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大师

2022-03-16西山

课外生活(小学1-3年级) 2022年2期
关键词:麻婆豆腐秘籍栗子

西山

汪曾祺先生是中国当代0名作家,出生在江苏高邮。十几岁时,他辗转多地来到云南昆明,考上了当时的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汪曾祺先生一生酒脱谈酒,尤其爱吃,留下非常多与吃有关的文字。他曾形容自己:“从小到大,数学不佳。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真是一位非常有趣的作家。

汪曾祺(1920-1997)

“吃货”这个詞,乍一看不太雅观,却准确地概括了一类人——爱吃的人。

吃货也是有级别的,“青铜吃货”爱吃、会吃,对美食有追求、有向往;“黄金吃货”不但会吃,而目会做,在满足自己味蕾的同时,还能让别人也共享美味;最高级的“王者吃货”在前两者基础上,还知道美食背后的故事、文化,能通过语言、文字、镜头等不同的方式将美食介绍给人们。

比如,能拍出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人,就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吃货。再比如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作家汪曾祺先生,他笔下的美食,就堪称一绝,而他也绝对称得上是“笔尖上的吃货”和“舌尖上的大师”。

接下来,我们就跟着汪曾祺先生一起,来看看如何成为一个“王者吃货”,以及如何写好美食作文吧!

一看

写美食的第一步是什么?有同学可能会说是“吃”,不吃到嘴里品一品,怎么知道好不好吃呢?但汪曾祺先生告诉我们,写美食的第一步是“看”,也就是先弄清楚“吃的是什么”,再谈好不好吃的事儿。

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

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

——《栗子》

最名贵是鸡纵,鸡纵之名甚奇怪。“纵”字别处少见。为什么叫“鸡纵”,众说不一。这东西生长的地方也奇怪,生在田野间的白蚁窝上。为什么专长在白蚁窝上,这道理连专家也没弄明白。鸡纵菌菌盖小而菌把粗长,吃的主要便是形似鸡大腿的菌把。鸡纵是菌中之王。味道如何?真难比方。可以说这是植物鸡。味正似当年的肥母鸡,但鸡肉粗而菌肉细腻,且鸡肉无此特殊的菌子香气。

——《菌小谱》

吃货秘籍1吃的是什么

瞧,无论是常见的栗子还是罕见的鸡从,汪曾祺先生都详细描写了它们的外形特征,让即使没有吃过、没有见过它们的人,也能对它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美食作文,就是要将美食介绍给读者,首先自然应该让读者了解这种食物究竟长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描写喜欢的美食。

形状:

颜色:

触感:

气味:

二吃

重头戏要开始了!既然是写美食,那么重点肯定在“吃”上。吃,一方面是品尝味道,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先卖个关子,来看看汪曾祺先生是如何写的吧。

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尤其不好去。

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

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

——《栗子》

蒌蒿好像都是和瘦猪肉同炒,素炒好像没有。我小时候非常爱吃炒蒌高薹(tái)子。桌上有一盘炒蒌高薹子,我就非常兴奋,胃口大开。萎蒿薹子除了清香,还有就是很脆,嚼之有声。

——《故乡的野菜》

吃货秘籍2嘴里什么味儿

这里的“味儿”,即味道,也说口感。比如栗子的“甜”“香甜”,蒌蒿的“清香”就是味道;栗子的“细腻有韧性”“满嘴都是碎粒”和蒌蒿的“脆”则是口感,也就是食物入口之后的感觉。我们在写美食的时候,可千万不能只记录味道,忘记了口感。

味道:

口感:

写吃,除了记录食物的味道和口感,还有一个方面容易被我们攤忽略,那就是这道美食该怎么吃。特别是这道食物如果有比较特殊的吃法,那就更应该被记录下来。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以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爵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故乡的食物·端午的鸭蛋》

入门坐定,叫过菜,堂倌即在每人面前放一盘生菜(主要是豌豆苗);一盘(九寸盘)生鸡片、腰片、鱼片、猪里脊片、宣威火腿片,平铺盘底,片大,而薄几如纸;一碗白胚米线。随即端来一大碗汤。汤看来以无热气,而汤温高于一百摄氏度,因为上面封了厚厚的一层鸡油。我们初到昆明,就听到不止一个人的警告:这汤万万不能单喝。把生片推入汤中,即刻就都熟了;然后把米线、生菜拨入汤碗,就可以吃起来。鸡片、腰片、鱼片、肉片都极嫩,汤极鲜,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线和饵块》

