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情境的语文无纸化测评

2022-03-15李森

关键词:情境小学语文

李森

摘要:走向情境的语文无纸化测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错综复杂、无限逼近真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也为教师最大限度地测评学生的语文素养搭建了有效载体。测评要在形成能力整合型目标的基础上,厘定素养包裹型目标;要以“素养测评”为内容取向,以“任务进阶”为设计逻辑,以“多元呈现”为呈现形式。测评的实施要围绕目标,制作量表;分享量表,助力表现;召开会议,总结反馈。

关键词:无纸化测评;小学语文;情境;素养导向;任务进阶

与纸笔测试的文本语境相比,走向情境的无纸化测评,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错综复杂、无限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从而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无纸化测评究竟该如何实施呢?笔者以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的无纸化测评为例,谈一谈我们的做法和思考。

一、语文无纸化测评的目标厘定

(一)立足教材,形成能力整合型测评目标

制订语文无纸化测评的目标,不能空穴来风,而是要立足教材,依循由“文本”到“单元”再到“教材”的解读思路,系统梳理核心考点,进而明晰测评的核心能力目标。

课后习题是提炼测评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明确文本和单元测评目标的重要抓手。以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三篇课文共有10道课后练习题——3道指向整体感知,3道指向动词的理解、体会和运用,其余4道指向朗读与识记字词。由此,可以明确第一单元的测评目标:阅读时,能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准确理解、体会动词,并能运用动词说完整的句子。依照这个思路,可以形成二年级上册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测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整册教材的测评目标不是各单元目标的简单叠加,因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测评目标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教师需要对各单元目标进行整合与筛选,从识字写字、阅读和表达三个方面制订能力整合型测评目标(如表1所示)。

制订无纸化测评目标时,应当对需要考查的知识、技能进行适度整合,并将其置于真实情境之中,赋予知识、技能以动态的、实在的功能意义。表1所示的测评目标,显然脱离了语言运用的具体情境,是静态的、惰性的知识技能型目标。但是不可否认,它是创设情境、制订无纸化测评目标的重要依据。

在对表1所示的目标进行适度整合后,我们以 “跳跳虎邀客记”为主题,设计如下情境:

跳跳虎辛苦了一年,终于让家园焕然一新。时值虎年春节,它准备邀请伙伴们到家里做客。它邀请了哪些伙伴?它是怎么邀请的?伙伴们又会对它的新家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在这个情境的驱动下,形成了由具体情境包裹的测评目标:

1.能准确认读词语,能准确运用相关词语清楚地向大家介绍新家(整合表1中的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10、目标13)。

2.能积累、背诵本学期所学古诗,并且选取适当的古诗作品张贴于书房(整合表1中的目标8、目标9)。

3.能用合适的语气朗读对话,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主要内容,能对故事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自己的感受(整合表1中的目标4、目标5、目标7)。

4.了解留言条格式,并能在适当的场合使用留言条,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目的(整合表1中的目标12、目标13)。

这样一来,原本彼此并列、互不相干的技能型目标,在具体情境的驱动下实现了打包重组,测评的目的也不再是机械的知识考查,而是在知识的情境化整合与运用中所表现出来的素养测评。

需要注意的是,目标的整合要有“据”可循,不能脱离教材,无视课标;也要量“力”而定,不能人为拔高难度,超越低年段儿童的认知和能力范畴。

二、语文无纸化测评的内容设计

(一)内容取向:由“知识考查”到“素养测评”

当下盛行的一些游园会、嘉年华等活动看似热闹,其实质却是纸笔测试的翻版,依然重知识、轻素养,重文本语境、轻真实情境。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的是综合情境,要想解决情境中的具体问题,靠的不是一堆冷冰冰的知识,而是持续且稳定的素养。因此,在设计测评内容时,應紧握“素养方向盘”,穿越“知识泥沼”,用情境包裹知识,综合权衡测评内容能否有效测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测评内容能否紧扣语言文字的根本,考查学生建构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否有效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理解?能否调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参与,考查学生高阶思维的能力层级?能否积极调动学生阅读时的审美趣味,产生相应的想法和感受?

