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朝艺术考古中的粟特艺术

2022-03-07李玮

科技资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北齐考古图像

李玮

摘要:北朝文化空前交汇杂糅,创造出精彩纷呈的艺术。北朝考古出土了一系列入华粟特人的石质葬具。这批葬具纹饰精美,雕绘图案自成体系,代表了北朝时期中国石刻艺术的高峰。从这些现存的北朝入华粟特人的石质葬具入手,完全可以提炼出粟特雕绘图像中常见的文化符号以及艺术纹样,挖掘出北朝艺术考古中的粟特艺术核心。通过对北朝艺术中的粟特艺术进行考古研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努力。

关键词:北朝艺术考古粟特艺术雕刻图像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1(a)-0000-00

Sogdian Art in the Art Archaeology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LI Wei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Province, 05300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e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was very complicated, and many wonderful works of art have been created. A series of stone burial utensils of the Sogdians who entered China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 were unearthed. These burial utensils have exquisite and unique carving patterns. They represent the peak of Chinese stone carving art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 Starting from these stone burial utensils, we can find out the core of Sogdian art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 We can make continuous efforts to promote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 Art archaeology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Sogdian art; Engraving images; Cultural confidence,

灿烂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泱泱五千年的积淀和融合形成了现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个性。北朝艺术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系列入华粟特人的石质葬具。这批石质葬具纹饰精美,雕绘图案自成体系,代表了北朝时期中国石刻艺术的高峰。虽然现在还保留着粟特风格的艺术形式,但是石刻图像已经呈现出与中原艺术融合后区别于粟特本土艺术的新图像样式。从这些现存的北朝入华粟特人的石质葬具入手,完全可以提炼出粟特艺术雕绘图像中常见的文化符号以及艺术纹样,进而挖掘出北朝艺术考古中的粟特艺术核心。

1粟特艺术是北朝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朝时期(386年—581年)是中国历史大发展、大变革,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以游牧民族和汉族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在这两百年间不断争斗,你方唱罢我登场。纷乱与繁华,豪迈与温婉交织的时代却开创了“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文化艺术发展的新局面。无论是北朝时期的诗歌、壁画,还是石窟、造像都有着极高的艺术特色和研究价值。可以说,北朝的文化艺术影响了自秦汉以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历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为隋唐的大一统盛世的文化艺术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就是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与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古代陆路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人和货物来往的通道,更是成为不同文化相遇、对话和相互影响的场所。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心,那时的陆路丝绸之路商圈实际上是被粟特商人所控制的。粟特商人灵活地掌握多门语言,作为古代陆路丝绸之路上商业贸易活动的中间商,他们主动顺应东西方文明需要沟通的这一历史潮流,将自己的影响力不断扩展。

近些年,北齐、北周、隋、唐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接连被发现,多元化的粟特艺术成就震惊了世界。粟特的文物和艺术为人们了解北朝艺术考古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粟特艺术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粟特原始文化了,而是一个以粟特文化为主,汉文化、波斯文化、突厥文化、嚈哒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等为辅的多元文化交融的集合体[1]。虽然最终被兼容并包的中华文化所同化,但粟特文化作为古代陆路丝绸之路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成果与标志性的艺术符号而影响深远。

邺城遗址及其周边的北朝墓群是河北地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北朝文化艺术遗存[2]。2020年9月19日,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北朝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作为国内第一家冠名为考古的博物馆,它将北朝的艺术考古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粟特人与北齐的关系非常密切。北齐是鲜卑化汉人的王朝,再加上北齊时期西域粟特人的大量涌入和定居,导致了北齐汉人甚至是皇室都胡化得很严重。《北史》卷92《恩幸传》中的康阿驮、康德汪、穆叔儿、曹僧奴、曹妙达、何海、何洪珍、何朱弱、何猥萨、和士开、史丑多、安吐根、安未弱、安马驹等均为来自西域的粟特胡贾或其后裔,他们成为了北齐的达官显宦。原因就是这些被北齐皇帝所宠爱的粟特人有的能歌善舞,精通西域乐器的演奏,有的善绘丹青,能画梵像。所以,北齐时期的粟特人不仅十分富有,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凭借着皇帝的喜爱,他们成功地把粟特艺术推广到了北齐。粟特的音乐和美术得到了北齐上至皇室下至平民的崇尚。除了史书中的记载外,还有很多实物证据。最典型的就是河南安阳北齐石棺床、山东青州北齐线刻画像石和Miho美术馆藏北齐石棺床等。这些北齐时期入华粟特人的豪华石质葬具都充分证明了他们当时的辉煌。

