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价值、困境及路径*

2022-03-07许晓琴谭震皖钱红军

运动精品 2022年7期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教师育人

许晓琴 张 鑫 谭震皖 钱红军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价值、困境及路径*

许晓琴 张 鑫 谭震皖 钱红军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江苏 无锡 214405)

研究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保证“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新时代体育教育理念稳稳落地的有效途径。运用文献资料、实践探索、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分析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价值意义、现实困境以及实施路径。研究认为:力争完善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师资质量、持续优化课程思政建设、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是持续推进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切实可行的路径。

后疫情时代;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顽强拼搏、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要求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1]。将思政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各类课程的改革已然成势,体育教育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为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助力。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与学校教育追求保持一致[2]。要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对体育课程进行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各项课程育人紧密联系,顺利推进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路径[3]。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并深入推进,高职体育课程如何与新时代的“大教育”观、“大健康”观和“大思政”观相融合,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树立健康意识、责任意识、行动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探索更为切实可行的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是高职体育人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坚持“健康第一”理念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促进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且深度融合,保证学生能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给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发展添砖加瓦。

1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价值意义

校园体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通过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技能、意识和习惯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就此来看,“体育”和“思政”它们不是两张皮,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存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主要是对当前高等教育过度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其他素养教育问题[4]。体育课中所传递的合作、竞争、规则、公平、坚持以及对输赢的态度等意识和品格,都彰显着健康、积极、正能量的体育精神内涵,是思政教育所涵括的俱佳元素。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这些思想元素自然地融合到了体育课的所有课程中去,从而对学习者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价值理想、精神追求等方面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江苏锡山中学校长唐江澎在两会上的一席话,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激烈反应。“好的教育应该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这段精彩的表述,体现了一位智慧校长的大教育观,诠释着普通教育者应该懂体育,重视体育。同理,作为体育教育者更应该懂教育,在传授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同时引导、教育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人格。

2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理念的提出是适时的、迫切的,体育课的教学改革乘此大背景应该做出有效改变和创新。但是,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依旧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的问题在许多高校还没有得到本质的解决[5]。

2.1 学校管理层存在区别对待的现象

当前高职教育处在高质量发展重要阶段,学校管理层普遍重视专业课程建设,认为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体育通常被看成是锦上添花的工程,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偏差,会使得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为雷声大雨点小的面子工程,最后又变成“台账工作、材料管理”“换汤不换药”的虚假改革之路。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之路踏实推进必须得到上层领导的平等对待,制度保障应掷地有声。

2.2 体育教师工作主人翁的代入感较弱

世间万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体育老师自然也是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现阶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着,可现实很多的高职体育教师并没有把自己代入改革者队伍之列,只把学校工作当成了拿一份固定工资的岗位,并没有一心扑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事业上。问其原因,大抵不外乎其二:其一,高职体育教师偏执的认为,体育是学校教育边缘性学科,价值认同感低,因此,没有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自己密切联系起来。其二,体育教师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与当代教学改革提出的“能说会做”的“双师型”教师存有一定的差距,缺少主动找差距的积极性。

2.3 体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老套

据调查,常规的线下体育课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体质健康监测项目为主要练习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以碎片化的教学内容+游戏的形式,看似热闹,实则学生学了也等于没学,没有形成终生体育大课程的系统性;三是命令式的体育课形式,好组织好管理,学生看似配合,实则“身在曹营心在汉”。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都显得老套,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通常是体育老师先讲解示范,然后由学生模仿再重复练习。注重结果评价,不能很好的起到激励学生运动学习兴趣的作用。大家提到体育课大多是痛苦的经历,会有怕苦、怕累、怕无味的情愫。传统高职体育课的实施过程与教育的目的没有形成同向同行,体育课可以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对运动的激情,也只是体育教师的臆想。另外,体育课的评价体系有待优化,传统以身体素质考核评价为主,已不能成为激励学生学好体育的有效手段。

朱光潜先生说:“教育的目的是‘发挥性之所固有’就是使人‘尽性’。”体育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没有从根本上抓住体育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没有找到和学生共情、共同成长的契合点,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要达成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并驾齐驱的态势,体育教师们必须下定决心,拧成一股绳,抱团走教学改革之路,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助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做不懈的努力。

3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是“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的深化,是对课程发展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益补充。“课程思政”具有多方协作、自然相融、润物无声的特征[6]。因此,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在院校领导班子的统一领导下有效推进,形成多方参与,协同配合之势。锁定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从制度保障、师资队伍打造、课程建设、社会资源利用等方面来统筹推进,从而有效实现“三全”育人之目标。

3.1 力争完善制度保障

制度机制的完善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根本举措,是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保障,是对教师工作付出成效较为公正公平的评定办法。现阶段,高职院校都在努力争创双高建设,普遍存重专业课程建设轻公共课程建设。然而,学校就像一台运转着的机器,所有的课程就像各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都会影响这台机器的高效运转。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整体观”去看待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这一举措,课程的建设、完善与实施是利于个人、团队、部门、学校发展的。体育教师对规则最为敏感,对照学校的奖惩机制,做不做?怎么做?自会权衡。在规则下做事,有章可循,也就更能激发广大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所有课程分分搬到线上,基本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如何把体育课很好地搬到线上,且能充分体现体育思政教育的特色,建设和实施过程都需要用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等机制来保障。从制度上规范并激励所有体育教师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贡献一己之力。

3.2 不断提升师资质量

“育人先律己”,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先从体育教师思政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开始[6]。体育教师的道德水准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成效。体育教师对于怎样设置与规范教学,以实现既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又能培育学生优秀思想品质的目的,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进程中,所需要展现出的一种能力[7]。而且,不仅要提升体育教师个人政治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还应提升体育教师团队教育教学能力。

