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年级学生人物细节描写训练策略

2022-03-07戴晔慧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例文细节作文

戴晔慧

《新课标》要求处于五、六年级的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情感不真实,观察不细致导致笔者所执教的六年级学生在写作中普遍缺乏生动具体的人物细节描写。因此,笔者尝试通过片段型人物细节描写训练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如何扣住主题进行人物细节描写,在此过程中观察他们写作水平的变化,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细节描写训练方案,以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人物细节描写训练的意义

细节描写具有细致性、细小性、和细部性的特征。它的作用主要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能使得文章具体生动、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写作的时候也曾提到,对于初学写文章的人最重要的是先学会模仿和描写。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蒂芬·德·克拉森教授认为,增加作文训练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作文发展能力有益,作文技巧中表达方式是可以并且能够教会的。而“描写”正是五种表达方式之一。所以,对六年级学生进行人物细节描写的强化训练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学生作文中描写情况的现状

笔者以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期中课堂作业的作文作为调查样板,按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将描写情况分为六个等级,“5”是描写最生动具体的,逐次递减,其中“0”指的是没有出现此类描写。整理出的调查情况如下:

由表格可见,学生作文中的人物描写的大多集中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上,其次是肖像描写,文章中用到心理描写的学生非常少。而且他们的描写并不生动具体,四种人物描写能水平达到中等以上的学生人数均未能超过半数。

三、学生作文中人物描写不生动的原因分析

1.六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和自主创作意识

刚进入初中的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小升初的转型期,中学里学科学习难度提高,学业压力增加,大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学生平时疏于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并且,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曾经有过背诵默写范例作文的经历。相较于自己观察、思考、并创作出一篇作文,他们觉得通过背诵默写的方式来“写”作文更简单快捷。但这样死记硬背的写作训练方式会使学生缺乏情感体悟和自主创作意识。这些直接造成了学生习作中的人物语言动作千篇一律,情感虚假空洞,无法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2.六年级学生缺乏创造性的语言积累和搭建良好的事件序列能力

不少学生拿到作文题第一时间会想到去翻找作文书或者查找网络,寻觅和作文命题相同或者相似的文章来应付老师。而他们自主描写人物的时候大多写得十分简单,粗略,不懂得运用细致描摹和修辞来为文章添彩。并且学生在进行大段人物描写的时候往往会为了凑字数,挤牙膏似的想到一点写一点,从而忽略了描写的顺序,主次不分明。

四、人物描写训练策略

六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对于日常发生的事情都习以为常,缺乏创作意识。由此,我决定为学生创造机会,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生活,先从观察身边的人开始,体会人物的情感,创造写作题材,从而带动写作意愿,并通过修改,提升学生写作语言。

1.贴身细描法

为学生创设情境,以表现人物情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近距离观察写作对象(即被观察者)的肖像和动作,记录对象的语言,最后进行细致地人物细节描写。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准说过: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期中考试之后,分数尚未公布,我请学生回家对父母说这样一句话:“爸爸妈妈,我这次可能考得不太好”,观察父母的反应然后整理、记录下来,写成一个片段。在学生进行描写之前,我引导他们先明确观察的主体是爸爸或者妈妈的肖像、动作、语言,然后进行再进行实际观察。在收回学生习作并进行批改之后,正如我原先的设想,绝大多数学生笔下的家长都表现得十分生气或者失望。但是很多学生却描写得很简单。如“爸爸气得脸都红了”、“妈妈眼睛瞪得好大,满脸怒气”、“妈妈叹了口气”等。我将作文本发还给学生后,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请学生讨论那时观察到父母身体哪些部位的表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包括:眼睛、眉毛、眉头、头发、脸颊、鼻子、耳朵、脖子、胸部、手、脚等等。我请大家就这些身体部位进行描写,要求学生的描写能体现出父母当时的情绪,并引导学生关注描写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也可以加入修辞和想象。经过一节课的热烈讨论和资料汇总,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地修改自己的描写片段。

修改后例文1:妈妈听了我的话,眉头立刻皱了起来,眉角微微上扬,眼睛里射出的光仿佛两道利剑,要刺穿我的身体了,鼻孔一张一翕,喘着粗气,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她双手叉着腰,胸口不断地起伏,生气地说:“你怎么回事啊?补课都白补了!”

