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时”而思,“习”有所成
——评陈军《语文教学时习论(修订本)》

2022-03-17上海市七宝中学

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陈军语文老师

张 硕 上海市七宝中学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实施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革,激发了广大语文教师对教学思维和教学内容的重新思考。陈军老师的新著《语文教学时习论(修订本)》四十余万字,以“时”贯之,以“习”实之,打通了理论、观点、实践,挑明了“时习”思想线索。全书共九章,讨论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重要问题,集中反映了语文的课程性和教学性,是一本有厚度、有深度、有广度的学术著作。陈军老师作为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语文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特色语文教学与研究,如“语文教学点拨法”“质疑思想与语文表达”等内容在书中都有相关阐释。该书是作者用几十年对语文教学的追问、探寻、实践所得的体会写就的,不仅展示了作者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学科素养,还充分体现了作者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教育理念。陈军老师自言道:“我研究这些语文教学‘常识’,不是编词目词条,描述静态的知识,而是把这些概念、问题、知识,放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去体味,放在时易势移的时代巨变中去斟酌,放在实践、习行的哲学吁请中来认知。我自己未意料到的是,这样居然构成了一个大致的系统性专论。”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该书创作的心路历程和书写方式,也可以尝试窥视陈军老师的学术成长轨迹和教育教学理念。

一、溯本清源,返璞归真

陈军老师在该书中使用的“时习”一词出自《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时”,从根本上说,是孔子哲学思想中关于事物变化的时间条件的概念;“习”,从根本上说,是孔子哲学思想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认知、知行等教育观念上的高度概括。书中对孔子的“时习”思想作了具体的阐述:“当我们从孔子哲学思想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学层面的‘时习’思想时,就不难看出,孔子强调‘时习’,宗旨就是强调‘人’在学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从教育主动性上讲,孔子强调的就是自主性,也就是自主教育。”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陈军老师对“时习”概念追溯的高度上至儒家思想。单就“时”来说,《说文解字》解释为:“四时也,指春夏秋冬。”从学习角度来说,陈军老师认为用“使民以时”的“时”来释“学而时习之”的“时”是十分恰当的,为此,书中还进一步探讨了什么时候学习最能使学习者心理得到最大满足的问题:一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二是充分发挥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三是结合时代等因素调整教学目标。关于“习”,《说文解字》解释为:“鸟数飞也。”“习”的本质是“行”,有“重复地行”之义。古今教学论都强调“知”“行”结合,从现代教学层面考察,陈军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习”在教学过程中包括“知识教示”“分项练习”“疑难点拨”“实现目标”四个环节。“知识教示”和“疑难点拨”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分项训练”是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都发挥作用,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形成合力,最后在教学上“实现目标”。与此同时,陈军老师在书中还强调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习”的主要特点为重视重复性训练、慎重考察文本的现代性、拓展语文练习平台。“时”是教与学的基本规律的一个方面的反映,既是一个特定的时间,也是这个特定的时间下的教与学的良好状态;“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行为方式。陈军老师认为二者虽有不用,但关系密切,主要从条件关系和因果关系两个角度来理解,这样既丰富了“时习”的内涵,也明确了“时习”的特征,对语文学科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宏观层面,该书探讨了从19 世纪末到今天语文教学思想的剧烈演变。从语文教育史的观点来看,陈军老师认为中国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和语文内容两个方面,“语言形式的变化是文言向白话的转换,语文内容的变化是由经史子集向现代语文所负载的新生活、新思想、新道德等方面的转换。”陈军老师非常准确地概括了中国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眼光独到地把握住了旧语文教学时期和新语文教学时期的转变节点和思想交锋。1904 年,张之洞主持制定《奏定学堂章程》,明确了语文在课程中的位置,其后,维新派思想家用理性质疑语文教学指导思想,推动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白话文运动成果又为教学新内容的注入提供了重要条件。陈军老师认为第一次思想交锋的巨大成果是叶圣陶的贡献,叶圣陶先生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经典白话文为凭借,比较科学地组建了语文教学的课程体系。陈军老师认为20 世纪前的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语文课和语文教学,到了20 世纪末,语文教学的重新定位进入了大讨论环节。首先是语文的课程定位,主要取决于教育学制的构建,中国教育界在20 世纪初才真正全方位构建教育学制。其次是语文的课程定位表现在学时有了明确的规定,结合语文教学协调质、量、度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最后,语文的课程定位的一个标志是定本,即依照学制、课程、课时,创建真正属于语文的课本,它的意义在于确定了教学内容,推进了教学改革,同时规定了教学要求和教学质量。课堂是体现教学思想、显示教学策略、展现教学成果的地方,陈军老师认为所谓语文课堂,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与学生一起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依据语文能力训练的基本规律,围绕语文能力生成与发展的核心,进行语言学习、思维训练、人格培养的具有典型性和规范性的语境。语文课堂属性的确立,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当代语文教学思想在历史沿革与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主要形成了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提升为核心、以典范课文为教学凭借、以现代语文能力水平为评估的教学思想,就像陈军老师在书中写道:“语文教学有问题,这是事实;语文教学在前进,这也是事实。因为有问题,进步才显得可贵;因为在追求进步,所以问题也将会越来越多。”

