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 远 弗 届
——记“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系列理论丛书”出版

2022-03-16田佳慧

音乐生活 2022年2期
关键词:曲式旋律西安

田佳慧

2021 年9 月27 日“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系列理论丛书”(全四册)《中国传统旋律的构成要素》《中国传统曲式学》《〈八板〉及其变体研究谱例集》《汉族语言与汉族旋律研究》在北京隆重出版发行。李西安先生和其嫡传弟子赵冬梅教授历数十年间磨砺,皇皇巨著,硕果累累,增衍今时,滋益后来我辈。这部多年的心血巨著是迄今为止我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较系统化的理论成果,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深化研究与构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套丛书对构建中国传统音乐分析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填补了该领域理论体系的空白。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的该系列理论丛书,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后在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荣获“音乐周报评选:2021 年度十大音乐图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同时,文化自信集合下的中国传统音乐也同样要自信,该丛书今日之问世可谓恰逢其时。

一、行远自迩

古老的中国传统音乐在走进新时代的进程中经历了向西方音乐体系两相对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呈现出很多的迷雾。所幸先驱者们发现了问题,虽然经历种种磨砺,依然深刻地思索、探寻,脚步不歇,他们始终相信,走出大峡谷终会迎来最璀璨的光途。

20 世纪初,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中的作曲技术理论体系是以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西方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中并没有旋律学,由此导致旋律学在音乐研究与教学领域中的缺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姚锦新先生先后留学德国、美国向亨德米特(Paul Hindemith)、罗 杰 尔· 塞 欣 斯(Roger Sessions)等学习作曲和作品分析,长期的海外留学经历,更使她坚定了“中国音乐应由中国人来研究”,学成后坚持归国并投身于中国音乐研究之中。姚先生深受罗杰尔· 塞欣斯学术观念的影响,将音乐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到作曲技术理论分析的教学中。

“中国是一个富于旋律传统的国家,几千年来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与西方多声音乐并行的光辉灿烂的旋律艺术。可以说,不了解旋律就不了解中国音乐的本质。”[李西安先生受其老师姚锦新先生学术理念的传承,上世纪60 年代初率先在国内提出“构建中国传统音乐技术理论体系,必须加强对旋律学的研究”的学术倡导,并经过长年累月的深入研究,提出了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方法和思路。1962 年,李西安先生在姚锦新先生的指导下,与他人在中央音乐学院首次开设《民族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1964 年,李西安先生与军驰编写的《民族曲式与作品分析》(民歌、器乐部分)作为中央音乐学院试用教材由音乐出版社首次出版。1985 年,李西安先生在中国音乐学院开设“民族旋律与曲式”课程,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扩充和增加了戏曲、说唱与旋律学的内容,修订版正式更名为《中国民族曲式》(民歌、器乐部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1 年,由李西安先生领衔的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重点课题《中国传统旋律学》正式启动。2007 年,赵冬梅教授作为李先生唯一的博士研究生加入了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协助整理李西安先生原有的授课笔记、修订谱例与图示,并执笔写作,终于在2021 年成功完成“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系列理论丛书”的结稿出版。

中国传统音乐就像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母语,但是在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音乐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却对它产生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重新认识它、深入解读它、研究探索它是漫长艰辛的过程。正如李西安先生“研究札记”中对古曲《阳春》研究过程的记录:“四十八年里,我对《阳春》的分析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63 年,我以一般作品分析的方法包括动机(核心)发展的方法分析,根本不通;二、1978 年至2006 年,我改为按《八板》通行模式(八句加4 板、“合1”“合2”)分析,还有很多错,不断修改;三、2010 年4 月16 日,我终于在分析平湖派《阳春古曲》时发现原来纠缠不清的【道院琴声】该怎么分析了,找到了4 个落宫音的“合2”(而不是原来分析的落徵音的“合1”)以及倒装第一、二句与《八板》的关系,忽然感到一下都顺了。”古曲《阳春》只是李先生研究众多传统音乐的一个缩影,这48 年是对中国传统音乐重新认识、研究梳理的时光记载,更是深刻思索探路的48 年。这位治学严谨的音乐理论家具备历史、哲学、文化、音乐、艺术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更是拥有着顽强坚韧的研学精神和行者无疆的洒脱气魄!

