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美学视角的产品审美体验研究

2022-03-16李雨竹胡飞

设计 2022年3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用户产品

李雨竹 胡飞

关键词:神经美学 审美体验 产品 过程 用户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2-0106-03

引言

神经美学是一个新的且正在迅速扩展的研究领域,此领域只有20多年的历史,已经产生了许多的重要发现,拓宽了我们对审美欣赏与艺术经验的理解,并且改变了我们对美学相关的神经生物学过程的理解。美的本质所在以及人的美感是如何产生的?这些已是美学界的古老问题。研究者解释美感的产生不是因为人们认为美物体比丑陋的物体多了“美”这种存在,而是因为此物体对该审美着来说是有利地,人脑会基于这种利害性产生愉悦感与意义领悟,从而激活一般性认知模块。一旦该审美者下一次感知到这种物体或形式,并处于非利害状态时,大脑的一般认知模块会迅速转化成特殊认知模块,再次感受到相同的愉悦感和意义领悟,即形成了该审美者的审美,对于该审美者来说这类物体或形式就称为美的事物了。对审美过程的研究是神经美学一直以来的重点,审美对象也从单纯的艺术品过渡到了更广泛的人工物领域。但是目前学界尚未对产品领域的神经美学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导致呈现的神经美学研究仍以艺术品审美过程的神经分析为主,得出的结论也不能被更广泛的产品研究领域所认可。因此有必要对神经美学在产品领域的审美体验研究进行分析总结。

一、神经美学研究进展

神经美学是用认知心理与神经过程为特征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与探索人类审美心理与神经过程起源的神经科学,它寻求将人造物的客观特性与美学经验联系起来的规则。神经美学的开端可以以Zeki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表的一篇名为《内心视觉:探索大脑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为标志,即认知神经学的美学研究分支一神经美学开始建立。2004年Leder等人整合出了一个审美体验模型,该模型将审美者对视觉艺术进行的审美体验认知加工过程归纳为感性认知、隐形识别、显性识别、认知掌握和审美评价这五个阶段,并首次将审美情绪与审美评价作为审美体验过程的两大输出结果单独区分开来,研究者在2014年更新了该模型,强调了持续的情绪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感性认知阶段为审美模式的认知加工初级过程,审美者的情绪会在很短时间内被一些简单的知觉变量唤醒,这些知觉变量包括流畅性、对比度、复杂度、对称性、色彩等;第二阶段为隐形识别阶段也称隐性记忆整合阶段,这个阶段产生的审美偏好会受到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的熟悉程度、审美对象的典型性程度,以及作者是否利用夸张或陌生化的手法将客体的重要特征进行突出表现影响,因为这会引发峰值位移效应进而影响审美偏好;第三阶段为显性识别阶段,也既是审美体验的高级加工阶段,此阶段的信息处理会受到审美者的经验与其本身具有的专业背景知识所影响,因此这一阶段的审美偏好评判就和审美对象的风格与内容紧密相关了;最后,认知掌握与审美评价阶段常常紧密相连着,当审美者在此阶段呈现出了令人满意的理解力时,或者能够印证了模糊性参数发生了变化时,则审美认知掌握成功,从而产生成功性的评估,即审美评价;反之失败则回溯早前阶段,重新加工。此外学者Shusterman在1997年以及Bergeron等人在2012年分析了将审美品质赋予一种体验的审美体验三个维度:(1)审美体验具有评价的维度;(2)它具有现象学或情感维度,因为它在主观上被感觉到并引起我们的注意;(3)它还具有语义维度,因为人们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有意义的经历,而不只是一种感觉。在此基础上,Bergeron等人的研究还补充指出,审美体验不一定每种情况都需要这三个维度,某些审美体验从根本上归因于物体的感知特性,而另一些则主要与审美对象的情感或有意义的方面有关了。Leder等人在2014年也对其模型进行了补充说明,即认为审美体验是始于实际感知之前的:通过社交对话来配置期望、预期和审美取向,并在此背景下塑造这些期望和方向,由此创造了一种有助于提高对象审美评价的环境。综上所述,神经美学领域在对审美体验过程进行研究,其中情感的因素在每个阶段都进行输出与产生影响,持续的情感(emotion)评估最终输出个人的审美情绪(effect)。

在设计领域内,设计师们也意识到产品的外观设计对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产品投放市场之前往往难以预测市场的反应如何,通过一些定性的分析也难以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因此设计领域的研究员们开始对神经科学的实证研究加以采纳,通过引用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与定量研究方法来对设计者的设计进行指导以及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估。神经美学作为一门以研究艺术作品为起点的研究领域,在近些年里被越来越多的用于研究产品设计作品,并且重视用户对于产品设计的审美体验研究。Adelabu等人在其2014年的一项研究中就提出了在设计领域内对审美情感(Aesthetic emotion,AE)的定義。他们将AE定义为情感敏感性元素和在解释产品价值过程中发生的情感认知过程。他们根据诺曼2004年对AE的三层理论的概念,进一步解释了AE在产品设计中的过程:表面美学、功能美学和符号美学。表面美学涉及产品的有形和无形设计元素的感觉;功能美学是通过使用使用户感到愉悦的产品或当产品的操作唤起令人愉悦的体验而产生的;最后,符号美学是通过与产品的有意义的关联而得以实现。