在具体教学层面,该书阐述了语文诗教学研究的“时新”。所谓“时新”,指某一时期、某一时段最新的东西或样式,也可用作形容词来说明某些事物的时兴特点。陈军老师认为,诗,尤其是新诗,是最有时代敏感性的时新之作,而诗教之源在孔子。由诗教而确立的言德,实为纯正的内心、傲立的人格、直面矛盾的勇敢精神的有机统一体。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既说明了诗教的综合功能,也揭示了言德的基本特征,小而言之,言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基,大而言之,言德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本质属性的写照。陈军老师指出,孔子诗教最突出的一个教育策略,就是“以诗激思”,有时用诗作为火种,点燃学生思维的火堆;有时用诗作为论据,引导学生类比推断;有时用诗作为导言,激发学生质疑追问。在孔子的诗教过程中,诗本身就是新思想,同时又是催生思想的酵母、跨越思考的跳板,帮助学生获得更新的思想世界。陈军老师在书中创造性地总结提出,孔子的诗教学理具体表现为学诗的“思考法则”,即“举一反三”和“闻一知十”,这八个字既可以看作学习方法,又可以看作思维方式,还可以看作思想方法。当然,从我国教育传统和语文教学目标来看,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始终表达中华民族的诗性本质,体现了民族的“优根性”。陈军老师解释道:“优根性,就是民族诗性,就是祖先人格遗传基因,也就是豪放的、浪漫的、追求的中华民族生命本性。”因此,诗歌教育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教学重点,书中从人的内心诗性、观察敏感、思考理性三个角度进行启蒙,使学生生成跃动的想象和联想的浪漫情怀、广阔的追寻与发现的探索视野、坚实的类化与推断的思想逻辑,从而形成诗教的语文教学实践路径。陈军老师认为新诗之教在一定意义上更重于旧诗之教,新诗是对当代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哲学思辨,可以帮助当代青年逐步形成世界眼光、具有未来意识、构建现代化理念,为此需要用现实观察、理性思辨、语言分析的当代视角来研读新诗,即用新观点、新思想、新材料来丰富、健全、提炼自我心智的过程。陈军老师充分肯定了新诗的教学价值和教育意义,也从诗教内容的时代变迁角度阐述了新诗的当代性,但笔者仍对陈军老师所认为的新诗之教更重于旧诗之教的观点存疑。

