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2022-03-17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智媒思政政治

杨 霜

(新疆职业大学, 乌鲁木齐 8300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加强同其他课程协同合作,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的有机融合统一,从而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2]。近年来,新一轮科技热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而掀起,催生了智慧媒体时代的到来,由于智能性、融媒性等传播特点,使其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手段和方式,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智媒技术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智媒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 适应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内在需要传统的思政课课堂中,多采取以思政课教师主动教学的授课方式,容易忽略大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教学模式形式较单一、教学评价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将教学效果反馈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导致思政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随着网络授课、慕课等教育教学手段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也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思政课的创新与教育改革方式,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思政教学模式完善自己的教育手段,不断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大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 适应新时代网络环境的需要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特别是5G网络的覆盖运行,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下,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已不能满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网络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内容范围较广,各种网络信息充斥,加之学生的三观正处在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容易受到误导。这就需要不断地创新思政教育的路径,以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大学生的现实问题,最终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

(三) 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思维较活跃,每天通过微博、微信等了解和吸收各种信息。由于他们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社会阅历少,经验不丰富,因而缺乏对事物的甄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容易被错误思想影响。但是,他们又渴望从网络世界中了解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重视思政教育也是高校进行“三全育人”的重要前提,因此,探寻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智媒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思政教育教学理念有待转变思政课教师多采取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较单一、内容较枯燥、学生参与度不高。课程安排方面较紧密,欠缺学生主动预习准备的环节,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在考核测试方面,统一的考核方式并没有从学生的专业、兴趣等具体学情出发,难以反映出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跟踪反馈机制未完善。由于思政课的教学设计大多是由参与教学的全体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多采用集体备课的教案和教学内容进行讲授,使得思政教师难以依据不同的学情,更新或转变教学方式和内容。学生方面,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低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加之思政课教师没有很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兴趣爱好有机融合起来,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不高,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满足于取得相应学分,很难主动发掘思政教育的深刻内涵,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

(二) 学生参与思政教学的主动性较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智媒时代下,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如果仅限于课本,很难满足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更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前,高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政治思想课程学时的保障,但是在“质”方面,高校存在思想政治课程和现实中的时事政治联系度不够的现象。有的虽然联系了,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不够,很难让学生从精神层面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大学生由于认知的局限性,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很难准确把握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更新如果不及时,内容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较弱。

(三) 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智媒时代下,各种网络文化、意识充斥着我国网络信息空间,影响着高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要利用现代融媒体手段,将各种思政课教育素材与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精心制作与整理,但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相对缺乏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力。从一些实证调研结果来看,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部分理论课程很少运用新媒体教学资源,或者使用新媒体中,仅是单纯地采用PPT演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班主任和辅导员更应积极而为,共同助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另外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因素之一。思政课教师应当依照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学情特点,将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智媒时代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教育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与“学”环节,是教学者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吸收与转换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关乎教学过程的实效性。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互频繁,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在思维方式、文化偏好、行为特点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队伍,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模式,增强教学过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利用融入智媒技术的思政教育教学优势,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在教学模式手段上做好教学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实现融合发展,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颖活动样式,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的平台以及新技术带来的体验性感受,增强教育过程学生的互动性、参与度,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充分利用诸如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平台展开案例、互动式讨论、情景体验式教学。运用案例教学,关注时事,现身说法,增强课堂吸引力,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理论加以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互动式讨论教学,翻转课堂,发掘智媒环境下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课前进行研读,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和阐述,在实践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能力。情景体验式教学,网络环境下创设虚拟教学情境,直面教育本质,创设情境,使大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团队协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转变思政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教学理念来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让高校思政课教师认识到传统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式客观上已经不能满足智媒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智媒时代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教学水平提供了创新的方式:一是提供了趣味性、互动性的线上智媒教学方式。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采取了线上教学方式,该方式深受大学生喜欢,通过直播方式,灵活再现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由于线上课程只需要网络终端设备,使得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开展学习,全员参与,即实现了“全员育人”;线上教学可以随时随地根据学生的需求,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全方位育人”,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得思政课教师可以迅速做出调整,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效率。二是能协同线下智媒教学。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做好思政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智媒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全过程监查、诊断课堂教学的不足,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智媒技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则可以利用智媒技术,拓展教育实践的范围和途径。

(二) 激发高校大学生学习热情,鼓励践行思政教育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构建需要从历史的维度、世界的维度叙述好中国故事,增强内容的适应性,既要站在高处,牢记国之大者,也要向内深耕,紧密关注现实,理论联系实际,适应新情况新特点,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价值需求。首先,大学政治教育内容既要站在高处,牢记国之大者。思政课是高校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青年人正处于思想活跃期,为了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热情,高校思政教育应当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构建适应大学生学习认知层次的理论体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思政教育。高校通过思政课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念,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安全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唯有培育出心系“国之大者”的青年,胸怀祖国,不管将来干什么行业,必将为祖国的建设增光添彩。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深入宣传大学生的身边人、身边事集合起来,利用党的百年奋斗故事生动教材,宣传好、弘扬好党的伟大精神,讲好红色故事,鼓舞激励大学生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其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向内深耕,紧密关注现实,积极探索回应当代大学生在新时代下面临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当前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大量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要紧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焦点做到及时更新,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研究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媒时代下利用信息快速便捷的优势,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契合大学生群体的特质,通过学习强国、微信及时推送,着力发挥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效能。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因素以及学校创设的教育情境息息相关,当前学校在运用互联网资源方面的教育资源十分便捷,在此基础上,学校更要积极创设优质的校园实践活动环节,优化大学生实践锻炼的环境和氛围。

(三)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息素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包括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适应能力以及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鉴别、鉴赏能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学习成果的运用与转化。思政课教师应当树立互联网思维,立足新时代网络信息化特征,强化互联网传播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联系。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便捷性,收集、积累、建立一批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兼具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可视化教育资源。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增强媒体、网络技术平台服务软件的熟练度,让网络环境下的可视化体验,艺术性体验,实现教育过程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教育者要转变唯教育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受教育者的思维过程,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需求。教师要积极担当网络环境下的责任,正确定位网络在生活中的功能,为大学生做好示范,引导学生规范互联网行为,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在网络世界中具备正确的情感管理能力。同时,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学考核内容,广泛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和学习,利用智慧媒体等现代技术平台开发微课、慕课等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师驾驭信息化的能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智媒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智媒时代新媒体副刊的出路在哪里?——以封面新闻人文副刊为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智媒时代,新技术如何为新闻报道赋能——新华社AI合成主播在新媒体报道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