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锋精神创新传承路径探析
——以《雷锋》黑白电影修复为例

2022-03-17潘晓霞寇瑞冰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雷锋雷锋时代

潘晓霞 贺 萍 寇瑞冰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雷锋精神是对雷锋言行和事迹所展现的优秀品德与崇高精神的总结,它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与红色革命精神的继续发扬,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立足新时代,雷锋精神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阐释了新时代道德规范。梳理雷锋精神的时代演变,发掘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价值内涵和时代要求,对于探索雷锋精神的创新传承路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雷锋精神的时代演变

(一)20 世纪60 年代——“毛主席的好战士”、爱党爱国精神

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此阶段是雷锋形象出现的初期,政治意味较强。这个时期雷锋形象突出表现为“毛主席的好战士”与爱党爱国精神[1]。1962 年,雷锋分享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并作了《我是怎样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毛主席的好战士》的报告。在这一期间,人民日报也发表了多篇关于雷锋的报道,从1963 年到1969 年3 月份《人民日报》出现的关于雷锋的文章数目总共有26 篇,其中1963 年3 月份出现最多为16 篇[2],这些文章将雷锋与毛泽东思想、无产阶级等词汇关联起来,塑造了一个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爱党爱国的形象。

(二)20世纪70年代——爱憎分明

十年动荡给社会主义新中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雷锋被塑造成了阶级斗争的形象来巩固新生政权。1977 年3 月5 日《人民日报》等联合发表了社论《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时期主流媒体着重阐释雷锋精神和“四人帮”的斗争方面[3]。同年周恩来总理就雷锋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无产阶级斗志进行了题词,表达了这一时期的雷锋精神内涵。

(三)20世纪80年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从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雷锋形象与雷锋精神的定位也相应改变。其政治色彩减退,爱憎分明的特点被弱化,突出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一时期的学雷锋活动集中于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1984年2月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为重点建设献青春,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的竞赛活动,正是这一时期学雷锋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4]。

(四)20世纪90年代——爱岗敬业、志愿精神

由于前期的积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这一时期雷锋精神表现为爱岗敬业和志愿精神。1990 年,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把群众学雷锋的积极性引导到立足本职工作,坚持岗位奉献上来,大力开展“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活动,促进活动常年开展,取得实效[5]。在这一时期全国也掀起了学雷锋热潮,广泛开展了许多学雷锋活动,1993年《人民日报》开设了专门版面,刊登了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旨在响应党中央发出的号召。

(五)21世纪——多元化发展

21世纪以来,我国基本国情发生改变,人民的精神文明需求日趋多元化。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5G、VR、AR 等新兴技术赋能红色文化、雷锋精神多种呈现形式,其价值内涵也日趋多元化。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身上具有“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6],这为把握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价值内涵和时代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1.信念的能量

雷锋精神的重要价值内涵之一就是对党和国家坚定的信念。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与信念教育工作,使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成为治国理政的旗帜、凝聚社会共识的武器、民族奋力前行的导向[7]。同时,坚定的理想信念对青年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决定着青年的成长方向。雷锋对党和祖国的热爱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雷锋的优秀事迹是爱党爱国行为的行动指南。新时代要求学习雷锋精神,应当培养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发挥信念的力量,在积极的实践中实现中国梦。

2.大爱的胸怀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句俗语是雷锋助人为乐和大爱胸怀价值内涵的基本体现。

在新时代,雷锋身上大爱的胸怀要求和激励我们积极投身于志愿活动中。志愿服务互助、有爱的核心理念与雷锋精神中助人为乐的思想、大爱的胸怀如出一辙。2019 年习近平强调:“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8]。”在经济高速发展与物质条件丰富的冲击下,道德冷漠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以雷锋身上大爱的胸怀和团结互助的行为为榜样,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弘扬雷锋精神,这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时代使命。

3.忘我的精神

雷锋精神中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展现了雷锋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认知和忘我的无私精神,这是雷锋精神价值内涵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忘我的精神表现为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2017年,在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9]。”在雷锋“忘我的精神”影响下,各行各业也涌现了许多爱岗敬业的优秀模范,比如:杰出的应急救援工程师肖文儒、舍弃自己生命保护旅客安全的爱民模范欧阳海等,这些优秀代表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

4.进取的锐气

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是雷锋身上宝贵的品质,也是“钉子精神”的直接体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是传统美德,是雷锋精神的时代要求,也是一种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努力奋斗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然而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与变数,为谋求发展,需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是实现“两个大局”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二、雷锋精神传承现状

