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内涵建设研究

2022-03-17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学院

张 蕾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一、产教融合的关键节点

产教融合是教育要素与产业要素紧密对接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的过程就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互动变革的过程。产教融合的关键节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对接产业,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群)

高职院校的专业与产业、职业息息相关。产教融合首要在于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专业设置衔接产业需求,产业反哺专业。随着产业链延伸和集群化发展,要求多专业交叉融合发展,促进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为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与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二)人才培养标准对接行业标准、企业生产标准、岗位群标准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具体的衡量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包括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对接行业标准、企业生产标准、岗位群标准,是保证产教融合质量的关键一环。

(三)“岗课赛证创”融通

依据产业行业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结合院校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促进“岗课赛证创”融通。“岗课赛证创”即工作岗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创新创业。“岗课赛证创”融通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步骤。

(四)平台和项目共建,资源和成果共享

为了推进产学研合作向高层次发展,校企共建技术研发和协同创新平台,优势互补,项目共建,资源和成果共享,利益共赢。

(五)实训基地共建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课堂实践、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的依托和载体,是产教融合的着力点,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主要场所。校行企应共建实训基地。

二、产业学院的生成逻辑

产业学院的生成是校企合作深化、产业形态变迁、“双创”战略实施、国家政策推动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校企合作的深化

校企合作能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纵观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校企合作形式经历了由点对点形式(即专业对接企业)逐步发展为线对线形式(即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再发展到面对面形式(即产业学院)[1]。

(二)产业形态的演进

产业形态不是静止不变的,在科技发展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下,产业形态的演进轨迹是从产业点(点)—产业链(线)向产业集群(面)—产业生态群(三维立体)的方向演化[2]。随着产业形态和产业人才需求发生变化,要求产业教育组织形式相应地进行调整和变革,因而具有面对面、面对链培养人才优势的产业学院呼之即出。

(三)“双创”战略的实施

2014 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向纵深发展,高职院校更加注重自身教育转型,加强与产业之间的合作,获得产业资源。创建产业学院给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了创新与实践的平台。

(四)央地政策的推动

2017年以来,国家层面相继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自2018年起,全国多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教融合文件,一些地方政府(如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等)在相关政策文件中也对产业学院的建设给予了重点关注。在央地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各类产业学院在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量涌现,正在成为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产业技术人才的新载体和新抓手。

三、产业学院的内涵特征

中国“产业学院”概念最早由覃晓航提出[3]。目前学界对产业学院的内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企业大学说、校企联合体说、教育平台说、整体属性说、办学机构说、新型办学组织说、新型教育共同体说等。例如,陈樱之、谢兆黎指出,国外的大型企业集团设立企业大学作为研发、培训和人才培养的基地[4]。徐秋儿把产业学院定义为校企产学研一体化深度合作、互动双赢的校企联合体[5]。尹辉、苏志刚将产业学院界定为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6]。张雪彦则认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由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多个独立并互相密切关联的主体协同组建的新有机体[7]。李宝银等人把产业学院定义为大学的二级学院或按二级学院机制运作的办学机构[8]。朱为鸿、彭云飞认为,产业学院是以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为目标,依托高职院校建立的具有独立运行机制、服务于某个行业企业的新型办学机构[9]。姚宇华、黄彬、孙丽昕认为产业学院是一种面向产业的新型办学组织[10]。胡佳欣、赵军、高翔认为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建共管共治,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教育共同体[11]。笔者认为,产业学院是以产业人才培养培训为中心,以技术研发和协同创新为引擎,以平台、项目、基地为支撑,政行企校合作办学的现代产业教育组织形式,具有人才培养、技能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生产服务的功能。产业学院具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校是产业学院的办学主体;二是育人是多元主体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责任;三是技术研发和互动办学平台、项目工作室、实训基地为产业学院的载体和支撑;四是产业学院是面向产业办学的新型产业教育组织形式。

四、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内涵建设策略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内涵建设应多措并举,彰显特色,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优化路径,打造产业学院“升级版”,全面提升产业学院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

