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扩招背景下医学类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2-03-04骆亚莉刘凯颜春鲁刘永琦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医学

骆亚莉 刘凯 颜春鲁 刘永琦

随着新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十几年来我国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娴熟的临床诊疗技术和过硬的科研能力是对当代医学研究生的基本要求。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体现了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的更高需求,在扩招背景下保障医学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工作[1]。笔者作为导师对培养医学类研究生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索,期望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以求实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 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

随着新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十几年来我国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中国教育在线网站(http://www.eol.cn/)等公开资料显示,2010—2020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情况见表1。从研究生招生规模及实际录取人数来看,呈现逐年增长变化趋势,尤其自2017 年以来连续三年招生规模大幅增加,相应的录取人数也明显增多。

表1 2010—2020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情况

国家教育部资料显示,2020 年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比2019 年可增加19 万,扩招比例为20.74%,增量重点投放到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应急领域,尤其是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医学研究生扩招反映出当前社会在医学领域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医学研究生扩招反映出当前社会在医学领域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传染病在一定范围内的发生与流行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短板、公共卫生人才相对不足等问题,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培养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显然有利于改善公共卫生领域高层次人才紧缺问题,可见医学类研究生扩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伴随扩招暴露的问题

固然,我国高等教育的日益壮大和发展发展,从办学条件、培养能力等各方面均足以支持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扩招规模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财政支撑情况、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培养能力以及承载能力等。然而,规模增加是否与质量提高能够同步并进,也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在扩招背景下,医学类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2.1 思想教育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部分研究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未曾了解科学研究工作的要求与基本流程,对于研究生阶段需要独立完成的诸多工作如文献研究综述、项目调研,方案设计、开题报告撰写、实验实施、数据处理和整理进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存在较强的畏难情绪;部分研究生因实验数据不够理想、科研思路难以理顺、进展速度较慢等灰心丧气,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继续钻研的信心;部分研究生存在仅偏重个人专业知识提升、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互助意识,为社会服务意识淡漠、名利观念过重等松懈的思想心态。

2.2 研究生自主学习与科研创新能力整体有待提高

部分研究生缺乏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的思考精神,习惯于绝对听从导师的指示和接受任务,潜意识里认为科研就是完成导师的既定课题任务,遇到问题或困难理应第一时间由项目负责老师来处理解决,而不是自己尝试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部分研究生认为读研期间只需锻炼提高个人的临床技能,创新研究与个人发展之间不存在密切关联,在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锻炼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不足,因此科研创新能力有待大力提高。

2.3 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导师学术研究水平和指导能力存在差异

医学各专业特点明确,划分细致,因此不同专业的导师与研究生均侧重自己的专业。由于科研任务与临床工作繁重,部分导师与学生无暇顾及与其它专业学科的交流与融合,缺乏信息的共享与知识体系之间的融会贯通,因而限制其指导能力的快速提升。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导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指导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培养的研究生在学习能力、创新思维、专业技能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新速度极快,必然要求导师及时掌握本领域、本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以满足对学生学业的指导需求。

2.4 形成性评价培养和分阶段考核体系需要完善

形成性评价教学方法是最早由美国Scriven 教授提出,已逐渐适用于医学教育领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评促学。随着以岗位胜任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改革的不断推进,仅仅依靠传统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模式如课题设计或发表论文等已很难适应当前的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因此,尽快建立适用于医学类研究生的形成性评价培养和分阶段的考核体系是高等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这些问题若长久以往不能得到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医学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而限制我国各医学学科以及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所以,在扩招的背景下,必须处理好研究生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的关系。

3 多策并举,致力于实效提高培养质量

3.1 完善培养管理体系

高校必须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培养机制,在研究生的笔试、复试及招生、录取环节要严格把关,在培养管理方面更要下足功夫。相较而言,医学院校对研究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不及本科教学规范有序,教学医院医疗任务繁重,也对研究生的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再加上社会和广大群众对优质医疗条件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期望日益增长,使得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面临着重重挑战。因此,学校和学科不断改进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势在必行[3]。

