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计划分析

2022-03-05胡发虎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2年2期
关键词:水文地质区域

胡发虎

(云南地矿地质工程有限公司,昆明 650041)

1 引言

地质灾害隐患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隐蔽性,监控和预防难度极大,在地质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下,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泥石流、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水文地质环境同样存在较大的波动,水理结构变化、地下水位升降等,均容易给区域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安全风险。因此,国家地质调查局从民生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出发,提出了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环境地质调查计划,对该计划要点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获知战略部署全貌,为地质调查实践工作明确指导方向。

2 重要活动构造与区域工程地质调查

地质调查局首先聚焦于东部平原覆盖区,对其活动断裂进行调查,并形成了完整的调查技术、评价方法体系,从活动断裂的角度,对工程建设中常见的不均匀沉降、局域地表裂缝等病害进行了作用机理阐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建设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在张家口、北京联合申请冬奥会成功的背景下,京张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断裂带活动等隐患也进入调查、研究视域,相关主体聚焦该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借助专家经验打分法,对相关要素进行了评价因子权值设定,并综合自然断点法对结果进行级别划分,调查总面积超过5×104km2,稳定区域大致占总面积的46.32%,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增设支护、建造堤坝、植树造林等措施与建议。

3 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

山地丘陵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蕴藏的隐患风险类型较多。在计划实践环节,首先,将孕灾条件作为主要线索,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了11 个重点区域,总面积大致为3.3×104km2,大巴山、乌蒙山等区域均在调查之列,调查方式综合了高精度遥感、机载LiDAR 等技术,比例尺为1∶50 000,系统罗列了影响灾害的核心因素、易滑地层等[1],在分析区域、流域、城镇等主体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尺度标准的风险评价模型,并编制了新型灾害地质图编制方式,形成了6 幅具有针对性的绘制样板图。在技术方法方面,形成了“星—地—空”一体的调查体系,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孕灾因素进行了分析,种类涵盖地质结构、斜坡类型等,在剧烈变形区划分时,主要借助InSAR,在灾害边界精细勾画时,则借助了机载LiDAR 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地质图绘制精确性更有保障,图1 为某地断裂带交汇三维扫描示意图。

图1 某地断裂带交汇三维扫描示意图

4 生态脆弱区和特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在生态脆弱区、特困经济区,深入研究、健全了地下水循环理论,首先是西北大型干旱区,比如,柴达木盆地、黑河流域等,研究对象主要有构造、岩性等,通过分析得出了该地区水循环控制、演化规律及作用机理;其次,是神东—晋东地区,该地区煤矿产业发达,研究主要聚焦人为活动影响,样本选取了100 余处矿坑,对侏罗系煤田、华北型煤田水质进行了分类,发现Ⅲ、Ⅳ类水是其主要类别,为当地水资源治理提供了支撑和方向。在这些区域,地表沉降是重点地质灾害类型,因此,地质调查局在实践测绘的基础上,还编制了DD 2019—05《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标准(1∶50 000)》,明确了勘查数据类别,同时,更新了地面沉降信息系统,以地质云平台为依托,录入了超过3.3×106条监测数据,以及1 500 余条水文地质、地表沉降相关的信息,可以为区域治理、改造、脱贫攻坚提供支撑。

5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

我国西南区域岩溶地貌分布较为集中,诸如石灰岩等的可溶性岩层赋存量较大,流水长期作用于地上、地下的岩层,形成了石芽、溶蚀洼地、溶洞等众多形态。岩溶区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典型代表,由于其自身调蓄能力较差,无法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因此,局域内既旱又涝的状况十分常见,经过调查发现部分县市淹没土地可高达200 km2(3×105亩),而同时石漠化问题还在并行扩张,这种状况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阻碍,地下孔、缝、洞并存的情况下,水资源开发难度也有所上升。

