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生动音乐课堂

2022-03-17赵迎翟丽丽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音乐课交流音乐

文∣赵迎 翟丽丽

在当今音乐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面向每一个人”的主体性教育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运用等活动来增强主动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懂得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能真正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以往,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式”“填鸭式”现象。虽然有的音乐教师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曾尝试改变,但他们并未真正领悟到主体性教育的本质,致使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大多流于形式,仅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和“满堂练”。教学中,表面上是有了启发提问、律动练习、游戏活动和学具操作,课堂气氛也显得热闹非凡,但还是存在教师预设教学问答中学生答案的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仍然保持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音乐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呢?这一热门话题就成为众多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地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总结出以下三种教学实践方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参与意识

在音乐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首先,要彻底摒弃过去“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民主和开放意识、参与和自主意识,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点;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强调对学生“学”的研究。其次,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适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参与音乐的意识,教师应根据形势的需要,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按时间、人物、地域、民族等方面,适时地调整教学的重点,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删改,灵活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例如,春季到来之际,教师安排了一堂名为“美丽的春天”的音乐课。 在这一课中,教师将第五册的《春天来了》与第六册的《嘀哩嘀哩》两首歌曲安排在同一课堂中,同时增加了欣赏乐曲《春之声》、歌曲《春天多美丽》,让学生听歌、绘画。由于课程内容的安排紧贴学生生活,学生感到并不陌生。他们在优美的旋律、欢快的歌声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课堂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宗旨。

当前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而音乐课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最主要的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创设一个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氛围和一个愉快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产生学习的强烈欲望。

教师在课前要善于调整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情去上课。还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将自己的快乐情绪“传染”个每一个学生,努力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每接到一个新班时,一定要上好第一堂课,把自己的拿手好戏亮出来,给学生一点惊喜,让学生一开始就佩服你、喜欢你、信任你,从而喜欢上音乐课。

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布置音乐教室,在课堂上适当张贴一些音乐挂图、音乐家画像,在地板上画上五线谱、键盘、音乐阶梯,在墙壁和窗户上贴上各种生动的饰物。例如,各种节奏音符、拟人化的音乐标记、演奏乐器的小动物、跳着各民族舞蹈的小朋友等,让学生一进入音乐室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童话世界,以轻松的状态面对音乐课。

音乐教材中的歌词、旋律、节奏、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都是表现意境的元素。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元素,根据这些元素,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教具,配合色彩对比、配乐朗诵等手段,创设出不同的音乐氛围,让学生融入音乐意境,感受音乐的奥妙。例如,在“生日会”一课中,教师让学生为将要过生日的同学举行一场生日会,把课室布置成一场生日会场,学生给课室挂了彩带、气球、礼花、灯笼,营造出浓浓的生日气氛。在上“小白船”一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在乐曲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歌词,让学生从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美。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歌词,体会歌曲的意境,并根据歌词所描述的情景,用画笔把自己联想到的画面画出来。最后教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很快就进入了教学特定的音乐意境,极大地激发了好奇心,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中。

二、重视交流合作,引导主动参与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参与律动、唱游、竞赛、表演、创作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参与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一)阐明开展“交流合作”的意义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跟学生“打成一片”,及时引导、鼓励、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亲密伙伴,同时给他们留出“自由交流”的时间,鼓励他们与同学、教师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疑难问题,让课堂成为他们的“乐园”。

(二)根据教学需要变换交流方式

在通常的教学中交流的方式可分为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例如,学唱歌曲《两只小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来学习律动。两人相互握手、问好,用手模仿象鼻交叉搭手“勾鼻子”。又如歌曲《数鸭子》教学,教师把全班同学分组,每组4~6人,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扮成鸭子、小孩、老爷爷等来进行唱游活动。再如在巩固新歌时,教师可通过“最佳小歌手”“优秀表演者”等评比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集体交流。学生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自觉与同学交流、合作,各抒己见、出谋划策,充分体现了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三)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交流重点

小组合作学习能避免在班级集体教学中出现的“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机会,而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事不关己的被动学习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常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交流重点,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音乐教育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分组时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别、个性等因素。教师要尽可能发挥小组的学习功能,让学生自己选出组长,组内分配工作,形成“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发言、人人动起来”的局面。教师要随时参与各小组活动,注意学生反馈,及时进行课堂的调控。对活动开展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和赞许,对活动开展较差的小组进行引导和辅助。还要适当开展竞赛活动,重视合作参与,强调集体荣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实践证明,长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创新,启发学生制作各种头饰、七彩节奏音乐卡片、废品制作的小乐器等学具。教师利用搜集、绘制与音乐课有关的资料和图片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主动地参与音乐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教师必须注重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主动地体验、探究音乐,促进其音乐素质的发展。

猜你喜欢

音乐课交流音乐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音乐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