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大家陈柱《老学八篇》论略
——“北流历史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研究”之一

2022-03-17郭玉贤李业才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韩非子老子庄子

郭玉贤,李业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岭南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陈柱(1890—1944),原名郁瑺,一名绳孔,字柱尊,号守云,生于广西北流县(今北流市)民乐镇萝村,自称“萝村山人”。1907年东渡日本成城中学就读,1911年回国考取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师从国学大师唐文治。1915年毕业任广西梧州中学校长,大力提倡新学,亲授英语、数学、国文课。1921年起先后在江苏无锡国专、上海大夏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光华大学、交通大学任教。一生著述颇丰,有涉及经、史、子、集四部的著述九十余种,其中以子学成就最为突出。子学研究中又以老子的研究最为透彻,影响力最大,深受学界推崇与赞赏。其业师、著名国学大师唐文治曾评价他为“横空出世,足使千古学人才人一起俯首”。

一、《老学八篇》研究方法:庄韩对比、中西互鉴

《老学八篇》是陈柱在上海大夏大学为学生授课的讲稿整理而成,于1928年12月被收入朱经农、王云五主编的《学生国学丛书》中,由上海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1933年4月再版,1934年5月出版第二版。本文参照的是1934年5月出版的第二版。

陈柱撰写《老学八篇》的20世纪上半叶,共涌现了七十部《老子》研究专著,其中有二十四部训诂校勘方面的著作,包括马其昶《老子故》、杨树达《老子古义》、罗振玉《老子残卷六种》、刘师培《老子校补》、马叙伦《老子校诂》、王力《老子研究》。二十四部解析译注类著作,包括奚侗《老子集解》、冯振《老子通证》、丁福保《老子道德经笺注》、钱基博《老子道德经解题及其读法》。这一时期的老学研究在继承传统的乾嘉学派重视训诂考证的基础上,融入西学的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陈柱的老学研究既体现了传统的老学研究传统,又融入西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老学八篇》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对《老子》八个主题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使老学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老子与《老子》研究本身,而是将老子、庄子、韩非子的思想贯通起来对比研究,并在其中融入西学研究方法,体现出道家法家贯通、中西互鉴、见解精到的特点,是20世纪上半叶研究老学的典型代表。

二、《老学八篇》的研写旨趣和阐释特点

《老学八篇》包括《老子之大略》《老子之别传》《老子之文学》《老子之学说》《庄子之老学》《韩非子之老学》《庄韩两家老学之比较》《新定老子章句》共八章内容,从横向的角度将老学与其他诸子学说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老学八篇》呈现了与其他老学著述不同的特点。

(一)研究旨趣:融入救世救民思想

融入救世救民思想是20世纪上半叶老学研究的一大特色,陈柱也不例外,他在《老学八篇》的自序中以两次对老子之学的感慨,表明自己研究老子的主要目的。

首先,陈柱认为老子之学是极端自由平等之学,古今能理解这一含义的,只有清代的严又陵,严又陵认为:

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①陈柱:《老学八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页。

意为真正掌握并运用老学精髓的,一定是民主的国度,所以才能导引万物而不做主宰,遵循自然规律就没有什么事做不成。像汉代的黄老之学,只是承袭了老学的外形,而没有深入其思想深处。正因如此,陈柱遂悲于真正提倡自由平等之学的老学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并被政体所用。其次,陈柱认为后世复古派以韩非子的观点为口实,以老子为守成之具:

大反自由之说,力崇干涉之谈,以自然为不足贵,而唯人为之是争。故明古不如今,而今无法古之必要。②陈柱:《老学八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页。

用兵者视老子为权谋之家,而部分学者或清谈、或隐逸、或导引,都是当时政府提倡的,想让天下太平无事,以巩固自己及子孙后代的帝业江山。这与老子学说的初衷大相径庭。所以,陈柱认为:

向使昔之学者,能本韩子不法古之卓识,力行庄生掊击大盗之说,则吾国自秦以后之政体,必有大异乎今日之所闻者,而今日政体革命之事,又必非今日之所云云而已矣。吾特表而出之,以见学说关系世变之巨有如是者!③陈柱:《老学八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页。

老学思想的精髓被历代持有不同目的的人所利用,成为达到自己既定目标的口实。陈柱想表达的是:政府如能将老学思想运用到国家治理中,拥有韩非子继承老学的不泥古的远见卓识,推行庄子的掊击大盗学说,萧条的经济、困厄的民众以及混乱的社会现状一定能得到改善。陈柱在自序中表达了强烈的救世救民思想,体现了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在国家命运处于危难之际的责任担当。

