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渗透:语文教学的原点追求

2022-03-14江苏泰兴师范附属小学东润校区225400丁亚琴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1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语文

江苏泰兴师范附属小学东润校区 (225400)丁亚琴

教师要想认真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就不能忽视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展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方式众多,教师要对主题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综合考量,打造目标清晰、定位明确的主题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鼓励学生从文本学习中获取主题体验和价值认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立足文本情节内容,探知主题教学价值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单元编排的模式,每一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每个主题都有学习的具体要求、方法。从文本情节内容出发,是最直观的主题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文本结构,概括文本情节,提炼文本的主旨。

语文教师想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主题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情节内容进行探究,深度提炼文本的教学主旨。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自主学习,并提出文本阅读的要求:“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对文本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学生在完成文本阅读之后,尝试自主概括文本情节。教师在帮助学生梳理完文本内容后,再次提问:“大家读完了寒号鸟的故事,请思考一下寒号鸟是因为什么而死亡的。大家能够从中获得怎样的生活启示呢?”学生稍加思索后回答:“寒号鸟的懒惰最终造成了它死亡的悲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对待生活,什么事情都要早做准备,要利用好时间,不能像寒号鸟一样虚度光阴。”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同时在主题价值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点拨:“你们想成为怎样的人?”学生从文本学习中获得了生活启示,自然能够顺势找到相应的人生价值目标。

学生对故事性文本都比较敏感,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诉求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就能产生更多的教学契机,促使学生自然展开深度学习和阅读体验。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时,学生对这个故事很熟悉,很快就理清了故事情节。此时,教师推出演绎活动的任务:这是一个成语故事,其情节很简单,同桌两个人合作演绎,可以对角色的台词进行改动,注意语气、语调和动作的展示,看看哪一个组能够灵活呈现这个故事。学生对演绎活动情有独钟,自然能快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课堂学习气氛十分热烈。教师在演绎技法方面给予提示,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课堂演绎获得圆满成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经典篇目对学生成长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教师立足于教材文本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对文本情节进行概括,并发动学生积极畅谈文本学习的体验。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文本故事,并且能够从中得到相应的生活启示,这表明他们已经初具文本主题阅读意识。

二、创设文本图画情境,感受主题交流氛围

图画情境能够营造很好的课堂气氛,能够快速开启语文教育的主题交流模式。单刀直入的语文主题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快速切入文本情感主题,但是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方面,效果则略逊于图画情境教学。文本图画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图片展示,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投放,无论是哪一种创设方式,都需要紧扣文本内容。学生在文本图画情境中,能够快速感知文本主题,促进主题交流的开展。

主题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一课时,在快速理清文本结构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内容,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文本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文本一共出现了多少种景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一边阅读文本,一边对文本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圈点勾画,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教师借助多媒体信息手段,向学生展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农民忙碌的照片,并将忙碌的细节进行放大,帮助学生了解四季农忙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对农忙的理解,在活跃的氛围中完成课堂主题学习。

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的插图,结合插图阅读文本内容,对相关情节进行深入理解。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提出插图创作的任务:“这篇课文的插图很大,也很醒目,请同学们再找找其他课文,看哪一篇课文的插图比较小,或者没有插图,帮它设计一幅图,准备参与班级展览活动。”学生对涂鸦最熟悉,自然能够积极响应,主动展开插图设计。虽然学生创作的插图还存在许多不足,但他们能够从训练中获得极为深刻的学习体验。

教师为学生展示农忙的情境,让学生了解了农作物生长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度体验农民劳作时的辛苦。学生在教师所出示的图画情境中,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生命之美,对大自然充满了向往,也意识到了食物的来之不易,思想觉悟上有了巨大的进步,能够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粮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此,主题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借助文本自由诵读,体悟主题传达基调

诵读是体悟文本主题的有效途径。不同的文本呈现主题的基调大不相同,有可能是激昂的、热烈的、急切的,也有可能是低沉的、冷静的、舒缓的。俗话说“以声传情”,可见诵读既是体悟文本主题基调的有效方式,也是传递文本情感的重要途径。学生要想准确地抓住文本主题基调,就要以“读”为切入口,借助诵读方式去感受文本的主题基调,体会文本主题所传达的意义。