二、产品审美体验的三元模型

根据Ieder等人对其审美体验模型的阐述,审美体验的流程根据内容指向方向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段:1)感性认知。短暂的产品的表面美学刺激过程;2)隐形识别与显性识别。对认知进行加工的认知整合过程;3)认知掌握与审美评价。用户根据加工结果进行阐述输出表述的阶段。因此得出产品、过程、用户三元模型如图2所示。

这三个阶段均分别会产生审美情感(emotion),产生的审美情感也会分别影响这三个过程,在最后阶段的审美评价后会相应产生审美情绪(effect)。情感与情绪都对用户的购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神经美学通过实验的方式对产品的美学体验进行评估,通过下图所示产品表面美学、审美过程流畅性、用户的审美评价这三类指标进行测验可以得出用户对产品的认可程度。并且对于设计者在设计前的构思阶段也有参考价值。接下来本文将在这三个方向具体阐述神经美学的研究要点。

(一)产品表面美

当用户接触到产品时会迅速感知其表面美,表面美包括产品的对比度、对称性、复杂度、色彩等,如刺激的感知为积极的,则接下来的审美加工的积极效应也会得到相应提升。Nadal等人在2008年进行了一项对人们认为美丽的物体与丑陋的物体分别观看体验时的脑神经科学研究,研究得到了人脑对更美的物体带来的视觉刺激会与更高的奖励价值相联系的结论。即如果用户在观看到一个产品的外观设计时其大脑奖励中枢被充分激活了,那么该用户就会认为该设计的美学价值很高,相应的用户的购买几率也会被提升,因为奖励中枢这一大脑区域是与审美者的审美偏好、判断甚至接下来的决策息息相关的。同样的,2011年Munar等人运用脑神经科学方法——脑磁图描记术(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去观测被试分别受到美学视觉刺激与不美的视觉刺激时的大脑活动,分析实验结果后发现被试在观看具有美学的事物时,其脑电波震荡力在θ频段、α频段、B频段与γ频段上均显著强于观看不美的事物。综上,学者们通过对被试观看美学作品的脑电实验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即可得到设计成果是否达到用户审美标准的真实结论,这对于设计者进行实证研究具有很大帮助。

研究还得出来产品设计因素的确会对消费者的审美体验产生影响的结论,并且神经美学研究还得出了不同产品设计因素是否对消费者审美体验产生影响的结论,学者研究认为图形与结构、新奇性、典型性、统一性、复杂性、艺术感的注入这些设计因素均会对消费者的审美体验产生不同影响。例如,Veryzer等人将品牌统一和产品原型性作为引发消费者审美反应的产品包装设计需求的重要视觉因素,Bloch开发了一个概念模型,描述了产品形式如何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和对特定行为的反应,Hagtvedt等人研究了视觉艺术的使用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与评价,而Deng等人调查了消费者对审美色彩组合的偏好。前一种工作是关于作为审美体验基础的心理机制的研究,而后一种研究则有助于找出本质上具有高度审美性的刺激类型。特别的是,Hoegg等人发现,当产品特征性能与美学冲突时,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可能会得到很大降低。Wu等人也发现美学对部分产品实际消费的抑制作用,他们认为消费者对高度美学产品的反应在不同的消费过程中是不一样的。在消费之前,人们会推断创造美学的产品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担忧消费会破坏这种努力,从而降低消费可能性;消费后,消费者还会担忧产品的美学吸引力已因使用而受到明显损害,带来的负面影响更降低了产品使用享受。这一发现补充了过去学者对于美学会促进消费的论断。

此外,还有学者补充了不仅产品的设计因素会影响用户的审美体验,用户的个体因素也会对其审美体验产生一定影响。其中Bloch等人就针对人们对产品外观设计的不同关注程度,开发了一份量表用于测量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视觉美学集中性(Centrality of Visual Product Aesthetics,CVPA)。并且学者Seifert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了CVPA对不同消费者的视觉美学集中性评估的信效度,研究认为CVPA得分高的消费者对产品外观新奇性高的设计表现出了更加积极的审美反应。

