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王子》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2022-03-17唐燕玲孔祥慧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源域小王子方位

唐燕玲 孔祥慧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一、引言

《小王子》是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所在的星球前往地球的历险故事。这本书虽然属于儿童文学,但是却饱含深意。作者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富含隐喻的语言表达了超出文本的深意。

自从出版以来,《小王子》一书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了一部文学经典。学者们对该著作的研究颇丰,其研究主要聚焦于文学和哲学视角。国内大多数学者从文学角度出发,重点研究了《小王子》中的象征和隐喻。胡玉龙(1998)就《小王子》一书中出现的象征进行分析,研读其深意并探讨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李千钧(2005)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了“小王子”和“蛇”这两个隐喻的象征意义。还有一些学者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小王子》的文学风格和内涵,认为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是一位典型的存在主义作家,其作品批判了人性的“异化”。近年来,学者们也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小王子》的语言,如高海艳(2015)对《小王子》中的隐喻进行了认知研究;袁璐青(2020)分析了《小王子》中“玫瑰”和“猴面包树”这两种隐喻,并探究其认知机制。但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小王子》的研究大多只聚焦于文中的部分结构隐喻,对于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的分析较少。

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研究文本语言特点和意义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对《小王子》中的语言进行研究,分析文中隐喻的分类、映射过程和特点,旨在发现小王子中隐喻的类型和特点,证明概念隐喻理论用于隐喻篇章分析的可行性,并为类似的文本分析提供一个研究的新视角。

二、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隐喻认为思维是隐喻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概念隐喻是指语言使用者根据对源头概念域的认识来理解目标概念域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

2.1概念隐喻的分类

概念隐喻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

结构隐喻指“one concept is metaphorically structured in terms of another”,意指源域为目标概念提供了相对详细的知识结构。比如“时间是金钱”“时间是资源”“争吵是战争”等。

本体隐喻指以对物体的体验来理解抽象概念,并将其当作实体或物质,而人对物理对象的体验,为本体隐喻提供了基础。我们可以把抽象的和模糊的事件、行为、活动、情感、思想等概念看作有形的实体,如“思维是机器”“There is a lot of land in Kansas”等。

方位隐喻指根据对空间方位的体验而构建的隐喻概念。方位隐喻大多与空间方位有关,如上-下、前-后。空间概念是人类从出生开始便感受并应用的概念系统,也是人类认识世界较早使用的方式,如“高兴为上”“控制为上”“悲伤为下”等(赵艳芳,1995)。

2.2理论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理论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隐喻映射和意象图式两部分。莱考夫认为,人类对具体事物的感官经验或体验可以通过大脑进一步加工,上升到认知层面上,形成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结构,是某些概念隐喻的基础,可以作为概念隐喻的源域。概念隐喻中源域与目标域中相似的元素可以通过映射建立联系。隐喻意义以意象图式为基础,并通过映射而构建。

三、《小王子》中概念隐喻的分类及解析

《小王子》包含了大量的概念隐喻,本文对这些概念隐喻进行分类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其源域、目标域及其映射过程。

3.1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它在《小王子》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3.1.1 玫瑰是爱人(女性)

玫瑰馥郁芳香、明艳动人就如美丽女子。埃克苏佩里将爱人比作玫瑰,这是《小王子》中最为明显和典型的隐喻。“玫瑰是爱人”是通过以下文字表达出来的:

例1“Flowers are weak creatures. They are naive.They reassure themselves as best they can. They believe that their thorns are terrible weapons.”

例2“If some one loves a flower, of which just one single blossom grows in all the millions and millions of stars, it is enough to make him happy just to look at the stars.”

例3“But the flower was not satisfied to complete the preparations for her beauty in the shelter of her green chamber.”

在该隐喻中,源域是玫瑰,目标域是爱人。例1中的玫瑰被形容为“weak”“naive”,这些都是人的特性,玫瑰如人一样脆弱单纯。在例2 中,作者用“love”一词表达对玫瑰的情感。例3 中的玫瑰也被赋予人的情感“satisfied”。可见,在埃克苏佩里的笔下,玫瑰有着鲜明的爱人的特点,她美丽、天真、脆弱。在“玫瑰是爱人”的隐喻系统中,玫瑰的刺是爱人的自我保护;玫瑰对于小王子的折磨是女性对于自己伴侣的折磨;玫瑰含苞待放是女性的梳妆打扮。正因为玫瑰与爱人之间的相似性,爱人的概念可以映射到玫瑰上,从而形成一个概念隐喻。而玫瑰这个意象图式的形成基于两个因素:首先是玫瑰的文化意向,在西方文化中,玫瑰一直是用来求爱的花;其次是作者自身的体验,埃克苏佩里与爱人康苏罗之间的爱情经历也如玫瑰和小王子一般。

3.1.2 狐狸是朋友

独自在地球冒险的小王子在沙漠见到狐狸,它同样过着独居而单调的生活。狐狸要求小王子驯养他,两者建立联系并成为了朋友。“狐狸是朋友”的隐喻表达如下:

例 4“Come and play with me,”proposed the little prince.“I am so unhappy.”

