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智慧养老的精准化供给逻辑与实践

2022-03-17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智慧

李 静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一、引言

第7 次人口普查数据湖南省常住人口中,60 岁及以上人口为1300 多万人,占19.88%,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900 多万人,占14.81%[1],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老年特殊群体数量大,患各种慢性疾病、失能半失能、老年痴呆症患者规模大,空巢留守比例逐年增加,健康状况堪忧,老年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同时,由于年龄差别、生活习惯、收入水平、地域差异等因素,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千差万别,既有共性需求也有个性化需求。面对庞大的养老需求,传统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显然已不相适应。而随着科学技术应用于养老领域,智慧系统与养老供需融合,为智慧养老提供了技术支撑,使智慧养老成为当下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的实践路径。

为此,从中央到地方,政策加持推动智慧养老发展和实践探索。2012 年,全国老龄办提出“智能化”养老,并在各地鼓励开展探索突破养老服务的时空限制。2015 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明确提出“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2017 年出台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 年)》,成为了智慧养老的纲领性文件,提出要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2]。2019年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3]。《“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推进智能化服务发展老龄事业,开展智慧助老行动[4]。为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湖南从供给侧、环境侧和需求侧等层面出台智慧健康养老政策,鼓励支持开展智慧养老工作的实践,助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长沙、常德、株洲等地通过建立智慧养老示范区域、示范基地和街道等形式创新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在智慧居家养老、智慧机构养老、智慧医疗养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宣传智慧养老理念,提升了智慧养老的示范作用。但是智慧养老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智慧养老产品的智慧性研发,智慧养老的服务模式构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搭建,智慧养老服务机制建设,智慧养老产业布局,智慧养老碎片化治理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论证。

二、智慧养老发展的供给逻辑

“智慧养老”概念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目的是借助科技手段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在我国,伴随着科技应用养老领域,养老经历了数字化养老(2007 年)、信息化养老(2010 年)、网络化养老(2012年)、智能化养老和智慧化养老(2013至今)阶段[5],探索如何改变碎片化的养老供给方式,智能化产品的使用,提升养老服务需求的精准对接。智慧养老指在传统的养老基础上,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养老资源,通过线上布局线下服务,将老年人服务需求与家庭、社区、机构和政府等供给方有效对接,高效、快捷、实时、安全地为老年群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的服务,目的是让老年人活得有尊严、更幸福快乐。与传统的养老模式相比,智慧养老在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康养医护娱教的需求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与优势。

(一)智慧弥补人力资源短缺。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典型的“点对点”服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家庭养老虽说是老年人最易接受的养老方式,但是由于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流动的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加,家庭照护难以持续,居家护理保姆也高价难求,老人毫无生活品质可言。居家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因薪酬待遇、社会地位等因素,愿意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少,养老服务组织普遍面临招工难,留住专业护理人员更难的局面。而智慧养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使用智能护理床、智能手环等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将机构专业护理延伸到家庭,实现全天候、低成本的照护,为家庭养老功能提供补充。养老机构利用智慧信息平台、智能终端减少养老护理员的劳动强度和服务时间,一定程度上弥补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

(二)智慧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智慧养老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设备等新技术,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有效整合社会养老服务资源,解决了由于信息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导致的“老人找不到机构,机构找不到老人”等服务信息不对称的困境。通过收集老人身体状况、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大数据云算法精准识别养老服务需求,无缝对接政府、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志愿者、服务商等服务提供者,为老年群体提供普适化与个性化的供给服务。

(三)智慧驱动养老治理变革。基于智慧养老信息系统的健康档案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社会服务信息数据库等集成、存储和分析,以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打破部门、层级及职能的边界,实现老龄、民政、卫健、人社、残联等多部门信息智能交互,地方政府间互联互通,为制定老龄政策提供依据,加强了政策协同性,提升政府养老服务治理能力。建立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联盟、智慧健康养老论坛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行业交流和理论探讨,夯实了养老产业发展基础,为养老企业创造了新的商机。

三、智慧养老发展的湖南实践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湖南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驱动智慧养老发展。科技赋能,实现智慧养老供需匹配。优化环境,发展智慧养老健康产业,明晰政府、家庭、市场与社会力量的职责边界。多方各司其职,精准发力,破解养老服务过程中的瓶颈,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顶层设计,驱动智慧养老服务发展。一是明晰边界,形成智慧养老多方合力。明确定位政府、家庭、市场与社会力量的职责边界,发挥“政府引导和兜底责任,市场资源配置主体责任,家庭养老的基础责任,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主动参与责任[6]”,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发展养老服务的工作合力。二是出台政策,强化智慧养老制度保障。为解决养老服务瓶颈,2014年以来湖南先后出台养老服务政策文件40多件,从需求侧、供给侧、环境测三个维度,聚焦失智失能照护刚需和医养结合服务诉求,整合、优化智慧养老运营环节涉及的土地、财税、医养等相关政策,形成上下联动、相互呼应的公共政策体系,推进城乡养老产业布局,构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面向家庭、社区和机构的“智慧+护理”、“智慧+医疗”、“智慧+康复”的综合服务。数字化背景下,传统的养老行业标准已不再适用,探索制定了《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规范》《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制度》《养老机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置指南》《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规范》等智能产品制造、信息平台建设、从业人员认定、服务质量评价、养老数据使用智慧养老行业标准体系,通过行业标准规范智慧养老市场行为,推动智慧养老产业规模化发展。三是培育人才,健全智慧养老服务队伍。面对当前智慧养老人才队伍匮乏的现状,鼓励大专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目前湖南已有10几所职业院校开设护理、老年服务管理专业,为智慧养老发展储备专业护理与管理人才。建立省级养老机构孵化基地,对从业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满足养老机构不同成长阶段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护理员培训,每年省、市、县通过集中培训、岗前轮训等方式培训养老护理员超过13000 人。湘潭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开设“湘潭六医医养班”,依托邻里驿站,建设养老护理员社区培训微基地,培训智慧养老人才。扩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常德市“三屋”养老,即“互助幸福屋、宜老自助屋、医养健康屋”,采取无偿、低偿、有偿三种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为辖区提供老人集“养、乐、学、做”为一体的“自助式”养老服务,为老年朋友提供服务[8]。