比如,考查词语认读时,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出示一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只要读正确就算闯关成功。要知道,认读词语考查的是学生对词语音和形的识别。考查如果止步于此,就忽视了词语学习的真正价值——语义运用。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交际情境,有真实的交际对象、真实的交际意图和真实的交际场景,鼓励学生在认读词语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对象,运用部分词语进行表达。这就既考查了学生认读词语的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用素养。

同样,古诗文的考查也不能就古诗考古诗,让学生没头没脑地“背一背”,只是将古诗文从“纸上”搬到了“嘴上”。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文学习应“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无纸化测评应该在具体情境的引领下,从“诵读”“想象”“体验”“感受”四个角度综合考查学生真实的古诗文素养。

(二)设计逻辑:由“试题拼接”到“任务进阶”

支持纸笔测试的底层思维是知识逻辑,所以,纸笔测试多以题目的形式呈现;走向情境的无纸化测评则以生活逻辑架构测评内容,通过任务的形式,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其予以素养测评。

以上述“跳跳虎邀客记”测评为例。测评前,我们给学生发放跳跳虎头套,促使学生代入角色,快速融入测评情境。随后,以“跳跳虎邀请动物到新家做客”的情境开启测评,以“故事情境包裹具体任务、具体任务包裹具体问题、具体问题包裹核心知识”“大情境包裹小情境、大任务包裹小任务”这样层层包裹的测评样态设计任务,以闯关的形式呈现任务,使每一个任务都对准测评的相关目标。

第一关:我的新家我介绍(该任务指向测评目标1)。

围绕“我的新家我介绍”任务,创设情境:

跳跳虎首先来到小小鹿家,小小鹿笑着问:“跳跳虎,我对环境的要求可高啦,你家长什么样子?漂亮嗎?”

进而,向学生提问:

亲爱的跳跳虎,这就是你的新家(出示新家图片),你能用上这些词语(出示10个词语,包含部分易读错生字词,以及量词、动词、形容词等)向小小鹿介绍你的新家吗?最好能让小小鹿通过你的介绍喜欢上你的新家哦!

测评时,先请学生读词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根据字形猜一猜,或者现场查字典。读完词语后,观察新家图片,进而选用部分词语介绍新家。

第二关:新家更有文化味(该任务指向测评目标2)。

围绕“新家更有文化味”任务,创设情境:

1.跳跳虎来到有智慧、有学问的小山羊家。说明来意后,小山羊神秘地拿出三幅图,说:“亲爱的跳跳虎,请你逐一观察三幅图,看看这三幅图分别让你想起了学过的哪首诗?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背一背吧!”

2.亲爱的跳跳虎,如果请你从三首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中选择一首张贴在书房里,用来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你觉得哪一首诗最合适?请说明理由。

这两个富有文化意味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挑战任务。

第三关:改造家园心血多(该任务指向测评目标3)。

围绕“改造家园心血多”任务,创设情境:

跳跳虎走啊走,在路上碰到了一只哭哭啼啼的小青蛙。小青蛙喜欢听故事,于是,跳跳虎声情并茂地给它讲了一个《青蛙看海》的故事。

随后,以“你能用适当的语气朗读青蛙和跳跳虎之间的对话吗?”“青蛙为什么能够看到大海?至少说出两点原因。”“青蛙克服困难,终于看到了大海。你在改造新家的过程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跟小青蛙分享分享吧(出示旧家图片,学生观察对比后再分享)”三个问题,测评学生朗读对话、整体感知、联系生活谈感受的能力。

第四关:“写”张留言邀请它(该任务指向测评目标4)。

围绕“‘写’张留言邀请它”的任务,创设情境:

告别小青蛙后,跳跳虎终于来到了小白兔家。可是,无论它怎么敲门,小白兔都不开门。怎么办?对了,写留言条!

由于本次测评是无纸化测评,我们并未让学生直接写留言条,而是巧妙地出示一份格式不正确、内容不妥当的留言条,向学生提问:亲爱的跳跳虎,你觉得这份留言条写得对吗?如果不对,该怎样修改呢?

