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美育视域下儿童音乐感知能力案例分析研究

2022-03-16姜伊宁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儿童音乐

姜伊宁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海 200233)

0 引言

在新时代美育视域下,对儿童的审美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层面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其中美育起动力作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教育中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围绕学生审美能力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欧美发达国家在很早就对于音乐有着非常高的重视程度,目前国家也开始越来越重视音乐对儿童的成长,尤其是童年时期。相关研究表明通过音乐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还能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技能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同时音乐教学还能进一步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多彩的情感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孩子对于未来职业方向的选择,为孩子树立远大目标提供动力。

初步调研发现,儿童欣赏音乐、接受美育的主要渠道有家庭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以及学校美育,如唱游课、音乐课或社会兴趣班学习等多种渠道。从教育工作者角度出发,制定有效的音乐教学课程以及合理的音乐教育目的,是现如今的一大目标。这一切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基于对被教育人群基本情况和认知水平的深度了解,只有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才能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音乐教育课程。所以,项目成员们开展“田野调查”,收集整理孩子对音乐的感觉和想法,对案例进行分析,随后利用不同案例的分析结论来总结出新时代美育环境下儿童的音乐感知情况并由此得出音乐教育的启发。

1 研究构想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选择了6-9岁阶段的儿童作为被试对象。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大致在6-9岁之间,儿童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并且儿童具有可逆性的思维能力,可进行简单抽象思维。此外,他们能够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件或客体的几个属性,并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关联。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到的客体不只有一个维度,并且这些维度是可分离的。同时,儿童从依赖知觉信息转而使用逻辑原则。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5-12岁之间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为潜伏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周围事物和智力活动中,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所以,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6至9岁阶段是儿童身体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会慢慢得到建立,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同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渐形成。因此,对6至9岁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调查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将调研对象的年龄控制在6-9岁之间。

在确定研究对象年龄段之后,本研究采用立意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查可行性范围内,事先设定标准来进行抽样,运用DISC性格测试选取了12位不同性格特征的6-9岁适龄儿童为对象,作深度访谈和叙述分析。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性格特征分布平均,四项性格特征,支配型(Dominance)、影响型(Influence)、稳健型(Steadiness)与谨慎型(Compliance)分别有3名。

1.2 音乐欣赏素材的选择

项目成员对于调研过程中用到的音乐欣赏素材上的选择做了多方位的考虑。

1.2.1 中国民族作品的占比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民族音乐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促进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具有深远意义。民族音乐教育中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通过学习,不但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独有的民族文化底蕴中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所以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中,我们尤为注重中国民族作品的占比,和西方作品的比例为1:1。

有中国北方传统小调《对花》,有著名民乐合奏《平湖秋月》,有辽阔舒展的内蒙古音乐《森吉德玛》,也有突出唢呐特色的中国民族器乐十大名曲之一《百鸟朝凤》等。

1.2.2 曲目风格多样化的体现

为了直观反映音乐种类的多样性,显现儿童对各类音乐感知信息的不同,在音乐欣赏素材的选择上,我们选择范围广泛。具有梦幻、奇妙色彩的乐曲《胡桃夹子》;有打破孩子对于传统和谐音乐认知的《荒山之夜》;有极富民族性、现代感、羞涩又奔放的《自由探戈》;也有世人耳熟能详的《梁祝》《G大调小步舞曲》。

2 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的基本要素,按照音响的结构样式分解,为音高、音强、音色以及音长,音乐感知方面是多维复杂的。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欣赏者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但是,在不同的欣赏者身上,这些反应的侧重却不尽相同。在聆听同一首音乐作品时,有些人更注重它的形式结构美,有人乐于沉浸在由音响感知说换气的情感体验之中,还有些人则更注重音乐所构成的联想和想象。

“音乐感知有四个发生的层次:是第一层次是产生对音乐音响的听觉感知;声音的刺激使人产生情态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情绪体验是第二个层次。(以上两个层次的体验是音乐审美过程中必然要产生的体验)情绪体验因引起对某种经验与观念的联想而转化为情感体验,是第三个层次(如无联想发生,则音乐审美活动就结束于第二个层次);由情感体验而形成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是第四个层次,其实此时仅仅称其为‘体验’是不合适的,因为在这个层次上已经有理性认识的介入。”

本研究对于音乐感知要素中,音乐情绪与音乐形象进行调查分析。

3 研究发现

3.1 儿童对音乐情绪的感知十分精准

通过调研发现,四种性格特征的孩子对音乐情绪,均有精准感知力。且C型(谨慎型)性格特征的孩子对音乐的感知力,仅有对音乐情绪体验的感知,而D型(支配型)和I型(影响型)的孩子对音乐的感知普遍更深层次。