二、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陈军老师在书中构建的语文教学研究体系既体现了以“时”贯之,以“习”实之的特点,还打通了理论与实践,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从内容到形式、从功用到方法的语文教学时习论系统。在语文教学内容层面,陈军老师抓住了课文这一核心教学要素,课文作为课的构件,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从课的立场来选用文,是语文专业内涵应有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形式层面,陈军老师重点阐释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途径、作用等,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质疑、创新的人格,促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语文课程功用层面,陈军老师强调了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明确了功能的类型,讨论了效率的特殊性等核心问题。在语文教学方法层面,陈军老师提出点拨法,用以凸显教师施教的意义。点拨是促进和引导学生自成学习主体、提高学习成效的不可或缺的指导力量。以上四点作为该书的核心理论内容,既是独立的存在,又构成紧密联系的整体,由点到面,在不同维度上对语文教学展开讨论,既突出了重点,又把握了全局,充分体现了陈军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抽象的哲学思考。

首先,从课文角度来看。该书从“文选说”和“凭借说”的历史发展与主要特征两个方面讨论了课文的编排科学化和课文取舍的科学化问题。陈军老师认为,把课文看做语文能力训练的“凭借”,看作教师诱导学生学习,使其“举一反三”的例子,不是故意与传统的“文选说”作对,而是顺应时代要求、切近语文教学规律,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来看,课文是学生在语文运用的大背景中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接受系统训练所用的典范实例,既是教与学的凭借,也是将来运用语文的参照,更是接受思想熏陶、情感冶炼的一种渠道。陈军老师总结课文的基本特征为多样性和被动性。从“课”与“文”的关系来看,“课”的要求尽可能少一些,语言材料尽可能多一些;“课”的开口尽可能小一些,训练材料的“面”尽可能大一些;“课”的目标要反复提炼,必须典型。从“文”的类别来看,课文的分量、编定的类型、文本形式等都具有多样性特征。陈军老师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和现代语文能力培养目标,提出整体化解与分享训练相结合、目标控制与文章特点相结合、整篇文章与文章片段相结合、课内用例与课外比勘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课文类别的多样化。“文”在“课”中,“教”体现“课”的目的,“课”始终是考虑“教”、考虑“文”的前提,陈军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发挥课文的解读化悟价值,一方面把作者怎样解读化悟自然人事的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又提示学生,既要记住这个结果,又要学会作者解读化悟自然人事的艺术方法。另外,作者凭借语言文字表达心志,教师也应该围绕语言文字来研究、揣摩,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发挥课文的凭借发展价值。

其次,从形式角度来看。陈军老师肯定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他总结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对问题的研究,是过程化的学习,不一定强求结果,它的目的是培养创造能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品尝到了研究的快乐,有所认识,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实现由“知”到“好”,再到“乐”的转变。从研究性学习的条件来说,陈军老师认为语文学科能够为其提供肥沃的土壤,一是语文学科的开放性,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多向性接口;二是语文学科的模糊性,为研究性学习留下了深入钻研的余地;三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为研究性学习铺设了跳板;四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为研究性学习搭建了桥梁;五是语文学科的时代性,为研究性学习注入了活水。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属性来看,陈军老师准确地分析了语文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才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强化课堂的作用,形成以课堂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的能力,善于质疑,并且能深入钻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如陈军老师在文章中谈到的:“就语文学科而言,当前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要在语文学习的视域中来认识质疑批判能力,不能教成哲学课;要在语文表达的情境中来学习质疑批判实践。”陈军老师将研究性学习分为接受型、批判型、创新型三类,通过以问题为主导、注重拓展与延伸、专题学习等不同形式进行,既渗透到课堂教学,又照顾到课后学习。