吃货秘籍3怎么吃

从简单的挖着吃咸蛋,到复杂的烫着吃过桥米线,汪曾祺先生在写口中滋味的时候,是绝不会忘掉记下手上功夫的,甚至会因为食物吃法特殊而在“怎么吃”上花更多的笔墨。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每一样食物“怎么吃”都值得大书特书,但遇到例如螃蟹这种吃起来“费劲儿”的食物,或是像汤包这种吃起来“讲究”的食物,写写吃的过程,是不是也很有趣呢?

我吃的食物是: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三比

汪曾祺先生可以说是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在品味美食之余,他也喜欢将各地美食评价、比较一番。在比较的过程中,美食的特点也就体现得更加突出了。

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之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我吃过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一九四七年,由越南转道往上海,在海防街头吃牛肉粉。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一碗汤粉,放三四丝辣椒就辣得不行。这种辣椒的颜色是桔黄色的。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得了,把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云南佧佤族(现称佤族)有一种辣椒,叫“涮涮辣”,与川北吊在灶上的辣椒大概不相上下。

——《五味》

吃货秘籍4比一比

汪曾祺先生是江苏人,那里可不是辣椒的“势力范围”,但他曾求学于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因此练就了一身吃辣的本事。汪曾祺先生笔下的辣,先从自己吃过的写起,然后写自己听说的,以乎在对读者说:“不信?不信你可以去试试,挑战一下!

在写食物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像汪曾祺先生一样,通过对比来介绍一种我们最喜欢的食物或味道。我们的人生阅历不如汪曾祺先生丰富,可能没法像他一样对比不同地方的食物或味道,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试着对比同一种食材或味道在不同美食中的表现。

我最喜歡的食材/味道是:

它在不同美食中的特点:

1.

2.

3.

四做

对汪曾祺先生来说,会吃可不算本事,还要能研究出制作美食的门道,也就是不但要会吃,还要会做。对于我们来说,参与厨房劳动,自己尝试制作一份食物并将过程记录下来,也是不错的成长经历呢。

烧豆腐里的翘楚,是麻婆豆腐。相传有陈婆婆,脸上有几粒麻子,在乡场上摆一个饭摊,挑油的脚夫路过,常到她的饭摊上吃饭,陈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刮下来,给他们烧豆腐。后来大人先生也特意来吃她烧的豆腐。于是麻婆豆腐名闻遐迩。陈麻婆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中国烹饪史上应为她大书一笔,因为麻婆豆腐确实很好吃。做麻婆豆腐的要领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做过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个味儿,后来才知道我用的是瘦猪肉末。牛肉末不能用猪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县豆瓣。豆瓣须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S)汤汁渐渐收入豆腐,才起锅。五是起锅时要撒一层川花椒末。一定得用川花椒,即名为“大红袍”者。用山西、河北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出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说话,应该把说话的嘴腾出来。麻婆豆腐必须是:麻、辣、烫。

——《豆腐》

吃货秘籍5怎么做

看得出来,汪曾祺先生做麻婆豆腐,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他乐此不疲,还将失败的经验总结出来,让读者不再重蹈覆辙。他真是一位既爱吃又可爱的先生。

我们要写好“怎么放”,首先要留心)观察,在做的过程中可以先将步骤简单记录在笔记本上,之后再进行整理。

我亲手烹饪的食物是: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品尝美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眼观察、用嘴品尝、用心记录,一定也能像汪曾祺先生一样,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美食作文。

1387500511234

猜你喜欢

麻婆豆腐秘籍栗子
日本的“网红”
“失恋麻婆豆腐”畅销日本中餐馆
麻婆豆腐是如何成为日本“网红”的
栗子飘香(大家拍世界)
善思,学习进步的秘籍
愿望树小栗子等
编辑部糗事小剧场
夏季BEAUTY秘籍100招
滑雪秘籍
可可栗子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