3.1.1 建立导师组制

学科要成立导师组,建立健全导师制,采取多学科导师组联合指导的方式促进科研向临床应用的转化[4]。通过院校搭线,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科研协作,构建包含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导师的指导团队,为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形成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在基础研究中解决问题,科研成果指导临床工作的局面[5]。设置研究生院、二级学院以及轮转学科对研究生的管理权限;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硕士生导师的培养与遴选、考核工作。

3.1.2 优化课程设置,改进评价方式

要根据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优化研究生的专业培养课程[6]。针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要增加临床模拟技能培训课程和科研训练培训课程,同时提升专业与科研水平。针对中西医结合学术型硕士,不能将中医与西医课程机械地组合,要根据学科课程体系自身特点,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中医文化的基础上,强调对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对疾病本质进行精准分析和评价的科学方法体系的掌握,要突出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守正创新发扬国粹的中西医结合科研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因此专门开设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生物信息学分析等相关课程很有必要[7]。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互联网+”模式成为影响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医学教育教学也产生深远影响。传统的教学资源受到地域、经济以及环境等因素制约而分布较为局限,目前“互联网+”在教育中得到快速推广和应用,使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有更多机会被学子共享,MOOC 作为一种优质开放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多团队、多地域、多学科的共同参与,从而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经得到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医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可以充分利用MOOC的开放优势,在本校的课程设置基础上广泛学习吸收不同医学院校精品课程的丰富内涵,博采众长,优势互补,加深对医学知识理念的认识深度,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眼界[8]。在医学教育中,跨学科进行课程整合已逐渐成为趋势,特别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医学与西医学等专业学科进行整合,开展PBL、TBL、案例式等模式教学,实现主动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及互学互教式拓展性学习[9-10],促进理论与技能同步提升,有利于对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同时,要引入过程性评价,制订切实的考核指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可应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平台如雨课堂、MOOC 等充分利用系统平台的教学过程数据,实现对学习过程的实时、定量分析,不断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从学习态度、应用能力和职业情感等各个方面合理科学地评价研究生学习成效。同时,要建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动态考核体系,对与医学高等院校对接的具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质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展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定期评价与定量考核。完善临床规培过程中的出科考核制度,制定综合评分机制,分别考察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1.3 促进培养平台建设

医学研究成本较高,周期较长,研究结果受实验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学校也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平台升级改造的经费投入。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争取地区卫生管理和教育管理行政部门的政策扶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临床实践基地建设和与医院、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促进研究生培养平台的交流融合共建以及产学研合作。学科和教学医院也应该秉承协同教育的理念,学科应加大对教学科研设备、图书资料和电子数据资源库的建设和投入,促进资源共享;教学医院应加快临床资料大数据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努力创造临床科研条件。

3.1.4 完善临床实践基地的规培制度和科室带教制度

目前,在教学医院的规培轮转过程中,往往存在部分科室轮转时间短、操作内容简单、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的情况,导致研究生的实际临床技能训练不够,无法真正达到规培的效果。因此,在进行轮转科室安排时应在了解研究生的专业学科背景的基础上,尽量合理科学地安排其轮转计划,提升轮转的效益;适当延长轮转时间,增加更多的临床技能操作机会,以保障临床规培的质量和效果[2]。

3.2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思政教育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本科生教育尚且如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意义重大,不可放松。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学习经历、年龄差异、生活习惯、专业背景均存在差异,因此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平、入学动机、家庭环境、社会认知、价值观念等要比本科生复杂得多,难于进行集中的思想教育。医学研究生已经处于心理成长较为稳定的时期,对很多事情具有自己判断和主见,往往对不同意见或建议难于快速接受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但是,如果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松懈,将难以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白衣战士,难以培养出具有高尚的医德操守、尊重生命、诚信待人和严谨求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3.2.1 专业培养与思政教育需同步开展

医学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与结合专业特点,不脱离研究生实际学习、工作、生活和实践过程,针对学生思想困惑的内容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对学生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11]。引导学生在注重训练培养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提倡奉献与服务,不要过分追求物质、金钱、名誉等利益,引导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对自身提出较高的要求,通过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研究生强化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甘于奉献、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实现报效祖国和回馈社会的人生价值。

随着近几年来日渐增多的学位论文中学术不端行为的曝光,对于研究生的诚信教育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加强[12]。严格规范要求研究生的科研实施过程和原始资料数据的记录,倡导严肃认真的学术氛围和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13]。