(三)呈现形式:由“单一符号”到“多元呈现”

纸笔测试说到底是一种符号测试,测试内容的呈现形式难免单一固化。走向情境的无纸化测评由于测评情境更开放、更包容,在测评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可以更多元、更具创意,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挑战欲望。这里的“多元呈现”有三大要义:

一是童趣感。低年段学生更愿意参与趣味感浓、挑战性强、富有竞赛意味的游戏活动。本次测评以“跳跳虎邀客记”为主题,测评前我们给学生发放跳跳虎头套,强化其角色代入感和认同感,同时采取闯关形式,驱动“跳跳虎”们以最饱满的热情融入情境,参与挑战,解决问题。

二是生活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生活需求的测评,才能赋予知识重要的意义,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跳跳虎邀请伙伴们来新家做客,怎样向伙伴们介绍新家、该选用哪首诗装饰书房、伙伴不在家时怎样“写”一份留言条等,其情境本身就无限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而言,参与测评就像“过日子”一样亲切、自然。

三是仪式感。走向情境的无纸化测评不能只图热闹。测评前要有仪式感,让学生初步了解测评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测评时也要有仪式感,学生手持任务闯关卡,每个情境、每个任务的具体要求都清楚地呈现在卡片上,教师郑重地在卡片上盖星时,会给学生莫大的鼓舞;测评后也少不了仪式感,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展望,并且为每一个学生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赋能学生素养发展。

三、语文无纸化测评的评价实施

(一)测评前:围绕目标,制作量表

评价量表越清晰,就越有助于测评的顺利开展。制作量表时,要有目标意识,紧扣测评目标细化评价的指标和明确各项指标的区分度。以第一关为例,该任务主要考查学生能否读准词语、能否准确运用词语、能否清楚介绍新家这三方面的关键能力。因此,评价指标一栏从这三个维度来设计(如下页表2所示):每项指标分为三个星级,每个星级以具体可感的数量词来描述,更方便教师评判星级。整份量表清清楚楚,素养导向的测评目标落地有声。

测评中,究竟该如何使用量表?大体上有两种做法:第一,仅供教师参考;第二,提前与学生分享量表内容。第一种做法,量表成了教师的“尚方宝剑”,面对具体问题时该如何表现,又该表现到什么程度?作为被测评者的学生浑然不知。这种做法显然是对量表功能的窄化。第二种做法充分放大了量表功能,在学生挑战任务前便告知量表内容,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现图景,搭建良好的表现支架,推动学生朝着量表中的星级目标努力;另一方面,教师不再是测评反馈的唯一主体,学生也可以对照量表进行自我监控和反思。

(三)测评后:召开会议,总结反馈

闯关成功、获评相关星级并非测评的终点。学生通过这次测评,反思自己的全程表现,了解优势和不足,明确今后的语文学习方向,才是走向情境的无纸化测评的长远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测评后召开一次总结反馈会,为学生提供总结反思的平台,也就势在必行了。

需要注意的是,二年级学生心智尚浅,反馈会不能办成枯燥无味的总结会,更不能办成居高临下的“批斗会”,而应该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以触动学生感性经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比如,可以“最满意的一瞬间”和“最遗憾的一瞬间”为话题,引导学生回顾测评表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说,在介绍新家时他选用了6个词语,感到特别自豪;有学生说,在完成第四关时,自己竟然忘记了留言条的格式,感觉很遗憾,通过这次测评,自己再也不会忘记留言条的格式了;还有学生说,他最喜欢“新家更有文化味”这个任务,因为这个任务,当天晚上他就将《登鹳雀楼》这首诗用毛笔写下来,贴在了书房里……

学生的交流,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自我反思;另一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走向情境的无纸化测评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兴趣,能在测评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菊荣.表现性评价“三要素”:目标、任务与评分规则[J].教育视界,2020(13).

[2] 闵慧.小学语文情境化命题的设计策略[J].语文建设,2021(20).

3011501908205

猜你喜欢

情境小学语文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