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经》与《搜神记》平比句比较研究

2022-03-17刘双双王建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搜神谓词例句

刘双双 ,王建军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比较是人类认知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极为重要的行为,比较范畴是人类语言里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反映在语言中则体现为比较句。近年来比较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个例研究不断累积,研究者[1-2]对“比”字句、“有”字句等比较句小类进行了个案分析,同时专书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多,涉及朝代渐增,如叶慧琼[3]、王朝霞[4]、邵颖[5]等人作了相关研究;另一方面,比较句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在方言、语序类型学、跨文化交际等方面也有不少进步,如贾秀英[6]、曾海清[7]、石锓等人[8]都有创见。

然而,当前比较句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遗憾。从研究主题看,当前研究多集中在比较次范畴之一的差比句上,平比句与极比句研究则相对较少;从语料来源看,当前研究所涉及的语料大多来自近现代汉语,关于古代汉语尤其是中古汉语的比较句研究多为片段式研究,如陶畅[9]研究了中古表示比较的“方”字句,吴少梅等人研究了南北朝文中“比”字句,等等。

本文选择中古时期的两部著作——《生经》和《搜神记》,对书中的平比句作了较为详尽的统计和分析,尝试探索中古译经与中古中土文献中平比句的异同。王建军等人[10]指出:“平比句是指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在某一程度量值方面彼此相同或十分接近的句子。”本文继续沿用此定义。

《生经》《搜神记》是中古时期口语化程度较高的著作。其中,《生经》由西晋竺法护翻译,主要由讲述佛陀及弟子之本事、本生因缘之小经集辑而成。《搜神记》由东晋史学家干宝所著,是一部古代志怪小说集。这两本书口语化程度较高,成书年代相近,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来源。本文《生经》用例均出自佛典语料库CBETA,所选汉文佛经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主要依据高丽藏本。《搜神记》用例则出自中华书局出版的汪绍楹校注版(1979)[11]。

根据比较标记的不同,《生经》与《搜神记》两部书中的平比句可以分为“如”字句、“若”字句、“似”字句、“与”字句以及“于”字句。

一、《生经》与《搜神记》中的“如”字平比句

“如”字平比句是中古时期平比句的主要形式。《生经》中“如”字平比句共计124例,约占平比句总数的88.57%;《搜神记》中“如”字句有77例,约占书中平比句总数的74.76%。因此,可以说《生经》和《搜神记》中平比句的主要类型为“如”字句。

“如”字平比句按照谓语的性质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形容词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

(一)形容词谓语句

《生经》中,由形容词作谓语的“如”字平比句有6例,占该书“如”字平比句的4.84%;这样的句子在《搜神记》中有20例,占比为25.97%。可知,《搜神记》中形容词谓语句的出现频率远高于《生经》。此类例句句式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种句式可以标注为“XW如Y”①,其中谓语一般是性质形容词。例如:

(1)是等所入,殊特如此,无所罣碍,身之所入亦皆如此。(《生经》卷三,T03/86a)

(2)如此去来,至数十日间,其大如豚。(《搜神记》卷二十,459)

谓语有时由状态形容词充当。例如:

(3)志在爱欲无为恶,伏诸根本故说此,无得念恶及诸想,得至寂然如坏贼。(《生经》卷二,T03/83a)

(4)叔高神虑怡然如旧。(《搜神记》卷十八,417)

《生经》中由性质形容词作谓语的“如”字平比句有3例,状态形容词作谓语的也有3例;《搜神记》中性质形容词作谓语的有16例,状态形容词作谓语的有2例。这与《生经》中各占一半的情况略有不同。

“XW如Y”句中比较项主要为名词性成分。其中,比较前项往往会承前省略,比较后项的情况两部书有所不同。《生经》中的比较后项多为“是、故、此”等词,而《搜神记》中比较后项多为普通名词。

第二种句式可标注为“X如YW”。在这个句式中,谓语位于比较后项前。例如:

(5)初为司徒长史,五月末,于中门卧,夜半后,见东壁正白,如开门明。(《搜神记》卷三,52)

《生经》中没有“X如YW”式平比句,《搜神记》中有2例,比较前项基本承前省略,比较后项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短语,如例(5)中的“开门”。

(二)动词谓语句

在《生经》和《搜神记》中,动词作谓语的“如”字平比句数量均远远超过形容词作谓语的情况。《生经》中的动词谓语型“如”字平比句有118例,约占书中“如”字平比句总数的95.16%;《搜神记》中有57例,约占74.03%。此类句子同样有两种不同的句式。

第一种句式可标注为“XW如Y”,动词谓语位于比较后项前。例如:

(6)王往视之,鼠舞如故。(《搜神记》卷六,126)

