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图书编校典型问题例析

2022-03-14李昆

传播与版权 2022年3期

李昆

[摘要]中医药图书由于专业特性,内容涉及文、史、哲等多学科,存在大量有关古代医家人物名、字、号,以及古籍文献名称、引文、版本等知识,极易出现隐性差错。本文以中医药图书的有关人物名称与古籍文献为例,分析中医药图书编校经常出现的典型差错,总结其形成与出现的规律,提出解决办法,以期为中医药图书的编校工作提供借鉴,提高图书编校质量。

[关键词]中医药图书;人物名称;古籍文献;图书编校

随着国家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前沿,医药专业科技类图书品种与数量也不断增长。中医药图书既具有医药科技特色,又涵盖文、史、哲等多学科内容,在编校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笔者结合自身在中医药图书编校中发现的问题,以有关人物名称及古籍文献为例,对该类图书中的典型编校差错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期为编校工作提供借鉴,提升图书编校质量。

一、人物名称处理不当

在中医药图书中,古代医家人物的名、字、号是经常出现的内容,例如黄帝、岐伯、张仲景、李时珍、刘河间、叶天士等。古代人物名称多以字、号出现,直接称呼姓名者少,而现代规范则要求以姓名为准,字、号仅作为辅助内容适当出现。在中医药图书编校过程中,涉及人物名、字、号的编校问题主要集中于两类:一类是形近字错误,一类是名、字、号处理方式不统一、不合适。

(一)形近字错误

此类问题主要是输入法差异、文稿转换识别不准或排版错误等原因造成。例如,岐伯是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在《黄帝内经》中,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理。一般认为,岐伯姓名里的“岐”是因其乃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人之故。但由于“岐”与“歧”字形过于相近,且图书在整理时可能采用拼音输入法而造成重码,所以在中医药图书中,“岐伯”常被写错为“歧伯”。再比如,巢元方(“方”写错为“芳”)、成无己(“己”写错为“已”)、朱震亨(“亨”写错为“享”)、李濒湖(“濒”写错为“频”)、李东璧(“璧”写错为“壁”)、李东垣(“垣”写错为“坦”)等。

(二)名、字、号处理方式不统一、不合适

众所周知,张仲景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其撰著的《伤寒杂病论》堪称方书之祖,所载的理法方药至今在中医临床仍发挥广泛、巨大的作用。目前,无论是医药企业、医馆或商标所用的“仲景”品牌,还是中医所论的仲景方药、仲景六经辨治等,或是东汉后历代医家典籍所载的有关论述,均以“仲景”名世,而其本名“张机”反不为人所熟悉。在图书编校中,若编辑盲目地将“张仲景”均按现代规范改为“张机”,则无论是从习惯上,还是从理解上,都不利于读者阅读。

又如,金元四大家,即我国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医学家。在中医药图书编校中,当这四位医家并列出现时,编辑需要注意是统一用姓名,还是统一用字、号。如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是采用姓名的方式;若从传统习惯出发,统一采用字、号,则对应的是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但若中医药图书编校出现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等并列形式,就存在名、字、号形式不统一的情况。

再如,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吴瑭,字鞠通;吴有性,字又可;薛雪,字生白,号一瓢等。中医药图书编校有可能存在书写方式不一致的问题,如叶天士、吴鞠通、吴有性、薛雪并列,或是有可能因为字形相近出现如叶天土、吴塘等错字的情况。

对上述问题,一方面,编辑可将常错字词添加到常用黑马校对软件的错词库,并使用黑马进行校对,发挥黑马校对软件对图书编校的提示作用;另一方面,在中医药图书编校过程中,编辑要注重此类形近字及医家名、字、号混用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统查全稿、统一标示。

二、书名与篇名标示不一致

中医理论基础以古典理论为主,常用的经典医理一般引自古医籍相关论述,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还有历代医家对经典著作的各种阐释及引申性著作,如《伤寒明理论》《金匮要略笺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难经本义》等。在中医药图书编校中,中医古籍相关名称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内容,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因书名源流表述不清形成的问题

