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研究
——基于韶关市的调查分析

2022-03-17丁治文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韶关市供给农村

丁治文,蒋 鸽

(1.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韶关 512126; 2.厦门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05)

一、问题提出:研究背景和文献回顾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在政策的指引下,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应该看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我国文化产品面临供给质量不高、落后产能过剩、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农村作为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其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如何解决好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问题,是促进乡村高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现有文献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劳动者。现有文献主要研究的是两者的相互作用。如何成敏对返乡农民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困境进行了研究,孙天雨等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文化转型的影响,黄润柏以广西板隆村为例研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壮族乡村文化的影响等;此外,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文化对农民工的反向作用,如周宇飞等人进行了新农村文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影响的研究。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新农村建设。将这两者相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应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作用,应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乡村文化。如崔福生等学者探讨了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龚彦俊等学者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展开了研究等。三是,农村公共文化与乡镇文化站、文化机构、农家书屋、公共文化设施、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等。这些都是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的具体措施,研究的都是农村公共文化与传承载体之间的关系。如张利洁研究了农家书屋工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实践问题,孔令军等探讨了县级文化馆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乡镇文化站在文化治理中的作用等。当前学界鲜少有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平衡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较少采取以某个地区为案例开展调查的方法。因此,结合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的形式开展研究,探讨韶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平衡问题。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网络调查法搜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结合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并采取抽样调查的形式,对韶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进行抽样,抽取的调查样本数为308人,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内容分为基本信息、供给现状和需求现状三个方面。

三、调查结果

(一) 韶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概况

近年来,韶关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做出了诸多努力,据《2019年度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数报告》,韶关市以739.31分的成绩位列粤东西北地区第一名。

1.服务形式方面。一是硬件设施。为了解决韶关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落后问题,韶关市政府从制度、资源等方面做了诸多努力。按照“一馆(站)一策”原则,为140个馆(站)量身制定整改措施,并组成10个专项督导小组,每月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并建立通报和约谈机制,消除文化设施“盲点”,实现“三馆一站一中心”全覆盖。目前,韶关市建成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及10个县级公共文化场馆、71间风度书房、1 43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市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二级馆(站)以上标准的比例分别为100 %、63.6 %、100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标比例实现跨越式提升。各县(区)也纷纷加大文化阵地建设力度,推动文化场馆提质升级。2019年度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中,韶关市列粤东西北地区首位。二是软件设施。韶关市依托网络平台建立了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如韶关市三个区7个县(市)除曲江区和新丰县以外,都有相应的文化馆公众号,曲江区则有曲江楚今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建的曲江好趣处视频号,联合抖音、QQ看点等平台进行文化宣传与直播,同时,积极利用“学习强国”平台,截至2021年1月,全市“学习强国”平台注册用户已达17万,比2019年增加了40 %。仁化县融媒体中心成为全省5个首批入选“学习强国”强国号的县级融媒体平台之一。 三是活动形式。在文化项目选择上,从2016年开始,韶关市打破传统的政府主导形式,以“群众点单、政府买单”的方式向社会购买文化项目,截止2020年,韶关市已通过这种方式购买了文化项目两百余项,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韶关市依托“风度书屋”,积极探索“风度书房+”模式,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如风度书屋IP形象和表情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化传承。同时,以文旅融合的形式,开展了系列活动,如“善美韶关一路茶香”“茶文化+红色文化之旅”“重走长征路”徒步活动等。在文化活动的组织上,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将线上线下相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韶关市图书馆通过直播和资源库的形式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如南雄市举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宣传活动,吸引了1.5万人次在线观看;2021年5月1日举行的建党100周年“劳动最光荣”红色阅读分享会吸引近2000人线上观看,2020年“云游韶关”直播观看总量超过455万人次等。

2.服务内容方面。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2016年开始,韶关市采取向社会购买的形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整体来说,这些文化项目可以分为文艺创作与传播类、本土特色文化展演类、引进文化艺术精品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展示类和其他类别。

(二) 韶关市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与评价

1.对公共文化资源使用情况的需求。从使用上看,所有的现有文化设施都能被使用,但最受欢迎的是文化广场,其次是公共图书馆和体育馆(场)及市民健身中心,这从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从使用频率上看,大部分村民每个月去公共文化场所或使用文化设施的次数为1~3次,还有少部分村民基本不去。

2.对公共文化服务形式的需求。在对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调查中,手机上网是多数人的选择,其次是看电影、看电视、读书看报和听广播,而文艺演出、广场舞等是比较少有的形式。相较来说,手机、电视、广播类是村民们常用的娱乐工具,这也说明大部分的被调查者更倾向于用易得的方式去参与文化娱乐活动。