“XW如Y”句式中,两部书的比较项多由体词或体词性成分充任。

第二种句式可标注为“X如Y”,谓语动词由比较标记“如”充任。例如:

(7)虽睹女人——长者如母;中者如姉;少者如妹、如子、如女。(《生经》卷一,T03/71a)

第二种句式可标注为“X如Y”,在该句式中,两部书的比较项构成情况略有不同。在比较前项上,《生经》中由体词或体词性成分构成的例句有78例,由谓词或谓词性成分构成的例句有35例;《搜神记》中由体词或体词性成分构成的例句有50例,由谓词或谓词性成分构成的例句有4例。在比较后项上,《生经》中这一数据分别是80例、33例,《搜神记》中分别是47例、7例。由此可见,《生经》中比较项由谓词性成分充任的情况要多于《搜神记》。

据统计,两部书中“X如Y”句的数量均远远多于“XW如Y”句。《生经》中,“XW如Y”句有5例,“X如Y”句有113例,两种句式在《搜神记》中分别为3例、54例。此外,两部书中动词谓语“如”字句的比较点也较为相似。在“XW如Y”句中,比较后项往往有“前”“故”“是”等单音节词语,比较点经常是同一个事物的前后情态,如例(6)。而在“X如/若/似Y”句中,比较点往往是样貌、身形等具体特征,如例(7)。

总体而言,两部书中“如”字句均以动词谓语句为主,形容词谓语句较少。《生经》中的动词谓语“如”字平比句约占书中“如”字平比句总数的95.16%,《搜神记》中约占74.03%。

具体来说,两部书中的“如”字句有如下不同之处:

第一,两部书中比较项多为体词或体词性成分,但《生经》中由谓词性成分构成比较项的比例要高于《搜神记》。《生经》中比较前项为谓词性成分的比例为30.65%,《搜神记》中这一比例为5.19%。《生经》中比较后项为谓词性成分的比例为27.42%,《搜神记》中占比为11.69%。

第二,两部书中句式种类不一。《生经》中的“如”字句有“XW(AP)如Y”“XW(VP)如Y”“X如Y”3种句式,《搜神记》中除这3种以外,还出现了“X如YW(AP)”句式。

二、《生经》与《搜神记》中的“若”“似”字平比句

除了“如”字平比句,“若”“似”也可以充当平比句的比较标记,其含义与“如”字句相近,都有“相似、相像”之义。

(一)“若”字平比句

《生经》中“若”字平比句共计8例,约占全书平比句总数的5.71%;《搜神记》中“若”字句共计7例,约占全书平比句总数的6.80%。

两部书中的“若”字平比句主要由动词作谓语,句式可标注为“X若Y”,比较标记“若”作谓语动词。例如:

(8)我见四乌,色像若斯,数数来至于彼鹿苑,吾亦数往,然后四乌来到。(《生经》卷五,T03/102b)

(9)蚳者,一头而两身,其状若蛇,长八尺。(《搜神记》卷十二,304)

句式上,《生经》与《搜神记》中的“若”字句都只有“X若Y”一种句式。

比较项上,《搜神记》中的“若”字句的比较项均为体词或体词性成分,而《生经》中有一半“若”字句的比较项由谓词性成分充任。例如:

(10)何为驰散扰动如斯?若鱼畏网。(《生经》卷二,T03/84c)

比较点上,《生经》中多是两个事件或两种抽象事物之间的比较,而《搜神记》中多为两个具体事物之间的比较。

(二)“似”字平比句

《生经》中“似”字平比句共计5例,约占全书平比句总数的3.57%;《搜神记》中“似”字句共计6例,约占全书平比句总数的5.83%。

两部书中,“似”字句的主要句式均可标注为“X似Y”,比较标记“似”同时作谓语动词。例如:

(11)工巧有技术,多所能成就,机关作木人,正能似人形。(《生经》卷三,T03/87b)

(12)儿有崔氏之状,又复似充貌。(《搜神记》卷十六,397)

“似”字句的情况与“若”字句类似,均以动词谓语句为主,比较标记同时也作谓语动词,如例(11)和例(12)。

从比较项上来看,两部书略有不同。《生经》中的比较前后项可以为体词或者体词性成分,如例(11)中,比较前项是“木人”,比较后项是“人形”;有时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例如:

(13)有比丘尼,名曰暴志,木魁系腹,似如怀妊。(《生经》卷一,T03/76a)

例(13)中,比较前项是“木魁系腹”,比较后项是“怀妊”,比较前后项都是谓词性成分。而《搜神记》中的“似”字平比句比较项基本上都是体词或体词性成分。

从比较点上来看,两部书中“似”字句的比较点比较相似,基本上都是“样貌、形状”等,如例(11)中比较点为身形,例(12)中比较点为容貌,例(13)中比较点为二者的姿态。