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中,相关部门对岩溶地区地下水赋存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勘查,调查范围涵盖400 余条地下河,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规划路径,指出调整产业结构、解决缺水问题、发展特色产业等目标,为脱贫攻坚事业提供了巨大助力,其开发利用模式见表1。政策推行期间,共形成了200 多项示范工程,既帮助当地居民解决了水资源利用难题,也探索出了生态、经济友好的协同发展路径。计划中还关注了岩溶地区碳循环问题,对二氧化碳在不同界面上的转化展开定量分析,并借助地表植被、沉水植物等,对固碳增汇进行了干预,为国家碳排放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路径。据统计,经过治理的西南岩溶区10 年来碳汇量高达2.5×107t,与该地植树造林所达成的碳汇量相比,可占到25%~50%,生态性能良好。

表1 西南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6 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

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能够为区域安全用水提供基础保障,当前水资源枯竭、污染是2 大重点地质问题,也是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计划中关注的焦点。2005—2015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以系统化、全局化思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地下水调查,总面积为4.4×106km2,涵盖地域既有经济发达区,也有生态脆弱区,采集样本总量高达3.6×104组,分析检测指标也多达72 项。至2016 年,相关部门对所有数据整合、分析,编制出系统的水质、污染评价报告,总结出我国地下水质区域差异明显,存在六高、五化等问题[2]。

松散含水层是水文地质环境中较为特殊的存在,它通常呈层状,常见的层级有砂砾层、砂卵砾石层等,有时也呈现为透镜体结构,松散含水层中,隔水层多以结合水形式存在,透水、给水性能不佳,当水头差变大时,还有可能出现转化,这无疑增加了该种地质类型的不确定性。珠江三角区、豫北山前冲洪沉积扇等,均是较为典型的松散含水层,因此,在计划实施中,还对这些区域进行了水质综合调查,对其水质、污染情况、规律进行了摸索,并综合运用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治理技术,开展了修复示范活动,为这些区域的地下水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标准体系上,相关部门同样进行了完善和补充,综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了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并编制了关于地下水调查的方法导则,将指标毒理性作为技术依据,提出了系统的评价方法、污染预防技术评价方法等,过程中重点关注三氮污染问题,使定量溯源成为可能,在地下水微生物调查技术中,还开发了自动原位测试取样技术、便携式电分析化学现场测试技术等,这些标准、技术的诞生填补了传统监控模式中的空白,为高效、便捷质控创造了条件。

7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

水文地质是工程建设、矿产开发等场景中必须关注的监测要点之一,地下水位上升会导致地表盐渍化、工程基础上浮等状况;地下水位下降,则可能引发地表沉降、地层结构变化;地下水位反复升降时,则可能导致岩土膨胀幅度提升,导致土层胶结物流失,降低基础强度。基于此,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组织、规划了集自动化、现代化为一体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至今总投资金额已经达到22 亿元,共建成站点20 469 个,站点控制面积可达国土的1/3,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经济活动区。

为方便统一管理,管理体系借助了云平台、大数据等先进科技,监测站点遵循分布式采集、运行算法,将采集数据、地质资料等汇聚到共享系统中,与矿产、能源等数据库相交互,为地质图、地学软件、出版物等产品的制作提供依据,可用于行业生产、科研、政务等多种场景,“地质云”分布式体系如图2所示。在干旱、半干旱区,还结合使用了新型自动补水仪,形成地下水均衡试验场[3],提升了土壤水负压监测能力。

图2 “地质云”分布式体系架构图

在检测标准方面,相关团队同样进行了改进和充实,重新编制了有关地下水位、水质的12 项标准,后续在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三维模型搭建方法,实现了地下水运动实时模拟,可以在异地条件下满足多方协同建模需求。对于承压水、无压水转化问题,也研发出了专门的井监测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井管结冰等问题。

8 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工作,能够为民生建设、生态保护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相关行业可以将此作为具体的工作方法导向,深入分析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便携式点分析化学测试技术、承压-自流井监测技术等的理论探索,同时,将思路扩展到实践应用层面,立足当地地质、水文条件,挖掘适宜的开发利用模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水文地质区域
基于抽水试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分析与确定
土木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及应对措施
分割区域
基于GPRS实现自动化水文地质抽水试验
基于转移概率的三维水文地质结构划分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