3.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需求。在对文化活动应涉及的内容的调查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最希望获得与科普知识相关的文化,其次是与传统文化相关,最后是娱乐活动相关。

4.对公共文化服务时效的需求。从频率上来讲,一半以上村民希望政府每年应该举行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为1~4次,从送文化的时间上来看,多数被调查者希望文化活动开展的时间为周六日,其次是时间不用固定。在过去,农村留守人员的就业率不高,对文化活动的举行时间要求不高,但随着粤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就业岗位,随之对文化活动的举办时间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5.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在本次调查中,百分之七十以上被调查者对本县、乡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属于中等满意水平。一方面是由于韶关市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状态较好,服务内容和形式多样,基本能满足受众的需求。

(三) 韶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存在的问题

1.供给结构不平衡。韶关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要以线下为主,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大多依托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虽然也策划开展了一系列线上活动,但整体上以线下为主。这大概与现有的考核体系相关,政府部门对各地的公共文化成果有固定的考核指标,诸如文化场馆数量、占地面积、藏书量等,地方政府为了达到自身业绩,更加倾向于此类硬件设施的建设,基于资源的有限性,在软件设施或者说线上供给方面的资源相对于缺乏,造成了现有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结构不平衡。

2.传播渠道待拓展。调查发现村民更倾向于手机上网、看电影、看电视、读书看报和听广播这类足不出户就能开展的活动。但在实际中,韶关市农村的线下服务较多,线上服务较少。现阶段,线上公共文化传播渠道有公众号、微博、抖音、官网等,但在对韶关市各区各县(市)的调查中发现,韶关市各地方多数使用的传播渠道为公众号和官网;在微博的使用上,韶关市各地区对微博的使用率较低;在抖音的使用上,韶关市文旅体开通了抖音账号,采用招标的方式向社会购买抖音账号运营服务,但各个地区鲜有官方抖音账号。

3.有效供给待提高。首先,韶关市的公共文化供给内容为文艺创作与传播类、本土特色文化展演类、引进文化艺术精品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展示类和其他五大类,从2020年的数据来看本土特色文化展演类占绝大多数,但是在对公众对文化的需求主题调查中,公众更倾向于科普知识相关的文化,其次才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说明韶关市现有的文化供给存在供需对接不完善的问题。其次,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村民希望公共文化活动在周六日展开,但事实上,很多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都在工作日举行。如近几年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2018年该活动的举行时间为周二,2019和2021年该活动的举办时间都为周三(未找到2020年相关资讯),时间上的冲突直接导致很多村民无法参与该活动。

四、加强韶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 优化供给结构

一方面,应转变思想,增加软件设施的资金投入,更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在线文化供给平台,如参照顺德数字文化馆、梅州公共数字文化云平台等方式,建立“数字+文化”模式;另一方面,应打破传统的文化供给模式,将更多的线下文化搬到线上,如借鉴3D技术等建立3D文化展馆、线下文化活动采取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建立公共文化资源库等,让更多的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二) 拓展传播渠道

“三馆一站一中心”都应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抖音、快手、数字图书馆、慕课、学习强国等平台提供公共文化数字资源;现有的公共文化供给平台比较零散,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如很多地区虽然没有官方认证的微博账号,但有很多个人账户在进行公共文化传播,政府部门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申请政务微博账号,由专门人员进行账号运营。加强线上传播渠道的宣传,如通过地方微信群等方式进行普及。

(三) 提高有效供给

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中以传统文化主题偏多,很容易产生文化审美疲劳,可以根据村民的需求,增加科普类相关活动,在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时向科普类倾斜;基于韶关市文旅、电商等产业的发展,多数农民已走上就业岗位,因此,在举办公共文化活动时,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公共文化的举办时间,如在周六日或者周五晚上开展等;增加文化广场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文化广场的设施建设,将一些文化活动搬到文化广场,同时,兴建和维护好文化广场的电子屏等线上传播设施,用贴近群众的方式提高文化的有效供给;在调查中,有90 %以上的被调查者愿意参与到公共文化的建设当中来,基于此,在文化活动的选择时可以多征询群众意见,多引导群众参与,建立“大家创”板块,增强群众的参与感。

猜你喜欢

韶关市供给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韶关市楹联与诗词学会作品小辑
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多元主体治理——以韶关市董塘镇为例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广东省首个“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落户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