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载体创新研究
——以大学生讲习所为例

2022-03-16宗晓蕾汤龙升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讲习所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宗晓蕾 ,汤龙升

(1.蚌埠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财经大学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强化组织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组织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强化高校基层组织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本质和要求[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号召要全面贯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构建以创新育人载体为着力点的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工作思路,引导大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理论信念和价值观,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向同行[2]。

本研究以大学生讲习所为例,全面分析其建设的现实基础、功能定位和提升策略,以期为高校组织育人紧随时代发展大势,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的创立是在新时代的党建更高要求下,借鉴农民讲习所成功经验,结合高校工作实际而进行的一种组织生活创新与实践,将大大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宣传理论、运用理论的认同感、获得感和责任感。

1 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的现实基础

1.1 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在广东成立了第一个农民运动讲习所,随后在湖北、广西和湖南等地也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其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农民学员,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有力推动了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总书记指出:这种经验弥足珍贵,需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大学生讲习所立足新时代,以大学生党员为宣传主体,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去武装广大青年学生,是中国共产党重视思想工作优良传统的体现,也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经验的继承与发展[3]。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客观诉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4]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不断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为进一步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高校必须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正确认识其所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激励他们投身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它是在人们追求进步和解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出来的,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为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力量和方法。青年大学生是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决定马克思主义是否能引领未来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力推进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的发展,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本质要求。

1.4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体性需求

首先,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指明了方向。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立足中国实际,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去开展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方面的宣讲,进而影响更多的青年大学生,让他们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国内外发展大势,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打下科学的思想基础[3]。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变革的需要。迈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当代大学生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时代特征,朝气蓬勃,认知多元,自我意识强,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也迫在眉睫。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将传统的“说教型”和“灌输型”教育模式逐渐转变成“参与型”和“学生主导型”,推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和实践,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变革的需要[5-7]。

2 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的功能定位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提。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关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主要宣讲内容,势必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进程,将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有利于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人才培养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依靠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人才的功能发挥,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培育了一大批理论扎实、经验丰富、信念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人才,势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促进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创新。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联系、教育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渠道,它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有利于提高党员素质、提升队伍纯洁性、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组织生活必须不断创新改革去适应党员心态和社会转型变革的新形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是确保组织生活更具吸引力、更富成效性的有力保证。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是支部组织生活形式方法的一种创新,它可以是党日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是支部学习的形式,是组织生活发挥党员主体性的体现,切实增强了组织生活的吸引力,有效提升了组织生活效果。

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改革、打造思政工作创新平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讲习所打造思政工作创新平台,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相结合,以提升宣讲实效性和精彩性为目标,审时度势地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推动大学生提高思想深度、坚定“四个自信”、领悟使命担当,从而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 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的建设策略

3.1 重视队伍建设、聚焦内涵发展,突出专业性

第一,组建讲习师资库,建立四级联动宣讲队伍。以德育为先、注重品德修养为原则,将具备良好宣讲能力和水平的优秀的学生干部、党员骨干等相关思政教师吸纳到讲习所里来,组建党小组、党支部、院级党组织和校级党组织四级宣讲队伍,不断充实和完善讲习师资库。第二,增强讲习员政治理论素养,提升宣讲水平。一方面,加强政策理论培训,在原有党校、党课学习的基础上,整合和拓宽学习资源,加强政策理论水平、业务知识能力和宣讲方法技巧培训,不断提升讲习员的理论和宣讲水平。另一方面,打造讲习员学习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讲习经验交流会、讲习论坛、讲习员宣讲比赛、优秀讲习员现场讲习观摩会等活动,促进讲习员间的沟通交流,强化讲习员的培训指导,努力达到“讲得对、讲得好、讲得活”的宣讲水平[9]。第三,成立理论学习社团,强化“讲”“习”“研”结合。由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牵头成立理论学习社团,以讲习所成员为骨干分别成立若干学习小组。该社团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大学生思想理论水平、收集整理理论宣讲内容和培养讲习所后备人选为主要目标,不断汇集、培养有理论深度、宣讲能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活动,努力成为讲习所后援团。