例 5“I cannot play with you,”the fox said. “I am not tamed.”

例 6“Goodbye,”said the fox.“And now here is my secret,a very simple secret: It is only with the heart that one can see rightly; what is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

在该隐喻中,源域是狐狸,目标域是朋友。例4 和例5 都使用了“play”一词,小王子邀请狐狸一起玩,而“可以一起玩耍”是“朋友”概念域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例6 中的狐狸说出了自己的秘密,体现出他的智慧。在“狐狸是朋友”的隐喻系统中,狐狸的独居是孤独,没有朋友的生活是孤单的;驯养是建立关系,意味着双方成为了朋友。狐狸一直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意向,在中国,狐狸多被赋予狡猾魅惑的贬义;但是在西方却有所不同,西方的狐狸敏捷且聪明。在《小王子》中,狐狸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智慧,他告诉了小王子人生的真谛,这是不可多得的益友。独居和聪明的特点帮助作者完成了从源域“狐狸”到目标域“朋友”的映射。

3.1.3 蛇是死神

在地球,小王子最先遇到的就是蛇。他告诉小王子自己有一切谜底的答案;最终也是蛇咬了小王子,将小王子带离地球。神秘却又拥有力量的蛇就如死神一般,令人害怕也引人去探索。文中“蛇是死神”的隐喻表达如下:

例7“He was beginning to be afraid he had come to the wrong planet, when a coil of gold, the color of the moonlight,flashed across the sand.”

例8“He twined himself around the little prince’s ankle,like a golden bracelet.”

例9“There before me, facing the little prince, was one of those yellow snakes that take just thirty seconds to bring your life to an end.”

例 10“There was nothing but a flash of yellow close to his ankle.”

在该隐喻中,源域是蛇,目标域是死亡。自然界的蛇多为深色,但是在文中,作者多次用“gold”一词来形容蛇,如例7用“a coil of gold”来指代蛇,例8也同样运用“a golden bracelet”,例10用与金色相似的黄色来指代蛇“a flash of yellow”,金色多代表着神或神秘的力量,隐喻了蛇的正面形象。而蛇的毒液代表着死亡,在例9 中,安东尼用“bring your life to an end”来指明死亡,正是蛇有毒液才能杀死小王子,将其带离地球。在安东尼笔下的蛇是神秘的、有力量的,也是可怕的,就如死神一般。

在《小王子》中还有很多其他的结构隐喻,比如人生是一次旅行,星星是梦想,小王子是人的本性,猴面包树是欲望等。作者通过这些隐喻表达了超出文本的深意,写出了人生的真谛。

3.2本体隐喻

对客观世界的具体体验,可以被语言使用者看作某些实体,用以表达相对模糊的抽象概念。在《小王子》中便出现了多个本体隐喻,比如将心灵、人的情绪等抽象的概念看成是具体的实体,以便更好地理解源域概念。

3.2.1 心灵是实体

心灵是实体,人们将心灵这个图式意义映射到物理实体中,形成了“心灵是实体”这个概念隐喻,使心灵这个抽象的概念具化。例如下面的隐喻表达:

例 11“I did not know how I could reach him,where I could overtake him and go on hand in hand with him once more. It is such a secret place, the land of tears.”

例12“I stopped in my tracks, my heart torn asunder;but still I did not understand.”

例13“My home was hiding a secret in the depths of its heart.”

上述例子用“reach”“torn asunder”“depth”等词语和“heart”搭配,很明显,作者将心灵比喻成一个实体。在例11 中,“reach”指的是接近,即接近他的心灵。例12 的“torn”意为撕碎,将心灵这个较为抽象的东西实体化,具象为可以撕碎的东西。例13中的“in the depths of heart”意为内心深处,心灵为一个有深度的实体。综上所述,在概念隐喻的意义构建中,心灵被概念化为一个具体存在的东西,可以用手去触及,可以被撕碎,而且还有深度。这些隐喻表达体现了人心的特点,人的心灵虽然是复杂抽象的,但是只要用心去体会,就可以感知它的存在。

3.2.2 情绪是实体

本体隐喻在情感表达中是非常自然和普遍的。文学作品常常将情绪看作是一种有形的实体,并通过特别的搭配来描写情绪,以增强文字的文学性。在《小王子》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以下本体隐喻来表达人的情绪:

例14“My friend broke into another peal of laughter.”

