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分析

2022-03-12张诚勇丁正邦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6期
关键词:社会化大学生体育

张诚勇 丁正邦

(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体育是高校学生学习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培养坚韧性格及意志力等方面有着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体育文化则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为空间的群体文化。体育文化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理解认识越是深刻,就越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传授体育技能知识和关注学生身体素养锻炼效果,还需要提高对体育文化的关注度,发挥体育文化积极正面的导向作用,以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优化。

1 高校体育文化概述

1.1 特点

高校体育文化经过多年的积淀,其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具体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群体性。即在高校环境内,体育活动并非单一的活动,学生在开展体育学习活动时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文化呈现出群体性特征,体育文化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时,所针对的往往不是某一个学生,而是一群学生。

二是自由性。高校学生相较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和探索知识时具有更加强烈的自主性,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以高校体育课程为例,为了发展学生多元化的体育能力,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快乐,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除了必修课程之外,高校还开设有大量的体育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篮球、排球、瑜伽以及散打等体育科目。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也呈现出自由化的特征,因为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项目,其诞生背景、发展历程等也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在学习这些体育运动项目时,对于体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差异[1]。

三是融合性。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在3~4 年的大学生涯里他们显然不会只是简单学习某一项体育项目,而是会学习多个体育项目,在学习不同类型体育运动项目时,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最终会反馈到体育文化之中,而且不同教师即便是教授同一体育项目,其教学方法、技巧以及体育文化传播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学习和探索体育知识时,学生所掌握的体育文化呈现出融合性特征,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所蕴含的文化彼此交融,相互影响。

四是发展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高校体育文化亦是如此,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高校体育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其从最初的简单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文化体系及内容等不断丰富和成熟[2]。

1.2 形式

在对大学体育文化形式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其与体育运动项目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性,高校当前的体育项目形式众多,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以及瑜伽等,部分实力雄厚的高校,体育项目形式高达数十种。从文化组织构成的角度来看,学生参与各类体育活动,能够感受体育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如学生既可以接受正规、专业的体育课堂教学,同时还可以通过体育社团、项目小组等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从民族体育角度进行划分,体育文化形式还可以分为非遗体育活动、传统体育项目、民间体育项目等。

1.3 组成

体育文化并非简单的体育技能,其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主要由价值与观念、技术规范、技术与教育、体育设施4 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是体育文化的突出特点。

2 大学生社会化概述

大学生是当前社会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体之一,他们经历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等教育阶段,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环境等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清晰而明确的目标。当然,因为身处在同一教育环境中,所接受到的教育内容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他们在思想观念上也有诸多共识[3]。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改革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在教育领域所受关注度不断提升,对于大学生来说,发展个性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个人能力、技能等更好地展现出来,为未来融入社会、求职就业做好准备;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对于共性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共性主要指的是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道德观、价值观等,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后,不断丰富个性,同时对共性有更加坚固而理性的认知,从而能够尽快融入社会,实现自我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只有顺利完成社会化,才能认识到遵守社会公序良俗、法律规章的重要性,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发展,获得更大的进步。

3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其组成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大学生社会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在个性、能力、体能以及思想等多个领域有所突破和发展。大学生要自主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准确感知社会化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展现社会化的效用。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心态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对于学生来说,要想真正掌握体育文化的内涵,就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体育文化学习活动,在多元化的体育运动中不断塑造和丰富自身性格,构建积极正面的心态,明确对待任何事情都应当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有所收获。要认识到对待任何事情,不努力必然是毫无成果的,当然努力之后也可能不会有显著成果,但在此过程中至少会收获多元化的体验和感受。以体育竞赛为例,在竞赛过程中对抗双方对于竞争会有更加清晰而明确的认知,能够认识到竞争并非只是赢,还有更加多元化的内涵,如在竞争过程中个人的能力素养将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据相关研究表明,喜欢运动的大学生往往豁达、乐观,因为诸多体育运动都需要学生相互合作,携手互助,才能顺利完成,如篮球、接力跑、排球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深入挖掘各项目体育文化,这对学生积极正面心态的构成具有促进作用[4]。

3.2 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体育文化对于学生体质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高校学生相较于中小学生来说,其学习模式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如在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通常都是由教师安排,学习时间比较紧凑,教师对于学生的管束比较多,即便是体育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

但进入高校之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许多专业的学生每日的课程都没有排满,学生可以自由前往图书馆、运动场学习,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此过程中也有许多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在经历过高中的艰苦学习,进入高校之后,便犹如脱缰的野马,过分放松,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游戏及其他娱乐活动之中,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知识的学习对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体育课上,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相对来说也比较传统,如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学生演示体育运动项目,然后安排学生自主练习,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始终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深入挖掘各个体育项目所蕴藏的文化,可以使体育项目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有效增强体育课程的吸引力,进而让学生从被动参与体育项目转变为主动探索,感受体育运动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在快乐运动中形成良好的体质[5]。