例如,《伤寒杂病论》与《伤寒论》《金匮要略》。据《伤寒杂病论·序》所载,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1],故仲景所撰为《伤寒杂病论》,但由于各种原因,其真实面目已无可考据。后经过宋代校正医书局整理,该书形成目前传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中医药图书编校中,这几部书出现频率极高,存在《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杂合出现,即并列不当的情况。这一方面可能是作者在整理时未注意此类问题,另一方面可能由于作者所引用内容属于二手文献,所引内容不严謹。

又如,《妇人大全良方》与《妇人良方大全》《妇人良方》。《妇人大全良方》为宋代医学家陈自明所著。陈自明研习典籍,总结南宋以前诸家治疗妇科之长,继承家传良方,著成该书。在历代医籍中,该书著录名称常见为《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良方大全》《妇人良方》,明代薛己对该书做了校注,著有《校注妇人良方》。中医药图书编校通常要求同一本书名要一致,但因前后编写内容来源不一,或是编写者不同,对同一本书的书名处理方式也不同,常导致《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良方大全》《妇人良方》等名称的同时出现。因此,编辑在中医药图书编校过程中要明晰内容来源,避免混淆或前后文甚至同一页面内上下文同一书名不一致的情况。

再如,《明医杂著》(明·王纶)容易错为《名医杂著》,《温疫论》(明·吴有性)容易错为《瘟疫论》,《湿热病篇》(明·薛雪)容易错为《温热病篇》,《杂病源流犀烛》(清·沈金鳌)容易错为《杂病源流析烛》)等;《证治准绳》系列书名标示形式前后不一致,如标示成《疡科证治准绳》《证治准绳·杂病》等。究其原因,或为作者想当然误写,或为形近字错,疏于严谨。

(二)篇目名称标示不一致

1.全称与简称

此类问题常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篇目标示。如麻黄汤[1]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瓜蒌桂枝汤[2]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二者篇目形式并不完全相同,同一书篇目形式也并非完全一致。中医药图书编校可能存在全称或简称混用的问题,或出现如《伤寒论·太阳病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或可能因盲目律齐导致错误,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

2.“篇”“论”的加与不加

此类问题常见于《素问》《灵枢》的篇目标示。按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顾从德本《黄帝内经素问》,其篇目名称后面均加有“篇”字,如《生气通天论篇》《三部九候论篇》《血气形志篇》[3]等。而中医药图书中常出现的该书形式是不加“篇”字的,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三部九候论》,若在该书其他章节出现《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素问·三部九候论篇》,则该书篇目标示不一致。对《灵枢》而言,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世纪60年代的该书梅花本,其篇目名均不带有“篇”字,若出现《小针解篇》《邪气脏腑病形篇》[4]等形式就是错误的。

对《素问》而言,多数篇目题名是加有“论”字的,但也存在几篇篇题没有加“论”字的情况,如《五脏生成篇》《阳明脉解篇》等,在中医药图书编校时,若编辑盲目律齐,出现《素问·五脏生成论篇》《素问·血气形志论篇》等,则是错误的了。

三、古籍引文不准确

中医古籍作为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石,来源于劳动人民朴实的医疗实践,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关联,涵盖诸多学科内容。中医药图书编校人员若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积累,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就容易出现知识性或语言文字的错误。

(一)知识内容不对应

如某套中医文化丛书总序写道:“赵朴初先生在与本丛书作者耿刘同、耿引循访谈时,还曾论荀子‘食气者寿’、孔子‘治人事天莫为啬’、庄子‘性与天道’及老子‘心物不二’的论点与中医学及养生学的关系,至为可贵。”[5]

查阅资料可知,“治人事天莫为啬”应为“治人事天莫若啬”,是老子的观点,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性与天道”则出自《论语·公冶长》,结合全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意思是孔子讲的内容更贴近现实,而对性、天道这些形而上的内容“未知生,焉知死”,避而不谈,也就不得而闻。此处一句话存在两处有关古人观点的明显错误。究其原因,一是作者编写所引用的原资料是错误的,且未对引用内容进行核查;二是编校人员对古典文化知识并不熟悉、敏感,未仔细核对,从而造成此类知识性差错。