修改后例文2:妈妈听了我的话,眉头拧成了“川”字形,眼睛里满满的都是失落,眼皮下垂,好像要有泪水溢出来了。她用手按着胸口,长长地叹了口气,勉强的擠出一个笑容:“这次没考好没关系,下次努力就行。饿了吗?妈妈给你烧饭去。”

修改后例文3:爸爸听了我的话,愣了一秒钟,突然狠狠地一拍桌子,瞪大了眼睛,眼睛里充满了血丝,眼珠似乎就要弹出来了。嘴却紧紧闭着,我好像听到了牙齿咬得“咯吱咯吱”的声音。他把手里还没吸完的香烟丢在地上,用鞋尖使劲地蹍,然后握紧了拳头,手上青筋暴起,看着就像马上就要挥上来的样子。突然,他把拳头重重地敲在桌子上,发出很响的一声“咚”!脚一跺,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房间。

通过这次人物细节描写训练,我将这三个例文放在一起比较。例1和例2让同学们意识到了,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对同一事件的时候,神态和动作应有所区别。例1和例3让同学们意识到了,不同性别的人,在表现出同一种情绪的时候,神态和动作也应有所区别。

2.比较观察法

针对同一事件,请学生们观察、比较不同身份、年龄的对象对此的反应,并进行人物细节描写,力求突出人物细节描写上的区别。

在同学们修改了前一次的人物细节描写后,成果是可喜的。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描写得更详细,运用各类修辞后语言也更生动具体。但是修改后有不少雷同的语段出现。据我分析,首先这是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对孩子成绩的态度很类似,也有不少家长性格脾气相近,于是造成了学生描写的内容相近。其次是我们课堂分析讨论的时候,大家都是根据同样的描写方式在写人物细节描写的片段,都抓住人物的五官表情、手脚部的动作在写,所以难免有相似的语段出现。于是,在六年级第二次课堂作业练习之后,我布置了如下的作业:我请学生回家对邻居家的老人、自己的祖辈和同龄的好朋友说这样一句话:“诶,我这次可能考得不太好”,观察他们的反应然后进行比较,并记录下来,写成一个片段。

学生例文(领居家的老人):张大爷听了我的话,爽朗地笑着,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摸摸我的头说:“一次没考好不要紧,下次努力就行。”

学生例文(自家的祖辈):爷爷听了我的话,重重地放下了手中的报纸,把老花眼镜拿了下来,搁在桌上,表情凝重地站起来,用食指关节敲着桌子,说:“你爸妈让你待在上海读书,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奶奶急忙从厨房跑过来,按着爷爷坐下说:“老王,看你把孩子吓的。你先消消气,分数不是还没出来吗?说不定分数出来还挺好的。”一边说着一边把我拉进房间。

学生例文(同龄的好友):她听了我的话,狠命地拍了一下我的后背:“你就吹吧你!”眉毛向上挑着,满脸不相信的样子。但是她看着我的表情,仿佛有点犹豫了,“是真的?没骗我?诶,我这次也没考好……你估计这次你大概几分啊?”

这次人物细节描写训练中,例1和例2让同学们意识到了,相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因为立场和情感的不同,他们肖像和动作也不同。例2和例3让同学们意识到了,不同年龄和身份的人,在面对同一事件的时候,尽管他们和主人公关系都比较密切,但肖像和动作也仍有所区别。

3.重演深描法

为学生重演事件,请学生们回顾并深入观察写作对象的肖像、动作、语言,将人物细节表现和人物当时的情感结合起来描写。

六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尤其是男生,大多比较好动。有一次,两个小男孩因为琐事而争吵,其中一个男孩忍不住打了对方的肩膀。这时就有不少孩子来向老师告状:“老师!某某和某某某打起来了!”还把他们吵架的样子学给教师们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教学机会。于是马上进班级,安抚并教育了两位打架的男生后,我将这次事件取名为“怒火下的亲密接触”,请同学们回忆当时的情景。我找了两个平时比较活泼的孩子到讲台上来,让他们扮成吵架的两个男孩,模拟他们当时的肖像、动作和语言。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做补充。最后请大家将两个男孩“亲密接触”的过程记录下来,并要求同学们的描写能突出两位男孩当时的心情。在这一表演过程中,两个吵架的男孩也忍不住笑了,还自己发言做补充。在写作的过程中,这两个孩子写得特别认真。

其实,写作的素材就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重演深描法的关键在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认真地回顾,有意识地记录。

4.视频复描法

为学生播放视频,请学生们反复观察写作对象的肖像、动作、语言并描写、比较。

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往往稍纵即逝,有些学生因为观察位置和观察时间的关系,他们观察的时候也会忽略一些细节。于是,我请学生回家为长辈洗脚或者捶背,同时用手机拍摄家人的神态和动作变化,先自己写一段家人的描写,然后仔细观察视频三遍以上,再对家人的表现进行描写,并将两个段落进行比较。

这次的观看视频写作令学生们都很感兴趣。视频中录下的事件可以反复观看,让学生多次观察、分析,所以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所作的描写会更具体细致。但由于家长们事先知道有手机在拍摄,所以大多数家长表情会比较僵硬,显得不太自然,影响了学生的观察。

5.游戏趣描法

(1)猜人物游戏——突出人物特征

为了引起学生写作的兴趣,我还设置了一些游戏型人物细节描写训练策略。请学生描写班级中一位同学,要求不能出现名字、绰号、班级职务等能够提示对方身份的词。然后请老师和同学来猜描写的人是哪位同学。

