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0邓兰生涂攀峰张立丹薛鑫海喻建刚姬静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基地建设产教融合乡村振兴

邓兰生 涂攀峰 张立丹 薛鑫海 喻建刚 姬静华

摘 要:新时代赋予了高等农林教育前所未有的使命,在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重要的实现途径之一。该文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人才需求现状以及校企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基于校企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及取得的初步成效,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3-0188-04

自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实现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前提和基础。在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和创新技术支持,主要通过高质量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培养途径实现[1-3]。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承担着重要使命。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理解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4-7]。因此,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中,如何更加注重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无疑给各大高校、企业和社会提出了新的思考。

1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人才需求及现状分析

1.1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人才需求 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列出时间表,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农业农村。在这其中,人才振兴是基本保障,需要大批人才涌入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型主体。为此,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而高等院校尤其是涉农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1.2 农村人才现状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指出,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当前,我国乡村人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流失严重等问题。在大量优质劳动力外流和城市人才不愿下乡的双重作用下,农村人才在规模、结构、素质、效能等方面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衔接不紧,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适应、不匹配等问题,难以满足其现实要求。要想使我国农业产业、农村地区持续得到发展,要想使贫困人口脫贫不返贫,应始终把新型“三农”工作人才培育放在重要位置。

1.3 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农业高校产生和存在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农业发展,为农业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培养的理念、目标、主体、客体、途径、模式与制度等七大要素[8]。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答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前,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

1.3.1 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农业高校培养的农业人才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9]。从社会层面上看,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现代规模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农业企业或农业经营主体越来越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对新型农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从学校层面上看,一方面,高校培养的涉农专业学生在培养方向、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定偏差或滞后,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会因为从事农业工作辛苦、待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等,毕业后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工作。如笔者所在的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其实每年都有大量的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向我们要毕业生,但同学们思前想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最后还是不会选择涉农单位,多年的情况看来,一般一个班30位同学中能有3~5位同学真正到农业一线就业就很不错了。

1.3.2 专业教育定位模糊不清、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及市场需求不吻合 在专业设置方面,近年来农林高校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朝着非农专业发展,农业本科高校由农学向理、工、商多学科发展,向着综合高校方面转型趋势明显。在课程设置方面,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部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而沿袭多年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及课时安排则受到了极大冲击,致使专业不专、课程特色不明显,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1.3.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践教学平台孤立,协同育人资源分散,未能很好地发挥校企校地合作在育人中的作用 高校涉农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为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实践能力很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农业院校涉农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在实践教学安排方面,受到学校考核制度、实习实践条件、经费支持、实习实践指导教师能力以及参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常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未很好地体现出来。在课程设置方面,表现为“多”且“杂”,给人的感觉是开出的课程很多,但真正涉及专业核心的课程又很少,实习实践课程则更少;同时,实习实践等课程的上课时间往往安排在大三、大四这2年,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因为考研、找工作等原因,基本都没把心思花在学习上。而对于毕业实习等重要的课程,有些则是以放养式管理,对学生基本没有学习锻炼效果可言,完全背离了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很多单位看重的是基地的数量而不是建设的质量,往往签约挂牌的时候都是轰轰烈烈,而建设过程则冷冷清清、少有人问津,学校对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也是拙荆见肘甚至根本就没有。在校企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方面不顺畅,校企校地合作不深入,企业和基层单位无法从校方和人才培养中获取应有的红利,从而大大地影响了企业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的积极性,自然在协同育人、实践育人方面也就敷衍了事,致使学生的实习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在学生毕业之时,往往面临的是知识专一化、技能单一化、专业分散化,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都难以应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多层次人才需求。

2 校企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人才培养中,高校、企业和社会相互关联,承担着巨大的使命和责任。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智能与使命所在,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则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的重要舞台,是学生理论学习成果的检验场、实践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训练场,开展有效的校企校地合作、产教融合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农林教育走下“黑板”、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补齐农林教育实践短板,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育人功能,培养高质量人才,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2.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以及学农知农爱农情怀 实践教学是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专业思想养成、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升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尽早接触社会、对接乡村振兴工作,提高实践操作技能,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了解,将理想信念教育和强农兴农使命担当结合起来,砥砺农志、激发农趣,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通过在基地的实习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己能为此做些什么样的工作,以此培育和增强自己学农知农爱农情怀。

2.2 有利于实现校企校地共建共赢和产教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中,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在高水平人才资源、智力储备、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充足的智力和人才支持;企业则具有对市场和社会需求的敏锐性和前瞻性,有利于解决学校方面教材选用年份陈旧、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等不匹配等问题。高校和企业间建立良好的共建共赢关系和产教融合实习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科技实力和社会声誉,也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克服传统涉农人才培养不接地气的问题,为学生培养提供更新更准确的社会需求资讯,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3 瞄准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需求,更好地服务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建立在良好的校企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以新理念新思路协同育人,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实践教学形式更具社会性,把今天的教学和明天的就业匹配起来,国家、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通过校企协作,让培养目标更为清晰,更契合企业和社会需求,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专业认同感和社会服务意识,更能在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3 校企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路径及成效