再次,从功能角度来看。陈军老师指出,语文教学具有认知指导、情意培育和能力训练三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三者相辅相成,彼此沟通,互为表里,无法分割。认知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第一阶段教师点拨学生掌握方法、识记知识,形成个体经验,第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加工已有的知识,运用知识举一反三。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主导者和参与者,并与学生成为最终的决策者。情意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陈军老师认为师生双边在情意上的复合运动质量对情意教育有重要影响,教师主导学生与教材处于同一条情意交流的发展线上,并受到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能力训练要有知识指导,发挥知识的教示功能,还要科学地配置练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技能,进而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陈军老师重点强调了培育学习主体的重要性,从原理归纳、问题辨析等角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书中又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创造,不是技能,而是品格。”如学生对问题的钻研自信力、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对问题的论证推断力等,最主要也是最难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陈军老师指出语文学习是基本的认识活动,认识活动必然有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等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程序,语文教学的程序化可以有效保障语文教学功能的实现。从语文学科的知识程序角度来说,设计教学程序可以发挥知识的基础性教示功能,而从语文学科的认知程序角度来说,设计教学程序则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理性化程度。为了突出语文学习的理性化,陈军老师特别强调了建立思考逻辑的重要性,就如成龙老师所说:“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育学生逻辑思维品质的任务,须遵循语文教与学的内在规律,立足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性。”

最后,从方法角度来看。陈军老师多年深耕点拨教学方法,成果颇丰,无论是单篇论文还是相关专著,都对点拨教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归纳和阐释,他认为点拨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实践的过程。点拨法思想是中国历代教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当代中学语文教学实践领域的应用与发挥而形成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点拨法既是根据人的成长需求所开掘的语文教育理念,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该书阐述了点拨教学的客观要求,无论是中学语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特点,还是现代化教学注重提高效率的实际需要,点拨教学都可以促进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关注学习重点和难点、掌握学习方法以及运用知识等。为此,陈军老师提出了十种具有特色的点拨方法,分别为暗示引发、引路入境、辐射延伸、逆转爆破、抽象比较、纲要信号、激疑促思、再造想象、“挑拨”争鸣、举隅推导。这是陈军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思考的成果,这些点拨方法对于端正语文教学思想、明确语文教学过程、优化语文课堂设计、丰富语文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尤其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可以在教学实践领域提升专业素养。陈军老师认为,点拨法全面继承了问答的教育价值和启发功能,通过对问答形式与方法的研究,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教学时机”命题,并对此有独到的思考。书中重点阐释了点拨法对于中学生读写的价值,从机理、原则、实践、反思等不同角度分析点拨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教学意义。

三、言真意切,立德树人

陈军老师在书序中写道:“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人,人的目的依然是人,而人的生命本质就在于自由。”探索语文的自由、语文教学的自由,更是对思想的自由的追寻,这是陈军老师作为语文人的执着和理想。该书的语言文字不仅展现了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教师的语言功底,其观点表达准确严谨有深度,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诚挚的情感,是一位教师的自我反思,更是一位长者的谆谆教导。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就像陈军老师在后记中写道的:“我着重探讨的是价值观层面的路而不是方法论层面的路。尽管方法论同样重要,但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在教育范围内,方法论总是在价值观的范围里开满鲜花的,而把方法论当作人生的算计和巧谋,远离教育者的特有立意,我想,这样的立事窍门又有什么意义呢?”陈军老师的视野是广阔的,格局是宏大的,语言是真诚的,立意是高远的,书中重点讨论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教师的责任担当。

