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内科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临床分析

2022-03-12陈云龙

中外医疗 2022年30期
关键词: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痛发生率

陈云龙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中医科,福建三明 365000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中老年女性是该病的高发群体,西医目前尚未明确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生原因,西医则认为与外伤、炎症、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有关[1]。现阶段,西医治疗三叉神经痛主要采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药物,通过降低神经短路频率来缓解患者的神经痛,但是这类药物容易引发眼球震颤等诸多的不良反应,且停药后病情易复发[2]。而中医针对三叉神经痛外感风寒、内伤气血等病因进行治疗,可以标本兼治,有效疏通患者的经络,改善患者的气血状况,从而更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病情[3]。活血化瘀法作为中医内科常用疗法,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改善气血的作用,将其应用于三叉神经痛患者,将会有效解决因经络受阻、气滞血瘀造成的“不通则痛”问题,从而从根本上减轻患者的疼痛[4]。本文回顾性选择2018年6月—2019年3月期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的4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其采取中医活血化瘀法,试观察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就诊于本院的9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以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6例。观察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39~67岁,平均(53.64±9.99)岁;病程10个月~2年,平均(1.73±0.27)年。对照组:男17例,女29例;年龄38~68岁,平均(53.77±9.92)岁;病程8个月~3年,平均(1.79±0.31)年。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5]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相符者;②非过敏性体质者;③未接受其他治疗者;④未患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

排除标准:①肝、心、肺、脑、肾功能异常者;②患有其他干扰性疾病者;③存在吞咽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恶性肿瘤等疾病者;④妊娠哺乳期女性;⑤精神疾病患者;⑥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对照组使用卡马西平片(国药准字H31 021366;规格:100 mg/片)进行治疗:经口给药,首日2次,100 mg/次,隔日增加100~200 mg直至疼痛缓解,随后维持400~800 mg/d的剂量。疗程2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加行中医活血化瘀法,选择通窍化瘀汤:丹参15 g、川芎15 g、赤芍15 g、天麻12 g、钩藤12 g、红花6 g、僵蚕6 g、桃仁6 g、全蝎6 g。以水煎煮,1剂/d(300 mL),早晚各分服1次。疗程2周。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1 疗效 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作为参考依据[6],按照疼痛发作频率、轻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计分:发作频率超过5次/月计6分,在3~4次/月之间计4分,少于2次/月计2分;头痛程度需要卧床计6分,对工作有影响计4分,对工作无影响计2分;持续2日以上计6分,持续半日计4分,持续不足半日计2分;在畏光、恶心、呕吐、畏声等伴随症状中若有至少3项计3分,有2项计2分,仅1项计1分。结合评分变化和症状体征评估治疗效果:治愈为中医证候积分降低95%以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显效为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以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有效为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以上,症状体征稍有改善;无效为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不足30%,症状体征无改善[7]。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治愈例数)/总例数×100.00%。1.4.2 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法评估疼痛程度,医护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神态表情的轻松程度,评估疼痛程度,进而给出认为最适合的分值(0~10分),患者表情越轻松,评分越低;表情越痛苦,评分越高,即评分高低与疼痛轻重呈正相关[8]。

1.4.3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四肢乏力、恶心呕吐、头晕。

1.4.4 睡眠质量评分 以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估,共有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等7项,每项可计0~3分,总分范围0~21分,表示睡眠质量从好到差。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95.65% vs 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睡眠质量评分、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睡眠质量评分、疼痛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与睡眠质量评分对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s and sleep quality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与睡眠质量评分对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s and sleep quality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57%)与对照组(34.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属于顽固性疼痛,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达70%~80%,患者通常突发额面部刺痛,持续数秒甚至数分钟,间歇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周期性、阵发性的疼痛[9]。西医认为,有害或无害的刺激导致三叉神经局部神经元脱髓鞘位置的膜电位发生异常改变,使得异常电冲动产生,引发痛觉刺激;多发性硬化症、动脉瘤、肿瘤等非血管因素的神经损害,以上原因是导致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原因[10]。药物保守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本文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卡马西平治疗,作为可以阻滞钙离子流动的药物,卡马西平可以对网状结构丘脑系统选择性产生作用,使三叉神经具有更小的电位振幅,令多元神经更少出现病理性兴奋,从而降低神经受到的刺激程度,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11-12]。卡马西平本身对三叉神经痛是有一定疗效的,但三叉神经痛病程迁延难愈,若要获得理想疗效,需加大使用剂量,如此会使得患者后期难以减少用药剂量,长期大剂量用药容易引发较多的不良反应,使患者耐受能力降低,反而最终难以获得理想疗效[13-14]。中医将三叉神经痛归类到“偏头痛”“面痛”的范畴,认为内伤风火、外感六淫邪气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患者正气不足、难以抵御外部风热、风寒的侵袭,脉络瘀阻、气血闭塞,筋脉失养,最终导致不通则痛,若要治疗,则要针对病机—内生瘀血、脉络瘀阻进行治疗[15]。本文中观察组采用的通窍化瘀汤正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方中的丹参、川芎、红花、桃仁4味中药具有活血散瘀的功效;赤芍具有养血活血的功效;钩藤具有平肝、熄风、止痛的功效;僵蚕和全蝎可以解痉、通络;天麻具有祛风止痛和行气活血的功效,诸药合用可以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病痛[16-17]。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78.2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57%)与对照组(34.78%)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均能证明通窍化瘀汤对三叉神经痛的显著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比文义雄等[18]研究中治疗组95%的疗效、21.7%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显著降低的疼痛评分与本文观察组95.65%的疗效、19.57%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显著降低的疼痛评分相近,可证明本研究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西医无法彻底治愈三叉神经痛,中医内科可为患者加行活血化瘀法,从根本上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猜你喜欢

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痛发生率
具有Logistic增长和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的随机SIRS传染病模型定性分析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价值比较
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研究及早期干预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后癫痫的疗效观察
卡马西平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