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后培训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

2022-03-17程翔宇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师队伍思政

程翔宇,秦 弋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飞行技术学院, 四川 广汉 618307)

一、研究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是推动高校思政课程发展与创新的重点与推手,而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又离不开完善合理的职后培训体系的支持与助力。因此从“85方案”“98方案”一直到“05方案”以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一直是高校思政队伍乃至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从《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总体方案》和《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等政策文件中,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后培训的重视更能窥得一斑。特别是在2020年2月出台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省(区、市)、高等学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1],对于职后培训的开展与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今后职后培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后培训,不仅是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程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助推器”,更是未来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程发展与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因此,在建党百年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目前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与问题,对于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意义重大。

二、研究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师职后培训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而以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已有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成熟体系、实证研究也较为稀缺。通过对四川省高校思政课教师职后培训现状与问题的调查,一方面,探究“教师队伍专业化”目标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职后培训的价值维度与理论导向,阐明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向度,以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后培训的相关理论。另一方面,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以四川省为例“以点带面”的理论结合实践,为今后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职后培训实践的开展提供具体的指引与帮助,助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后培训实践的开展,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研究方法

以四川省11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自行编制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后培训调查问卷》,以网络调研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并将收集所得的数据利用SPSS24进行处理。问卷总计发放330份,回收问卷330份,问卷回收率100 %;剔除无效问卷22份,有效问卷共计308份,有效回收率为93.3 %。

四、研究结果

(一) 教师参培意愿强烈,但培训机会不多

在“职后培训参与必要性”的调查中,50.65 %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参与职后培训“很有必要”,32.47 %的教师认为“有必要”;且超过60 %的教师是在本人“主观上愿意的前提下”参加培训。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对于职后培训的重要性表示了肯定,对于参与职后培训持积极态度,参培意愿强烈。虽然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参培意愿强烈,但客观现实中的培训机会却仍然不多。22.08 %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近3年内参加职后培训1次或以下”,16.88 %的教师“近3年内参加职后培训1~2次”,12.99 %的教师“近3年内参加职后培训2~3次”,可见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连1年参加1次培训的机会都无法保证。在“从业以来参加职后培训机会”的调查中,45.45 %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参加职后培训机会“有,但不多”,18.18 %的教师直接表示“很少”,甚至6.49 %的教师直言“没有机会”。“在未能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55.8 %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培训机会少”列为了首要原因。根据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不仅培训机会稀缺,参与过的培训类别与层次也较为单一,主要是“校内培训”或“新教师培训”,多层次、多类别的专业培训亟待加强。

(二) 教师参培目的明确,但培训配套机制不完善

按照培训主办单位进行划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职后培训主要分为“校内培训”(校方主办)与“校外培训”(培训机构与职能单位等)。不论是校内培训还是校外培训,在“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促进专业成长”作为他们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且68.83 %的教师认为通过培训“可以推动教师专业层面的持续成长”。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参培目的明确,希望通过培训获得专业层面的发展。虽然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的参培目的明确,但在客观现实中仍缺乏配套机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培训,仅有45.5 %的学校“有明确的培训与管理制度”,44.15 %的学校“虽然有培训与管理制度但不明确”,甚至10.39 %的学校“没有相关的培训与管理制度”;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培训后的实际效果,仅有28.57 %的学校对于教师参加培训后的实际效果“有严格考核”,51.95 %的学校仅“有一般性的考察”,19.48 %的学校“没有任何的考察或考核”。可见目前不论是培训前客观的制度保障还是培训后的实效追踪都比较缺乏,配套机制亟待加强。

(三) 教师参培满意度尚可,但教师需求关注度不高

在对“已参加过的校内培训总体评价”的调查中,14.29 %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表示“非常满意”,44.16 %的教师表示“满意”;在对“已参加过的校外培训总体评价”的调查中,16.88 %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48.05 %的教师表示“满意”。可见不论是参加过的校内培训或是校外培训,超过半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培训效果表示了一定的认同,整体满意度尚可。虽然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的参培满意度尚可,但目前的培训中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制约了培训实效。不论是校内亦或是校外培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均提出了培训中存在“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设计不合理、培训内容不合所需、培训方法太单一、培训评价与反馈方式不科学”等问题;且67.53 %的教师表示“应该有专人向其收集关于培训方面的需求或是建议”,74.03 %的教师认为“其具有自主选择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的权利”,63.64 %的教师认为培训期间“应该有专人向其收集培训方面的信息或是建议,并根据反馈做出调整”,但仅有42.86 %的教师表示“培训前有专人向其收集关于培训方面的需求或是建议”,32.47 %的教师表示培训期间“有专人向其收集培训方面的信息或是建议,并根据反馈做出了调整”。可见目前虽然整体培训满意度尚可,但在具体的培训设置与实践中,仍然忽略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培训主体的真正需求,致使实际的培训实效受到一定制约,未能发挥出最大的培训效力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一) 更新培训理念,明确教师主体地位

培训理念是职后培训设置与开展的理论指导,其不仅关涉到培训实践的具体开展,更关乎到培训实效的具体样貌。可以明确的是不论职后培训如何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永远是职后培训的真正主体,不论何种类别、形式的培训都应以教师实际的专业发展为基准与追求,应更新培训理念、明确教师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在实际的培训设计与开展中,应始终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客观的专业发展需要与实际的专业成长置于首位,尊重其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正视自身主观的专业发展需求与客观的培训需要,把握应有的培训参与权利与专业发展机会,“从‘被动培训’逐渐走向‘自觉培训’”[2],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培训当中。

(二) 完善配套机制,增加教师培训机会

职后培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种系统化、专业化、规划化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完善的配套机制予以支持与助力。而完善的配套机制是囊括了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全方位管理与评估,在完善的配套机制的管理下,教师通过参与培训从而获得专业层面的发展。因此,一方面作为培训管理者之一的高校需做好培训的“前期准备与后期评估”,提供配套全面的培训管理与考评制度,“良好的制度既要有利于行政学术管理,也要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3],多途径地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另一方面不论是高校自身亦或是培训的承办方更应做好培训的“全套管理服务与全程质量监控”,建立科学评估体系与质量监督制度,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专业、规范的管理,不断提升培训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 关注教师需求,拓展教师培训项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后培训并不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某种重复,而应是立足教师需求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专业发展需求拓展教师培训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分类培训。一方面,要结合《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的具体要求与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具体需要,根据教师的教龄、专业、学校类别等不同属性为教师进行分层分类,根据不同类别教师不同的专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的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予以实施;另一方面,在培训的设计与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培训内容的设置、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考评方式的安排等方面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根据培训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对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形式等各种资源和模块进行自由组合匹配”[4],进而进一步细化完善培训的类别与形式,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因人而异”,从而不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后培训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毋庸置疑。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培训中仍然存在着“培训机会稀缺、培训配套机制不完善、教师培训需求缺乏关注”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培训设计与开展中应当明确教师的主体地位,始终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置于首位;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以保障教师参与培训的权益、给予更多的培训机会,完善培训的“全过程”管理以保障培训实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拓展教师培训的类别与形式以不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正如《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所提出的“需要构建适宜的职后培训体系”,如何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去讨论什么是适宜的“职后培训体系”,从方法论的角度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职后培训体系”的理论模型与实践方略,仍然是今后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更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师队伍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