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中四对关系的哲学意蕴

2022-03-03张紫旖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双碳碳达峰能源

张紫旖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双碳”提出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气候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着手把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其主要的发展战略,并采取了相应的举措。目前,美国碳中和的历程始于1963年的《清洁空气法案》,用于控制多地工厂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该法案一直沿用至今。2021年,美国政府宣布重返巴黎协定,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并推动了碳中和进程,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1997年,欧盟承诺在2008-2012年期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8%,计划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积极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在各个领域推行应对措施,并立法确定碳中和目标,通过碳排放交易系统有效地减少了排放量。2020年10月25日,日本政府公布了“绿色增长战略”,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从总量、结构、能效上,发达国家不断制定深度减碳的长期目标,同时把节能提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目标不断具体化,加快完善碳交易体制、经济激励机制,比如欧盟提出要做气候变化的引领者,以低碳促转型,重振欧洲经济的同时开展气候行动,等等。

从全球能源行业来看,由于全球能源革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基本框架以及大的经济体的推动,全球能源行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发达国家去煤减煤加速,发展中国家开始控煤;二是全球油气供过于求加剧,国际油气巨头加速向新能源转型;三是可再生能源进入平价时代,加速发展,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也越来越快;四是全球电气化、电力行业低碳化“双加速”。在这期间,推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目前,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不断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推动清洁可持续能源供应体系形成。

(二)国内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出现高速发展态势,带动了能源消费的高速增长,几乎呈现出“敞口式”的能源消费模式。换言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能源消费增加量也非常突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能源消费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2000年至2015年,我国呈现出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这一特征在此期间较为显著。由于我国加大力度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于2019年首次降到60%以下,同时清洁能源和相对效率较高的石油、天然气的比重有所增加。这一重大历史性变化,改变了我国过去长期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困难的局面,这是中央把调整能源结构作为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抓手的具体成果。尽管我国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经济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新要求,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2]“双碳”目标不仅表明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也符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是驱动我国能源发展面向远景目标、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二、“双碳”中的四对关系

2022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们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注重处理好四对关系——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

一是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要坚持统筹谋划,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确保群众正常生活。

二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加强政策措施的衔接协调,确保形成合力,又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三是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

四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3]

三、“双碳”中四对关系的哲学意蕴

“双碳”的四对关系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联系观、系统观、矛盾观。探析这四对关系的哲学基础,有利于人们深入到哲学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双碳”对我国的重要性。

(一)四对关系蕴含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把低碳转型与民生结合起来,恰当地处理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4]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要减排,他们是有联系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要根据二者之间的固有联系,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是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会随着主观的变化而变化。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树立整体性观念,切忌用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当代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寻找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这句话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说明了生态不仅仅是自然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深刻阐述了自然生产环境在生产力汇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双碳”计划是为了防止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过度索取,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人类就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复它。换言之,我们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就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发展生产力;保持资源优势、发挥环境优势,就是以另一种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优势。这些论述均体现了经济和生态之间的客观联系,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发展和减排之间的关联性。

2.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立足实际情况来分析和掌握事物的各种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曾谈到“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效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1]他在对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进行考察时曾强调指出,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能源产业来提供支撑。但是能源产业务必要进行转化升级,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超过资源限制与环境限制。[9]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肯定了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能源产业转化升级的必要性。但是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变革中,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过度减排的现象,导致地方能源产业发展受到阻碍,忽视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

除此之外,我国经济发展与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同样存在联系,因为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经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强调:“中国已走上一条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气候行动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等各领域协同增效。实际上,它鼓励了创新,用创新建立了一些新的产业,特别是还增加了就业。气候行动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是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实施“双碳”计划,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这些重要环节,把一些落后的产能淘汰掉,在清洁产业方面下深功夫,不仅是对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实现“双碳”目标、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回应,也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潮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二)四对关系蕴含着系统观

1.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以确保能够形成合力。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中国已经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加速构建“1+N”政策体系。这里的“1”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思想和顶层设计,“N”是重点领域和行业实施方案,包括能源绿色转型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降碳行动等。中国将统筹低碳转型和民生需要,处理好发展同减排关系,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4]中国现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7]

一方面,“1+N”政策体系中的“1”强调整体是处于主导地位,它不仅统领部分,还拥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各个地区与部门要坚持全局观念,要按照全国布局来考虑,哪里增加、哪里减少、哪里清零、哪里保留,有条不紊地把握实现碳达峰的节奏,确定各项责任主体、工作目标、工作进度、时效等,争取实现有序推进。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务必选取恰当的、合理的实施方案,将整体的目标最优化,以便于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另一方面,“1+N”政策体系中的“N”强调各个部分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的功能会随着部分功能的变化而变化。关键部位的功能及关键部位功能的变化还决定着整体的功能。所以,搞好局部、重视部分功能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来促进整体发展。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将陆续发布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并且会出台科技、碳汇、财税、金融等系列保障措施,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10]若要落实某些重点行业领域关于减污降碳的一些行动,如工业领域,要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进一步节能减排的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既绿色又低碳的运输方式。若要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就要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力度,在西北等地,尽快落实大型的风电光伏基地项目。[8]除此之外,由于中国各区域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可以将已达峰的省份作为示范区域,来引领其他未达峰省份,对其他省份、地区的碳中和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和技术方面的借鉴;尚未达峰区域也应该把握好节奏,结合本地特色,循序渐进地提升本区域低碳发展水平。总之,各个区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目标和碳减排策略。