(一)学雷锋活动浮于表面,仍存在形式化问题

从1963年毛主席倡导向雷锋同志学习至今,学雷锋活动已走过了50余个春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雷锋热潮,到80年代学雷锋高潮再次出现,再到如今学雷锋活动从广度向深度转变。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新时期学雷锋活动逐渐与理论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学雷锋不是片面的,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行为、好品德;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10]。但学雷锋活动浮于表面、形式化问题仍然存在。

学雷锋日,首先学雷锋活动存在定期性问题,每年的3 月5 日本是弘扬雷锋精神的有效载体,是为学雷锋活动搭建的实践平台,但这也导致部分学雷锋活动转变成了一种临时性活动,主要集中于每年的三月份甚至是3 月5 日当天,出现形式主义等问题。其次,形式主义学雷锋的活动,本质上是对雷锋精神内涵理解不到位,弱化了学雷锋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损伤了人民群众对学雷锋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利于雷锋精神的传播,有碍于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建设。

(二)雷锋形象多元化,新媒体传播出现异化倾向

经历几十年的变迁,雷锋形象不断被媒体构建与解构,雷锋精神也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对雷锋优秀事迹和高尚品德的宣传是我国所有英模宣传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并且是唯一几乎没有间断的[3]。雷锋形象由以前的“完人”到如今逐渐变得丰满与完整,更多地从历史记忆转向现实生活。

进入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层出不穷,扩宽了信息发布渠道,但也出现了传播话语秩序失衡的现象,导致雷锋精神传播出现异化倾向。大量的新媒体产品涌入市场,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作为雷锋精神传播与弘扬的工具,本身是中立的[5],但如今一些自媒体为了在庞大的用户市场分一杯羹,变得逐步功利化,导致出现许多不实报道。比如:部分人编造出“雷锋日记造假”“雷锋生活奢侈”“雷锋是官二代、富二代”等不实报道,以达到抹黑和丑化雷锋形象的目的[10]。与此同时,媒介受众群体庞大,海量信息迅速更迭,部分媒体用户对于巨量复杂的信息缺乏判断力,最终用户独立思考能力逐步减弱,无法从理性的角度思考,从而对雷锋精神内涵产生误解,出现不实报道等传播异化倾向。

(三)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宣传方式呈现单一化

常态化是指通过日常性或长期性的活动,能够保持某个事物稳定状态的方法。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促进学雷锋活动深入开展,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向常态化发展,以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为渠道,促进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11]。

新时代赋予雷锋精神新使命,雷锋精神宣传方式也需与时俱进,应与新媒体技术更好结合,以求达到多元化的宣传效果。国内雷锋纪念馆宣传以微信公众号为主,各馆结合馆内特点开设“重读雷锋日记”、“雷锋之歌”等原创栏目和“雷锋地图”、“网上献花”等H5 动画,内容具有一定创新性,但传播渠道仍旧较为单一,导致其影响范围较小,不能更大范围地满足公众需求。各地雷锋馆内展览方式以实物展板展示为主,与新媒介展示技术及VR、AR 等虚拟技术结合较少。部分馆内虽有互动显示屏,但视觉内容设计形式较为落后,与当代主流审美结合较弱,且屏幕互动反馈不及时,受众参与感不强,容易与参观观众产生距离,不利于受众理解和记忆。

雷锋精神如今传承现状总体向好,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具体表现在新媒体宣传途径与方式呈现单一化,展示手段与新媒介结合较少等,最终导致雷锋精神传承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因此结合新媒体技术探索一条传承雷锋精神的创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三、雷锋精神创新传承路径——以《雷锋》黑白电影修复实践为例

电影修复技术起源于1969年,通过修复技术能够将因电影胶片保存不当导致画面出现的问题复原,甚至能够优化影片影音品质。2020年,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启动“红色经典影像修复工程”,通过数字修复与AI 上色等技术手段,修复了1964 年的电影《雷锋》,受到广泛关注,宣传雷锋精神的同时,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一)利用影视作品拓宽雷锋精神宣传渠道

1964年董兆琪导演的电影《雷锋》上映,雷锋作为影视形象首次出现在大荧幕上,该片使用白描手法描绘了雷锋人生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个片段,引起热烈的反响。从那以后的50多年,围绕雷锋生前优秀事迹创作的影视作品有50余部,这些影视作品体现了雷锋形象的变迁,已成为一种特定的集体记忆。

目前雷锋精神传承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展馆形式展出现存的雷锋资料,这些资料以静态图片、文字资料与物件为主,有少数雷锋音频,但也已经受损严重,很难引起受众兴趣与大范围传播。影视通过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同时影视作品具有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等作用,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当时雷锋的影视作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宣传与教育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老电影逐渐变得鲜为人知。因此修复雷锋的动态影视作品,有助于拓宽雷锋精神的宣传渠道。