此外,2000年陕西西安北周安伽墓、2003年北周史君墓、2004年北周康业墓等北朝入华粟特人墓葬相继被发现,其中出土的带有鲜明粟特艺术特色的石质葬具引发了国际学术界对粟特人及粟特艺术的广泛关注。对于粟特艺术的研究逐渐成为了一个活跃的领域。

2北朝入华粟特人墓葬的艺术考古

按照葬具在中国的发现时间的前后顺序进行排列,目前北朝时期的入华粟特人墓葬主要有九座,保存于各地的博物馆中。这些墓葬雕刻图像精美绝伦,刻画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背景下的场景、人物、动物和器物等,堪称北朝石刻艺术的巅峰。

(1)安阳北齐石棺床的发现时间大约在1920年,出土地在河南安阳附近,下葬时间为北齐时期(大约556年)。石质葬具由三面屏风、两个门阙、两块檐板和底座四部分组成。现在分别藏于3个国家的4个博物馆中。屏风图像内容刻画得十分繁满,主要采用减地浮雕加阴线的雕刻手法。特别是在刻画男主人的形象时,十分突出,不仅比周围人要大,而且多安排在每个场景的中心位置。其中出行图应为四幅,均位于每块石板的中间,描绘了带流苏华盖下的墓主人骑马出行的情形,将墓主人所拥有的地位和排场都体现了出来[3]。

(2)青州北齐线刻画像石的发现时间是1971年,出土地为山东青州傅家庄,下葬时间为北齐武平四年(573)。入华粟特人石椁仅剩11块石板,其中9块有阴线刻画像(包括4件残件),现藏于山东青州博物馆。每块均成单独的画面,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活动经历。不难看出,这些线刻图具有鲜明的北齐绘画风格。墓主人应该是北齐统治阶层中的汉人或者鲜卑人的一员,很可能生前与萨保等粟特人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所以画面中才有反映袄教因素的图像。图中主人、胡人及鞍马、骆驼等造型准确,姿态生动。人物面相圆润丰腆,服饰写实。马匹和骆驼或转首或嘶鸣,生意盎然。从形象塑造的技巧上来说,是一批水平极高的艺术精品。

(3)日本Miho美术馆藏北齐石棺床由门前双阙、底座和11块大小不一的石刻屏风组成,共12幅图像。屏风都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手法,联珠纹和忍冬纹组成的边框,只有下边没有装饰,这种边框的装饰手法也与安阳北齐石棺床相同。屏风上面的图像以墓主夫妇宴饮为中心,主要刻画宴饮、出行、狩猎、葬礼、商队和神祇等内容。画面构图以故事情节为重,将墓主人生前或死后的画卷一一呈现出来,雕刻技法精致娴熟。

(4)1993年北周翟曹明墓在陕西省靖边县出土,墓中有石门、墓门口的石狮子以及半截墓志等。石门之上绘制有两位站立状的武士,头上各戴有三道束发金圈,金圈上有2个呈“日月”形状的头饰。须发浓眉,深目,高鼻,两名武士皆是胡人。人物形象异域色彩极为浓重,具有南北朝时期的粟特风格。门楣上刻有公鸡的图案,侧面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5)翟门生则是中亚翟国的另一位粟特商人首领。“翟门生”系列文物包括石门楣、石门槛、石门、石阙、石床、石枕、石屏风等17件套(组),收藏于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系列文物展现了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特别是其石屏风正反两面分别刻有儒家孝文化经典,体现了胡人在华夏文明的浸润中,价值观与思想观的转向与认同。翟门生曾经带领商队频繁往来于中亚与中原之间,并受到北朝皇帝的优待,早年居住于北魏都城洛阳,晚年卒于东魏都城邺城。