例15“The geographer was suddenly stirred to excitement.”

例16“For the little prince asked me abruptly-as if seized by a grave doubt.”

例17“When I made the drawing of the baobabs I was carried beyond myself by the inspiring force of urgent necessity.”

例14 中的“break”为动词,指“破裂”,在这里用来指笑声。笑声本是抽象的,但却隐喻为一个实体。例15 的“stir”为动词,指“搅动”,用来指兴奋的情感。例16 中的“grave”为形容词,意为“沉重的”,用以形容疑惑这种情绪。例17 的“force”指“力量”,修饰紧迫感。在这些情况下,作者将情绪视为一个实体,可以让我们引用它们,量化它们,知晓它们的特点。在埃克苏佩里的笔下,各种情绪都有了具体的形态。悲伤有重量,是沉重的东西;悲伤是有形的,可以抓住人;紧迫感是有力量的,可以促使人前进。这种实体隐喻的使用,可以丰富文章的表达,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情绪变化。

3.2.3 人是容器

容器隐喻也是一种典型的本体隐喻。人是物理存在的,所以我们常常将人自身看作一个容器,有里面和外面。《小王子》中出现了以下容器隐喻:

例18“The information would come very slowly,as it might chance to fall from his thoughts.”

例19“Abruptly, without anything to lead up to it,and as if the question had been born of long and silent meditation on his problem.”

例20“The little prince never let go of a question,once he had asked it.”

上述例子表明,人体就是一个大的容器,思维是这个容器的一部分。例18 中的“fall”为动词“掉落”,主语为“information”,意为信息可以从容器中掉落出来,完成了从里面到外面的过程,“information might fall from his thoughts”。在例 19 中,“born”为动词意为“出生”,主语为“question”,问题是可以从人的身体中出生。例20 的“let go”为动词词组,意为“放开、释放”,此句中的受事为“question”,意为让问题“从身体中释放”,即问题从人体这个容器中出来。容器隐喻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可使文本的表达更加生动。

3.3方位隐喻

“上”“下”和“高”“低”原本是单纯的方位名词,但当语言使用者对方位有了不同的身体体验时,还可以用来表现状态、情绪、时间等不同的抽象概念。

人们通常将悲伤、痛苦等消极情绪视为“下”,因为这些消极情绪会带给人不好的体验,就像当你处于下方时体验到的不好的感觉。因此,我们通常会说,“陷入悲伤”“在痛苦下”。相反的,表达积极的情绪和品质时就会用“上”。例如:

例21“Fortunately,however,for the reputation of Asteroid B-612, a Turkish dictator made a law that his subjects,under pain of death.”

例22“He buried himself in the contemplation of his treasure.”

例23“He plucked up his courage to ask the king a favor.”

例21 中的方位介词为“under”,意为“在……下面”,用来指在死亡的痛苦下,痛苦是向下的。例22中的方位介词“in”,意为“在……里面”,用来指在深思之下。例23 中的方位介词“up”,意为“向上”,指的是鼓起勇气。勇敢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向上的。

同时,“上”“下”还可以用来表示状态。“下”多表示静止的状态,比如沉默、熟睡和死亡等。文中也多次出现用“上”“下”表示某种状态的方位隐喻:

例 24 “The businessman suddenly realized that there was no hope of being left in peace until he answered this question.”

例 25“The tippler brought his speech to an end,and shut himself up in an impregnable silence.”

例24 中的方位介词“in”,意为“在……里面”,用来修饰“peace”,意为“在和平中”。例25 中的方位介词“in”,指“in an impregnable silence”,意为“处在安静状态中”。“消极情绪为下”“积极情绪为上”“静止状态为下”等。通过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小王子》中的各种意象如玫瑰、狐狸、情感等有了深刻的内涵,同时隐喻的运用,使得作品的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更为吸引读者。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小王子》及其他文本的分析,证明了概念隐喻理论用于隐喻篇章分析的可行性,为类似的文本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概念隐喻理论。

四、结论

隐喻不但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修辞,更是涉及人的思维模式,因此也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运用了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对《小王子》文本进行隐喻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该作品包括大量概念隐喻,如结构隐喻有“玫瑰是爱人”“狐狸是朋友”“蛇是死神”等,本体隐喻有“心灵是实体”“情绪是实体”“人是容器”等,方位隐喻有

猜你喜欢

源域小王子方位
认方位
小王子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小王子的圣诞节
呆萌小王子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
Word Fun
《小王子》:唤醒内心深处的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