从最初版本的《民族曲式与作品分析》到现在的“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系列理论丛书”,前后历经半个多世纪。这一步步,是李西安先生走出大峡谷的坚实脚印,是他在八千公尺设下自己帐篷的情怀高度,只有像李西安先生那样肯去埋头苦干的匠心、渊博和才干才能得出这一成就。踵事增华,赵冬梅教授十年饮冰,默默耕耘,唯本能尔。如是,这样的巨著必然重笔留名于中国音乐史。

二、踵事增华

丛书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有独立的思考创新,亦有承继前辈之处。书中强调,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艺术规律,定要根植于中国音乐的文化土壤,同时借鉴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研究方法,打破以往研究中乐种、体裁、风格和地域的局限,以技法分类探求不同乐种和不同体裁之间音乐构成的共性规律。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特殊性决定了个体的特殊性,因此,对细胞的深入研究是揭开生命奥秘的关键。单个音是构成音乐的最小细胞,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单个音是丰满绚丽的。要了解旋律、欲接近中国传统音乐的本质,认识、解读单个音是必不可缺的。

丛书第一册《中国传统旋律的构成要素》第一章以单个音(Single Notes)开始。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受西方教育体系的影响,业已形成了固有的、解读音乐的思维习惯,这种惯性对我们认知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因而在系统探究中国传统音乐规律之前,首先要排除干扰,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美学的综合表达规律和音乐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源头单个音进行再认识,对传统音乐中单个音的基本形态进行科学的归纳分类。作者提出单个音不仅包括直音、腔音,还首次将自由音和噪音纳入单个音的基本形态,并以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传统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充分说明其在中国传统旋律中的表达的重要性。第二章详细分析了组织旋律音高的音阶、调式,作者提出在以往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性七声音阶的关注中,需更加着重认识偏音在调式辨别中的作用,以及对风格、色彩的重要表现意义,本章中还对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调式体系进行了归纳和整合。第三章是节奏、节拍、速度,作者从中西不同的时空观念出发,综合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汉语言文学对中国传统音乐节奏、节拍体系的影响。作者认为“从音乐分析的角度透过表面灵活多变的旋律形态去感悟节奏对音乐的组织和发展起的作用,比对节奏型的单纯罗列更有意义。”第四章“旋律的整体表现手段”揭秘了作为一颗旋律核心材料的“种子”是以何种规律组织发展成完整旋律的奥秘。本著从构成中国传统旋律的诸多要素中选取以上四个最重要的方面,以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和系统梳理,从理论体系的源头探寻中国传统旋律构成要素的规律与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系列理论丛书”(全四册)的开篇,以提纲挈领的形式为后续各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曲式学》归纳和概括了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结构规律,细致地分析了大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代表性传统乐曲,有力地揭示和总结出中国传统曲式理论。由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乃至多段体、变奏体、循环体进而到联曲体、板腔体、综合体,每章都进行了详实的分析研究。本著在体例上主要沿用了欧洲古典音乐曲式学的名称,在中西音乐具有共性规律时,作者采用了欧洲曲式学现有的概念和名称;在二者基本相同但不尽相同时,分别予以了调整说明;在完全不同时,提出了新的概念名称或采用民间称谓。这样的做法,不仅避免了概念混淆,更使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中西音乐的共性规律。通过从整体到局部、从表面到深层的分析,发现了构成传统音乐的各种基因,以及千变万化的组合方式,这种分析方法和视角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精髓的钥匙。

《〈八板〉及其变体研究谱例集》是一本中国传统音乐旋律变化发展手法集大成的百科全书。《八板》及其变体家族是中国传统音乐众多变体中流传最广、变化最丰富、代表性最强的变体群。“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李西安先生从20 世纪60 年代初直至他离世前,分析《八板》的笔记手稿摞起来就有数十公分高。本著先从《八板》母体的音乐分析开始,对由一句构成的八板类,到七句+4 板的六十板类,包括中间所有的句数和板数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说明。再进入《八板》变体六十八板体的分析梳理,由局部运用《八板》旋律或结构到自由运用《八板》旋律和整体结构,至非《八板》变体的六十八板体,环环紧扣,一步一步向大家揭秘了变体如何与母体越来越远又千丝万缕的逻辑关系。最后分析了与《八板》相关的其他结构以及《八板》变奏体与变体套曲,通过对近八百首(段)《八板》及其变体的分析,从《八板》与六十八板体扑朔迷离的迷宫中,梳理出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的发展脉络,书中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谱例集的形式,每首均附有详实的分析标注及说明。对未选入的谱例,在附录中列出了曲名、类型和出处索引,便于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查找。本著是一艘可通向中国传统音乐彼岸的舟楫。

