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2022-03-15谢安国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理论指标

谢安国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的颁布,为我们探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高校多为全额拨款的事实单位,其资金来源均以财政拨款为主,如何提升这些资金的利用率,把其对高校的积极影响发挥到极致,这一切都需要以对预算绩效的管理研究为基础。

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实践。既涉及到相关理论的探讨,又涉及到具体实践的设计。然而这一切又都是基于我们对加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迫切性为前提。

1 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迫切性

只有充分感受到加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迫切性,我们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地探索相关的问题。

1.1 新的理论成果亟需运用到实践

当我们以“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搜索的时候,我们获取的成果是非常多的。仅在知网上,其搜索成果已近六百篇了。如果把其他龙源期刊网等纳入其中,搜索成果还会持续增加。即使这些成果不能全部都被我们所汲取,部分成果的借鉴也足以提升目前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基于政府会计制度,有研究者提出了如下四个方面构建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的思路:预算绩效编制、预算绩效控制、预算绩效评价、预算绩效的反馈及结果的再利用[1]。引文所述内容至少为我们的财务管理提供如下的借鉴思路,或者说,如下的内容亟待我们运用到财务管理中:首先,全部的管理思维。预算绩效的管理措施应该渗透于每一个管理环节之中,融入到每一个管理内容里。因而,从预算的编制开始到预算的执行及执行中的控制再到评价结果的反馈及应用,任何一个地方的遗漏,都会使我们的预算绩效管理功亏一篑。预算绩效管理,不只要有借鉴他人的具体管理措施,而且更要借鉴其管理思路。特别是后者,管理思路的借鉴更为重要。相对于具体管理措施而言,思路更具启发意义。毕竟,每一个高校的管理现状都与众不同。其次,具体管理措施的借鉴。虽然管理措施的借鉴意义不如管理思路,但作为解决共同问题而制定的措施,仍然还具有一定的价值。在预算绩效评价环节中,引文的作者曾提到了“依据预算绩效目标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评,包括部门考评、项目考评和负责人考评”的具体的措施。如此分类考评,使引文的“全面考评”思路更加淋漓尽致。面对如此细化的评价对象,我们就应该思考评价结果反馈的相关问题。反馈给预算绩效管理部门的评价结果与反馈给具体负责人的考评结果,及影响意义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新成果的借鉴与运用中的创新,使我们感受到了预算绩效管理的迫切性。

1.2 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意义重大

只有意识到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重大,才能感受到提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迫切性。在理论的层面上,探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问题,可以澄清许多理论问题。“目前在高校经费绩效管理的研究中,注重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忽略了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研究,导致在相当一部分论著中对‘高校财务绩效’、‘高校预算绩效’、‘高校绩效预算’与‘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等的混用[2]。”引文阐释的事实就可以例证我们的观点。首先,混用的四个术语,对于我们探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虽然都是针对高校进行的研究,但“预算绩效”与“财务绩效”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同样,“预算绩效”与“预算绩效管理”虽然也只有“管理”两个字的不同,但其所研究的内容与涉及到的对象,还是稍有不同的。只有区别这些不同,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加贴合实际。其次,对产生原因的挖掘。引文不但指出了目前于理论研究上的欠缺,而且还指出这种欠缺产生的原因。发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的追求。因此,挖掘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理论上的欠缺。

提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还可以促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的发展。理论上的进步与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实践上的进步。“将平衡计分卡(BSC)与关键绩效指标法(KPI)结合使用,以高校发展战略为核心,通过绘制战略地图对高校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高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其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3]。”引文是基于两种评价理论的整合而进行的评价实践。不同理论的整合,优势首先表现为互补。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虽然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但整合不同的理论还是最基本的。平衡计分卡的实施难度较大,若管理水平的提升与之匹配,这是很难被付诸于实践的。同时,平衡计分卡运用中的指标体系构建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完全不同的,面对的管理现状也是不同的,因而,构建一个适合的评价体系是不容易的事情。关键绩效指标法的战略导向性极强,但如何突出其战略导向以及如何确认这种导向,这也是十分困难的。

1.3 风险防控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风险防控。高校财务风险,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管理中的失误。如果能够从管理自身着眼,避免因此而导致的风险,那无疑也是件极其重要的防控举措。“高校内部控制作为制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能够帮助高校有效应对发展过程中的风险”[4]基于引文所述的事实,我们有必要从预算绩效管理自身着手,探讨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在解决这些风险的过程中,提升高校内部的防控能力。因而,借助政府会计管理制度完善的背景,以预算绩效管理为切入口,提升其防控能力,这绝对是一项正确的选择。