3.3 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影响

每个学生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其个性也存在显著差异,这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之一。人格指的是一个健康的人所具有的自我控制、调节的能力以及清晰的自我认识。塑造良好的个性,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使学生在未来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其包含有规范教育、制度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人的个性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塑造功能。大学生未来将会走向社会,进入企事业单位中就业发展,他们只有在高校内对规范、制度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明确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在各类体育竞争活动中明确竞争、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平等地与他人相处,积极主动表达自我观点和意见,才能使自身人格更加健全和完善,才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6]。

4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不足的原因

4.1 体育文化建设水平落后

体育文化是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但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教师普遍比较关注的是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并没有充分挖掘体育文化。现如今高校的改革虽然如火如荼,但改革更多聚焦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之上,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只有学生的专业素养越强,他们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才有可能更加顺遂,这样学校的就业率才能更有保障。

而从短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体育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并不是很大,所以学校对于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视度相对比较低。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均是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对于体育运动项目背后的文化挖掘力度有限,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体育课程与学生的心态、体能、个性以及人格等关联并不密切,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到体育知识对自身社会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体育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于体育文化的了解认识比较片面。

4.2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媒介匮乏

对于任何一项文化来说,要想获得理想化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丰富的传播媒介,以便让更多人充分了解相关文化,丰富自我认知,对于体育文化来说亦是如此。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效用之所以难以充分有效发挥出来,就是因为传播媒介匮乏,许多高校现有的传播媒介对于体育文化领域的知识关注度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相关文化的重要性,学校现有的各类媒介往往将文化传播的重点放在学术研究、纪律、规章制度等方面。而且,在新媒体时代,学生接受各类文化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一些新奇有趣的文化,如二次元文化、游戏娱乐文化等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体育文化相对比较传统,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薄弱,无法真正走入学生内心深处,因此无法有效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积极正面影响[7]。

5 提升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力的策略

5.1 加大投入力度,做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工作

高校体育文化要想充分有效发挥作用与价值,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引领,让学生尽快实现社会化转变,就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做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工作。首先,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要具备大局观,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能只是从短期发展的角度出发,而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认识到虽然短期内体育文化的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体魄,健全人格,如多元化的体育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使学生尽快实现社会化的转变。学校需要正视体育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理顺体育文化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在定位、传播以及创新等领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定位的角度来说,学校不能一味故步自封,还需要考虑其他学校定位,以保证本校体育文化定位的独特性、鲜明性;学生社会化虽然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也有个性化特征,高校专业众多,不同专业对学生的社会化能力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所以为了更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还需立足不同专业发展现状,实施个性化定位,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在高校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时代学生的生长环境,当前高校大学生以00 后为主,他们的成长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互联网是他们的日常与他人沟通交流、收集各类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进行体育文化传播时,需要积极融合新媒体、新方法,借助新媒体进行靶向宣传。在创新时,则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深入学生群体之中,了解他们对于体育文化有何看法和意见。学生的思维活跃,对于各类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比较高,他们的意见对于体育文化的宣传、创新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从学生角度出发,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感受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才愿意自主探索体育文化,让体育文化真正在学生内心深处扎根[8]。

5.2 丰富学校体育文化传播媒介

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内的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不同类型的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有着巨大差异。相较于学科以及学术文化来说,从表面上来看,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稍显不足,体育文化并不能在专业技能、学术成就等领域给学生以积极正面的影响。因此,许多学校对于体育文化的宣传重视度不足,没有及时对现有的宣传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宣传模式单一,这就导致学生对体育文化的了解认识比较片面。

为了使学校体育文化更好地传播,提升学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推进学生社会化转化,需要积极丰富学校体育文化传播媒介。在对体育文化进行宣传时,不能一味地依靠传统媒介进行宣传,如传统的黑板报、宣传栏等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新媒体时代,学生更加喜欢的是网络传播媒介,如微博、抖音、微信、QQ等,所以学校在宣传体育文化时也应当重点开发这些媒介,将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融合在一起,丰富体育文化宣传形式,并鼓励学生参与宣传活动,让学生从体育文化的接收者转变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转换学生角色,在自主宣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发挥体育文化助推学生社会化的作用与价值。

5.3 积极开展多样化形式的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是建设和宣扬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也只有在各类体育实践活动之中,才能充分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于自身社会化转变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优势特色,灵活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除了传统的校园运动会外,还可以尝试根据所教授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特色比赛,将民间特色体育娱乐活动、民俗风情体育休闲活动等,融入多种类型的体育社团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健全学生的人格。此外,各高校还应当建立学生社团组织,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社团,借助社团所开展的体育活动提升身体素质,以使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

6 结语

总之,高校体育文化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元,发挥好体育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借助文化感染学生,帮助他们逐步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精神、体能、个性以及人格等多个领域对学生进行引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社会化,更好地展现体育的育人价值,更好地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化大学生体育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