《汉族语言与汉族旋律研究》从汉语声调、汉语诗律、吟诵、韵白及现代音乐创作中重新发现语言的魅力,并以多种角度揭示了语言对音乐的影响和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京剧大家齐如山先生对京剧艺术特点进行了“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高度概括。”齐先生把京剧的歌唱分为四级,其中所有的话白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音乐理论家始终将唱腔作为对京剧音乐研究的重点,而被齐如山先生认为同样是“歌”的另外三类,则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京剧韵白是多年来未被关注的一种旋律表达,之所以被忽视的最大原因是韵白多是依托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流传,数年来尚未有较为合理的办法将其记录下来。为了研究韵白,解决韵白的记谱问题,李西安先生与学生宋小汉历时多年跨学科研发,在本书中首次使用了韵白图形谱,这种韵白图形谱可以从音高纵坐标和时间横坐标记录音高和长短,对认识、研究韵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赵冬梅教授在后期的写作中,针对图形谱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将相应的图形谱提供二维码,读者可扫码收听音响,结合谱例获得更丰满的韵白体验。此外,本著还分析了中国当代作曲家在现代音乐创作中对语言魅力的重新发现,证明了汉语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巨大宝库,重新认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

三、克哲厥德

西周青铜器铭文里有“克哲厥德”一词,意思是能于种种处境之中借着断疑和选择以实践自己的德行。“尔雅”训哲曰:哲,智也。所有的学问不仅仅是研究问题的学问,更是智慧地去下判断。

李西安先生曾说过:“基于旋律学和中国传统音乐分析理论建构的四卷本《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虽然是我对恩师姚先生开创的事业的继承,但如果没有我唯一的博士研究生赵冬梅老师的参与和完善也不可能顺利地出版问世。或许,这就是学术研究的薪火相传。”赵冬梅教授其人其学亦劲历清雄、高屋建瓴,经数十年磨砺,哲续李西安先生,承继先生衣钵,埋头苦干身肩重任,在李先生逝世一周年后,完成了李先生生前未完成的部分,终将这套丛书定稿出版。

李西安先生和赵冬梅教授,师徒二人渊博的学识,创新的胆识,敢为人先的精神,甘为静默淡泊皆令人高山仰止。数十年来,国内外文化艺术正面临着资本市场极端商业化的巨大压力和诱惑,两位老师持才能和渊博又肯埋头苦干得出这一身成就,谁不钦佩。艺术成果,为世所共见,青出于蓝,联辉乐史,风骨自凛冽于当世。如此之艺术生命力自然长青更盛。

“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系列理论丛书”(全四册)从微观到宏观,如流水般,一点一滴涓涓汇流,将中国传统音乐从散到聚,层层深入,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分析理论体系的发展。这套丛书是一套无论从事创作、表演或是理论研究的读者,都可直接应用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和研究的实用工具书。

[1]李西安:《“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系列理论丛书”· 序》,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20 年7 月版,第1 版。

[2]李西安:《中国传统曲式学· 后记》,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20 年7 月版。

[3]李西安、赵冬梅:《〈八板〉及其变体研究谱例集》,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21 年9 月版,第17 页。

[4]赵冬梅:《中国传统旋律的构成要素》,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20 年7 月版,第225 页。

[5]李西安、赵冬梅:《〈八板〉及其变体研究谱例集》,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21 年9 月版,第1 页、第355 页。

[6]〔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知音第四十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9 月第1 版。

[7]李西安、赵冬梅:《汉族语言与汉族旋律研究》,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21 年9 月版,第47 页。

[8]李西安:《“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系列理论丛书”· 序》,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20 年7 月版。

猜你喜欢

曲式旋律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给你的信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7月,盛夏的旋律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大地的旋律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