机与乘客双方利益,在政策层面给予制度保障,确保老百姓的交通出行;当然还有其他思考分析的角度。从学生课后沟通反思中我们还惊喜地发现,通过一周建模活动,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价值与获得。并由此尝试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提升。2021 届段同学说:“我的数学建模课题是《上海地铁站时间研究及优化》,在老师指导下一次又一次地优化改进课题,最终高质量完成了课题。这不仅培育了我对科学的严谨态度,也锻炼了我研究问题的能力,并将成为我高中学习生涯中一个闪光点。”

五年来的教学探索初步形成了新中数学建模素养培育课程的“三例教学”实施策略:一是教学课例,面向全体学生的高中毕业水平,了解必修课本中所涉及的数学模型,知道建模过程及必要的参数意义;二是活动案例,部分学生参加利用学过的数学模型迁移解决现实情景中的实际问题,熟悉建模五环节,以达到高考水平要求;三是创新范例,少部分同学能够在一定背景下的综合情景中,大胆探究,利用中学、大学数学等学科知识方法,创造性地建立数学模型,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近三年来,全校共有35个建模团队150多名同学获得上海市和美国中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二、三等奖。更为可贵的是在数学建模素养的种子课程生根、开花、结果的引领下,新中各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蓬勃发展。

(二)“行走的教室”综合实践课程

自古以来,我们都熟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中华文化传统,意思是说不仅要多读书而且还要勤于实践。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必须打破教育的时空,走出学校围墙,实现“实践即教育,社会即课堂,世界即教科书”的教育理想,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探索人生。2015 年,我们设计并组织实施了新中综合实践课程,并取名“行走的教室”。

从内涵上说,“行走的教室”探索了一条校内校外机制联动、中学大学资源整合、学科知识与实践互为补充的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之路,是整合了必修、选修和选择性必修三类课程学习的综合实践课程。

6 年来坚持不懈的“行走”,形成了“行走的教室”的“三有”特点:

一是有主题。即基于学校工作的计划性、国家发展的时代性及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切性,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例如,2017 年溯流寻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 年亲历历史(中国改革开放40 周年)、2020 年读史行远(开展“四史教育”)、2021 年初心砺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

二是有路径。从每年5 月份主题发布、6 月份课题面试确认、7~8月份行走考察、9~10月撰写论文、11月成果总结发布历时半年,其中核心是“三步”助推课题团队成长,“三人”保障“行走的教室”的顺利实施,“三稿”确保最终课题完成。

三是有评价。既有同伴、教师、专家的学习过程评价和沟通、合作与组织能力等非学术性的过程评价,也有结果评价,如每年约40 多篇的论文汇编专辑,“行走中的感动”微电影,以及优秀课题成果发布,文创产品展示,优秀论文参加上海市各项大赛评选,等等。

通过6 年来坚持不懈的“行走”,“行走的教室”经历了从“三破”到“三立”的转变历程,确立起教学新样态:即打破原有封闭固定的教育时空,形成了面向经济、环境、科技、人文等多领域真问题的探究;打破单一学科的教与学,形成了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打破常规上课、作业、复习、考试等程式化学习方式,形成了考察、问卷调查、实验、文献综述等混合式学习新模式。

(三)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

进入新中高级中学的学生,每个人都可根据自身的身体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1~2项体育运动项目,高中三年的体育课就围绕这些自己选择的项目开展学习,高中毕业时还会获得学校颁发的体育专项合格证书。

【案例4】

一位身体较弱被学生戏称为“林妹妹”的学生说:“一进新中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羽毛球专项课,每一节专项课素质训练,让我的技术得到提高,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我的体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我一直乐在其中,受益无穷。”小蒋同学说:“我改变不了自己的身高,但我可以改变自己的体重,新中足球专项课给我搭建了一个平台,使我得到了锻炼,这样的挑战我完成了。”

十多年的体育教育持续改革,新中学生爱运动、爱上体育课,更爱我们的体育教师。学校形成了体育专项化教育的“四有”特点:有目标,培养健康第一的思想,终身运动的习惯;有评价,每学年都有自己身体素质报告单,毕业时都会获得一张自己喜欢的运动专项证书;有保障,每个学生都有1~2 项自己喜欢的体育专项,每周都有2 次纳入课表的60 分钟大课;有成果,学校体育专项化改革获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羽毛球专项课程专著《新羽飞扬》,举行高中体育教育国际论坛,得到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教育》杂志等媒体的专题报道。

今天,在更高质量办学育人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如何实现从“育体”到“育人”的深化,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升学生的耐挫力、规则意识和意志品质,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学生成长离不开体育运动,办学育人离不开体育教育。

三、教育走向未来的思考

高质量视阈下教育未来的走向,其逻辑起点必然在立足当下的同时,复盘过往与憧憬未来,其核心关键词是学习的质量或者说有效学习。

(一)基于《学习的本质》的学习启示

《学习的本质》一书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顾问安德烈·焦尔当撰写的一本专著。作者试图在围绕“人究竟是如何学习的——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学习”而揭示学习的本质内涵,其中一些论述启迪与促进我们反思教育的本源。

《学习的本质》指出:“我们中很多人把‘教’与‘告诉’混为一谈了。”“教”是教做人,教知识与技能,用当下话语来说,是培养核心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也即通过我们的教使孩子在成长中养正与启智。“告诉”是指向某人说使之知道。相近的词有“通知”“报道”等。不难理解“告诉”是以数据、信息为主,知识为辅。因此“教”与“告诉”不能混淆,教师应守好“教”的职责,而不是“告诉”“报道”“通知”。让“教”回归教学的本源。

(二)未来课堂的思考

未来课堂一定是指向师生精神生命更高质量发展的课堂。基于当下,憧憬未来课堂至少应呈现“三性”:

全面性:未来课堂一定是全员参与、全时空、全过程的,包括一切有利于学生成人成长的学校、家庭及社会资源;一定是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的新形态;一定是扎根中国、融通世界的一切先进文化的新课堂。

深刻性:未来课堂必定深度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深刻性体现在“高”——高阶思维,从了解、记忆、模仿走向分析、综合和思辨;“大”——大单元、大概念,从一节一章的讲授走向围绕大单元、大概念为目标的整体的实施,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成为常态;“深”——育人的深度,指向核心价值观培育,从小情小我走向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

发展性:未来课堂还从学生发展力的差异化分类组织实施。从依照年龄划分的课堂走向依照学习能力与兴趣划分的混龄课堂;从单一学科学习的课堂走向项目化任务式并进的课堂;从班集体制下同一学习内容同一学习进度的课堂走向个性化学习的小课堂。

美国有位教育历史学家说,好的教育并非是碰运气的。指向高质量的好的基础教育一定离不开数以万计的基础教育好校长的使命与担当。

猜你喜欢

建模育人数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三元组辐射场的建模与仿真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