三、《生经》与《搜神记》中的“与”“于”字平比句

《生经》与《搜神记》中还有以“与”“于”为比较标记的平比句。这两类句子在数量上虽不及“如”字句,但也是古汉语中常用的平比句表达类型。

(一)“与”字平比句

“与”字平比句的主要句式可标注为“X与YW”,谓语多为“同、异、相似”等形容词。《生经》中的“与”字平比句有3例,占平比句总数的2.14%;《搜神记》中有9例,占比为8.74%。此类平比句既可以表示肯定的比较功能,也可以表示否定的比较功能。

1.表示肯定比较功能

表示肯定比较功能的“与”字平比句中,谓语多为“同、相类、相似”等词。《汉语句类史概要》指出:“从语义上看,‘相似’句强调比较的双方十分接近却又不完全一样。”“相类”的语义与“相似”基本一致。例如:

(14)马行百里,亦行百里,马行千里,亦行千里,衣毛呜呼,与马相似。(《生经》卷五,T03/108a)

(15)门生云:“施续帐下都督,与仆相似。”(《搜神记》卷十六,379)

(16)所问之事,多与洋同。(《搜神记》卷十五,365)

《生经》中表示肯定比较功能的“与”字平比句只有1例,少于表示否定比较功能的例句数目,这种情况在《搜神记》中恰恰相反。《搜神记》中,肯定句有6例,否定句只有3例。在比较项构成上,两部书有一些共性特征:一是比较前项一般承前省略;二是比较后项不会省略,往往是人或者有生命的动物。

“与”字平比句中,两部书中的比较点多为形貌、样态,如例(15)便是将“都督”与“我”的样貌进行对比。此类句式中,谓语同时表示比较结果。

2.表示否定比较功能

表示否定比较功能的“与”字平比句中,谓语前往往会有否定词语“不”或“无”,此类“与”字平比句的用例很少。例如:

(17)及长,与人不异,皆以杨为姓。(《搜神记》卷十二,308)

(18)至太康中,妇人皆方头屐,与男无异。(《搜神记》卷七,187)

(19)我与人不同,勿以火照我也。(《搜神记》卷十六,396)

例(19)中的平比句“我与人不同”,比较前项为“我”,比较后项是“(别)人”,谓语是“不同”。这类“与”字平比句在《生经》中有2例,在《搜神记》中有3例,在数量上少于表肯定的例句。对《生经》与《搜神记》中的“与”字平比句作穷尽式统计后,我们发现二者有以下不同之处:

第一,谓语用词方面,《搜神记》更加多样。这种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谓语的丰富性上,在《生经》表示肯定的“与”字平比句中,谓语可以由“相似”充任,而在《搜神记》中,谓语除了“相似”,还可以是“相类”“相当”“同”等词。

第二,句式方面,二者也略有不同。《生经》中表示肯定的“与”字句占“与”字句总数的33.33%,《搜神记》中则占66.67%。

第三,语用方面,《生经》更倾向表示“不相同”,而《搜神记》更多使用“与”字句表达“X与Y一样/差不多”的意思。《生经》中表达“不相同”的例句占“与”字平比句总数的66.67%,《搜神记》中表达“一样/差不多”之义的例句占88.89%。

(二)“于”字平比句

我们在《生经》中没有找到典型的“于”字平比句,《搜神记》中有4例。例如:

(20)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搜神记》卷十四,350)

(21)隆愈爱惜,同于亲戚。(《搜神记》卷二十,458)

《搜神记》中的“于”字平比句根据谓语的含义可以分为相同类和不同类,如例(20)“异于常蚕”属于不同类,例(21)“同于亲戚”属于相同类。

从谓语的构成成分上来看,《搜神记》中的“于”字平比句多为形容词谓语句,如例(20)和例(21)。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了1例动词谓语句:

(22)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搜神记》卷四,88)

这句话的意思是:此人的田地、车马、奴仆和“邦君”一样多。中古时期的“比”还没有成为差比句的典型比较标记,例(22)中的“比”表达的其实是“与……相类似”的意思,属于平比句。

这种“X比于Y”句式还可叫作比动句②。李讷、石毓智[12]指出:“比动句的‘于’在汉代已有松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完全失落。”我们对《生经》和《搜神记》的考察结果也与此结论接近,《生经》中没有表示比较的比动句,《搜神记》属于东晋时期的志怪小说,书中的比动句有1例有介词“于”。根据李讷、石毓智的统计,南朝宋时期的《世说新语》中这一数据也为0。

我们发现无论是在译经中还是中土文献中,“于”字平比句的使用频率都不是很高。事实上,“于”更多的时候还是被当作差比句的比较标记使用。例如:

(23)此人工巧,天下无双,作此机关,三百六十节,胜于生人!(《生经》卷三,T03/88b)

总体而言,《生经》中没有以“于”作比较标记的平比句,《搜神记》中共计4例。

四、结论

《生经》与《搜神记》中平比句的主要类型均为“如”字句。

两部书中平比句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整体句式上,《生经》的句式不如《搜神记》丰富多样。其一,《生经》中的“如”字平比句有“XW(AP)如Y”“XW(VP)如Y”“X如Y”3种,《搜神记》中除了以上3种句式,还有“X如YW(AP)”。其二,《生经》中表示肯定的“与”字句占“与”字句总数的33.33%,表示否定的“与”字句占66.67%;《搜神记》中的情况则恰恰相反,表示肯定的“与”字句占66.67%,表示否定的“与”字句占33.33%。其三,《生经》中的平比句主要有“如”“若”“似”“与”字句,书中并没有“于”字平比句,《搜神记》中则是4种句式兼备。

第二,在比较标记的种类上,《搜神记》比《生经》更多样化。《生经》中的平比句有“如”字句、“若”字句、“似”字句和“与”字句,《搜神记》中除此之外还有“于”字句。《生经》中没有“于”字平比句,《搜神记》中有4例。两部书中“于”字句数量如此少,与比动句中“于”的脱落有关。实际上中古时期其他译经中有“于”字平比句,因此《生经》中一例未见,可能是因为其篇幅较短。

第三,在比较项的构成上,《生经》中由谓词性成分作比较项的情况比《搜神记》中复杂。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如”“若”“似”3类平比句上:《生经》中,比较前项为谓词性成分的用例有43例,占全书平比句总数的30.71%;《搜神记》中,比较前项为谓词性成分的用例只有4例,占全书平比句总数的3.88%。《生经》中谓词性成分作比较后项的用例有40例,占比为28.57%;《搜神记》中则有9例,占比为8.74%。由此可见,《生经》中比较项由谓词性成分构成的频率要高于《搜神记》。这种情况与《生经》的内容不无关系。《生经》作为一部中古译经,在翻译为中文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受到原文的影响,其主要由讲述佛陀及弟子之本事、本生因缘之小经汇集而成,经文以说理见长,多见事件与事件之间的比较,因此比较前后项中谓词性成分占比并不低。而《搜神记》是一部志怪小说,以叙事为主,往往以事物之间的比较为主,因此比较项中谓词性成分占比较低。

如果将目光扩展至中古时期的中土文献和汉译佛经,本文的结论也同样能成立。从整体句式上来说,《六度集经》《起世经》等中古译经中有“X如YW(AP)”格式,但该句式带有浓厚的比拟意味,不是平比句的典型例句,不如《搜神记》等中土文献的句式种类多样。在比较项的构成上,《六度集经》里平比句比较前项由谓词性成分构成的例句占总数的15.15%,比较后项由谓词性成分构成的例句占总数的14.29%;《起世经》中平比句比较前、后项由谓词性成分构成的例句分别占13.87%、13.03%,均超过了《搜神记》中比较前后项由谓词性成分构成的占比。

除此以外,差别最明显的是比较标记,与同时期的中土文献相比,中古译经中的平比标记在种类上不够丰富,《生经》《六度集经》《起世经》等中古译经中的平比标记主要有“如”“若”“似”“于”“与”“当”等,且“如”字句在全书平比句中所占比重最大。但在中土文献中,除了以上平比标记,还出现了诸如“比”“方”“匹”等动词作平比标记的情况。《世说新语》中有17例“比”字平比句、17例“方”字平比句,《洛阳伽蓝记》中有3例“匹”字平比句,此外,两部中土文献中还出现了由表示并列的动词“逮”“及”“侔”“拟”“敌”等充当平比标记的情况③。这或许是因为中古译经译者的汉语水平普遍没有同时期中古文献创作者高。

注释:

①X表示比较前项(一般也叫比较主体),Y表示比较后项(一般也叫比较客体),W为谓语。

②史佩信将比动句句式归纳为“比X于Y”“(X)比之于Y”“(X)比于Y”“(X)比之Y”“(X)比Y”5种。见史佩信:《比字句溯源》,《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第456页。

③《世说新语》与《洛阳伽蓝记》的相关数据引自鲁小娟文。见鲁小娟:《〈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比较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1页。

猜你喜欢

搜神谓词例句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制造《搜神记》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干宝及《搜神记》研究综述
好词好句
由对立走向友善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论《搜神记》中狐的形象类型及其文化隐喻
也谈“语言是存在的家”——从语言的主词与谓词看存在的殊相与共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