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加索名作《格尔尼卡》赏析

2022-03-09王红霞

收藏与投资 2022年2期
关键词:毕加索符号形式

摘要:毕加索的知名作品《格尔尼卡》取材于西班牙内战之后遭受德国纳粹轰炸的巴斯克小镇—格尔尼卡,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背负了特殊的历史使命。毕加索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战争对生命造成的摧残。本文主要对《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作品构图、色彩及形象符号作简单分析,探讨作品的超前性,揭示人们渴望和平的内心诉求。

关键词:毕加索;格尔尼卡;形式;符号

《格尔尼卡》虽表现战争,画面中却没有军队、武器和厮杀的场景,但它生动地再现了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小镇格尔尼卡这一残忍事件。画面中,毕加索把一个个完整的形象逐一分解,再根据画面的需要重新组合。毕加索将满腔愤怒宣泄在画面之中,多种风格与手法的结合重组,塑造了极其夸张的形象与独具特色的风格,表现出对战乱中法西斯的野蛮、兽性的厌恶以及对遭受苦难的西班牙人的同情。

一、创作背景

1937年4月26日,德军对西班牙北部的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轰炸,使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舆论谴责。同年,毕加索正好接受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创作装饰壁画,所以就以此事件为题材进行创作,表达对战争的愤慨,为战死的人哀悼。在这样的背景下,毕加索创作出《格尔尼卡》这幅巨作(图一)。

二、分析《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采用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营造了充满痛苦和兽性的画面。整幅作品的构图以变形的牛与嘶叫的马为中心展开,画中有从二楼窗口递出灯火的人,有仓皇逃窜的女人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是怀抱着死去孩子的母亲;地上有残臂握剑牺牲了的尸体,旁边布置着一朵怒放的鲜花。毕加索将具象手法与立体主义手法相互融合,最后使用几何线条重组,不仅结构严密,而且作品之间的形式联系也紧密起来。该作品以令人振奋的艺术形象和特有的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惨无人道的暴力行为。

(一)构图与色彩

《格尔尼卡》这幅巨作,乍一看毫无秩序与美感可言,无论是形象的设计还是构图的安排,看起来都是漫不经心,但看似随意的画面处理把战争爆发时的残酷场景与惊恐气氛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实际上,这幅画中的形体与图像安排是刻意为之,不同程度的亮色互相叠加,在画面中构成了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中线又把整幅矩形作品恰到好处地分为两个正方形。从构图上看,《格尔尼卡》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十分相似,都是类似金字塔式的构图。作品中的情景由立体手法塑造并表现出来,三角形的尖角构图、光线的处理与阴影部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构图稳定平衡,极富张力地表现了轰炸所引起的战乱和灾难。三角形构图也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尖锐、刺痛、不安的感受,所以要表现战乱悲痛场面的《格尔尼卡》出现了大量的三角形构图。整幅作品中充满的动感和夸张变形的形象巧妙地穿插在多个三角形构图之中,画面中直线的应用与三角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效果。

毕加索善于用色彩来表现画面,在《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中,他一改之前蓝色时期与粉色时期的用色风格,画面大量使用黑、白、灰三种颜色,看起来朴实无华。毕加索利用这三种颜色的灰度和画中形象之间的层次变化展现了造型的多变,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黑色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黑夜与葬礼,这无疑是悲痛、绝望、阴暗与深沉的;现实生活中的云、雪、白昼等形象则在白色的笼罩下给人一种朴素与纯洁的感觉;而灰色则与阴天、乌云相联系,给人一种阴翳、消沉的感觉。单纯的色彩本无情感,只有对色彩赋予一定意义之后,才成为传情达意的载体。毕加索在黑白灰三种颜色的使用中,灰色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大面积的灰色让画面变得沉闷与寂静,表达了毕加索对战争的痛恨。错综复杂的色块在黑白灰的填充下显得恐怖且阴郁,充溢着浓重的死亡气息,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昏暗、阴沉、痛苦与杂乱。

(二)形象符号

画中的很多形象在夸张变形之后富有动感,都反映了毕加索对传统古典绘画的融合与吸收,细节的安排使这些形象丰富多变。画面中母亲怀里死去的孩子、牺牲的战士、持灯者、绝境中逃亡的女人(图二)、公牛的变化与肢解后的马(图三),这些记录下的形象都成为某种意义的符号。如《格尔尼卡》中,提灯的女人与自由女神、怀抱着孩子的母亲与怀抱着死去耶稣的圣母等都有着很大的关系;马是正义的化身,牛是残暴的统治者,这些符号的使用刻意抛开了传统文化背景,增强了符号本身的造型意义。

除此之外,在《格尔尼卡》中,毕加索把象征邪恶的眼睛画成了一个灯泡(图四),代表德国轰炸机探照下的死亡之光,体现了对传统艺术的颠覆。古典艺术中,光明往往代表上帝。这种符号语言的使用,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固有语言。

三、《格尔尼卡》的超前性

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下,人的主体价值也在发生着变化,每个人都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更像一个符号,个体将成为符号化的存在,这种碎片化的存在方式在毕加索《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中被充分体现出来。画面中,分解之后再重组的破碎的、非完整的形象,暗示了现代人被碎片化的符号特征,现在看来,这些形象符号的绘画方式不仅与时代同步,在很大程度上极为超前。

《格尔尼卡》的超前性,不仅在于毕加索创新了绘画方式与艺术语言,还在于它可以启发人们从现代角度下审视《格尔尼卡》,它提醒人们对当今社会进行反思。画面中这些支离破碎的、交叠的形象,预示了现代性危机的出现,引发人们对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战争倾向、恐怖主义等问题的重视与思考。

四、总结

《格尔尼卡》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毕加索用图像真实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战乱所代表的肮脏一面,时刻警醒当代人,要铭记历史,坚守正义。虽然《格尔尼卡》是一幅表现战争的作品,但整幅画没有血腥,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画中元素夸张变形,由很多支离破碎的形象构成,这些形象使用了立体主义的手法,揭露了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对形象的分解重组给画面带来了新的视觉冲击,画面中牛、马、母亲、士兵以及举灯妇女等形象相互交织且错综复杂,渲染了混乱的氛围,富有理性且独具魅力的形式,理性地阐述了毕加索渴望、追求和平的夙愿和对战争的痛恨。

《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之所以不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超越了时代。这幅画使抽象繪画开始走向平面化,画面中的诸多现代元素暗含了现代人对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的渴求,揭示出当代社会的各种症候。要解决这些症候,就应该在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下,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充实人类的精神世界,这就是观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带给当代人的收获与感悟。

作者简介

王红霞,1995年8月生,女,汉族,山西人,渤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综合绘画。

参考文献

[1]王文灏.《格尔尼卡》的形式与意蕴[J].齐鲁艺苑,2004(1):22-25.

[2]李军.论《格尔尼卡》中的现代元素[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150-152.

[3]杨永康,孙献华.用图像学研究方法浅析《格尔尼卡》[J].大众文艺,2019(22):116-117.

1197500783236

猜你喜欢

毕加索符号形式
毕加索的厨娘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毕加索:像孩子那样画画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看不懂没关系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