(二)过程的流畅性

在整合过程阶段认知过程进入到了高级加工环节,在此阶段审美主体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背景影响了整合过程的信息处理,即期待视野的改变。此过程既受审美主体的过往经历的影响,也受到审美主体的专业知识所限制、影响。用户对美的认知识别过程越流畅,即没有一点负担,相应的行为也就会变得非常顺畅,从而产生的审美体验也就会更积极。即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如若用户对产品的认知加工很流畅,那么其脑区奖赏系统所产生的积极情绪会增多,就会产生的积极审美体验;2004年,Reber等人就对流畅性对审美过程的影响为基础进行研究,并发现审美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用户大脑动态分析功能的一部分,用户大脑越流畅地处理这个产品信息,他的美学反应就越明确、越积极,而基于认知过程提升流畅性就会带来积极情感反应,反过来即反馈到审美判断上。

流畅性是对简单的视觉享受与中性偏好的笼统的解释,尽管流畅性本身并不容易测量,但是从理论上讲提高处理流畅性的某些功能会导致处理速度更快、更不容易出错,例如,Reber等人的研究中反映了,当使用简单的感知启动条件时,感知者不仅更喜欢被启动的对象,而且随着处理难度的增加,识别它们的速度也更快。因此,流畅性为与喜好和偏好相关的几种影响提供了统一的解释。例如,与非对称刺激相比,处理对称要容易得多,易于对原型对象进行分类,并且已在感知上或概念上预处理的对象处理速度更快,并且更受欢迎。Reber等人提供了几个例子,表明许多美学现象都符合这种解释。Topolinski在对视觉模式中运动模式的作用进行的一项有趣的研究中,解释了流畅性在美学领域的作用。在对特定模式的眼动轨迹进行熟悉后,他发现這些大脑熟悉过的眼动图像的确更受欢迎。Graf等人研发出了基于流畅性的审美偏好模型(Pleasure-Interest Model of Aesthetic Liking,PIA模型),指出遇到审美对象时,立即执行的处理是刺激驱动的,并且从该处理中产生的审美偏好反映了感知者对此的愉悦或不悦的审美评价。当感知者对认知丰富和/或刺激的处理能力的需求提供了足够的处理动力时,就会出现由感知器驱动的精心加工,这会引起基于流畅性的兴趣。虽然过程流畅性方面不能进行准确评估,但这对于产品外观设计者来说具有启发作用,通过采用消费者眼动轨迹熟悉的形式来提升流畅性即产品审美体验。未来可以对于此方向的神经美学研究注重实证指标的分析,细化模型的指标等。

(三)审美评价

认知加工后对审美对象进行评价表述,产生个人的理解、经验,获得满足感,并创造知识存入个人专业知识库。如果加工得到结果不尽人意,则会将之前的信息清零,重新加工并覆盖之前信息。

用户大脑对产品外观设计进行审美评价阶段时,其大脑皮层的颞叶、额叶和顶叶会被激活。这是由于颞叶是负责生成新颖性观点的脑区,颞叶的激活可以增强审美评价生成的新颖性品质。并且,人脑的审美评价能力是高度重视对有艺术价值或者美学价值的信息进行评估的,因此审美评价的创造就与负责听觉信息加工的颞叶以及负责视觉信息加工的(后)顶叶产生了重要关联。

这种审美评价是“自我的表达”。这种表达和信念需要一种情感能力,即自我效能感或“创造性自我效能感”。Silvia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了_一套审美评价理论模型,强调审美评价对于情绪激发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人类和动物天生就有好奇心的驱动力,而新颖性驱动的探索性行为即积极的审美评价行为与长期回报相关。因此产品被购买一段时间后能否获得用户的好评与回购或推荐,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审美评价。审美评价是用户大脑产生的真实的审美评价输出结果,不完全等同于用户告诉研究员的评论语言,设计研究者若是想获得用户真实的审美评价,则可以通过检测用户观看产品外观设计时的额叶、颞叶和顶叶的电生理活动与脑区激活状态。

结语

本文从产品审美体验的研究角度,对神经美学领域关于审美体验流程的理论模型进行简述,并将神经美学研究的成果定位于三元模型,即产品、过程、用户三个方向。研究意义在于归纳学界纷繁复杂的研究,聚焦产品的审美体验的神经美学研究,为神经美学研究与产品研究提供三个研究方向。对于产品设计来说投入市场之前经常需要对设计成果预判其用户效应,神经美学提供了一条从人体生理数据解析的科学路径来进行实验测试。通过本文的分析,设计者可以从产品表面美学、过程流畅性、用户审美评价三个层面结合具体指标进行评估产品的审美体验。也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出发来设计优秀的产品。

未来的神经美学研究应该面向解决已有的研究成果间的矛盾,并继续探索与补充神经美学与其他学科的跨界研究与应用。在产品设计层面可以运用神经科学工具与方法进一步研究用户的行为反应,去补充针对目标用户对应的设计表现形式。当前神经美学研究对于如绘画等的非工具性品质的审美体验研究较为详尽,对于产品等工具性品质的研究还有待拓展,并且需加强对于全过程情感的分析研究。

1417501705298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用户产品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2021少儿出版用户触达能力指数
信用卡资深用户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