(二)引用文献不准确、不严谨

中医药图书经常出现对古籍原文的引用,但是存在所引用的内容通常来自二手、多手文献的情况,甚至有些可能是作者习惯性记忆的文献表述,需要编辑逐一地进行严格审核。例如,《名医经验集》在介绍治疗胃病的医理时,引述《黄帝内经》:“‘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此处用引号,为直引,而原文内容实际分别载于该书两篇。又如,《脏气法时论篇》原文为:“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若图书的作者仅是引述这两种治法,就与该原文所述内容并无直接关联,则直接引述不够准确。

再如,作者表述胃脘胀满伴嗳气的病机,引用《黄帝内经》:“诸气膹郁,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而该原文实际应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这里存在的问题,一是引用文字顺序错误,二是引用内容不正确。

四、古籍文句的断句和释义错误

(一)断句错误

此类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受限于作者、编辑的古文水平,且他们未准确理解和科学查证古籍文句。

例如,某伤科古籍图书所载《穴道拳诀》,讲述拳法“醉八仙”[6]。

“汉钟离,酒醉仙,葫芦儿肩上悬,让来让去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玉山颓样,也须要躲影神仙,膝儿,起撇两边,起时最忌身手硬,牵前踏步,带靠推肩。

韩湘子,酒醉仙,竹筒儿手内拈,轻敌重打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里裹外裹,也须要拜掌填拳,鱼鼓儿响冬冬,打时谁知,扫阴现去,似躲影来似蹁跹。”

第一,上述内容句式不够协调、整齐;第二,句子读起来不通顺,如“膝儿,起撇两边”“扫阴现去”等。从句义观察,结合文题“醉八仙”与前后内容可以看出,此处口诀断句不整齐,文字有缺漏。经过查阅相关拳谱及词典资料,编辑将其整理并修改如下。

“汉钟离,酒醉仙,葫芦儿,肩上悬,让来让去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玉山颓样,也须要躲影神仙,膝兒起,撇两边,起时最忌身手硬,牵前踏步,带靠推肩。

韩湘子,酒醉仙,竹筒儿,手内拈,轻敌重打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里裹外裹,也须要拜掌填拳,鱼鼓儿,响冬冬,打时谁知扫阴现,去似躲影,来似蹁跹。”

修改后的内容虽并非统一律句形式,但正符合歌诀韵律,且编辑通过核查古典拳谱内容也能得到相同结果。究其原因,一是作者不熟悉古典歌诀形式,对前后文意未深入理解;二是其缺乏对相关文献的广泛查证。

(二)释义错误

古文注释通常需要作者对相关版本文献进行核查,并参考旁校本及他校本,对字、词、句的意义进行合理解释。

例如,在某养生类古籍的校注中,作者将其序例的“以为升日左劵”释义为“道家做法用的法器”。虽然该书的作者明代洪基业儒而习医,且古时医道中可能会夹杂道家的内容,但是此仅为一则序例,讲述医家、医理,与道家内容实则并无关系。编辑查对该书石渠阁本影印件,其文应为“异日左劵”,且《一斋文集》《平乡诗文集》《晋江历代文选·问山文集序》等文史作品均有“异日左券”写法,成语也有“稳操左劵”提法,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左劵”表示“索约的凭证”之意。因此,此处释义应为“在此处立字句为凭,留待日后印证”之意。可见,这里“升”字是“异”字的形近误字,“左劵”应是凭据的意思。在中医药图书编校中,编辑一定要勇于质疑,积极查证,提高敏锐性。

五、结语

在中医药图编校工作中,一方面编校人员要做到认真查对、细心核查、有误必改,如政治性问题、逻辑问题、标点符号错误、错别字等;另一方面编校人员要博学兼修,具备一定的质疑精神和职业敏感度,尤其是在人物名称与古籍文献相关内容的处理上,避免隐性错误,保证图书质量。此外,编校人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持续学习积累,善用资源,包括纸质参考资料及网络数据库等,严格按照编校操作规程工作,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图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建国.伤寒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2]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4]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5]杨东方,李良松.典籍文化与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6]丁继华.伤科集成:续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

315050033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