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

2022-03-16崔海波冯美琪

教育现代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领导力课程内容

崔海波,冯美琪

(1.玉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玉林;2.南宁市盘古路小学,广西 南宁)

一 引言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引领师范类专业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其在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方面意义非凡。在此背景下,课程领导力作为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因素,探索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是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校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水平的有效路径。提出发展高校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策略和方法,为促进高校教师增强专业能力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二 师范专业认证对高校教师课程领导力的要求

(一) 课程大纲支撑毕业要求

课程大纲指“高校课程学习的大纲”,是以提纲形式编撰的呈现一门课程的基本信息总领,主要包括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的、课程内容等内容。毕业要求指支撑高校培养目标达成的各项指标点,利于评估学生能力培养水平[1]。

课程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建立支撑关系,是开展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课程大纲的编写紧扣毕业要求是高校教师增强课程领导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2]。在课程大纲编撰前,高校教师可通过学习和理解师范专业认证的具体毕业要求,构建课程对师范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支撑程度关系矩阵[3]。高校教师在编制师范专业认证下的课程大纲时,需注意在开课目标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出发构建指标点矩阵,促使课程大纲的编制有力支撑毕业要求[4]。

(二) 课程内容体现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是授课内容的简介。培养目标指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标准,是师范专业学生为了实现就业发展目标,必须掌握的知识、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总和,它决定了高校培养人才的品质与规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5]。

培养目标具有抽象性,其达成离不开各种要素的有机配合,离不开课程内容科学、合理的设置。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是为培养目标而构建的,其设置具体地体现人才培养的指标点,是师范专业认证的基本条件。课程内容系统思考与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联系,利于目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高校教师若想提升课程领导力,必须重视把握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的联系,明确思想方向,统筹规划,使各个学段和学科的课程内容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充分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以便发挥课程内容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作用[6]。

(三) 教材章节紧扣课程内容

教材章节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资料,是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体现课程内容,指导着教学。教材章节是课堂上教师设计和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地图,教材章节要为教师的“教”提供合适的依托。

教材章节是传递课程内容的中介桥梁,教材章节能否符合培养目标的指向,是否具备育人功能,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有着重大影响。依照师范专业认证毕业要求,高校教师作为课程设计的主体,应遵循教学规律,使得教材章节紧紧扣住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能较好地通过教材传递给学生,避免割裂教材章节与课程实施的内在联系。

(四) 教学实施回应培养目标

教学实施指恰当地设计教学活动顺序,循序渐进地达成预判教学目标的过程。真正有效的教学源于清楚地知道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离开目标,教学就难以落实。因此,教学实施需一一回应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实施围绕培养目标而设计。

教学实施与培养目标相辅相成,不可分开。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实施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一切教学实施活动的“灯塔”和“罗盘”。另一方面,教学实施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阶段,是帮助学生吸收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增强体质的主要渠道,教学实施唯有以培养目标为基本依据才能使受教育者按照预定目标向前发展[7]。对此,高校教师应自觉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实施策略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才能使教学实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自身课程领导力[8]。

三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课程领导力构成要素

(一) 课程设计力

课程设计力指教师结合个人经验,编排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在整个课程设计活动过程中所形成、发展的能动力量。课程设计力在教师课程领导力中对教师课程能力的整体提升尤为重要,培育和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明确教育目的和实施教学,适应时代的变革。其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作为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设计者。然而,教师课程设计水平低下,导致参与课程设计的效果不佳。其二,课程设计是教师将课程目标转为课程实践的“电缆”,是一项系统活动,教师具备“对课程目标的设定”“对课程组织的设计”“对课程实施的推进”等多方面能力才能完成这项系统活动[9]。

(二) 课程理解力

课程理解力指教师对课程进行辨识、批判、解释及分析的能力。课程理解力是教师开展课程的起点,培育和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解力有助于教师创造更具诗意的课程。其一,学生是否能深入知识的内核取决于教师的课程理解水平。具备良好课程理解力的教师能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透过简单的符号学习,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发现隐藏在知识中的丰富内涵及价值,全面地领悟知识的真谛。其二,教师课程理解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唯有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全方位的,才能掌握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发现课程的本质规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程度,从而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其三,课程整体的实施效果受到教师对课程理解的影响。具备较高课程理解水平的教师能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根据情况编排课程内容,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三) 课程实施力

课程实施力指教师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从而形成的教师个人课程必备的能力,其包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感知、引导、整合、反思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决定课程实践的质量和效率,培育和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力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改善课程实施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其一,课程实施力对教师任教课程价值的实现程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二,课程实施力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课程实施力增强教师课程实施力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又要打破学科孤立的局面,使学生学习认知得以融合。只有根植于内心的教育信仰、丰富博大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机制的运用能力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能促进教师课程实施力的生成、作用和提高。