3.2.1 不断提升体育教师个人思想政治素养。面对后疫情时代时而出现的新教学环境,采取巧妙的、有新意的适合、疫情当下情境的有效教育教学方式,从体育的角度去“润物细无声”式地诠释“中国方案”“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因此,可以采用线下集体学习、分小组学习,线上集中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交互推进,开展思想政治育人理论知识学习讨论,体育教师应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增强“文化自信”,牢固树立自身的“爱国情怀”。

3.2.2 不断提升体育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能力。从学校层面帮助和督促体育教师形成职业生涯长期和短期规划,迫使体育教师主动或被动养成要学习、爱思考、勤实践、常总结的职业习惯,并形成阶段性科研性成果。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技能的教学只是课的呈现形式,是体育课育人的媒介,任何一门课的终极任务和目的是“育人”,体育课要让学生成为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进而成为有高尚情操新时代大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只具备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应成为“能说会做”的新时代“双师型”教师。从乐表达、会表达向善表达递进,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善发现并抓住课堂细节体现体育课的育人价值。可以采用向优秀教师学习、向优秀教学案例学习等方式,既要有纵向学习也要有横向学习,扩展学习宽度与广度,多角度多层次提升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

3.2.3 不断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力量。持续打磨、打造“体育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智慧的力量肯定不是简单的“1+1+1=3”,而是“1+1+1>3”,思想的火花会在相互讨论、交流、碰撞中得到发散和升华,创新性思维可以是一个人深思熟虑过程中产生的,也可以是几个人激烈争论中的诞生的。每所学校可以先着力培养和打造一个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再让优秀传帮带,向培养无数个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迈进。

3.3 持续优化课程思政建设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尊重课程建设规律优化课程建设,挖掘思政元素,提升育人功能[8]。体育课程的各个项目都具有自己的教学内容,也蕴含着自己的理念和教育意义的价值观[6],因此,每个体育选项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可以根据该项运动的特点深挖其所隐含的教育内涵、价值观等思政内容,可以从教学环节、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中得以自然的显现,从而实现运动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以本校体育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出发点,重新梳理各体育运动项目的知识体系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制定和修改具有可操作性的含思政教育内容的课程标准,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设计,做到思政教育顺其自然,甚至是隐藏在教学活动中,形成“课程建设+课堂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持续优化。以本校具有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为突破口,聚集优秀教学资源和优秀教学力量,细细研磨特色体育项目的思政元素,构建并优化本校特色的体育思政课程,形成“构思-建设-使用-优化”不断循环优化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同时,要打通课内课外全过程育人的课程设置通道,培养和丰富校园体育俱乐部文化、传统与创新交互的校园赛事文化,规范和激励并行的课外运动轨迹考核加分制度等,学生的身心可以浸润在充满体育文化的校园。

与普通的体育运动课堂不同,体育教师在改革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注重形式多样化,不要拘泥于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9]。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做到适时灵活切换,扬长避短。面对当下多变的教学环境,适时改变教学策略,将预设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化的修改,以适应疫情变化下的教学实际,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老师教育的情怀和温度,进而爱上体育运动、爱上体育课、爱上体育文化氛围,成为一名注重健康、有责任担当的优雅生活者。

3.4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秉承“当地学校教育当地办,办好学校教育为地方”的教育办学宗旨。地方高职院校应多开展体育科研活动、创业实践等活动,充分了解当地体育产业结构、产业特色以及区位优势,深挖体育信息资源。立足区位优势,以当地体育产业结构为出发点,突出地方高校的服务特色,打造具有特色的体育服务“品牌”,为学校服务社会做出体育特有的贡献。在后疫情时代,社会对能够促进健康的知识以及人才需求是不言而喻的,抓住契机,搭建校内与校外合作互通培养模式,让学校体育发挥桥梁作用,让学生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可以由校方出面牵头,与企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等多方合作,推出优秀学生个人或团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可以组建学生体育志愿者小分队,对接不同社区、企事业单位,传播对接单位所需的体育实用知识。与此同时,高校因疫情所投入建设的线上课程不仅可服务于校内学生,也可以服务于校外有需要的地方,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再次传授给社会上有需要的人群。而走出去的学生又会将校外的信息反馈给校内学生,使校内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和认同感,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服务形成无缝对接,可以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社会对学生体育服务的需求必然敦促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更为主动积极,学生服务社会,社会资源又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从而形成校内校外全方位育人的良性循环育人模式。

4 结语

体育教学环境或许会更加多变,但基本不变的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如何充分发挥出体育教育为学生蜕变成身心健康、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更为主动积极的多渠道、多维度、跨专业提升业务能力,以适应现阶段学生的精神需求和专业知识需求。高职体育教师应努力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充分结合,体育与专业充分结合,校内与校外充分结合,为“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新时代体育教育理念做出应有的贡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462437.html.

[2]潘绍伟.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体育:潘绍伟学校体育演讲录[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9(12):71.

[3]曹文泽.以“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6-12-26(4).

[4]刘霞,刘小勇.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9):13-15.

[5]徐娆娆.大思政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5):536-540.

[6]夏贵霞,舒宗礼.课程思政视角下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2020,27(4):98-104.

[7]赵富学,陈慧芳,李攀飞,等.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生成特征、核心构成与培育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6):27-34.

[8]张轶辉,詹秋文,郑玉莲,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9):144-147.

[9]杨祥全.铸魂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优势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1):13-16.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Value, Difficulties and Paths

XU Xiaoqin, etal.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Wuxi 214405, Jiangsu, China)

江苏省高校哲社课题(课题编号:2020SJB0450);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课题编号:2020-JG-TY-01)。

许晓琴(1978—),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教育。

张鑫(1995—),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体育课体育教师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他们用“五招”育人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