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金融创新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2022-03-14韦金洪张中秋陈菲

中国国情国力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农业

韦金洪 张中秋 陈菲

乡村振兴战略自2017年提出以来,取得了伟大成就。“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的开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乃至整个“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确立了风向标。2021年12月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乡村新型经营主体是农村金融的主要需求主体,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是有效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农村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是拉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如何借助农村金融创新发展赋能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机构剧增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血液”

农村金融机构紧抓乡村振兴新动向,破解农村产业“贫血”的问题,赋予金融支农新空间。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大量金融机构涌入农村地区,发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性作用。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村金融型机构共3000余家,其中有1500多家农村商业银行,1500多家村镇银行,630多家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机构的增加拓宽了金融服务辐射范围,进一步激活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为撬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血液”。

农村金融服务畅通乡村产业贷款的途径,纵向延伸农村产业链,横向挖掘农产品市场的潜力,催生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三五”期间,我国主要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额由2016年的13.42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1.58万亿元,增加8.16万亿元,同比增长60.85%(见表)。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弥补了农村产业资金匮乏的短板,充分发挥了金融支持的关键性作用。

表 2016—2020年我国主要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情况

(二)“保险+期货”产品创新冲破农业风险迷雾,延伸金融服务乡村产业触角

农业保险被赋予了分散农业风险的责任和使命,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农险产品,是保障农村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主力军,有效促进乡村产业的升级。据央视网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2020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15亿元,已经成为世界上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强有力地给“三农”提供了保障及救助,减少农民收入波动。增强农民再生产信心,减轻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大胆研发高质高产新农产,建设富裕宜居新农村。

“保险+期货”试点是我国农业风险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能有效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随着“保险+期货”创新模式的迅速普及,以及满足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农业风险分散的需要,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延伸金融服务触角。“保险+期货”服务乡村产业,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实现农业风险保障升级,农村产业健康稳健发展。据国家乡村振兴局统计,截至2020年底,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及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共涉及26个省份的584个试点项目,累计保障现货规模约1200万吨,承保土地面积约3000万亩,服务范围覆盖超190个贫困县近112万农户,惠及贫困户近70万户。特别是,在各地的积极探索中还衍生出了“保险+信贷+订单农业”“保险+期货+信贷”等新模式,形成农业补贴、农产信贷、农产期权和农业保险等联动促农的金融支农综合体系。该体系有效加强了金融支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农业风险,延展了金融服务范围,为我国农产业高质发展、农民就业创业、农村生态宜居发展提供驱动力。

3.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重塑金融支农边界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是以整个农业供应链为融资突破口,打通涉农企业融资的制度鸿沟和技术壁垒,破解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目前,“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包括银行主导型数字化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电商平台主导型数字化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核心企业主导型数字化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其一,银行主导型数字化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该模式借助数字化技术等高新科技,银行贷款审批效率大幅提高,间接激发起农户经营建设的参与意愿和程度。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加大了金融服务与乡村发展的融合力度,促进村民共享金融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其二,电商平台主导型数字化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该模式立足于农村电商的爆发式增长,推动了乡村原有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出农村电商配套产业集群,延长了农产品产业链,让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实现线上贷款。与此同时,电商平台交易数据的可视化、监测化,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风险管控的能力与质量,以及农村金融风险管控效率。其三,核心企业主导型数字化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该模式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既发挥了线上数字化技术助力风险管控的优势,又充分利用线下运营中心提供担保,有效解决了数字化金融履行契约难的困境。如大北农企业实现线下线上双循环模式强化产业的高质运行模式,带动农村居民解决就业、自主创业、开发技能等,逐步促使村民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加入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

二、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金融创新人才匮乏,掣肘乡村产业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指引我们要将“发展—人才—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农村金融是乡村产业做大做强的动力源泉,而农村金融创新人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是诱导农村金融人才流失的痛点。农村对金融人才的待遇、福利、教育、卫生服务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致使农村金融创新服务的供需缺口剧增,无法满足乡村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滞后于乡村新兴产业发展,金融科技人才短缺导致数字金融服务在农村的普惠性被削弱,推进乡村产业建设任重道远。此外,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吸引金融人才的能力偏弱,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动力、服务功能不健全、产品服务“同质化”,束缚了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导致农村产业兴旺乏力,新产业、新业态存活率低。

