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本硕衔接教育的价值意蕴、内容定位和实施策略

2022-03-07赵翔朱显峰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认同本科生

赵翔 朱显峰

摘 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对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开展本硕衔接教育有助于改善硕士生生源质量、提升硕士教育适应能力、增强硕士教育专业认同和促进学生个体专业发展。本硕衔接教育不同于硕士教育,是对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开展的硕士教育专业认同、学习方法、学习执行力和专业知识基础等方面的体验教育。高校应在学生遴选、学业导师配备、课程内容调整和教学模式创新等环节统筹设计、科学实践,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本硕衔接教育策略。

关键词:本科生;本硕衔接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业认同;适应教育

一、引言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主体,在本科阶段中后期对有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开展本硕衔接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衔接教育是指两个学段的前后相互连接和过渡,如幼小衔接教育、小初衔接教育、初高衔接教育和本硕衔接教育。其中,本硕衔接教育是指由本科阶段向硕士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活动,引导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顺利完成由本科教育向硕士教育的过渡,使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尽早、尽快、更好地适应硕士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本硕衔接教育不同于“本硕一体化培养”“本硕连读教育”和“本硕衔接培养”,后者是指把本科、硕士二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设计的培养模式,高度重视本科、硕士二阶段的连贯性与关联性,压缩学制时长,提高培养效益[1]。

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张,本科生中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逐年提高,旨在指导本科生完成本科阶段向硕士阶段平稳过渡的衔接教育势在必行。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本科阶段中后期积极探索本硕衔接教育,尝试开展本硕衔接教育项目,取得一定的创新经验。如浙江大学在本科生后期考研阶段通过研究生导师直接指导本科论文、支持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前安排学生与硕士导师建立联系、增加本科生和硕士生的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本硕衔接教育的贯通性[2]。武汉大学文学院要求进入本硕衔接班的学生要在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精读一本书、参加一项科研活动、举办一次学术论文报告会,这种以语言学科的硕士推免生为特定对象的本硕衔接教育能够帮助推免生顺利完成本科学习向硕士学习的过渡[3]。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在一年级结束时对本科生进行分流,挑选优秀的学生进入本硕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将在四年级开学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获得导师指导,为硕士阶段学习做好衔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菁英计划”合作育人项目,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期间可以在河南大学或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参加部分硕士课程的体验学习、接受指定导师的指导、参加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在其他大四学生忙于考研、找工作等一系列琐事时,硕士‘预备’生直接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4]。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在开展本硕衔接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也有自己的模式和特点。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反映,接受本硕衔接教育的学生与没有接受本硕衔接教育的学生相比,能更快地适应硕士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学习目标更加明晰,专业认同度更高。参加本硕衔接教育的学生反映,自己的学业深造规划更加清晰,硕士专业选择的理性更加凸显,硕士学习的准备更加充足。这些高校的试点、尝试和探索推动了本硕銜接教育的科学发展,然而,也存在学理构建不足、实践经验总结不足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明晰本硕衔接教育的价值意蕴、内容定位,完善本硕衔接教育的实施策略。

二、本硕衔接教育的价值意蕴

从本科学习到硕士学习的转变中,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过渡是否无缝对接,直接影响到硕士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基于硕士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紧密衔接、相互关联的视角,开展本硕衔接教育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意蕴,符合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需要。

1.改善硕士生生源质量的重要策略

硕士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改善生源质量、增加优秀生源的规模和比例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本硕衔接教育的开展可以鼓励本科生求学上进,动员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积极备考硕士教育,及早发现综合素质高、具有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帮助其与意向培养单位和导师搭建联系的纽带,从而消除学生选择培养单位和导师的盲目性,增加培养双方的相互适应水平。

2.提升硕士阶段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科阶段的学习方式不同于硕士阶段的学习方式,一些学生可能出现难以适应后一阶段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管理方式,相当比例的学生由于学习适应不良而继发目标迷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倦怠、成绩下滑等学习行为问题。本硕衔接教育的开展可以使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提前适应硕士阶段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管理方式,使其根据自身的未来发展目标而理性选择硕士阶段的专业和培养单位,从而消除硕士阶段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提升硕士阶段的学习适应能力。