从国家立场来看,为了避免出现政策上的“一刀切”和不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现象出现,必须要注重碳达峰、碳中和实现途径的地区差异化。由此,每个地区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达峰时间节点、达峰阶段性行动计划、峰值大小等,只有充分尊重地方实际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行动方案,督促各地区制定与本地区相适应的目标和路径,才能确保最优化地实现国家层面的“双碳”目标。当前,中国各省份碳排放态势的显著差异性已经显现,并将在长期内持续存在。因此,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所处碳排放阶段,明确本地碳减排目标和步骤,根据碳排放驱动因素特征及变化趋势制定适合本地低碳发展水平的提升策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谋求产业低碳转型,并将自身“双碳”目标实现路径深度融入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中。

2.采用系统优化的方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坚持贯彻系统理念,当我们在着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时,要合理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将系统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为达到这一理想效果。政府和市场就要“各司其职”的发挥自身的作用,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所构成的统一整体被称为系统。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首先,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出发。在“双碳”工作部署中,一方面,要站在全国角度进行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坚持“双轮驱动”的工作原则,保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

其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一方面,政府要发挥规制作用。自发的市场机制有时会损害公平和公共利益,政府必须为市场提供公平合理的规则;政府要发挥领导作用。同时,党要加强对“双碳”工作的领导作用,加强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严格进行监督考核。把各方的责任压实,将“双碳”工作的相关指标纳入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中,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12]政府要发挥导向作用。政府要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减污水降碳协同起来。与此同时,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另一方面,市场要发挥调节功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律、增强市场活力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使“无形之手”更加有力。通过给碳定价的方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碳定价的策略是解决市场失灵的一种措施,转变把“排放空间当作公共物品”的传统认知,给二氧化碳排放量注入市场属性,用创新的方式,给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除此之外,我国现在逐步迈进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所以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消费的角度寻求一种对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与消费倾向具有导向作用的机制,从而达到消费“倒逼”企业技术升级的效果。

最后,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在定价方面,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碳税和碳交易属于碳定价的两种形式,碳税是一种政府手段,是通过税收直接确定碳价格;碳定价是一种市场手段,是创造一个交易市场。二者之间不存在相互排斥的关系,各具优势和劣势,各具有特属的价值,都可发挥有效作用。碳价高是实现脱碳的重要因素,若要提高碳价,政府与市场要更好地结合起来,不仅要从供给方面发力,在需求方面也要下功夫,以实现利用能源脱碳来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三)四对关系蕴含着矛盾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我们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然而,有些地方难免步子急了些,步子大了些。[11]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办事情一定要掌握这么一个原则,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他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一个核心、关键时期,既要着眼于未来、考虑长远、兼顾当下,又要把短板补齐、加强弱项,解决核心问题,以保证我国经济维持有序、健康、持续发展的状态。我们可以根据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利用矛盾分析法来正确处理发展和减排、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坚持两点论,既要注重主要矛盾,也要注意到次要矛盾;既要注重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注意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争取做到面面俱到,防止片面性、一点论。(2)坚持重点论,在分析某一个矛盾的时候,要侧重于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有重点、有突出、有强调,抓住核心点和关键点。(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追求全面的同时,还要抓住重点,要集中主要力量来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进行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次要矛盾。

发展和减排的长远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但两者的短期目标存在阶段性矛盾,短期激进减排必然导致经济发展放缓。从能源结构来看,我国能源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与新能源供给能力尚不相匹配,所以,以煤炭为主的化石燃料在近段时间仍然是我国生产与生活供能的主要原料。从经济结构来看,我国作为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工业全产业链的国家,工业产值的份额较高,一些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生产部门比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随着碳约束的逐步紧逼,减排的经济成本将会呈现迅速提高的趋势。因此,在短时间内,实现“双碳”目标对经济稳定增长形成了比较大的压力。但是,从长远看,随着我过国产业结构的变革、整体收入水平的提升,减排政策实施的成本反而会随之降低。

马克思的重点论提醒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务必要有所突出;在具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务必要紧抓主要矛盾、重点突出。“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体现了长远目标处于优先位置,主导地位,只有树立了长远目标,才能有条不紊地落实好短期目标。与此同时,在强调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作用,次要矛盾是否得到妥善处理也会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因此,我们既要重视重点论,还不能忽视两点论。马克思的两点论提醒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避免一点论与片面性,不能光看到事物间的异类处,还要分析事物间的共同处,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兼顾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两个方面。要分阶段实施推进,树立好短期目标,分清减排路径的轻重缓急,科学规划、系统研制实现“双碳”目标的分步走战略,要处理好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把各种战略、策略统筹好,恰当设置阶段性目标任务,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又要在关键处落好子,确保二者之间有效衔接,用长远规划来指引和引领阶段性的任务。除此之外,既要协调好策略的坚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也要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不仅要立足当下,脚踏实地,从解决时下最突出的问题入手,聚力打好“攻坚战”,完成阶段性任务,积小胜为大胜,又要着眼长远,把握好减排降碳的节奏和力度,驰而不息打好“持久战”,实现长远目标。另外,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抓住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绿色低碳技术革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加大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要把信息技术与低碳环保的产业充分结合,促进一些传统的低碳环保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要抓住产业转型的机遇,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既要从控制碳排放总量出发,又要从扩大绿色产业方面共同推进,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绿色转型,争取高质量经济发展。

四、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这是立足于能源产业发展的国情、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宗旨、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景,积极应对国内外挑战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因此,实行“双碳”政策势在必行。“双碳”工作任重而道远,它关系着产业转型、关系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牵系着国人对优美生活环境的期许,同时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求,认真细致地处理好“四对”关系,可以助力我们更好更完满地实现“双碳”目标。

猜你喜欢

双碳碳达峰能源
碳中和·碳达峰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探讨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