(二)农村金融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度差,农村基建发展良莠不齐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生态宜居的一场硬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远落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旺盛需求,是目前乡村宜居生态治理中首当其冲的重点问题。“污水乱排、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禽畜乱跑、路面坑洼、道路狭窄”等问题的解决急需摆在乡村生态文明整治工作的首要位置。然而,由于农村基建资金缺口大,导致有“资本逐利性”的农村金融资源参与农村基建的意愿低,特色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空缺。与此同时,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财政资金的拨付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开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举步维艰。此外,农村基建发展良莠不齐,具有鲜明特色的项目(如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等)往往会得到更多金融资源的支持,而不具特色的乡村发展明显较为落后。

(三)农村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对乡风文明支持力度低

乡风文明的根本是意识形态的进步,关键在于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与普及,但金融资源对农村教育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学生考上大学后的助学贷款。此外,由于农村的金融风险较大,有针对农民的金融创新产品少,社会保障水平、医疗救助水平较低,仍有很多农村家庭缺少参保意识,在保险事故发生后,通过一些众筹平台筹集医疗资金、募集爱心捐款等案例在农村层出不穷,这些“常态”性问题严重阻碍了乡风文明的发展。

(四)农户信用水平较低,乡村治理效能较低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的辐射效应仍然较弱,农户信用水平普遍偏低。农村中可作为贷款担保的资产品种较少,涉农贷款风险较高。一方面,由于农村总体发展水平较城镇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且没有建立完善的资产交易市场,资产升值空间小,致使农户拥有的很多资产无法进行准确估值,导致农户信用水平普遍偏低。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数字化建设较为滞后,导致农户的征信不完善,在信贷交易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违约成本较低,道德风险事件屡见不鲜。此外,农村低信用水平的客观存在诱发低效能的乡村治理,主要体现在村民的诚信意识仍然较低,守法、尊法意识弱,不良行为屡禁不止。乡村法治基础薄弱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治理成效。

(五)农村金融发展模式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低

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才能更好的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经济水平总体提升,促进乡村生活富裕。依照传统商业银行的放贷模式不适用于农村的发展,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长期扮演着将农村闲散资金转移至城市的角色。主要原因为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大量上存、邮政储蓄机构长期只存不贷、农村信用社资金脱农趋势不断加剧是农村资金不断流向城市的三大主渠道。“抽血式”农村金融导致农业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农村企业等相关利益体获贷困难,资金支持有限,从而限制了农村产业的做大做强。此外,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适用范围仍然较小,很多农户并没有在此产业链条中,很难满足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因而,农村生产性资金的短缺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农民想要从扩大生产上下功夫改变收入的初衷依旧难以实现,从而导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上升缓慢。

三、农村金融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破解农村金融创新人才短缺瓶颈,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银装素裹|董年龙/摄

农村金融创新人才对推进乡村产业兴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金融产品缺乏,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农村金融创新人才的短缺。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在选人用人时,应将真正懂农村资金需求、了解农村市场、涉足农业产业链的金融创新人才纳入其中,丰富农村金融产品设计的实用性和普惠性,铺开金融推动农村价值链的再升级。另一方面,营造金融支农的氛围,搭建“政+校+企+农户”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农村金融人才发展规划,畅通人才岗位晋升通道,完善物质待遇保障制度,进而带动地区就业,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经营性收入和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而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总体提升也带动金融基础设施完善,进而实现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农村产业、农村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推进农村金融资金绿色化,构建乡村宜居环境