3.增强硕士阶段专业认同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专业发展是一种方向性、连续性的过程,对于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而言,本硕衔接教育能够使其在本科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超越,可以使本科生提前了解硕士阶段的学科发展前景、专业发展动态、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实际,提前接受硕士阶段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前移教育”,从而避免专业选择不理想、培养单位选择失当等现象的出现,增强硕士教育的专业认同。

4.促进学生个体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才培养是由若干前后衔接、相互联系阶段的教育完成的,前一阶段的教育即使已经达到教育目的,然而如果过渡不好,也会影响后一阶段的发展,甚至削弱前一阶段打下的基础。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主体,本硕衔接教育的开展既能促进本科生的专业素质发展,使其所学本科专业理论和技能更加扎实或转向新的学科专业方向,又能使其及早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

三、本硕衔接教育的内容定位

不同于硕士阶段的专业品格、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系统教育,本硕衔接教育是在本科阶段中后期对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开展硕士层次的专业认同、学习方法、学习执行力和专业知识基础等基本内容的体验教育。

1.硕士专业认同教育

只有保持高度认同的专业学习定力,学生才能有兴趣、有志向、有毅力地报考该专业,学好该专业,未来从事该专业领域相关岗位工作。本硕衔接教育阶段是重塑“准”硕士生专业兴趣、专业情感、专业志向和专业意志的关键时期,专业认同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提升对意向所学专业的认可度,包括引导学生热爱该专业、认可该专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体验该专业学习的价值和快乐、愿意将该专业作为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如果本科生选错了专业,那么还有较大的机会和成功率去申请调剂专业;如果本科生由于心血来潮、一时冲动、“赶时髦”等原因报错了硕士专业,那么读研期间申请调剂专业的机会不多。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特长、职业适应能力等实际问题,理性选择硕士专业;教师应引导学生精准分析自身的学士学位教育基础、专业素质发展情况、社会需求动向、意向培养单位竞争力大小、自身成功率大小等情况,慎重选择意向培养单位;对于意向改变职业发展方向的学生、意向跨学科就读的学生,教师更应帮助学生分析本科专业和硕士专业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分析硕士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形势、分析自身现有基础与目标硕士专业的差距,引导学生做出利益最大化、发展最优化的理性抉择。

2.硕士学习方法教育

本硕衔接教育最重要的衔接并不是过多地掌握一些硕士阶段的知识,而是掌握硕士阶段的学习方法。本硕衔接教育阶段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硕士学习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的过渡,掌握硕士阶段的学习方法。由于学士学位教育与硕士学位教育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存在诸多区别,因而,硕士阶段的学习方法显著区别于本科阶段的学习方法,更加具有学习方法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一些本科生存在“读书面窄,阅读结构不合理;独立学习的自觉性不足,思考的积极性不强;不善于讨论和交流,没有创新思想;问题意识淡薄,不注重实践问题研究;不会整理文献综述,畏惧写论文”等问题,这样的学生只有改变学习方法和习惯,才能适应硕士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做到泛读和精读细读相结合,做好摘录笔记、注释笔记、提要笔记和心得笔记;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消化吸收已有知识,善于接受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与专家之间的各类学习讨论和交流活动,在思想碰撞中消除谬误、获得灵感和深化认知;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在现场观察、实地调查中感受、体会真实场景,在实验中验证假设,发现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论文写作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论文写作实现思想的文本化、成果的社会化和科学研究的自激化。

3.硕士学习执行力教育

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学生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而且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本硕衔接阶段是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科学管理学习时间、自我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规划、自主学习、适应學习环境等学习执行力养成的关键时期。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衔接断层会直接造成一些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进入硕士教育阶段后各种学习问题的出现,如缺乏时间观念,学习比较散漫;学习动机模糊,发展目标自我期望值较低等。这样的学生只有改变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和人际关系认知,建立与硕士学习要求相一致的学习执行力,才能提升硕士教育阶段的学习效能。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本硕直接教育要求的差异,建立自我导向发展意识,精准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就业领域和职业愿景;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硕士阶段师生教学关系的差异,建立学习责任意识,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理念的转型;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本硕之间学习时间管理的差异,建立学习时间管理意识,规划好每日、每周、每学期的学习计划;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本硕之间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差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4.硕士专业知识基础教育