这个猜人物写作游戏我们做过两次。学生在第一次描写同学的时候,只有不到15%的学生能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让别人猜到自己描写的人是谁。其余的同学在描写的时候往往不能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所以在第二次进行这个游戏的时候,我请学生先花5到10分钟仔细观察描写对象的外貌,将观察所得全部记录下来,然后把自己记录内容中的非典型特征删去,再回顾描写对象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最后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片段描写。在片段中描写对象的肖像、动作、语言,要求能够表现出他最大的最为人所熟悉的特征。

学生第一稿例文:他身材胖胖的,皮肤黑黑的,眼睛像两颗黑珍珠,还有一张樱桃小口。他最討厌数学,看到数学卷子就头疼,不愿意写,他最喜欢语文。

学生第二稿修改例文:胖胖的身材,圆圆的脸,黝黑的皮肤,怒发冲冠一般竖着的头发。时常翘起的兰花指会让人忘记了原来他是一个男孩子。他只要一看到数学卷子,就会很痛苦,把头埋在卷子里面,大声喊着:“杀了我吧!我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玩,这日子没法过了!”这时,两行清泪从他眼里“唰”地流了下来,他身上的肉也一抖一抖的,好像也在替他难过。

(2)抱一抱游戏——表现人物感受

我请自己所执教的两个班级的同学,学号单数的学生去尝试抱起一个看起来比自己高或者胖的隔壁班学生,学号双数的学生去尝试抱起一个看起来比自己矮或者瘦的隔壁班学生,要求被抱起来的必须是自己早先就认识的同性,然后把自己当时的感受写下来。

(3)换位思考写作——刻画人物心理

叶圣陶于1978年3月北京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讲话中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人物描写生动的好范本。如《竹节人》中同学们观战的动作描写、《桥》中老汉和群众在桥即将倒塌时的语言描写、《盼》中“我”盼望穿新雨衣的心理和动作描写等。这些都是值得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学生模仿写作的片段。在授课后,我请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一位人物,根据课文中的一个场景,以第一人称来写一段人物的心理描写。如请学生设想自己是《桥》中的老汉或儿子,在面对洪水来临,桥即将倒塌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4)给爸爸妈妈写字条——体会人物情感

我请学生在一张字条上写上“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然后将字条藏在爸爸妈妈比较容易找到的地方,然后描写父母看到字条时候的肖像、动作、语言。并请家长回一张字条给学生作为互动。这样的家庭式写作让学生和家长都觉得很有新鲜感。

四、实施后的成果

一是片段式的描写训练字数少,学生构思起来较为容易,使学生对写作的厌恶和害怕情绪有所减少,不再“谈文色变”。

二是情境式的写作训练方式能带动学生仔细观察、深入体会别人的情感,让学生心有所感,笔下有想写、可写的内容。

三是大多数学生描写人物的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他们的人物细节描写由短句变成长句,由单句变成复句。接近25%的学生开始能够在作文中运用一整段超过50字的人物细节描写。接近10%的学生开始能够在作文中运用一整段超过80字的人物细节描写。

五、实施后的反思

1.学生描写能力弱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作文教学和教材的缺乏序列性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在研究人物细节描写训练策略的时候除了考虑到学生本身特点外,仍然是依据六年级语文教材的课文特点来研究對策,如采取了仿写教材中经典人物细节描写片段、扩写诗歌中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等辅助策略。但这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可以群策群力,教师集体编写出一本有针对性的有关人物细节描写训练的校本教材,以表现人物情绪作为依托,进行强化描写训练,将使学生人物细节描写训练更有序列性。

2.调查情况表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心理描写较少

这是由学生文章的切实需要决定的。训练策略中涉及到心理描写训练包括描写自己的心理和揣摩他人的心理。而学生习作中往往只需要描写学生自己的心理。策略中训练学生揣摩他人的心理实质作用是引导学生体悟他人情感。

3.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教师面批和小组讨论式的集体修改方式对提升学生人物细节描写片段水平都有一定效果。通过修改,学生可以将人物细节描写得非常具体详细。而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判断自己所写的人物细节描写是否完全符合大作文中人物塑造需要这一问题值得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光祖、杨荫浒主编.写作[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王爱娣.美国小学生怎样写作文[J] .语文教学通讯. 2006(3).

[3] 丁义萃.中美日作文教学比较研究[J] .201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翟国明.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J].学周刊.2012(2).

[6] 李梅.中美作文教学的比较 [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8).

[7] 冯丽.细节描写:记叙文写作的常见不足[J].语文教学通讯.2015(10).

[8] 吴爱钧.试论初中记叙文细节描写的教学指导[J].语文学刊2016(8)

[9] 何浩.借助文本指导人物细节描写的习作教学策略[J].新教育2020(1)

猜你喜欢

例文细节作文
“儿童节”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