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融通的故事课程形态

2022-03-17刘艺慧

江苏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素养提升语文教学

【摘 要】跨界融通的故事课程立足于文本故事,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通过融入空间,打通儿童学习场域;贯通学科,提升儿童综合素养;联结活动,促进儿童精神成长;迁移生活,打开儿童广阔视野。课程基于时代育人要求,探索学科课程综合化教学,实现全域整体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故事课程;跨界融通;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9-0012-03

【作者简介】刘艺慧,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江苏无锡,214178)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故事,因其情节生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成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又因其适合儿童口头讲述,便于相互传诵,显示出穿透力强、辐射面广的特点;其中表现的角色性格和蕴含的思想感情,对儿童的智慧启迪和人格培育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尝试构建跨界融通的故事课程,作为新型课程形态建设的先行实践。

跨界融通的故事课程以一篇故事文本或相关故事群为“生发点”,以无边界大语文学习观为指导,将故事中的知识、内容、思想、情感等作为主题线索,以适合儿童发展的方式,融入空间,贯通学科,联结活动,迁移生活,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形成“故事+”的课程形态。跨界融通的故事课程基于时代育人要求,探索学科课程综合化教学,实现全域整体育人的功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学科表达。

一、融入空间,打通儿童学习场域

学校是一本打开的大书。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石塔、廊墙雕塑……在这个教育空间内,写满了故事。“故事+空间”,为学生构建了深度学习场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故事物型课程。

1.文化景观有故事。学校的每一处景观,都是历史的见证。这些历史的印记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学校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用辛勤与汗水引领学校走向卓越的历程。不仅要让每一个新时代的师生重温学校的“老故事”,更要让大家传承精神担使命,书写更加精彩的“新故事”。校园内建有学校前身匡园的微型校门,上面镌刻匡园“十大训育标准”,学生在行入学礼和成长礼时,宣读校训、踏入校门,传承学校办学文化根脉,留存成长足迹。学校还开展“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评选活动,并把学生喜欢的童话人物雕塑搬到校园中。课余时间,孩子们围聚在雕塑周围,重温经典故事。我们希望校园文化景观都有“故事”,承载文化内涵,传播文化精神。

2.主题空间说故事。根据故事文本,学校打造了“童话、科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主题阅读空间。童话阅读空间是以经典童话故事《绿野仙踪》为主要元素打造的。学校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将奇幻世界呈现于墙面、书柜、廊柱和廊顶上,置身其中,仿佛来到神秘仙境。《绿野仙踪》是三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目,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个故事,每个班级还挑选了最喜欢的精彩篇章排练成了童话剧。“绿野仙踪”主题阅读空间成了学生演绎童话剧的最好地点,他们在这里说故事、演故事,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交流、成长。

二、贯通学科,提升儿童综合素养

“故事+学科”的课程,以主题为逻辑主线,在跨界融通的视野下,使用主题统整的方式勾连各个学科,深度解读故事内容在各学科的教育价值;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统筹每个学科所占课时和上课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儿童基于语文学科的关键素养,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跨学科核心素养。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的教学为例,结合本单元要素及课后习题要求,我们以“演好《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作为课程主题,贯通美术、音乐等学科,通过项目化合作,落脚学科素养。为提高学生主体参与度,我们以评比“最佳表演奖”为评价手段。

1.画道具。为了让故事情境更加真实有趣,我们结合苏少版美术教材二年级上册《大家一起来想象》这一课,以“《狐假虎威》故事角色创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大胆想象,为自己最喜欢的角色画一个头饰。

2.演故事。在引导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脈络后,我们把舞蹈老师请进语文课堂作艺术指导,师生以“狐狸用‘吓、骗、借’三招成功逃脱”这条线索将整个故事分成三段式来演绎。三幕剧结束,全班学生仍然兴致盎然、意犹未尽。