促进乡村宜居宜业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核心的乡村建设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源,要求金融在支农过程中绿色化、区域特色化发展。一方面,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化发展力度,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各部门之间的衔接作用,高效引导资金流向绿色化,增强各主体之间的“粘合度”。借助金融机构的纽带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财政资源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引导作用,有计划地减少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项目投资,增加对污水排污、污水净化、道路建设等农村基建的投资,提质增效。探索农村绿色农业保险、绿色债券融资、农村治污与金融产品有机结合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的新兴绿色产业提供融资支持,促进绿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拓农村金融绿色化服务新业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区域特色化发展潜力,金融支持乡村特色化项目建设。譬如,农村金融支持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项目带动周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盘活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扩大旅游项目融资种类,持续有效地增加金融贷款有序释放,建设生态宜居的文旅康养特色旅游项目。再如,农村金融支持本土特色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将区域公共品牌横州茉莉花茶、百色芒果、梧州六堡茶、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做大做强,结合农业金融产业链的新特征趋势,助力乡村振兴。

(三)全面提高农民金融素养,拓宽乡风文明新维度

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理念,以乡村全面普及金融知识为落脚点,充分发挥金融管理部门、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农村经营主体等多方力量的专业优势,架起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三农”的桥梁和纽带,切实提升农民金融素养。一是金融管理部门应在构建农村金融生态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通过下村驻点、手机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推进宣传、普及金融知识的系统化、常态化,增强农村消费者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二是金融机构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要嵌入金融知识普及和风险告知环节,让消费者能全面了解自己购买的金融产品。充分运用数字金融润泽农村、浇灌经济,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使农村金融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树立农民正确的价值投资观、理性投资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为农民提供合理配置手头资金的建议,培养农民利用闲散资金做有益投资增加收入的金融意识。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引入新型农村医疗报销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医疗报销比率,务实农村社保服务质量保障,提高村民生活幸福指数。

(四)金融数字化发展驱动乡村高效治理

紧跟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为指导路径,提出线上线下综合治理是乡村高效治理的新命题。传统金融机构的线下金融服务仍旧是乡村治理的根基,是筑牢乡村发展的稳定剂。从乡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已经有了深层次探索。特别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治理数字化生态已打通乡村高效治理的制度界限和技术天堑,肩负起建设新时代农村的责任和使命。一是农村金融数字化扶持数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正确把握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和新趋势,将线上渠道作为农业发展的新业态,对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合理规划和布局,实现跨时空资源配置和谋求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二是着重打造“互联网+乡村治理”综合场景。通过从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治理平台建设、农业产业链建设、冷链物流升级、普惠金融支持等多维度助力农业农村全场景格局的构建。三是金融机构助力基层数字政府的建设,推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模式,参建“三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平台,打通基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农村管理升级。健全乡村金融征信机制,对征信记录良好的农村经济主体适当给予金融服务福利,形成规模化的道德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在乡村自治、德治、法治进程中,找准农村金融创新助力的着力点,以实现乡村高效治理为宗旨,夯实农村金融创新与乡村治理有效结合,推进合作共赢发展。

(五)革新金融资金回流机制,提振农村实体经济助力农民生活小康水平实现

一是革新金融资金回流农村机制,政策性引导民间金融破解乡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对农户、农企的资金及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帮助外流资金回流农村地区,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投资农业农村的信心,保证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进程。缓解农村资金外流,保证乡村产业资金供给,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拓宽乡村就业路径,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二是加快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更便捷、更广阔的运用,加速乡村产业建设的资金流转。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空间跨越性优势,有效实现跨地域的借贷双方便捷安全、高效快速的供需匹配及资金交换。借助大数据有效降低农户融资门槛,缓解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等农村产业发展难题,助力乡村经济水平及收入水平的提升,提高村民的生活幸福感。三是构建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生态,辐射带动农产品上下游产业,扩大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发挥产业链的引领作用,保证整个农业领域的各个产业链都能得到发展机遇,协作共赢,打造富裕乡村。合理依托网络平台、云计算、区块链和大数据等现代科技,优化网上金融交易的安全服务,建立网络监控体系和防护体系,为富裕乡村建设筑起防护墙。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农业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与测度:文献综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