3.2 抓好内容建设、凸显育人需求,增强针对性

首先,立足新时代、适应新形势。面对由新时代、新形势、新学生产生的新挑战,讲习所宣讲内容必须立足新时代,要确保内容的时代化,把握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要求、引领时代前进,同时要确保内容适应新时代的学习方式,内容形式不局限于文字,拓展至图像、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而满足当前信息社会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接受习惯的新变化[3]。

其次,强化政治性、把握方向性。由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坚持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的功能定位也决定了其政治方向性,因此在其内容建设方面必须强化政治性要求。

再次,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需求调研。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的活动主体是大学生,活动内容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相结合,活动目的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升大学生思想认知水平,因此内容建设必须建立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坚持兴趣导向、问题导向,建立菜单化内容体系,能够切实提升讲习所活动的吸引力和实用性,这是理论指导实践要坚持的准则,也是进行理论创新要坚守的原则[10]。

最后,善用语言艺术、注重通俗易懂。为提升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的活动效果,除在内容选择上下功夫外,讲习活动内容的精彩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取将宣讲内容融入地方文化,结合艺术的表现形式,如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采取音乐、舞蹈、漫画、话剧、电影等手段,形成人们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活动模式,使讲习活动生动起来、活泼起来,进而大幅提升讲习工作的新鲜度、广泛度和深刻度。

3.3 推动平台建设、拓展学习新阵地,提高灵活性

其一,平台建设体现时代化、大众化、个性化。当前社会思想的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日趋显著,讲习工作要在前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凸显时代性;同时,讲习工作不能仅限于党员、干部这个“少数关键”,而要将全体大学生,甚至是校内外师生员工摆在重要位置,提高平台亲民性和大众化水平,拓宽平台受益面,努力形成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共奋进的强大合力;再者,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不同家庭背景和不同语言文化生活的大学生开展分众化、对象化的分类指导工作,设置个性化模块,通过个性化菜单选择实现平台的个性化功能[11]。

其二,畅通双向互动渠道,促进教学相长。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的功能定位不仅限于“单向灌输”的理论宣讲教育,而在于“双向互动”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培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人才,在推动组织生活创新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外,讲习活动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双向互动提升大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讲习内容和讲习能力。因此,打通双向互动渠道是平台建设的重要环节[12]。

其三,打造互联网微平台,营造学习新生态。为适应当前信息社会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接受习惯的变化,“微”路径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已成为主流形式,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网络讲习活动已是大势所趋,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直播、易班等打造互联网讲习微平台“指尖上的讲习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讲习活动,利用新媒体的辐射功能,实现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线上-线下”活动效果的无缝对接[13]。

3.4 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考核监督,提升规范性

首先,建立长效责任机制。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主动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坚决将新时代大学生讲习所打造成为正确导向、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经费专款专用;建立内容审核机制,严格审核宣讲内容和形式,杜绝错误思想观点的传播;建立过程管理机制,作为计划安排、任务安排、过程监管和立卷归档等工作的管理规范,切实提升讲习工作水平。

其次,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关于讲习测评、奖惩激励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详细的讲习考核办法和完善的讲习员管理细则,建立讲习员动态管理和聘用机制,每次讲习活动后及时进行讲习双向测评,定期进行讲习员考核等次评定,作为讲习师资库“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依据,每年开展“金牌讲习员”评比活动,并予以相应奖励,提升讲习员积极性的同时扩大讲习所影响力,确保讲习所活动的实效性[14]。

再次,健全监督反馈机制。在讲习员考核的基础上,加大督查指导力度,进一步保证讲习活动的政治性、方向性和实效性,同时健全监督反馈机制,不断畅通监督渠道、创新监督方式和激发群众正能量,及时了解讲习工作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对讲习工作的整体质量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讲习所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现实价值与运行机制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革命时期苍梧农民运动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党的十九大以来贵州新时代农民 (市民) 讲习所工作大事记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出精气神“习”出好日子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