(二)结合修复技术创新雷锋精神传承手段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时强调:“要加大红色影视的修复力度,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把这些故事一代一代传下去”[12]。因此,影视修复技术是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手段,对于红色文化传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雷锋》作为红色经典电影之一,是传播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通过使用电影修复技术对1964年上映的《雷锋》黑白电影进行修复,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观影群体,从而创新雷锋精神传承路径。

《雷锋》电影修复分为物理修复与数字化修复两大模块。物理修复即是对《雷锋》电影老化的胶片进行物理清洁,由于胶片存放年限比较久远,会产生一些损伤,如齿孔破裂、片边修补、灰尘、油渍等现象。对胶片进行物理修复不但可以对胶片进行保护,也为后续数字化修复提供基础。数字化修复是指对胶片进行扫描,将其转化为数字化格式,再利用修复软件对《雷锋》电影受损画面进行逐帧修复,确保修复后的画面无明显问题,不影响电影观感。《雷锋》电影是第一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早逝英模立传的影片,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对其进行修复,吸引当代人重看雷锋电影,创新雷锋精神传承手段,助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新技术重现老情怀,让雷锋精神永不“褪色”。

(三)运用AI上色迎合当代青年审美需求

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永恒的育人价值。当前,青年群体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同文化冲击与价值观念的碰撞,可能出现信仰缺失、道德冷漠等现象。而青年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雷锋精神传承需重视青年群体的诉求。

因此对《雷锋》黑白电影修复完成后再进行AI上色,符合青年群体审美需求,有利于雷锋精神创新传承。彩色电影丰富了造型语言,且深受大众的喜爱,甚至一度取代了黑白电影。同时色彩在电影中也有着烘托故事情节、奠定影片基调等作用。相较于黑白电影,彩色电影能够产生历史感,提供更深刻的观影体验;同时更能深化影片文化意蕴,使影片具有更为深刻的思想性。但AI 上色是修复流程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其中上色流程迭代优化是整个上色工艺的关键,主要围绕关键帧制作、上色结果评估展开。《雷锋》的修复使用的是一种基于语义的视频关键帧提取方法,去掉冗余帧,确定关键帧,使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模型对关键帧进行自动上色[13]。因AI模型本身的局限性,由于输入参考帧不一致、识别内容不准确或画面对比度较小等原因,会出现上色画面局部溢色和色彩失调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使用调色系统进行调色与优化,使画面达到整体色调统一、明暗层次丰富、色彩还原真实和观感舒适等要求。使用上色技术,将《雷锋》黑白电影转为彩色,使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活化雷锋形象,将“雷锋叔叔变成雷锋哥哥”,有利于拉近雷锋精神与青年群体的距离,增强雷锋形象的亲切感,在观影中实现教育于无形,提升青年群体对雷锋精神的认同度。

(四)以切身实践方式体会新时代雷锋精神

实践是雷锋精神应有之义,是新时代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的根本落脚点[8]。通过电影修复实践,修复成员也传承并践行着新时代雷锋精神。首先,观看《雷锋》影片,学习雷锋精神。《雷锋》电影数字化修复前,需整体预览影片,分析其受损情况等问题,确定修复方案。团队成员通过观看影片中雷锋向少先队员讲故事、学习毛泽东思想等情节,了解雷锋童年,明晰他爱党爱国信念的由来;通过观看雷锋参加义务劳动、给战友捐款、勤俭节约不喝汽水等内容,了解雷锋身上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和进取的锐气。其次,通过具体修复实践,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电影修复流程较多且繁琐,《雷锋》原片约11万帧,需要对其逐帧进行修复,费时费力。因此实践过程中需具备爱岗敬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姿态,这也是新时代雷锋精神中忘我精神和进取锐气的具体体现。最后,修复结束,以实际行动延续新时代雷锋精神。青年人既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又是雷锋精神的传播者。部分修复成员深受感召,后续自发组成“红色文化数字传播志愿团队”,将小我融入祖国之大我,以自身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传播红色文化,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四、总结

新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契合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转变”的时代需求。面对雷锋精神传承困境,要积极探寻创新路径,本研究基于电影修复技术,创新雷锋精神传承方式,拓展实践内容,在守正创新中激发学雷锋活力。同时,探索雷锋精神的创新传承路径,也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向。

猜你喜欢

学雷锋雷锋时代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写给雷锋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
学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