3.再挑战。教师再抛出挑战任务,想要得到“最佳表演奖”还需要挑战朗读表演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因为有白话文的故事铺垫,学生对文言文《狐假虎威》的意思基本理解,在挑战朗读时,他们戴着小动物的头饰,摇头晃脑地朗读表演,别有一番情趣。同时,通过小古文与现代文的对比阅读,让学生对小古文“言简意深,富有韵味”的特点也有了初步了解。

三、联结活动,促进儿童精神成长

基于儿童的天性和成长规律,我们把故事融入活动中,这里有读书吧、分享会、演讲会、辩论会,有玩具游戏、角色游戏……活动以故事为主题,每次活动又都是一段故事。“故事+活动”课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精神之旅、探究之旅、成长之旅。以下,以“读书吧”和“分享会”的学习活动为例,对“故事+活动”课程作一阐释。

1.读书吧。读书吧是“故事+活动”课程的重要形式,通过阅读、讨论、思辨,让学生探寻作者的思想轨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二年级的师生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快乐读书吧”的要求一起读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一起长大的玩具》。教师以大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这个不起眼的玩具,作者一直不能忘怀。想一想,使作者魂牵梦萦的到底是什么?”通过交流探讨,让学生明白:儿时的玩具已不仅仅是玩具,更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对自己成长的一种感悟。教师接着顺势引导:“请你邀请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个有趣的玩具,并为这个玩具写一段介绍性的文字,可以是你和玩具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也可以是这个玩具的使用介绍。”这样,不仅勾连起学生有关玩具的童年回忆,同时又把“快乐读书吧”阅读实践活动推向深入。

2.分享会。在学生的玩具交流分享会上,各式各样的玩具五花八門。这其中有较现代的玩具,如用硬纸板做的“轨道球”、用塑料瓶做成的“旋转木马”、用磁铁做成的“磁力小车”,也有比较传统的玩具,如竹蜻蜓、手工陀螺、元宵花灯等。为了让玩具更加美观,学生还用彩纸、画笔等装饰玩具。在游戏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自由交流:“你和玩具之间又有怎样精彩的故事呢?”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最喜欢的玩具、自制玩具的制作过程、自己和玩具之间发生的小趣事……学生在分享中感受到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四、迁移生活,打开儿童广阔视野

“故事+生活”课程,把文本故事迁移到社会生活,关注具有普遍性、热点性、争议性的问题,通过走访、调查、讨论、研究,展示故事的魅力,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意识。

《牛郎织女》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则民间故事。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如何以此单元学习为契机,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非遗文化传承上?

1.定主题。通过前期调研,我们发现无锡也有很多民间故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其中“惠山泥人”“宜兴紫砂器”“无锡留青竹刻”“无锡精微绣”“锡剧”等5个项目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我们以“讲好民间故事,为无锡非遗文化代言”为主题开展大主题研究。

2.做方案。进行“故事+生活”课程方案设计时,我们把人文底蕴、学会学习、责任担当作为核心素养指向,选择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对应的两项学科素养,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搜集和无锡非遗文化有关的民间故事,并尝试创造性地复述故事;(2)体验制作一项无锡非遗文化产品,并能用精练得当的语言讲好关于它的民间故事。

3.去实践。整个实践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学习《牛郎织女》,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掌握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第二阶段,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选定所要学习的内容,利用节假日搜集和非遗文化有关的民间故事,去惠山古镇、宜兴紫砂壶生产基地、江阴长泾老街等地制作体验“惠山泥人”“糖塑”“宜兴紫砂壶”“马蹄酥”等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阶段,各个小组汇报交流,举行“讲好民间故事,为无锡非遗文化代言”发布大会,并评选“最佳非遗代言人”。小组成员带着自己制作的非遗产品,介绍与之相关的民间故事,请同学近距离看一看、摸一摸,或者闻一闻、尝一尝自己的研究成果。

“故事+生活”课程立足于文本故事,着眼学生素养提升。话题涉及面广,众多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的话题,都可进入课程视野。“故事+生活”课程让学生带着故事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与生活实现对接,为儿童生命成长拓展了新的通道。

3405501908224

猜你喜欢

素养提升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探析
浅谈兴趣引领对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打造快乐的数学课堂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会计专业教学中的职业素养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