(四) 课程重构力

课程重构力指教师对课程内容、目标、评价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增加、删减、改造、优化所体现的综合特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课程重构具有实践性、动态性、意义性色彩,是一种“二次创作”。培育和提升教师的课程重构力的重要意义在于助力教师树立“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和谐发展、实践创新”的课程质量意识,利于教师始终尊重学科属性、体现个性特征、实现自我与学生共同发展的价值诉求。教师重构力受到教育价值取向、课程理解力、课程权力三个要素的制约。

(五) 课程评价力

课程评价力指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利用特定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方面价值判断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引领和指导能力。培育和提升教师的课程评价力有助于保持学生发展的内外动力,有力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其一,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程进行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课程活动,不断更新落后的课程思想,有效改进课程实践。其二,教师进行课程评价更能确保评价的可信度,使学校课程得到可持续发展。

四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

(一) 开展团队教研,提升课程设计力

课程设计力的提升需要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合作团队,通过开展团队教研,借助团队力量实现个人智力转化为团队智力,帮助教师共同提升和成长。教研团队的建设大大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效果,开展团队教研提升课程设计力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首先,组建强而有力的教研团队。教研团队在骨干教师的牵头下,各个学科建立教研小组,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另外,行政干部也要亲自参与到教研团队中,为教师提供具体指导和有效监督。其次,明确主体。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应构建自觉的课程身份认同,充分发挥自主权,主动投身学习,增强课程设计意识,成为课程设计的主导者,形成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再次,注重资源共享。在团队内资源共享,一同学习,相互切磋,整体提高,形成专业发展新生态。除此之外,新老帮扶。老教师分享成功经验,引领新教师走进课程设计的研究性学习。新教师到现场观摩老教师的课堂,向老教师“取经”,互动交流,帮助新教师解决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难题。

(二) 推行师本学习,增强课程理解力

“师本学习”是增强教师课程理解力的关键所在。“师本”即“以师为本”,教师是本体。“师本学习”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理念的学习方式,其强调尊重教师实际发展,确立教师在课程建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张教师自觉参与,克服了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中忽视教师主体的弊端,推行师本学习,唤起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主体意识的觉醒,增强课程理解力,促进教师个性化长足发展。推行师本学习,增强课程理解能力,应着重如下措施:首先,基于自身发展,主动制定专业成长学习计划。其次,选择学习内容,既关注实操方面,又重视理论知识。再次,不断内化课程资源,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课程理解经验。最后,理清课程性质、理念及目标的内涵,梳理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 突出学生中心,强化课程实施力

突出学生中心是强化课程实施力的必由之路。学校育人工作要牢固树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努力钻研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的兴趣和发展为出发点,科学推进课程实施,不断增强教师课程实施力。突出学生中心以强化课程实施力时,应注意以下内容:一是教师应主动邀请学生参与课程目标的制定。二是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重难点内容的机会。三是教师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处处都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主体地位。四是教师务必要重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总而言之,一切课程实施都应着眼于学生发展,为学生服务,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强化教师的课程实施力。

(四) 体现持续改进,生成课程重构力

体现持续改进对生成课程重构力至关重要。持续改进的意义在于能使教师不断自我完善、自我修炼,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此同时,课程重构还属于探索阶段,继续研究持续改进方式,有利于生成课程重构力。体现持续改进生成课程重构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其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留白。其二,教师要重视课程实施中的生成。其三,教师平时要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其四,教师还要重视积累课程教学实施的相关资料,方便日后整理、归纳和总结。诚然,课程重构力的生成需要教师自身发挥主体能动性,持续改进,提高责任意识,锻炼和加强课程理解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可靠的外部支持,才能确保教师的课程重构持续性运行。

(五) 恪守产出为本,增进课程评价力

恪守产出为本是增进课程评价力行之有效的路径。评估教师队伍的质量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产出和成长情况,简言之就是要看培养的学生质量。因此,学生学习产出是教师增进课程评价力的核心要素。恪守产出为本增进课程评价力评价应注意:第一,教师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导向,课程效果着眼于学生获得感。第二,优化课程评价方式,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结果可描述、可量化。第三,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减少低效率评价。第四,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幅度、努力程度等方面,评价学生课程能力达成情况。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教师领导力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它既需要结合师范专业认证的相关要求,又要从课程设计力、课程理解力、课程实施力、课程重构力、课程评价力五个维度进行全方位调整,又需要调动团队力量齐心协力向目标迈进。教师领导力提升是教师们的新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明确高校教师领导力提升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仍需通过各种途径激发教师的领导力,使高校真正实现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领导力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