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用“爱”绑架孩子

2022-03-07曹兴玲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名义暴力家长

曹兴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不少父母会对孩子说类似的话——“爸妈就这本事了,以后咱家要靠你了”“孩子,你以后得要比你爸媽有出息”“以后要看你的了”……这样的话表面上看似是在激励孩子,但仔细想想,其实是父母在逃避责任,是用“爱”来绑架孩子。

现在很多人,甚至包括我们在内的这一代人,很多的梦想没有实现,比如说,没有机会出国、没能过富裕日子、没能出人头地……于是很自然的,我们就将实现自己梦想的期望寄托和转移到孩子身上了。再加上,现在孩子少了,独生子女也很多,因而对于孩子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几乎成为每一个家庭中的头等大事。

我们做父母的乃至我们的上一辈,都在以“爱”的名义在给我们的孩子设下一个个陷阱,这实际是在绑架着我们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万般呵护,对孩子娇惯、溺爱、迁就、让步、满足。孩子稍微大一点,我们做父母的生怕一个不小心孩子就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少父母为了追赶时髦,不顾孩子的意愿擅自做主,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补习,什么英语班、舞蹈班、钢琴班、书法班、体操班、柔道班……不一而足。尽管孩子十万个不乐意,可还是拗不过父母,只好乖乖地让自己的童年被父母以“爱”的名义所绑架。但当孩子上学以后,慢慢地,又发现孩子出问题了,不再听话了,成绩下降了,注意力不集中了、做事情磨蹭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的唠叨、训斥、强制、暴力和失望。

这个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坐不住了,开始急躁、浮躁乃至暴躁了;进而情绪失控,使事态更为复杂,更不可收拾,最终走向以“爱”的名义摧毁、伤害我们最亲的人了。

大家可能对这样一件事还有印象——上海的一位母亲在卢浦大桥上停下车,对孩子言语暴力,致使17岁的孩子跳下高架桥,当场死亡。这,真真就是血的教训!

说起来,我们不管是做教师的,还是做家长的,都明白自由快乐是最可宝贵的,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可是,真要面对自己的孩子,面对现在这样的现实社会,又有谁敢于把孩子的童年还给孩子?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现在中国的少年儿童,无论在身体上、行为上,还是思想上,都愈发的早熟。从身体上来说,与以前的少年儿童相比,青春期的提前到来,使许多孩子从十二三岁就开始了第二性征的发育和体态的出现。在行为上,他们已经提前告别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纯真童年,抛弃了和伙伴们共享快乐的儿童游戏,而是同成年人一样,哼唱着流传于街头巷尾的流行歌曲,在网络的虚拟空间内聊天交友,并被通俗的影视剧所深深吸引。年龄大些的孩子,则在肆无忌惮地谈论比较隐秘的两性话题。年龄较小的孩子,也喜欢从恐怖暴力片中寻找刺激,校园暴力时有发生。极具讽刺性的“灰色童谣”、“灰色歌曲”在中小学生中流传甚广。“80后”写手的蒋方舟,12岁时发表的充满了性话语的处女作《正在发育》,曾引起中国文坛和文化界的特别关注……这一切,都显示着现在孩子身上儿童本真的逐渐失去。

有专家认为,从家庭教育这个层面来看,家长们普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给他们加上了种种不切实际的培养目标。让孩子们过早在一种成才的恐惧中战战兢兢地成长,其结果是他们的言行与思维被化了。这就是爱的罪衍。

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是基础的教育,是起步的教育,在这个基础中,家长最先该思考的不应该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自己应该如何生活。不要总指望孩子成为我们的骄傲,先想想我们能否成为孩子的骄傲。只有自己学习改变,才是爱孩子,只有自己学习改变才是爱自己,爱当下,才是爱未来。

猜你喜欢

名义暴力家长
反性别暴力
假蜂蜜
家长错了
爱国婊
家长请吃药Ⅱ
暴力的班长
犯错误找家长
赌上爷爷的名义
暴力和痛苦
以Herm è s名义,注解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