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的育人功能研究

2022-03-02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心育家校中学生

刘 利

(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广东 广州 510655)

心育即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以优化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为目的,通过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活动对受助者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实践。中学家校联动心育旨在通过搭建一个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学生搭建健康的学校环境及家庭成长环境。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学必须更好地发挥家校联动心育的育人功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频共振,一起关爱中学生、理解中学生,让中学生在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一、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的育人指向

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应坚持三个育人方向,即:立足心理健康教育,突出生命安全教育,强调家校联动共育。

1.立足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家校联动心育应依托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宏观层面来看,巩固健康中国需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层面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学生层面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中学生各种心理品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耳熟能详的教育活动,它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过程,融入学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课堂教学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和心理发展技能,以促进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在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的重点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需要家庭和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还需要家长和教师在联动心育的过程中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共同关注学生真实的心理需要。

2.突出生命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生命安全意识

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突出生命安全教育,提升中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当前一些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忽视学生生命安全的问题,主要包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生命安全意识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生命关怀力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生命安全教学内容有待增加,心理咨询忽视中学生的生命幸福体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用生命安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外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实践,帮助中学生提高生命意识,丰富生命体验。中学家校联动心育的起点是尊重生命、直面生命;过程是遵循规律,捍卫生命尊严;结果是提升生命品质,享受生活的美好。中学家校联动心育要求我们必须走进学生心灵,对全体学生每时每刻都施与爱的教育。家校同行,家校共育,才能更好地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完整实现。

3.强调家校联动共育,保障学生生命健康成长

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强调家校联动共育,培育中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优化、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和谐、社区的安宁、社会的精神文明。后疫情时代给教育教学带来诸多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心理健康教育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再一次凸显。家校联动心育,顾名思义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相互参与、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同时,家校联动心育结合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规律,以“自主、体验、成长”为目标,构建了后疫情时代“一核两合三积极”混合式模式,即以“学生成长”为核心,坚持“学校与家庭紧密结合、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家长三方积极性,共同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的育人原则

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的育人原则包括:德育为先、生命至上、潜移默化、家校联动、混合教育。

1.德育为先原则

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在后疫情时代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总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以“立德树人”为基本方略,贯彻“德育为先”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为了细化“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对有较高影响力的、代表十类社会群体的608名专家及社会知名人士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道德品质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素养指标,在所有专家中的被提及频率为55.73%。”[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教育既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也联系着个人的前途命运。“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此,中学家校联动心育须做到优先规划德育、优先实施德育,让中学生习得优良的道德品质。

2.生命至上原则

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在后疫情时代应坚持生命至上、生命优先。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生命都必须得到保护与重视,都必须获得呵护与珍重。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坚持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这次抗疫斗争中,这种生命至上的理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和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因此,中学家校联动心育须以学生生命安全为工作中心,切实担负起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

3.潜移默化原则

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在后疫情时代应坚持潜移默化、隐性育人。隐性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春风化雨般地渗透到生活、环境、服务、文化、制度、管理等各项环节之中,引导学生在各项活动和良好的氛围中去感受和体验,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具有教育目的隐蔽、教育手段间接和教育过程愉悦等特性,能够有效激发中学生参与意识,避免教育对象产生逆反情绪,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因此值得深入挖掘。因此,中学家校联动心育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在别具匠心的环境与机制创设中,实现砺志育人的教育效果。

4.家校联动原则

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在后疫情时代应坚持家校共育、家校联动。中学家校联动心育需要家长和学校保持统一的教育理念,围绕着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这一核心主旨,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安排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家庭和学校都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两者分工不同、联系紧密。中学家校联动心育的关键点是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共同担负起中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因此,中学家校联动心育须做好家庭和学校的高效协作,把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当作学校的教育责任,最终以帮助家长提升的方式促进家校合作。

5.混合教育原则

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在后疫情时代应坚持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育。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柯蒂斯·邦克(CurtisJ.Bonk)在预测混合学习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时指出,将来所有的课程都将是混合式的课程,技术和教学内容将越来越好地融合在一起[4]。混合课程是线下课程与线上课程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有效整合,以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为目标的学习计划。我国的线上教育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期实现了迅速的普及,线上教育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线上教育已成为教育常态。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须明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将两者进行有机的混合,有效提高家校联动心育的育人效果。

三、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的育人功能

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具备五大育人功能:第一,纾解学生心理焦虑压力;第二,加强学生自控自律能力;第三,健全学生心灵精神世界;第四,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第五,优化校园和谐师生关系。

1.纾解学生心理焦虑压力

中学生心理焦虑的压力主要来源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基础教育领域难以回避的问题。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仅严重影响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一直阻碍着素质教育高质量的发展。有些学校对纾解学生心理焦虑压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形同虚设,以致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不会自我调节,无法适当排遣,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充分重视学生心理焦虑压力的纾解,倡导家庭和学校通力合作,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2.加强学生自控自律能力

“自律”是相对于“他律”而言的,即在认识、接受一定行为规范的基础上,以这些规范为行为准则,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律”是个体行为健康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是可塑性较强的一种素质。中学家校联动心育把自律看作人才培育的重要目标。中学家校联动心育认为自律是道德的重要内容,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是学生品德较高的表现,也是学校实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标准。中学家校联动心育通过培养中学生的自律自控能力,旨在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具备较强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责任意识。

3.健全学生心灵精神世界

健全中学生的心灵精神世界能够推动中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精神力量的提升。中学家校联动心育认为中学生若要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首先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其次要具备社会参与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最后要拥有坚定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学识与能力只是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条件,而最终起关键性作用的还是个体的心灵世界是否健全。就课堂教学而言,同一个班级的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是一样的,学生的先天智力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学生的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学习习惯,取决于自身的学习毅力,究其原因是由于健全的心灵精神世界会促使学生拥有强烈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够克服学习困难,从而实现生命价值。

4.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认为:“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5]。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由亲子关系引发的家庭矛盾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中学家校联动心育积极开发家庭教育、亲子活动的系列课程,为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服务。中学家校联动心育立足提升家长的协作力,让家长与学校密切合作,打造家校共育同盟军;提升家长的学习力,让家长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更好地陪伴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提升家长的胜任力,让家长成为孩子热爱的父母,成长新时代合格的父母。

5.优化校园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教师权威下的师生关系是“我和它”的关系形式,不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我和你”的关系形式。中学家校联动心育认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主体的双方,他们可以在思想、情感上进行碰撞,在对话中体现理解。在“我和你”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在交流,各自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都直接展现在对方面前。教师并不只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和计划简单地将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角色,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伙伴”。“我和你”式和谐师生关系是整体性、互动性的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能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猜你喜欢

心育家校中学生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积极心育奠定幸福人生
心育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意栖居”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