在对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进行硕士专业认同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和学习执行力教育的同时,也应开展硕士专业知识基础教育,引导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了解硕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发展动向、课程结构和未来职业发展愿景。尽管一些学生在学士学习期间各门课程学习较好,然而,并不表示该学生进入硕士学习阶段仍然能够学好各门课程,一些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课程学习问题,如硕士学习目标定位错误,仍然按照本科阶段的学习惯性来读书、完成作业;对学科发展动向缺乏洞悉力,不了解国内外学术前沿发展;课程学习内容把握不准,不知道该学什么课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定位。这样的学生只有增加对目标硕士专业发展概况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了解,才能在硕士学习阶段把握课程学习的重难点,更好更快地发展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硕士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专业发展观,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专业所属学科的发展概况、社会应用前景和学术发展基本动态,使学生建立专业学习信念、增强专业学习信心;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开设计划、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框架、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框架,使学生建立科学的课程学习理念、知晓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职业发展概况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趋势,使学生建立健康合理的就业创业理念、敏锐捕捉就业创业机遇、实现就业创业机会与社会需求的高度融合。

四、本硕衔接教育的实施策略

本科阶段中后期对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开展本硕衔接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机制。高校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科学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本硕衔接教育策略,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样本”。

1.科学设置遴选机制,增强遴选的针对性

一是加强宣传力度。优秀本科生是学术薪火的传承者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是提升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在稳步扩大硕士教育规模的新时期,高校面临着人才培养结构转型的艰巨任务,如果被动地等待学生自主报考,其结果可能是由于报考人数不足、分数上线人数不足等原因而完不成招生任务。一些社会声望小、专业冷僻的高校,面临的招生形势尤其严峻,第一志愿分数上线人数过少,而不得不采取专业调剂、二次征集志愿的方式勉强完成招生任务。因此,高校应主动摒弃“等靠要”的办学思想,增强宣传意识,积极向社会、学生和家长推荐学校和专业,扩大学校和专业的社会知晓度;应拓展招生渠道,积极在潜在生源群体中开展本硕衔接教育,激发潜在生源报考硕士教育的动力,从而增强研究生结构中优秀生源的规模和比例。

二是保障遴选的科学性。高校应准确把握硕士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硕士教育的培养规格设计出本硕衔接学生的遴选标准和实施办法,以挑选出具有浓厚专业兴趣且具有创新潜质、符合研究生入学要求的优秀本科生。科学化的遴选机制应采用多路径、多时间点的动态进出机制,不以学生书面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考察学生的多项专业素质。科学化的遴选机制应采取遵照一定程序,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生提交申请材料、专家组初选,之后进行面试遴选,再结合任课教师、导师等对其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学术志向、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质等方面给出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随堂测试、章节考试、期末考试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通过创新实验项目、研讨课、学术沙龙、学科竞赛、撰写调研报告和课程论文等情况,评价學生的学科兴趣、创新能力和学术发展能力;通过与导师沟通、组织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

2.激发学生深造动力

一是科学配备学业导师。在对本科生配备辅导员的同时,高校应鼓励教学学院为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在本科生中实施学业导师制,通过点对点指导、全方位引导,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报考硕士教育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学院应从具有一定学历、职称和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中遴选职业品格高、教学能力高、学术水平高、善于与学生沟通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业导师。学业导师的分配,可以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方法。师生组合的调整可以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为单位实行动态优化。学业导师发挥作用的形式可以是导师个人负责制,也可以是导师组负责制。导师个人或导师组负责指导的学生数应适当,指导同一届本科生人数应适当,累计指导在读本科生人数应适当,避免因学生数量过多而指导任务过重或指导不负责任等问题的产生。