(二)科技赋能,实现智慧养老供需匹配。一是智慧算法,实现养老精准服务。通过智能终端识别老人真实需求,重构政府、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其他服务提供商在养老服务组织中的合作形式,通过老年服务需求方和供给方的信息中转与资源有效匹配,为老人提供精准服务。长沙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推出“云+网+端”智慧养老服务,为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老人佩戴智能手环、智能腕表,提供血压测量、用药提醒、定位监测、一键呼叫等线上线下服务。子女通过手机APP了解父母身体状况,浏览养老服务政策与项目,远程下单服务项目。天心区打造“一社一点、一街一中心、全区多机构”养老服务网络,注入“智慧元素”,瞄准“社区15 分钟养老服务圈”,通过安心养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开展养老服务在线呼叫、高龄津贴线上审核、特殊困难老人视频巡访等服务。长沙县“5G+智慧医养”,以“医养结合智能服务平台”为支撑,以“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依托,以“用户端、医生端、健康评估端”为联结,精准对接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通过用户线上下单,医疗团队上门服务,满足辖区老年人的医养服务需求,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的服务需求[7]。株洲市依托综合养老服务平台,开设“株洲养老”手机APP、“12349”养老服务热线,实现“区(市)有示范中心、街道有服务中心、社区有日照中心、小区有老年驿站”的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8]。二是资源整合,推进养老供需对接。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养老服务供给主体资源,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处理与交互,匹配老年人养老需求,让老人足不出户享受各种养老服务,实现养老资源使用最大化。长沙县“1个县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N 个社区为老服务商”[7],常德“服务中心+服务网点+医疗团队”运营管理模式[9],郴州“物业+科技+养老”[10]等线上线下连锁化服务模式,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助、健康管理等线上线下联动服务。三是三社联动,助力精神文化养老。以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互联网+”三社联动,开设乐器、舞蹈、书法、绘画、摄影等特色课程,举办老年人产业博览会、老年人服务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丰富文化供给,为老年人注入新动力、新活力,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追求,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举办湖南省老年服务产品设计大赛、“银发达人秀”湖南中老年才艺大赛等精彩活动展示老年风采,传递“爱老、敬老、助老、为老”的理念,引领社会关注老人,参与养老服务事业。

(三)产业引领,促推智慧养老多元布局。一是资本引进,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为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政府创造条件,提供政策支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养老领域,开发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常德与湖南瑞华智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云看护”平台,为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提供“云看护”服务。资兴市与米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创建“物业+科技+养老”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一键呼叫、集中调度等服务。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高龄、失能、残疾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社区养老设施配建、特困养老机构提升工程,促进养老服务消费。二是需求导向,实施项目牵动工程。围绕养老领域,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支点,积极探索健康产业园区、绿色养生城、健康休闲小镇等新兴业态,培育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养老品牌。《湖南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表》显示,湖南投资健康养老项目88 个,资金达3500 多亿,形成了涵盖健康养生、医药生物、医疗护理、文化娱乐、产品会展等健康大产业链。仰天湖绿色养生城、湖南省国际康养休闲小镇等项目秉承“生态、科技、人文”的理念,促进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服务等融合发展。三是产品研发,聚焦养老场景应用。鼓励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人才加入智慧养老行业,围绕紧急救助、卧床护理、康复治疗、文化娱乐等应用场景,研发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监测床垫、康复辅助器具、智慧信息系统,满足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发涉老金融产品,如长期护理保险等,为老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举办湖南国际老年产业博览会,聚焦智慧养老,推进老年产品、老年服务研发成果转化落地,带动养老产业向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四、思考与展望

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中,湖南智慧养老实践为老龄化社会面临的种种挑战提供了解决方案,推动了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养老服务由供给碎片化管理到整体性治理,有效对接供需两端提高了供给效率,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但目前智慧养老还处于探索实践时期,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亟待解决。在今后提倡智慧养老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设计开发适老的智慧产品。随着科技进步,智能产品层出不穷,但是老年人对一些新型智能产品并不“买账”,认为产品“不好用”、“太复杂”、“难侍候”“价格高”,智能产品设计适老化不足。智慧养老,“养老”是核心,是根本,“智慧”是手段,是支撑。智慧养老应遵循以老年需求为导向,细分老年群体结构与消费习惯,在产品和服务上要注重老年群体的体验与感受,倾听老人诉求,设计简单、易学、方便使用而且性能稳定的多元化智能产品,增加智能产品使用的实用性、便捷性与实惠性。注重智慧养老产品的人文与温度,通过辅助手段,为老年人“赋能”,增强老年人主观能动性。要注重线上与线下融合,良性互动,提升“产品-服务-支撑”科技效率,减轻人工护理、家庭陪护压力,满足老年人日常养老需求和精神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障碍。在智能化的大背景下,老年群体主动或被动与数字时代脱节,对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科技的使用率和接受率较低,沦为“数字遗民”或“数字难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出台,从国家层面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面临的难题。除此,全社会应共同努力让老年人融入、享受数字生活。支持社区老年大学开设网络知识培训、智能产品实践操作应用培训,提高老年人素养。鼓励年轻人进行“数字反哺”,帮助老年人消除数字鸿沟。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智慧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