(二)阐释特点:从音韵与文辞角度诠释《老子》文学之美

陈柱认为,老学研究者历来较为重视《老子》文辞即其内容的研究,而对于其外在形式即文学方面的研究却鲜有人论及,故从全书多用韵语、说理精微造词神妙两方面探讨了《老子》的文学形式。

《老子》中用韵的章节似三言诗或四言诗或六言诗或七言诗或歌行体,相当于后世的说理诗。陈柱将用韵的章节一一列出,以此说明《老子》作为说理文,在重视文字内容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文字表达的外在美,做到了内在感情与外在形式兼具。如《老子》第八章: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天唯不争,故无尤。④陈柱:《老学八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9页。

其用韵情况如下:

此文除“治”“时”韵本甚易知外,其余“能”“争”“尤”均似不韵。然古“能”字通作“而”,“争”字读作脂,“尤”字读作移,则亦与“治”“时”韵也。⑤陈柱:《老学八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9页。

陈柱不但指出《老子》用韵之处,更详细、科学地从音韵学的角度解释了因为语言的发展变化,今天看似不同韵的字,其古音同属一个韵部,故在《老子》成文之时是押韵的。

同时,他也从诗的标准指出《老子》的部分章次具有诗的外在形式,如《老子》第二十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凡此之类是也,有似歌行者。⑥陈柱:《老学八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3页。

可见,从用韵与字句格式上,《老子》部分章次具备诗歌的特征,使其在说理的同时,增加其文辞的形式美。

对于《老子》之文说理精微造词神妙之处,陈柱用《文选》中一百三十七处引用《老子》之语作为佐证,如:

若乃耽盘流遁,放心不移。忘其身恤,司其雄雌。乐而无节,端操或亏。此则老氏之所诫,而君子之所不为。(潘安仁《射雉赋》注:老子曰: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①陈柱:《老学八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7页。

潘岳《射雉赋》结尾句中,“老氏之所诫”指的便是《老子》第十二章的“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文选》这部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有一百余处引用《老子》语词,侧面体现了《老子》文辞之美。

三、《老学八篇》的创新之处

《老学八篇》的撰写初衷决定了其与同时代其他老学研究的不同之处,全书在跳出传统研究窠臼的基础上,以厚实的子学根基为世人呈现了全新的老学思想。

(一)全面探求老子深刻的思想内涵

陈柱在探求《老子》文学之美的同时,也在《老子之学说》一章中依次阐述了老子的宇宙学说、政治学说、教育学说、人生学说。

关于老子的宇宙学说,陈柱认为,哲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以解释的莫过于对宇宙的认识。宇宙作为一切事物之源,因其难于认识,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对于宇宙的观念多为神怪之说。而老子却对宇宙有清醒的认识,尽管没有今天科学、精确的测量,却认识到宇宙之大的不可思议,将其命名为“道”。正如《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论述了宇宙的本体。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则论述了宇宙的组成。其中的“夷”“希”“微”如科学界所称的原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论述了宇宙生物的无意志。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论述了生物的起源。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时代,老子能对宇宙的本体、宇宙的组成、宇宙的意志、生物的起源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体现了其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度思考。

陈柱认为,老子的政治学说可分为建设和破坏两种。在建设方面,老子主张源于其宇宙观念的自由平等,如《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明确指出,圣人为政,应当像天地之无恩无为,才能使百姓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在破坏方面,陈柱认为周代的礼制集夏殷之大成,盛时出现太平之治,久则智诈奸巧之害滋生,老子因所处环境压迫,于是极力抨击它,是春秋时代礼制革命的拥护者。正如《老子》第三十八章所云“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意为那些制礼之人自认为有先见,其实都是使“道”沦为浮华,并且是愚蠢的开端,因此大丈夫总是居处在道的淳厚之处,不居处在道的浇薄之处,居处在道的朴实之处,不居处在道的浮华之处,所以说要抛弃那浇薄浮华而取淳厚朴实。这里老子鲜明地抨击了旧礼制,认为它看似华丽,其实是滋生社会混乱的本质根源。

陈柱认为,老子对于教育学说语焉不详,但从老子政治学说的角度,可以知道其教育学说,即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老子》第六十四章“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也”,意为应培育自由平等的人才,不因为学识而自认为高人一等。《老子》第二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为提倡自然之教。《老子》第六十二章“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为教育要因不同人的个性差异进行,这样天下就没有可以抛弃的人了。可见,老子主张顺应不同个体差异的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平等的教育。今天看来,这仍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教育学说。

老子的人生学说,最明显的是“知足”“知止”“去私”“绝学”。如《老子》第四十四章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二十章的“绝学无忧”,第七章的“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但老子却不主张绝对的知足与去私,正如第十三章所言“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指的是得宠和受辱就觉得惊慌,看重大灾祸降临自身。在老子看来,连自身尚不属于自己,身外的荣辱更不必过于看重,由此可见老子人生观的概貌。