二是发挥学业导师的引导作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以学业为纽带,将学生、教师和学校联系起来,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学业引导和学术启发的机会,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心理障碍,能加速学生的成长。具体来说,学业导师应承担的学业指导职责主要包括:开展专业指导,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进程、选课、确立学习方向等,培养学生刻苦的学习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开展学术引导,引导学生参与挑战杯、科研立项、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开展心理咨询、就业创业指导、情感疏导和社会问题引导,增进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开展考研指导,引导学生科学选择意向硕士专业,培养学生的硕士学习适应能力。

3.调整课程内容,凸显本硕课程的贯通和关联

一是本科生课程教学中加强本硕课程的有机衔接。相对而言,学士学位教育是通才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专才教育,相对于本科阶段课程“宽、广、厚”的基本要求,硕士阶段则要求课程的“窄、深、尖”,硕士学位教育课程是在学士学位教育课程内容上的“纵向衔接和递进”、课程层级上的“逐步深化和专业化”[5]。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应正视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不够紧密、相互割裂的问题,加强本硕课程的贯通和关联。本硕衔接课程不是本科课程的简单重复,也不是硕士课程的压缩版,它是本科课程教学内容的一种延伸、拓展和深化,是向硕士课程教学内容的一种贯通、联接和过渡,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和接触必要的硕士专业基本理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和学习效能科学设置、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层次,增强课程内容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用性。

二是开设旨在发展研究能力的选修课程。研究能力是衡量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基本指标,为了培养意向攻读硕士学位本科生的学术精神和能力,有必要为本科生开设旨在发展研究能力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应用”“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科研方法概论”“大学生科研导论”等选修课程,对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实施基本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技能教育。教师应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和周围同事的科研故事开展学术志向引导,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激发学生的学术潜能。教师应收集国家科研政策、规定进行政策解读,引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教师应以课题研究、项目研究为抓手,引导学生开展开题、中期、结题研究阶段的完整研究过程,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要求,培养学生对科研活动中的人、事、物的规划、协调、管理等组织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敏锐发现理论发展和实践改革中的重要问题,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实验法等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验证假设和形成研究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基于事实和证据”、以解决问题为要旨的实证研究,这种秉承诠释与实证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实证研究模式有助于学生建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意识,促进研究方式转型,提升科研成果质量。

4.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本科教学模式向硕士教学模式的过渡

一是本科教学中逐步增加硕士教学模式的应用频次。本科教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旨,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主要应用讲授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法、情景教学、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属于教授指导型学习;而硕士教育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旨,主要应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和合作教学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属于自主发现型学习。尽管本科阶段的教学模式和硕士阶段的教学模式具有传递理论、训练技能等共性,然而硕士阶段的教学模式更加凸显综合分析、案例分析、研究学习等个性,因此,任课教师在本科教学中应根据年级的递增而逐步减少传递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的应用,逐步增加培养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实力和社会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本身深厚的学术理论素养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也是最佳的教学案例,现身说教的示范、榜样和激励作用应得到充分利用。

二是引导本科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提高本科生在学术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融合度有助于学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社会实践与调查、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等学术活动,是熟悉科研过程的基本训练。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在学术对话中拓展学术视野、获悉国内外学术动态、知悉最新学术成果,在启发学习中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在思维碰撞中学会设计研究方案,在经验借鉴中学会选择研究方法、收集研究数据,在观察切磋中学会撰写研究报告、发布研究成果,从而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和教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介绍所在学科领域前沿研究的重点问题,学生可以就感兴趣的话题和专家交流互动,既能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能增进学生对国内外学科动态和科研情况的了解。

参考文献:

[1]王颖.思想政治教育本硕博相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2):91-94.

[2]张文慧.后考研期本硕衔接阶段学生培养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3]黄晓春.本硕衔接教育研究与探索——以语言学科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2):36-38.

[4]宋纯鹏,王刚,赵翔.科教协作:“双一流”建设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2021(6):6-10.

[5]刘宁宁.本硕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衔接现状及其成效研究——基于1464名学术型硕士生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08-113.

[本文得到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2019SJGLX007)、2021年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JGLX027)、2021年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教学专项研究项目(2021-08)和2020年河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HDXJJG2020-04)的资助]

[责任编辑:周晓燕]

猜你喜欢

专业认同本科生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院士给本科生上课本不该成新闻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高职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情绪关系的研究
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护生专业认同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