(6)西安北周安伽墓是2000年被发现的,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安伽墓的石门和围屏石榻了,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安伽是同州萨保,死于579年。安伽墓是第一次发现的粟特萨保墓,与祆教直接有关。石榻围屏正面作浅浮雕彩绘减地贴金图案,以宽3cm的红彩绘作边框,分隔为12幅屏风。每幅屏风基本分为上下两个场景,表现西域胡人的生活画面,内容有出行、狩猎、歌舞、宴饮、家居、商旅、庖厨等,共计一百多个人物,具有很强的写实性[4]。

(7)2003年,史君墓出土于西安市,现收藏于西安博物院。凉州萨保史君死于北周大象二年(580),比康业、安伽都晚。史君墓石堂是歇山顶式殿堂建筑,四壁由12块石板构成,均刻有浮雕纹饰,包括四臂守护神、祆神、狩猎、宴饮、出行、商队、圣火、祭祀和升天等题材的图像[5]。雕刻内容与风格带有十分明显的西域特色。一方面具有鲜明的粟特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表现得比粟特本地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展现了粟特人的丧葬习俗和祆教信仰,提供了大量可供解读的图像资料。

(8)2004年康业墓在西安被发现,距离安伽墓和史君墓的发现地都不远,现收藏于西安博物院。康业墓围屏石榻在目前所知北周入华粟特人葬具中纪年最早(571年)。墓志内容表明康业是康居国王的后裔。与入主中原的鲜卑人一样,康业所代表的西域人士进入汉地之后,虽然在宗教、习俗和艺术等方面不同程度地保留有其本民族的传统,但同时他们也希望融入当地的文化之中,从康业石榻画像对于中原艺术图式的取用中正是体现了入华粟特人的当时的文化倾向[6]。

(9)中国国家博物馆北朝粟特人石堂是2012年入藏的,由日本收藏家捐赠。经专家鉴定,确认为中古时代艺术精品。该石堂应该为北朝入华粟特人建造,用于埋葬粟特贵族或首领。石堂四周阴线刻壁画,工匠用二维平面的阴线刻技法将壁画中的人物和场景表现得栩栩如生。人物设计更注重细节刻画。身形容貌、服饰神态和情节背景等呈现出胡汉杂糅交融,被称为“存世粟特人石堂中线刻最为精美者”。

3结语

粟特艺术与丝绸之路上的多个国家关系密切。特别是中国的北朝时期,空前交汇杂糅的文化创造出精彩纷呈的艺术。近些年,北齐、北周、隋、唐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接连被发现,多元化的粟特艺术成就震惊了世界。粟特的文物和艺术为人们了解北朝艺术考古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这些墓葬雕刻图像本身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刻画出东西文化碰撞、交融背景下的场景、人物、动物和器物等,堪称北朝石刻艺术的巅峰。通过对北朝藝术中的粟特艺术进行考古研究,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海磊.4~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壁画色彩技术及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9.

[2] 张晓峥,王刚.魏晋北朝考古[J].文物春秋,2019(6):36-43.

[3] 杨硕.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艺术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9.

[4] 刘若岚.北周安伽墓神祇图像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1.

[5] 葛承雍.圣火艺术与拜火文化——北周祆教墓葬中以史君墓为核心[J].考古学研究,2019(00):252-264.

[6] 单海兰.入华粟特人艺术的审美转换[J].西北美术,2020(3):99-102.

猜你喜欢

北齐考古图像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考古简史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考古”测一测
A、B两点漂流记
《陆孝昇墓志》考释
《龙藏寺碑》艺术风格浅析
北齐文林馆考证及其对北齐文学的贡献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