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教育下大学生爱党爱国情感培育

2022-03-17谷建春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党史红色历史

杨 飞 谷建春

(长沙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向前的奋斗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彰显和升华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史。接好时代的“接力棒”,当代大学生要成长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学习党史是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通过党史教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培育和践行中坚定价值观自信

重温党的百年历史,锤炼历史眼光,运用历史思维,辨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中坚定价值观自信,从而更加坚决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党的治国理政充满自信,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自信。

(一)学史明理,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近年来,网上有些别有用心者以“还原”或“反思”的方式来“重新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他们在一些所谓的“新史证”的基础上,把党史、国史、军史描述成一部争权夺利的野心史、党内斗争史和人民苦难史,把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完全对立起来,美化被盖棺定论的人民公敌,抹黑人民领袖和英雄人物……他们否定革命、攻击党的领导、质疑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臆造史料、以偏概全,美化反动人物、诋毁英雄……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把戏。历史虚无主义通常用个别来否定整体,片面地、机械地看待历史活动,以否定或掩盖其本质。它打着“学术研究”、“解放思想”的旗号,极力标榜“让事实说话”、“客观中立”,本质上是一种反动的政治思潮。

学史明理,就是要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最初的十三个创始人壮大到九千多万党员,从黑暗的旧社会走向前景光明的新时代,从初步探索走向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党的百年历史是不断创新、不断确认、不断坚定的发展史。学习党史,以正确的历史观正本清源、去伪存真,揭穿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种种谎言和迷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维护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党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为大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供了明是非、养正气的历史思维,激励大学生从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事迹和精神中汲取赓续红色基因的伟大力量。

(二)学史增信,坚定价值观自信

相信“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的李大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邱少云……从党的创始人李大钊、蔡和森,到革命先烈夏明翰、方志敏,以及保家卫国的烈士邱少云、黄继光等,成千上万的英雄烈士用生命捍卫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了信仰,就有了无穷的力量。正如彭德怀对邱少云烈士的评价:“这是什么样的钢铁意志?这就是我军为什么能够百战百胜的军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魂,才能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坚持作战!才能以劣势的装备,去抗击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这也是我们永远不该丢掉的精神财富!”

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对马克思主义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信念、对民族复兴有信心的坚定史,为大学生树立“两个维护”和“四个自信”坚定了价值观立场。学史增信,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思想和学习,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跟党走的信心,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各种文化渗透、思潮冲击下,坚定价值观立场。坚定的价值观自信能够促使大学生增强其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学史崇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雷锋、“断肠以明志,宁死不投降”的陈树湘、“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林俊德、“剪下半条被子留给老百姓的”女红军战士……这些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红色先进人物和故事,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深切感受革命先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等崇高品德和优秀人格,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引发其行为效仿,做一个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品性的人。

学史崇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无数共产党人秉持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严明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戒贪止欲、克己奉公、严于律己、严以修身。他们身上的精神和感人故事,形成了一种正能量,引领着社会的道德风尚。在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物质条件比较充裕的背景下,在思政课教学中尤其要继承和发扬这些革命道德。接受革命道德的洗礼和教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培育深厚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促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道德观。

(四)学史力行,涵养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

“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群众服务”的牛玉儒、甘做人民“樵夫”的廖俊波……亲民、爱民、勤政为民,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他们以一生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用生命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人民之中、了解人民需求、为人民办实事,把人民的事情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史力行,就是要以学为基,深学笃行。学史是向过去看,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力行是向未来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今日之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大学生通过向这些为民服务的优秀典型学习,能够涵养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在党史学习中汲取强大的奋进力量,更好地为人民解难题、办实事、谋福祉,甘当人民的孺子牛。作为和平时期的建设者,当代大学生应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弘扬奋勇向前、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培育敢为人先、创新创造的开拓精神,不断加强学习、夯实本领,以坚守诠释初心、以担当践行使命,接好革命先辈的接力棒,奋力书写新时代答卷。

二、通过党史教育形成“四个正确认识”,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2]。”百年党史,是无数革命先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奋进史。党史教育应引导大学生以历史的、具体的、全局性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增强广大青年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自觉地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一)党史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的有效途径

学习党史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就是要从历史中找准发展大势,在现实中根据实际情况推动大势,顺应历史规律,开创美好未来。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通过党史教育等多种方式,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百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全符合中国的党情、国情。学习党史,有利于大学生在面对世界的多元碰撞时,能遵循历史规律、顺应时代变化,认清大是大非,抓准发展机遇,不断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党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百年党史中有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有助于大学生在历史脉络中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由来和内涵,从而对其产生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事实证明,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中国在经济实力、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进程中,大学生应把握世界发展格局,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趋势,既坚定中国特有的社会形式和独特的民族优势,又能对他国的政治制度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尊重各国的发展道路。

党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时代在变化,不同时期的青年所肩负的时代责任也有所不同。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这就要求大学生准确把握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国家的总体布局、基本方略和阶段性目标等。这种大局观和整体意识,有助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拥有主人翁的责任担当,努力成为民族之精英、国家之脊梁。作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行的生力军,大学生从学习党史中正确认识历史使命,准确把握时代责任。通过一代代革命青年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为人民的先进事例,引导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青春能量,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把小我投入时代的大我之中,把个人理想融于国家民族事业,勇于创新创造。

党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既要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又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地奋斗。这两者应该是互相促进的。大学生要将自身发展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站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角度选择人生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不断积累自身本领,通过艰苦奋斗来实现美好的理想。当代大学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充分展现自己的抱负和激情,用青春谱写奋斗之歌,用双手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才能不断迈向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二)党史教育有利于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本质,那就是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通过党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利益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增强国家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培育爱党爱国情怀。