总之,老子的学说根本在“无”,所以于宇宙为无名,于政治为无为,于人生为无生,一切莫不外乎“无”。

(二)揭示庄韩本同末异

对于先秦诸子百家,向来认为儒、道、法各不相容。在陈柱看来,道家的代表庄子表现出绝对的放任主义与法家的代表韩非子所持的绝对干涉主义,二者看似截然不同,实则都出自老子,二者本同而末异。因为老子的言论多为事物的两端,而庄子与韩非子各执一端,所以给人以二者不同源的错误认识。如老子主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大白若辱”“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韩非子分别主张“明道”“进道”“夷道”“大白”“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而庄子却分别主张“昧”“退”“颣”“辱”“缺”“冲”“屈”“拙”“讷”。所以,同是抨击仁义,韩非子欲达其无不为,而庄子欲达其无为。同样都是研究老子,庄子从中领悟到了人生态度,而韩非子却发现了帝王之术。且对于老子的文义,庄韩两家的传本亦各有别。

陈柱不但发现了庄子与韩非子两家之学说同源于老子,并且通过《庄子》诸篇及韩非子的《解老》《喻老》篇的阐述,探究出二家出现迥异之别的本质根源,其深厚的子学素养由此可见一斑。

(三)贯通老庄韩,融入西方新学,彰显时代特色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旧的政治体制逐步走向解体,自汉代以来一直规范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儒学秩序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长期处于“异端”的诸子学出现复兴之势,加之西方文化的输入,这一时期便呈现出儒学、诸子学、西学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世纪上半叶的诸子学研究出现了以往所没有的特点。在民国新政府的威信尚未正式建立之时,社会意识处于多元思想共生、文化秩序重新建构时期,各种文化主张相互竞争,既有失去儒学一统地位的彷徨与焦虑,也有试图建立新的文化秩序的期待与茫然,也就出现了否定以往的独尊儒术,建立经子平等关系的局面。

老学作为诸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疑古的思潮中引起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其目的不仅仅在于研究老学本身,也在于通过对老学的研究,建立经子平等关系,更在于通过老学的研究,将老学的思想应用于当世的治国方略上,以此探求救世救民的出路。在此大背景下,陈柱的《老学八篇》便具有20世纪上半叶老学研究的普遍意义:继承乾嘉学派务实的考据之风,集历代诸家研究老学观点之大成并提出自己的新创见,运用西方学术分科的方法指导老学的研究实践,研究内容更具思想性与多元性,通过老子的功成事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知止可以不殆、知人者智、无为而无不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治人事天莫若啬、治大国若烹小鲜、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善用人者为之下十大思想精髓,探求富国强民的救国之道。陈柱作为名家辈出的20世纪上半叶老学研究者的一员,其研究规模宏大,见解独到,将老学、庄学、韩学贯通为一体的同时,更是融合了西方新学的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提出了诸多新创见,是其时老学研究的重要代表。

(四)老学史上拓进引领,独具价值

陈柱的老学研究,不同于其他老学研究者仅就老学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历代老学研究者,有仅就《老子》字句进行训诂研究的,有对《老子》章句探究的,有对老子某一方面思想进行阐述的,有对《老子》某类词性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的,有对某一时代的老学研究进行概括总结的,有对《老子》集解研究的,有对《老子》的版本进行梳理考证的,有对某位老学研究者的研究成就进行概括提升的,有对《老子》篇章进行重新分章的,有对老子与庄子进行对比分析的,有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德育思想、教育思想等进行深入阐释的,有结合《老子》原文探求其思想启示的,有将老子与西方哲学家进行横向比较的,有对《老子》的出土版本进行研究的,有梳理老学史的。陈柱首次将老子与庄子、韩非子的观点与学说进行对比梳理,探求出老学与庄学、韩学之间的源流关系,即庄学、韩学均是从老学发展而来,只是老学与韩学继承了老学不同的两端。这一观点在《庄子》《韩非子》中都有明显的体现。陈柱还对老子之文学、老子之哲学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这些研究成就均有开拓与引领作用,后世老学研究者对此多有参考与借鉴。

与历代其他学者不同,陈柱不为研究《老子》而研究《老子》,而是基于厚实的国学根基之上,将《老子》还原到其所处的时代,在与庄子、韩非子的对比中,梳理老学与庄学、韩学之间的源流关系,使得在诸多以往学者看来前后矛盾的老学疑点迎刃而解,且能将《老学八篇》等系列研究成果作为教材自然运用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更促使学生以理性的方式探求觉民救国救世之道,在老学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与意义。

猜你喜欢

韩非子老子庄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韩非子民本思想的公正意蕴
韩非子:察古今之变 倡刑名之学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智者老子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