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成长还给孩子

2022-03-05丁洁

中学生博览 2022年4期
关键词:作业本尝试陪伴

丁洁

妍妍一直都是个乖孩子,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夫妻都是老师,对妍妍的期望比较高。平时要求比较严格,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不允许她有丝毫的错误。为此,我们也付出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无论多晚,工作有多累,我和妍妍爸爸一定会抽时间检查妍妍所有的作业。一旦发现错误,就会在第一时间给她讲解,并要求改正。刚开始妍妍也嘟囔过、抵触过,但在我们反复、耐心的教育下也变得很乖,每次都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完成作业,不再多说一句话。因为作业的正确率和整洁度高,妍妍的作业也成为老师重点表扬的对象。

妍妍的成绩很不错,一直都保持着班级前三名。可是自从妍妍进入重点高中以后,好像一切都变了。因为住校每周只有周末回家,好不容易盼到周末,一见到妍妍我们立马上前询问她在学校里的情况:老师讲课怎么样?有没有抓紧时间学习?与同学相处如何?担心了一星期的问题都迫不及待地问了出来。开始妍妍有一搭没一搭地回上几句,当我习惯性地打开她的书包,想像以前一样帮她检查下作业时,妍妍却一把抢走作业本,并表示不再想让我们看作业情况。这一举动让我猜测作业情况不是很理想,要求她把作业本交出来。妍妍的态度却是从未有过的强硬。那次我们激烈地争执起来,最后妍妍还撕碎了作业本。

当我心情平复下来时,我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太激动了,向妍妍道歉。可那次之后,妍妍却一直拒绝我们检查作业。我们心里很着急,想了解他的学习状况,可她却越来越不愿意和我们交流。慢慢地我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冲突却越来越多,尤其是和学习相关的事情,只要一说到学习,必然会引发不小的争吵。现在进入高中快一个学期,她已经出现厌学的情绪。老师反馈上课经常走神,做作业特别慢。还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作业一定要先写在草稿纸上,做好后再誊写在作业本上,导致时间不够。有时甚至因为做不完作业还会抄作业。现在成绩大幅度滑坡,我们也只能干着急,想帮忙也使不上力,该怎么办啊?

妍妍的父母是非常有责任心和耐心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也愿意为孩子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事事尽心尽责。但他们却因为对学习的片面理解而忽视了孩子自我成长的需要,他们不是为孩子做得还不够,而是做得太多。

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通过实验研究提出“尝试-错误说”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多去尝试,并允许他们犯错。从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汲取经验,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而且家长检查出来的错误和自己发现的错误是不一样的,试错得出的认知更为深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一生下来本身就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但却因为被外界条件化而无法达到。如孩子做了某一件让家长或老师感到开心或感兴趣的事情时,他们就会表扬和夸奖这个孩子,孩子接受到表扬和夸奖后即会认为这个事情是他们所擅长的。孩子所做的越是符合成年人的要求,所获得的表扬与夸奖也就会越多,孩子在这件事情上的投入也会越多。这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非常喜欢看到的。妍妍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被成年人条件化的外在学习过程。在父母的引以为傲中,在老师的经常表扬中,形成了“虚假自我”。“虚假自我”使妍妍害怕跌下神坛,所以一味地追求作业的完美。过去因为父母的随时相伴,问题大多被父母发现并排除。但在升入高中之后,因为住校而脱离了父母的扶持,这种由父母单方面维持的学习状态就很容易失去平衡,并未真正试错过的“母慈子孝”的和谐画面也必然会走向崩溃。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从人本主义观点来说,要让孩子达到自我实现,最重要的就是提供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氛围,如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同理心等,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长最需要承担的是陪伴者的角色,而且是可以自我成长的陪伴者。

有很多父母抱怨育儿的书读得越多反而越困惑,这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我觉察。成长是需要有方向的,并不是盲目地去学习、去改变。家长如果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不清楚,只是希望用一种方法就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那结果必然会失望。有种说法,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出现了问题,我们更应该从原件上找原因,父母的认知、行为都是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很多人都曾在小时候暗自发誓,长大后绝不成为像父母那样的家长。然而在自己成为父母之后,却在不知不觉中重演着父母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出現问题时,家长首先要思考的并不是孩子而是自己,要觉察自己的情绪、行为,觉察自己的思想、观念,觉察它们的来源,觉察它们现在产生的影响。如妍妍的问题,家长首先可以反思,我们为什么会对妍妍有这些要求,它们是否真的合理,那些对学习、作业的高要求是否本身就是苛刻、僵化的超我体现。其实影响我们情绪的往往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与评价。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标准要求着孩子去完成、去实现,我们的陪伴不是助力而是阻力。当通过自我觉察,我们的认知更加多元,视角更加高远,自身自我实现的层次越高,能更好地透过孩子的行为和表现看到孩子真正的内在需求时,我们的陪伴才能真正成为助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视野也开始开阔,所以家长要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学会与孩子相处。与孩子交流时,话题可以是新闻、趣事,或是社会现象,乃至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而不要过多围绕着学习、考试不放。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家长可与孩子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如陪孩子一起运动,跳绳、打球等。与孩子相处时,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应该是肯定的态度,多给予积极的鼓励而不是表扬,要从心底里相信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可帮助孩子合理定位目标,却不要强行介入他们的计划与安排。

世界上大多数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孩子迟早都会离开父母自己独立成长,所以父母最负责的陪伴就是学会放手,而让孩子学会独立也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终将学会自己生活。

编辑/苗嘉琳

猜你喜欢

作业本尝试陪伴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陪伴”等十二则
作业本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陪伴
搞笑作业本
尝试
作业本变成羊肉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