3.1 实现路径

3.1.1 主动对接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构建“分层次、多元化、递进式”产教融合实践教学育人模式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为农业人才培养教育指明了方向。围绕怎样培养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方案中,有2个部分核心内容,一是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要适当,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各种类型的课程设置比例要适度。对于传统涉农人才培养,受传统认知的影响,通常是定位模糊不清、产教难以融合,学生往往更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技能训练。因此,如何根据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就成为当务之急。在实践教学中,适度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占比,优化调整实习实践课程的开出时间,构建“因材施教”“因专业施教”教育理念,打通学校与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的融合通道,构建“分层次、多元化、递进式”产教融合实践教学育人模式,解决协同育人资源分散、体系松散等问题[10]。

3.1.2 搭建校企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平台 在科技不断进步发展的新时代,在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实行实践育人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11]。2021年8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是重要的支撑力量。在育人过程中,通过搭建学校和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基层组织等合作平台,校企校地合作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企业和基层组织在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中的载体作用,为学生参与实习实践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提升学生在课程的实习实践、科研实践探索、劳动锻炼、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技能和素养,增强服务社会和乡村振兴能力。

3.1.3 健全校企、校地协同育人保障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在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校企、校地各方的优势和积极性,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贡献力量。在基地建设方面,结合专業需求,对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进行严格筛选,让真正有代表性、有实力、有协同育人情怀的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加入合作基地建设行列,提升基地建设质量。在师资配备方面,学校应从政策、考核评价等多渠道配合,鼓励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有效参与实践教学,主动对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的基地建设和生产实践,在实践教学中成长、在投身社会中磨炼自己。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在学生层面,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参与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基地的生产和社会服务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基地的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在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基地实行双师制、实行校企校地双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给予全方位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1.4 强化课程思政教育,鼓励学生到农业一线就业创业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对于涉农专业学生,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可以有很多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引导和鼓励同学们学农知农爱农,投身服务社会和乡村振兴工作。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在课程教学中要向学生不断强化对《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精神的解读并融入学习过程中,以此增强同学们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以及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社会责任意识。

3.2 取得的成效

3.2.1 实习实践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实习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高。一是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2021年6月对华南农业大学2018级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88.41%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对学习很有帮助,每次都很期待(图1);89.86%的学生认为老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很重视(图2)。二是对课程设置安排方面,有75.36%的学生认为目前所开出的实习实践课程的数量适中、能满足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需要;有95.65%的学生认为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实习实践课程合理或基本合理,能满足学生学习和社会需求。三是学生对实习实践课程的上课效果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以2021年上半年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开出的《植物营养与水肥高效利用综合实习》课程为例,有97.10%的学生对该课程的上课效果评价为满意或非常满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毕业时的就业择业打下良好基础。

3.2.2 厚植学农知农爱农情怀,学生的专业思想更加牢靠,服务社会和乡村振兴意识进一步增强 以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为例,在2017级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对2018级学生的部分实习实践课程内容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以《植物营养与水肥高效利用综合实习》为例,针对2018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把实践内容调整为更接近生产实际,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和思考,实践的目的性更强、更有针对性。从同学们上课的表现以及课后完成的实习报告可以看出,这一调整的收效还是很明显的,学生们对专业的认识更深刻、对专业的认同感更强。正如某位学生在实习报告中写的:“我想再结合本学期上的几门课程和本次实习谈谈个人感受:其实在这个学期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报考植物营养学方向的研究生,我原本的想法是考环境方向的,据我了解我们专业的很多同学也是这个情况。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家都对专业的认知不足,仍然只停留在我们专业就是“卖化肥”这个层面。当这学期上了肥料科学与技术、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这3门课程之后,我觉得这3门课就是我们之前所学所有专业课的结合,再把这3门课结合起来汇聚到今天的实习,则可以很好地描摹出我们专业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由此也更坚定了我学好专业、用好专业、服务社会的决心。”

4 結语

实践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尤其是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通过校企、校地联动,主动对接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构建“分层次、多元化、递进式”产教融合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强化师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校企校地优势,形成产教融合发展和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最终实现校企实践教学的共建、共享和共赢,达成校企校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

参考文献

[1]戴庆敏,吕耀平,徐传保,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及实践探索[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2):89-92.

[2]朱德全,石献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逻辑与价值旨归[J].中国电化教育,2021(1):41-49.

[3]唐丽霞.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及解决之道的实践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21(1):161-168.

[4]杨惠敏,张建全,杨宪龙,等.新农科背景下草类作物栽培学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草业科学,2020,37(9):1926-1930.

[5]曲韵笙,王存鹏.以科技促教学,构建校企合作“三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0(5):21-26.

[6]孔德栋,宋文坚,吴正辉,等.支撑“双一流”学科发展的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9):256-259.

[7]殷文,柴强,李玲玲,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高教学刊,2020(14):28-31.

[8]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9]程华东,惠志丹.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6):34-41.

[10]陈小飞,周悟.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新模式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20(11):68-75.

[11]蔡泽瀛,孙彦钊,周凯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高校大学生实践育人新模式[J].文教资料,2020(17):160-162.

(责编:张宏民)

3448500338286

猜你喜欢

基地建设产教融合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地方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