诵读不但能够调动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能够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的大脑快速进入运转状态。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文本内容,理解文本大意;然后引导学生借助诵读形式对文本进行趣味解读,体会文本的主题基调。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堂指导,对文本进行诵读感知。有的选择同桌间分段诵读,有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诵读,还有的独自进行阅读,课堂诵读活动顺利启动。在自由诵读活动结束后,教师请学生按照自己所选择的诵读方式进行课堂演绎,并对学生的诵读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在教师的诵读评价中,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有了更为细致的把握,对文本的情感基调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再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雪孩子》这篇课文非常适合开展演绎性诵读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做好演绎的分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诵读。《雪孩子》的故事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对这样的文本有很强的认同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角色演绎环节中。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表演情况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科认知的基础。

自由诵读和角色诵读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学习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以快速纠正学生的诵读行为,让学生对文本主题有更为清晰的把握。有效的诵读能够极大程度地还原文本的主题内容,传达文本创作的主题基调,让文本更富有感染力。

四、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主题学习体验

在语文主题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参与,不仅能够让整个文本内容的脉络变得更加清晰,还能够进一步拓展文本主题的相关素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情感,体悟文本的哲理,丰富学生的文本主题学习体验。

主题教学效果是无法进行量化的,教师要借助有效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文本教学过程中,渗透主题教学思想,以有效评估主题教学的实际效果。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发现学生对文本内容并没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经过一番调查了解,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到过黄山,对黄山的壮丽景象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体验,学习兴趣并不高。为此,教师根据文本所描绘的景象,从网络中筛选素材资源,找到“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等影像内容,带给学生丰富的文本信息学习体验,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黄山景色的秀丽神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教师继续向学生出示黄果树瀑布、雅鲁藏布江的影像资料,在让学生感受黄山景色奇丽的同时,增进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了解与热爱之情,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再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日月潭》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我国宝岛台湾的著名景点。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对日月潭进行详细介绍,要求学生结合文本阅读,找出日月潭的特点。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感知体验,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课外信息搜集的任务:“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去过日月潭游览。同学们可以深入到生活中进行调查,让去过日月潭的亲朋好友共享一些照片,看看谁能够搜集到更多精彩的照片。”学生对这样的任务很感兴趣,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在照片展示环节,教师经过多次筛选,发现不少精彩的照片,这为文本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影像资料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着黄山、日月潭奇丽的景象,领会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之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弥补学生生活经历上的不足,转变传统课堂的文本学习思维,将课堂文本学习与感受祖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带给学生主题认知上的启迪,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丰富了主题学习的体验。

五、反思文本教学过程,深化主题导学目标

语文教学反思是完善主题教学过程、深化主题导学目标的必要步骤。在有效的语文主题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文本语言的整体基调,形成正直上进的价值观念,炼成坚持不懈的情感意志。文本主题教学过程反思,有利于打造高效的语文主题教学活动,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将主题教学和文本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围绕语文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工作,借助教学过程反思,让整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更加自然,让主题导学目标更加明确。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狐假虎威》一课时,学生在复述故事情节后,很快就被这则篇幅短小、寓意深刻的文章所吸引。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并思考问题:“这篇小短文告诉大家一个怎样的道理呢?”学生结合自身的研读体验,得出答案:借助外在势力欺压别人,固然能威风一时,但实际却是不堪一击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很满意,进一步启发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展开思考:“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狐假虎威’的情况呢?”学生的回答并不尽如人意。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学生文本概括的自主性,导致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停留在了浅表的层面。

再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风娃娃》这篇课文时,教师先与学生一起阅读文本内容,对相关情节进行梳理;然后让学生讲述风娃娃的故事。学生对讲故事比较有兴趣,都能够积极准备。但在讲述环节中,仍有很多学生出现了卡壳的现象。教师随即做出调整,让学生先列出一个讲述提纲,利用关键词将一些情节串联起来,再进行讲述。如此,学生都顺利完成了故事的讲述。

教师让学生复述文本情节,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文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当中,深刻理解故事内涵。但是学生的复述能力有限,很容易出现卡顿的现象。对此,教师及时调整思路,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确保复述活动的顺利展开。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并给予学生针对性引导,使学生获得学习启迪。这样,学生的阅读认知内化得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也能够顺利达成。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环节,是语文整体教学模式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具体实践。教师应立足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基础,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易于学生接受的主题教学方式,展开细致、全面的教学。教师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引导,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主题学习体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共情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情操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