1.党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把握国家、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利益逻辑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得以解放和发展,人民逐渐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富强的景象。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国家、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三者在人民利益上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则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治国理政谋发展,始终都围绕着满足人民利益这一根本目标而进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几次转化,从最开始人民对温饱的需要,到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再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需要的不断升级,促使社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革,粗放式发展被取代,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落实,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制定方针政策,这些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创建山青水绿天蓝的宜居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党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把握国家、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逻辑

近代以后,在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新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带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不懈奋斗取得辉煌的成就。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严明律己的自洁能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带领中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没有共产党强大的动员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就无法将广大民众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就没有今日中国之繁荣昌盛。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增强,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党的领导进行了有机融合,展现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从历史演进来看,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而且在一路的征程中始终表现为一个强有力、有活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虽已建党百年,却始终保持着朝气蓬勃的精神,时刻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勇于自我革命、去腐生肌,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勤于探索、不断创新,忠于人民利益、国家发展。正是这样的政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正如亨廷顿所言:“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3]。”中国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严明的自洁能力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优良的执政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成功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优良的作风和传统是凝聚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矢志奋斗的关键。

3.党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把握国家、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逻辑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选择什么样的理论指导、选择什么样的执政方式、选择什么样的社会道路,这些都是人民说了算。百年来,是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人民的选择和拥护下,革命和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建立和改造新中国。和平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创新创造,不断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百年的实践可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统一于人民主体的价值选择。

百年党史,是一部党带领人民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的解放”的攀登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推翻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和人民所尝试和探索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旨在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逐渐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党所秉持的发展思想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享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推翻三座大山”到“人民当家作主”、从“解决温饱”到“精准脱贫”、从“共同富裕”再到“共享发展”,人民的主体性不断凸显,随着物质水平极大提高、精神生活极大丰富,人的更高层次的解放不断实现。因此,从主体价值实现和人的解放的意义上来讲,在当代中国,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符合人民主体的价值。

党史教育,从人民利益、历史演进和人民主体价值三个方面阐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逻辑脉络,有利于大学生爱党拥党、爱国报国,培养爱党爱国情怀。当代大学生应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牢记于心,顺应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展现主人翁的担当自觉。在思想认识上对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给予支持和赞成,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孕育出的精神谱系,在实践行动上主动参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

三、通过党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通过党史教育,用红色文化铸魂,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质意志,坚定立场,坚定信心;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守正创新,促使大学生在百年党史精神力量的熏陶下,传承伟大精神,勇担使命,积极作为。

(一)用“红色文化”铸魂,传承红色基因

百年党史,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故事,留下诸多历史文物和革命战斗遗迹,形成了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带领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用“红色文化”铸魂,特别是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意识形态斗争非常严峻的新阶段,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红色文化,关系到培育当代青年爱党爱国、树立崇高理想、塑造精神品格,成长为合格的接班人。

红色文化以物质形态和精神谱系两种方式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和红色财富。利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教育遍地开花,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通过红色榜样感染人,用红色故事影响人,用红色考察熏陶人。带领大学生走进那一段段历史,走近一个个人物,沉浸于一个个场景,用鲜活的历史人物角色、用伟大的英雄事迹、用感人的生活图景、用喜闻乐见的语言,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感悟和体会革命前辈为了实现理想信念而敢于斗争、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忧国忧民、为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用“红色文化”铸魂,传承红色基因,培养青年学生对英雄的崇拜、对祖国的热爱,促使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接续奋斗征程。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种共同的价值追求有利于在全民族范围内形成一种团结一心、友爱和谐的精神纽带,有利于形成一种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形成一种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与党史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念是内在统一的,对于建设富强与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平等公正的和谐社会、培育爱国与友善的公民,这些基本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红色文化教育、红色基因传承是推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考察红色革命根据地、参观英雄烈士纪念馆、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学习,可以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基本内容、价值意义有更准确的理解,对当代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同时,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现实载体。红色文化教育能够通过场景、物件、艺术展示等比较直观、有效地激发青年大学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报效祖国的热情,增强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在红色教育和红色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并转化为行动自觉。

(三)立德树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守正创新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德”,应该是“大德、公德、私德”的总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是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德”,这种大德是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党史蕴藏着丰富的“大德”内容,构筑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史学习教育以其强大的解释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为高校立德树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守正创新提供了动力。

首先,党史学习教育具备强大的解释力。百年党史,凝聚着党的初心使命,蕴含着党的精神力量,展现着党的榜样示范。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用行动表决心、映初心、呈真心。在带领人民为初心使命进行艰苦奋斗、改革开放、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和感人事迹,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谱系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事件展现在人民面前,给人民以榜样示范,进行着价值引领。党史学习教育具备强大的解释力,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清楚地体会党和人民不懈探索的艰辛历程,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党爱国热情,不断端正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其次,党史学习教育具备强大的说服力。百年党史,是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建立伟大功业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土地改革、联合抗日、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决策,带领全国人民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历史实践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这些成就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当今世界纷繁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与挑战不断。党史学习教育具备强大的说服力,细节丰富的党史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找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清大势、抓住大势、顺势而为。

最后,党史学习教育具备强大的感召力。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开创伟大事业。百年来,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他们用生命和汗水铸就了伟大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长征精神、雄赳赳气昂昂的抗美援朝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两弹一星”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开拓创新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等等,这些伟大精神如同一个强大的“红色引擎”,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推动着伟大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党史学习教育具备强大的感召力,有助于大学生从精神感召中汲取强大动能,赓续使命再前行。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借助鲜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真理、弘扬正气,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实现共产党人使命的传递和精神的传承,增强大学生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他们涵养爱国之心、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猜你喜欢

党史红色历史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