3.2 儿童想象力是极富创造力和延展性的

在没有任何外在影响和标准答案提示的情况下,孩子对音乐的感知是非常精准、并且极具想象力和延展性的。比如,《丰收锣鼓》这首作品,D型9岁男孩认为这首曲子在描绘“一群人集会,有一领头来了宣布仪式开始大家跳舞”;D型9岁女孩感觉“春天到了有人弹琴,有人跳舞鸟儿鸣叫”;也有D型8岁女孩认为“大家敲锣打鼓,欢庆春节。”

想象力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对于《丰收锣鼓》的情绪感知精准,但不限于敲锣打鼓,是极具创造力的表现。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如何一边保护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一边引导他们的思维向着更有创造力且有诗意的方向发展。

3.3 先验知识对儿童音乐感知有影响

我们再研究中发现先验知识,及儿童本身的生活经历以及课外音乐兴趣培养,对音乐理解有决定性的影响。比如,一位学习两年拉丁舞的女孩(I型7岁),在听到《自由探戈》《糖果仙子之舞》《平湖秋月》《森吉德麻》《丰收锣鼓》这五首作品时,对音乐场景的想象,都有关舞蹈。差别在于,《自由探戈》是“一群人在红色的大鼓前跳激烈的舞”;《糖果仙子之舞》是“几个小姑娘穿着黄色裙子在水面上轻盈地跳舞”;《平湖秋月》是“在水中小亭,几个姑娘撑着花伞、穿着长袖子的衣服在缓慢地跳舞”;《森吉德麻》则是“小女孩在很欢快地跳舞”;《丰收锣鼓》是“一群壮汉在炙热的阳光下,边打鼓,边跳舞”。

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女孩对于音乐的感知,十分依赖于自己的先验知识,并且她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会有情绪体验因引起对某种经验与观念的联想而转化为情感体验,从而引发思想内涵,产生与自身经验相关的联想。

3.4 儿童多为形象化的音乐感知方式

从整理的调研笔录来看,比起情感化、观念化的音乐感知方式,6-9岁的儿童更侧重于形象化的音乐欣赏方式。如I型7岁女孩在听《荒山之夜》时,她描述道“感觉在太阳暴晒下,几个人在使出全身力气逃跑,后面有一大群人骑着马、开着车在追赶他们。”如S型8岁女孩在听《平湖秋月》时,她联想到的画面是“碧绿像湖水清澈,湖水里有荷花绿色莲蓬和荷叶还有鱼儿跳跃”。

她们所描述的画面细致又灵动,仿佛自己亲身经历一般。他们对于音乐最直观的感觉并不是《荒山之夜》紧张的情绪,也不是《平湖秋月》恬静的氛围,而是音乐在她们脑海中描绘的画面。

4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建议

决定音乐感知能力的因素除了兴趣上的偏好和先验知识的影响外,还有一定的先天因素。许多学者认为,并且经过科学证明,人的音乐能力有大量的成分来自遗传。但是音乐感知能力是可以和其他能力一样进行后天培养,进而得到发展的。

作为一名思维能力还在形成阶段的儿童,如何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使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得到提高呢?在我们看来,培养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还需要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逐步使自己具备能适应各种风格表现形式的音乐欣赏能力。归纳起来,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4.1 加强听觉经验的累积

音乐是时间和声音的艺术,它不同于造型艺术,不存在一个空间与时间中的实体,它以音高和节奏组合的方式相继展现,以听觉去感受,并且是转瞬即逝的。从而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关键在于多边聆听,只有在反复聆听中才能对听觉有所把握,对音乐形象有所建设。心理学中,一种对象作用于我们知觉的时间越长,它留给我们意识的印象也就越深。比如,欣赏画作时,为了深刻理解,人们就会去长时间注视他。音乐欣赏中也是如此的,如果想让6-9岁儿童感知一首作品的美,首先就是要让该儿童区熟悉了解他。

4.2 可视化的音乐欣赏方式

由于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多为形象化的理解,说明儿童在感知音乐形象过程中,更能与动画产生联系。

人类的所有感觉器官中,视觉器官具有先天的优越性。人体的400万条神经纤维中视神经就占其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人们观察、认识世界所依靠的主要感觉器官便是眼睛。视觉可以收获的内容是其他器官望尘莫及的。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其道理就在于人们对视觉的认识作用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所以在给儿童欣赏音乐的同时,可以设计与之音乐形象要素契合的动画,使儿童所聆听的音乐与视觉印象联系在一起,由动画给他们启发,让动画帮助儿童对音乐理解。使音乐审美转为视觉意向,使其形象化、直观化。

4.3 提高儿童综合素质

调研发现,先验知识会对儿童音乐有影响。并且不难发现,儿童的音乐联想,多半都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依赖于自己的先验知识。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会有情绪体验引起对某种经验与观念的联想而转化为情感体验,从而引发思想内涵,产生与自身经验相关的联想。所以,去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先验知识,让儿童在生活中感知音乐,在音乐中体会生活。用多样化的活动,去让开拓儿童视野,提高儿童综合素质,从而使其音乐感知能力随儿童的先验知识一同发展。

猜你喜欢

儿童音乐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音乐从哪里来?
留守儿童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