(一)致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明确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应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通过区域产业需求调研,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专业与产业、岗位的逻辑关系组建专业群,群内各专业有共同的服务面向和职业岗位群,明确专业群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例如,高职院校智能控制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显示功能器件,以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为核心,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协同,聚焦智能制造装备系统(显示功能器件智能化生产线)产业,面向智能装备系统、智能化生产线及关键单元的设计、集成、装调、运维、管控等岗位,培养懂智能、精操作、能集成、通互联、会设计、具有高尚品格和高超技艺的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2]。

(二)依托产业学院开展校行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

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校行企应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扩大订单班专业类型和订单数量,以满足目标产业集群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二是校行企共同研制科学规范、高水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三是以“岗课赛证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专业课程与产业技术、工艺流程、职业标准、岗位任务对接,专业群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校与合作企业、行业组织等共同构建产业学院“X”证书体系,通过课证融通将“X”证书要求掌握的技能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四是实施“项目开发全流程教学”。教学项目与企业真实项目对接,基于产业需求进行项目实践。通过分段实施涵盖不同知识点、能力点、素质点的项目课程,完成不同岗位类别、不同技能层级的职业能力培养。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将教学项目分布在不同专业课程中,使教学项目之间相互衔接、互为支撑,实现教学项目—课程群—岗位群之间的贯穿与统一[13]。五是根据企业生产的特点和需要,探索专业群多阶段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合理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学校课程的学习时间。实行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双导师制”,在学生选课、专业学习、技能训练、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通过工学交替,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了解岗位的实际需求和适应产业的人才需求[14]。

(三)建设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为培养高端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高质量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聚集和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领军人才培育工程、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和兼职教师提升工程,成立大师(教授)工作室,柔性引进行业产业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加入产业学院师资团队,通过外引内培、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双向互聘,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分工协作、能力卓越的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构建人才激励、监督和分类发展机制,建立健全用人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激发产业学院师资队伍活力和动力。

(四)拓展政行企校四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打造技术研发和互动办学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与学校、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深层的合作和发展,构建政行企校四方合作的互动交流平台。政府牵头建立面向区域的职教集团、产教联盟,同时制定具体的制度,构建政府搭台,校校、校企、校行唱戏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合作过程中的支持、引导、监管作用,保障合作的持续稳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高职院校与产教融合型企业、行业协会、机构等共同打造产业学院技术研发和协同创新平台(如产教融合工程中心等),聚焦产业行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强化协同攻关,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共同实施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了激发主体合作活力和动力,建议地方政府设立产业学院建设专项资金,对积极参与建设的主体尤其是企业方,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五)建设高水平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培训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围绕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资源统筹规划与优势整合,建设集“训、研、创、竞、养、服”于一体的高水平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以“双高校”建设为契机,优化升级校内实训室,根据实际生产环境优化实训基地条件,根据岗位能力标准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将校内实训室建成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共享性实训基地,基地中融入企业工作室、企业工作站、企业大师工作室等,建立基地保障、运行和评价机制。拓展社会人员培训规模,提升相关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培训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六)优化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创新市场化运行机制

目前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或按二级学院机制运作的办学机构,不能独立自主地与企业进行相关合作,市场化运作不畅,导致其成本高,收益少,发展受到限制,需要政府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出台法律澄清其身份地位。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问题是产业学院组建和运行的根本问题,需兼顾校企双方利益关切。探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治理模式,产业资本通过投资入股的形式参与举办高职教育,明晰产权归属和股权分配结构,健全主体多元、共建共享、权责明确、产权清晰、运行平稳、保障有力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治理结构,完善以章程为核心、以产权保护制度与产权管理办法、民主决策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校企利益冲突仲裁调处制度、治理信息披露制度为重点的产业学院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多元共治的产业学院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创新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得收益,减少办学成本,建立健全校企资源开放共享、成本分担、收益分享的制度机制,实现校企利益共赢,促进产业学院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学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