3.2.2 通过先进模范事例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邀请在医疗卫生事业岗位做出无私奉献的工作者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听他们讲述在医疗一线的工作实践和心路历程,使医学生体会医务工作者的任劳任怨和奉献使命。通过先进模范事例和时代楷模的力量去教育和感化医学生,就是对他们进行深刻的思想洗礼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对医学研究生开展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期职业精神[14],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3.3 为研究生营造创新环境,强化培养创新学习能力

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研究生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其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到高等院校的知识创新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医学研究生不仅需要掌握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救死扶伤,更要不断提高医学科学研究能力致力于攻克医学难题,提高满足社会医疗服务的能力致力于实现精准化医疗。因此,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与我国医学事业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效应,创新能力培养要只争朝夕,不可延误。

3.3.1 教育创新理念的更新

学校、研究生院以及二级学院和学科要引进采纳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先进理念,要重视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与交流共享,不拘泥于仅用论文评判能力。打破导师一言堂,鼓励研究生探讨发言,参加会议汇报,在学术碰撞与交叉融合中启迪智慧,启发思维,捕捉灵感,提升能力。在刻苦钻研和不断努力中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3.2 营造创新环境

部分研究生对自己的科研目标不明确,导致科研创新意识不强。学科和导师应该对新入学的研究生集中进行科研培训,导师向学生介绍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及团队既往工作,对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思路进行初步引导。学科和导师应鼓励研究生勤于思考,敢于挑战传统,锻炼和培养不拘泥于常规思维的创新意识,积极参与申报课题研究,自行设计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撰写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并进行申报[15]。创造学习条件和机会,鼓励研究生多参加临床病例讨论、学术报告和高级别的论坛讲座,多探讨发言、多交流共享、多互助互学[16],从而为创新能力的逐渐形成奠定基础。

要努力营造启发式的、可以平等交流探讨的、开放的创新环境。如创新沟通平台,建立导师-研究生微信群、利用便捷的信息通讯条件,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导师可根据不同学生和特点和优势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跟进指导和提升培养。学生之间树立“新老交替传帮带,同门互助共进步”的良好氛围和学习风气。通过定期组织英文文献分享交流与汇报讨论专题,提高医学研究生对最新研究进展的追踪把握,培训其对科研问题的敏感性和敏锐度。

3.4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于医学类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迫使学生和导师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因此,导师要进一步在道德修养、业务素质和治学态度等方面提高自身要求,努力做好导师的本职工作,通过加强导师队伍的自身建设[4],和以身作则,从而实现对研究生的严格管理,为研究生锤炼品格、掌握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社会做好引路人。

3.4.1 塑造良好的师德师风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联非常密切,导师的学术能力、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品德情操、工作作风、待人接物等都会对研究生的培养产生巨大的影响,导师的一言一行将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导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先进的思想品质引导学生,以高尚的精神风貌塑造学生,以优秀的师德师风感化学生。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既来自于学生对导师治学能力的认可和学术思想的趋向,也来自于导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直接引导。

3.4.2 宏微共进,全面指导

导师不仅要在宏观方向上为学生把握和指明科研方向,还要在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方面引导启迪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研究生从入学到确定研究方向、从开题汇报到实施科研,从课程学习到论文写作,从文献阅读到毕业答辩,研究生全部的成长过程均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和培养。导师要严格要求研究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动态、科研情况,引导他们努力探索、解决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

3.4.3 严谨敬业,率先垂范。

“打铁还需自身硬”。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将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导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奠定深厚的业务功底,将为研究生创造更高的起点、把握更准的方向、拓宽更广的路子、有利于培养学生向着更高、更强、更好的方向努力,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业。导师自身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孜孜不倦的科研探索态度,才能以此来激励学生、要求学生。通过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带动研究生不断努力,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4 结语

2020 年7 月29 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孙春兰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医学类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大、培养经费投入增多、导师队伍学历提高、师资结构优化,这些都是令人可喜的成果。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类研究生将成为维护人民健康、发展医学事业这一重要使命的生力军。在扩招的背景下,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并努力解决研究生教育培养中暴露的问题和不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努力为祖国医学事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专门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不懈追求。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医学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爱情导师
医学、生命科学类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