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研究*

2022-03-07陈海鸥李权峰

运动精品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体育教师育人

陈海鸥 李权峰

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研究*

陈海鸥 李权峰

(广东医科大学 体育教学部,广东 湛江 524023)

在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建设进行研究,阐述了大学体育思政课程的内涵。结果表明:大学体育课程缺乏思政元素制约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大学体育思政课程建设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体育育人价值,实现立德树人目的,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建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质,完善大学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健全反馈机制等意见。

高校体育课程;课程思政;建设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阐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并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全面部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学校体育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2]。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身心健康,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养成参与体育运动健身锻炼的习惯,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通过全球经济化和“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国际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不可否认,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大众传媒的大力传播,西方普世价值观传入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深深影响我国很多公共知识分子和学生,这也使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状况。大学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地方,大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若不加以用正确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三观”塑造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新时代背景,探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阐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内涵和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必然性,论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价值,并提出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旨在以大学体育课程为载体,融入思政教学元素,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升学生思政综合素养。

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内涵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是指以体育类课程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学元素,对学生进行体育专业技术知识和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不是大学体育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简单组合,体育课程为载体,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体育课程为体,思政元素为用,两者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3]。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是在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是提升学生思政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重要内容。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元素贯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在传授学生体育专业技术知识时,无形中加入思政元素,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目的,帮助学生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全方位育人和思政价值引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主要理念是深度挖掘思政课内的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其显性的育人作用,与大学体育课程有机融合,彰显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作用,显性与隐性育人作用相结合,诠释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意义。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主要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其中显性教育为主,隐性教育为辅,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显性教育是以大学体育课程基本知识为载体,然后通过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或手段向学生传播思想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在大学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相关课程中,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播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历史价值、特点和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认同感,提升学生体育文化自信。隐性教育是以大学体育课程为重要载体,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体育思政元素,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相关内容,以中国女排和中国跳水队作为例子,重点突出团队意识,向学生展现体育精神,加强学生思政素养,从而实现体育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功能[4]。

2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必然性

2.1 大学体育课程缺乏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5]。大学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塑造学生正确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办好思政课有利于强化学生思政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前,我国一些大学体育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显性价值,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思政教育元素隐性价值导向挖掘不足,不利于实现体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为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念,大学体育教学应秉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重责任,以体育教学具体内容为载体,加强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隐性地传授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生使命。

2.2 大学体育教学肩负培养学生德育的使命

2020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在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体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向他们传授强身健体的技能和体育专业知识,更要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在这其中,德育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因此,大学体育教学肩负培养学生德育的使命。以体育教学为体,课程思政为用,德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内容有效输出,坚持以德立学和以德施教,在传承体育教学优秀内容文化时,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3 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建设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体现了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两者协同育人合力的作用,以大学体育为基本载体,以思政教育元素为用,着力发挥体育教学功能,即传授学生体育基本技术知识,且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真正实现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首先,突出体育育人价值。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特别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队精神、遵守规则和诚信等方面,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团队运动项目,诸如篮球、足球和排球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并适当穿插一些中国女排和中国女篮的故事,鼓励学生顽强拼搏,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向学生传播假赛和使用兴奋剂等违背诚信的行为,要求学生遵守体育公平公正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7]。其次,实现立德树人目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以立德为基础,实现体育价值、体育知识和体育能力的引领,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将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完成内化,并通过外化自觉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树人”的目的。最后,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新时代和体教融合背景下,为了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是大势所趋,两者利用各个内容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从而构建新型育人体系,进一步发挥了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等教学元素方面加强创新,有力地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大学体育教学目标方面,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之后,不仅培养学生健壮的身体和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且要塑造学生优秀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方面,增加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内容,进一步加强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大学体育课程评价方面,除了对学生的体育基本技术和理论知识评价指标之外,加入思想品德和德育等评价指标,丰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8]。

4 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建设优化路径

4.1 建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为了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入思政教育元素,进一步完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对教学元素进行创新,以更好地为大学体育教学服务,实现思政教育功能。首先,创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为基本载体,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将案例、讲解法和示范法有机结合,从而在无形中改变了体育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和互动的讨论课堂,重视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目的,发挥体育育人的作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思政素质[9]。其次,丰富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云平台,以手机、电脑和平板电脑作为终端,实现线上大学体育思政教学模式,打破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更好地学习,巩固体育知识。加之与线下大学体育思政课程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大学体育思政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育思政学习进行监督和评价,时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从而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提升学生思政素养。

4.2 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质

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体育教师是大学体育思政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其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起主导作用,是学生体育思政教育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换句话说,体育教师自身的思政素质影响着大学体育思政课程实施质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质至关重要。首先,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质。体育教师不必须入党或是党员,但必须热爱祖国,拥有坚定和正确的理念信念和信仰,强化“四个意识”,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拥有正确的国家观和历史观,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良好地思政形象。其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大学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体育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地位,因此,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强化学生思政教育,提升学生思政素质,体育老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严于律己,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最大化传递我国传统体育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10]。最后,提升教学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应强化自身能力,利用课余时间,提升教学能力,从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大学体育思政课程育人作用。

4.3 完善大学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健全反馈机制

大学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评价是衡量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评价,更是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为了全面的科学评价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实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效果,必须健全大学体育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首先,完善大学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主要指标是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这三个主要方面,但大学体育思政课程评价体系主要指标应加入思政教育评价指标,这主要体现在,除了对学生的体育基本技术知识和运动技能等体育专业方面的评价之外,必须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纳入教学评价体系,这样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好地检测和评估,对大学生体育思政课程进行反馈[11]。其次,健全大学体育思政课程反馈机制。大学体育思政课程学习主体是学生,因此学生是反馈的主体,反馈机制主要从大学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两个方面体现。其中,大学体育教学反馈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等。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和评价,加之体育教师和相关专家的反馈意见,多方面地了解大学体育思政课程实施效果,并根据反馈意见和评价内容进行修正大学体育思政教学设计,从而更好地完成学生思政教育,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12]。

5 结语

大学体育思政课程以大学体育内容作为基本载体,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强化学生思政教育目的。大学体育思政课程通过显性和隐性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由于大学体育课程缺乏思政教育元素,且大学体育肩负培养学生德育的目的,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大学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大学体育思政课程建设体现了体育育人价值,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的,进一步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为了更好地建设大学体育思政课程,必须要建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提升体育教师综合思政素质,加强教学能力,完善大学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健全反馈机制,以更好地完成大学体育思政教学设计。

[1]赵玉婷.“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体育德育目标解读及实现策略[J].运城学院学报,2019,37(6):73-75.

[2]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l.2020-10-15.

[3]赵峰,徐润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体育科技,2020,41(3):137-138.

[4]刘纯献,刘盼盼.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体育学刊,2021,28(1):1-6.

[5]贺飞.探析大学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及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3):117-120.

[6]杨如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3):76-79.

[7]吴大成,黄竹湧,汪莅斌,等.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探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2):103-105.

[8]胥春华.“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思考[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2):80-83.

[9]陈克正.新时代高校“体育+思政”协同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9):152-154.

[10]韩冰.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38(3):69-72.

[11]杨福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35(4):65-68.

[12]梁荣相.“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18):136-137.

A Study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P. E. Courses in the New Era

CHEN Hai’o, etal.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23, Guangdong, China)

2022年度广东医科大学青年培育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DMUQ2022039)。

陈海鸥(1984—),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李权峰(1982—),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体育教师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他们用“五招”育人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