从学生层面来说,语文学科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诚直人格。陈军老师认为,在儒家思想范畴中,“诚”是关于人品的哲学概括,是内向的修炼;“直”是人格的外向态度,是对外界的直接情感表达。而语文学科德育的精神主体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诚”与“直”实质上是中国文学活动与变革的基本精神内容的有机部分,陈军老师梳理了诚直文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化了诚直教育思想的内涵,也从文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厘清了诚直的教育意义。难能可贵的是,陈军老师在书中记录了实践诚直教育的宝贵经验,他认为诚直是我们追求的人格特征和修养标志。要形成这样的人格,必须探索具体的教学抓手。从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勇于质疑,敢于批判,是养成诚直人格的行为入口和能力基础。质疑与批判的直接目的就是追求真善美,体现在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就如王林老师提出“教学解读”理念时所说:“教学解读不是普通的解释和通讲,而是对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晦暗处的点拨,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阅读中难懂问题的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彼此交流和质疑,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王林老师所说的交流和质疑是在教学解读活动中师生的双边共通,而陈军老师提出的质疑与批判是运用在更广阔范围的语文教学,但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用质疑来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陈军老师为此专门开设了一门《疑思问国文点读》课程,“疑思问”就是“质疑”“思考”“发问”,通过对历史文学文本的学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陈军老师总结了六种创设质疑情境的方式助力培养学生诚直人格,如用“情境”活化常识“概念”、借“疑问”学习独立“精神”、用“哲学”统帅“整体”思辨、遵“理念”揣摩反思“意图”、理“史脉”探寻批判“新意”、比“群文”鉴别自省“境界”,这六种教法是陈军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真正从实践着手,把语文教育理念贯彻到具体教学中,帮助学生在疑思问的语文情境中敢于思考,对广大一线教师的语文教学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从教师层面来说,语文教师成长需要责任与担当。陈军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主导是教师,语文教师的责任十分重大。从明志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谋定语文人生的大局,实现自我的塑造。陈军老师强调语文教师成才要素的专业根本是对文字、文学的兴趣和体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业素养,书中列举了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和陈军老师的恩师蔡澄清先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从教育名师的成功范例中归纳其成功要素,不外乎德才学识。陈军老师希望青年教师也可以向前辈学习,入教的第一步是发展好自己的文学才能,从自我的爱好、兴趣、天赋上做起,因为德才学识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人生过程。陈军老师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教师的阶段性成长目标,归纳了自己三十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历程,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启发。另外,陈军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坚守语文教育精神,一是对母语有坚定的爱,二是对中国语文教育传统有坚定的信仰,三是形成坚定的学术尊严与品性。尤其对青年教师来说,陈军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学术,说到底是“为学生的学术”而非个人自足的学术,旨在更科学、更艺术地促进学生成长。从践行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的中心词是“教学”,教师要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思考,把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和寄托,把对职业理想的执着追求都溶于教学的全过程。陈军老师提出课堂教学的自我异构理念,认为青年教师不仅要站稳课堂,专注教学,更要把教学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追求课堂的“苟日新”,即一种偶然的颖悟语实现,更要追求“日日新”,就是日日实践的改进,在原有基础上的前进,“日日新”是对“苟日新”偶然发现的持续强化、巩固和提升。所以这种课堂教学的“自我异构”,实际上就是不断总结自己教学实践的得与失,从中概括出自己教学的方式和理念,并用来指导以后的教学。陈军老师非常重视教学实验与探索,在书中阐述了学习型实验、验证式试验、专题化试验的内容与效果,他认为试验是教育思想的观照聚焦,是教学能力的淬火锤炼,是学科专长的持久磨砺,是师德提升的过程证明。从深思的角度来看,思想创新需要日积月累,持续钻研,深入探索。注重教育教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陈军老师在书中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求思之深,必有一定的面,否则思想必定狭隘,开拓了一定的“面”之后,又要寻求制高点加以概括与提炼,从而使思想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思想达到一定高度以后,陈军老师开始追求“精神建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让我国的教育传统在当今之世开出现代化之花,结出现代化之果。这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激励。

总而言之,陈军老师以其过硬的专业素养、持之以恒的坚毅品格、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完成了这部具有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的学术著作。该书抓住了语文教学中的诸多重要问题,以溯源的方式梳理了其历史思想脉络,由“源”识“流”,由“流”溯“源”,“源流”一体,辨识其“真”,这也是陈军老师治学的理念。全书一以贯之“时习”思想,重点阐述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核心概念、问题,尝试构建学理上的语文教学与实践体系。与一般学术专著不同的是,该书的语言文字不故弄玄虚,说理明明白白,字里行间流露出长者的深厚学识和真挚情感,是一本有温度的书。

猜你喜欢

陈军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水乡情
Pygmalion
陈军作品
六·一放假么
An Evaluation Approach for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Anti-radiation Weap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