2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的建议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研究的关注点有二:一是针对某一所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而设计的具体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二是以所有的高校为研究对象,探讨宏观层面上的管理体系的设计思路。本文在此以后者为研究内容,从相对宏观的层面上,总结和归纳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方法。基于这样的研究目的,在明确了预算绩效管理的迫切性后,我们就会主动参与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体系的设计,一般需要关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预算绩效管理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管理实践,不只需要丰富的管理知识作为支撑,而且还需要极强的财会知识作为基础。故而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们在预算绩效管理还未开始之前,进行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在谈及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时,很多研究者都把“增强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完善预算编制”[5]作为一种共识提出。如何才能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呢?换而言之,作为专业人员,他们对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提升高校防控风险意识更为容易理解和接受。再加之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支撑的实践,因而,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2 丰富绩效管理的理论知识

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可谓重在实践。在其实践的设计与实施中,我们首先需要丰富现有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根据财务管理的要求,依照高校一定发展时期内的规划,制定出该时期的财务计划,对于高校而言,既是制度也是指引,因为它不仅保证合理分配学校的财务资源,也同时反映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方向[6]。”分析引文的内容可知:首先,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者应该具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作为本次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预算法〉及其相关的内容都应广泛地理解和把握,否则,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与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确认,都有可能会出现问题。其次,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也需要专业知识。上述引文的作者曾把激励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作为基础。但另一则文章里,撰写者郭越却把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于昆在自己的文献里,则又把控制理论引入到了其中。即使不再列举,上述几个理论的精髓,也并非是每一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者都能把握的。

2.3 确认预算绩效管理的评价对象

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我们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的评价标准,我们应该有不同的指标体系及迥异的权重体系。一般而言,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评价对象,既有针对管理部门的评价,也要有针对管理者个人的评价,更要有针对具体项目的评价。甚至还要有对评价自身的评价。即,以发现我们的评价体系设计是否是科学而进行的评价。评价对象要尽量涉及到全部的预算管理环节和预算绩效管理的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这样的预算绩效评价才能起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作用。

2.4 构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只有构建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我们的预算绩效管理才能实现其评价的全部目的。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较多:

首先,定量指标的设计。在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中,定量指标体系的设计尤为重要。为了设计一个科学的定量指标体系,我们可以采取借鉴的策略。既然高校的预算管理实践具有共性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借鉴其他院校的设计理念并把其创新地运用于自己的实践中。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中,选取典型指标法、主成分法等均会被不同的高校选择。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运用选取典型指标法,可以优化当初选择指标过多的问题。为了在评价中发现问题,顾及到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我们可在选择经典指标的过程中,去除那些不够典型的指标。从而在保证绩效管理评价效果的同时,优化指标体系的构成。主成分法的核心是因素分析,因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所涉及到的因素众多,故而众多的因素都会成为一般因素指标。若能整合这些一般指标,那么主成分法就显得相对重要了。

其次,权重的确认。确定权重指标的方法,一般有专家赋值法、层次分析法和可以通过yaahp软件进行权重计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7]。专家赋值法的运用相对复杂,不仅需要我们事先确认本领域的专家,而且还要争得他们的配合,给出具体的建议。同时,运用层次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指标赋予其不同的权重,这也是一件相对复杂的事情。因而,引文的作者提议运用软件进行权重计算并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

2.5 确保评价结果的应用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客观的结果,但如何反馈这些结果,评价的这些结果都应反馈给谁以及怎么反馈,这是保证评价价值彰显的前提。然而,在目前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中,很少有人关注这类问题。一般都是谁评价、谁反馈,谁应用。众所周知,在目前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专业从事预算编制与执行的人,都很少会参与到预算绩效管理的评价实践。因而,即使评价的指标设计科学,评价的执行过程客观、公正,那也很难保证评价结果都能反馈到每一名预算工作者的手中。

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结果一般有两个层面上的用途:一是针对参与预算工作者而言的应用。结合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这些工作人员不只可以发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且针对这些问题还能积极地寻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二是针对管理者而言的应用。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者可在宏观的层面上发现本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寻找到具体的办法。因此,探讨评价结果的应用也是预算绩效管理研究者应该关注的话题。

结论

提升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是我们每一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参与者的共识。我们在明确提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迫切性的前提下,从宏观的层面上,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应该关注的话题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些问题包括预算绩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丰富绩效管理的理论知识、确认预算绩效管理的评价对象、构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的应用。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理论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