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习作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2-03-02江苏省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何孙秦

新教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读后感漫画习作

□ 江苏省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 何孙秦

一、整合资源,建立大单元习作教学机制

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形式编辑,其习作也带有单元属性,教师在习作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些资源内容做整合处理,吸纳一些高价值的习作素材信息,增加一些课外素材内容,为学生顺利进入习作核心创造条件。大单元教学追求视野的宽广,包括资源的利用,教师要做好课外习作素材征集的引导和管理,让学生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整合处理素材,为习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如教学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师先指导学生做回顾性阅读,重新研读《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等课文,然后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借助网络搜集一些写作素材,围绕关键词“长大了”展开搜集和阅读,特别是关涉这个主题的一些优秀习作,需要重点关注。经过一番素材搜集和阅读,学生对习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师在习作构思时做出精准指导,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选择适合的事件,表现思想成长的过程。学生有延伸阅读和素材整合的经历,大多能够顺利进入习作创作环节。在习作组织过程中,教师从素材搜集角度做拓宽设计,鼓励学生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更多素材内容,特别是优秀习作的参考阅读经历,为学生带来更多启示,帮助学生做习作构思。大单元教学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而是要拓宽学生习作视野,让学生建立信息利用意识,在创造性思考中建立习作框架。

二、优化设计,明确大单元习作教学目标

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有优化意识,因为面对海量信息需要筛选,还要对学生习作基础、习作兴趣、习作悟性等多种制约因素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给出最为科学的指导,让学生自然进入到习作构建环节,在创造性思考中建立习作认知基础。习作需要素材支持,也需要方法学习,学生进入习作构建环节后,很容易陷入一些惯性思维之中,教师要有前瞻意识,对学生习作可能遇到的问题做预判,以便做出针对性指导。

第二单元的习作任务是“习作:写读后感”,本单元选编了四大名著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没有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内容,而是要求学生做延伸思考:我们对四大名著有更多阅读经历,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展开延伸思考,选择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一部书,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对课外阅读经历最感兴趣,自然会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组织学生做读后感写作讨论。学生都写过读后感,但对读后感构建方法还不是很熟悉,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与学生一起研讨读后感的框架构建方法。读后感需要关涉阅读文本,对相关内容做梳理,但不能一味讲述故事情节,需要将习作重点放在“感”上,甚至可以做延伸处理,摆事实讲道理,对感触到的道理做分析和论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渐找到读后感的操练路线,开始进入读写环节。教师鼓励学生针对课外阅读文本写读后感,符合大单元教学要求,特别是与学生讨论写法,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帮助。

三、推出活动,拓宽大单元习作教学维度

学生对大单元习作学习没有什么概念,教师要在素材整合、结构构建、表达方式选择、主题情感展示等环节做出一些对应指导,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习作学习活动,借助集体力量做习作学习和探索,势必能够形成更多学习启迪。如素材整合环节,教师让学生进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在习作构思环节,教师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交流,逐渐达成共识。在习作评价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做互评活动,都体现大单元教学特点。

第五单元的习作是“形形色色的人”,这个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也都属于人物故事,如《摔跤》《两茎灯草》《刷子李》等,学生对这些人物有一定认识,但因为有历史间隔,学生难以形成更多情感共鸣。教师开始做延伸引导,设计生活观察任务: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对其形象、动作、语言、习惯、爱好等做具体分析,选择适合的对象做重点描绘,凸显出其性格特点。学生有写人的习作经历,对塑造人物形象并不陌生,教师根据学生习作操作情况做学情分析,及时做出提示,让学生围绕人物选择事件,运用多种描写手段,抓住人物特点展开重点描绘,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特点,让习作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做生活观察,为学生带来更多直观感知体验的机会,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特别是习作积累,教师提出更多新的要求,为学生规划操作路线,确保习作能够顺利展开。从教材到生活,从课内到课外,教师做延伸引导,体现大单元教学特点。

四、传授方法,提升大单元习作教学效率

学生对习作学习存在不少畏惧感,其致因是多方面的,教师需要在学法方面做出积极探索,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做学法传授,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帮助。学生学法缺乏体现在诸多方面,教师在学法指导时,需要做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学生习作问题做梳理和归结,找到对接指导的切点,以便做出对应辅助。特别是大单元习作教学,学生会面临更多操作困难,教师需要对学法传授做出必要调整,以提升辅助效果。

教师执行教学方略时,需要做对接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方法支持。如第六单元习作教学时,这个单元的习作主题是“神奇的探险之旅”,学生大多没有这样的经历,要做习作创作有不少难度,教师开始做具体引导:探险是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但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写一个探险故事。即使故事是虚构的,却也可以表达你的一些观点和愿望,同样是一次难得的思想历程。创编过程中,要对相关情节做合理构建,只要在逻辑上没有冲突,这样的设计便是成功的。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做习作构建,教师征询学生习作构建意见,很快就有一些新发现,并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做交流,让学生顺利进入到习作构建环节。在习作成品评价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做评选活动,挑选一些佳作做重点推介,让习作作者讲述自己的创作经验。教师鼓励学生做创编活动,给出一些方法指导,学生很快就找到创作的感觉,成功激发学生习作思维,让学生在故事创编中找到情绪表达的出口。学生借助虚构的故事情节,展示自己的思想追求和学习观点,这是比较有价值的学习体验。学生用文字表达心境,教师及时做方法引导,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五、延伸操作,巩固大单元习作教学成果

习作教学渗透大单元内容,教师要在训练设计环节有一些对应设计,让学生在延伸思考和操作中建立习作认知基础。延伸训练不是单纯的习作时间的拉长,而是要让学生建立生活实践对接意识,借助生活观察和社会实践经历,对习作内容做优化处理,对习作主题和情感做深度思考,在更多方面展开习作反思和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习作思考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大单元习作训练需要处理更多信息和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其助学作用会更为突出。

第八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漫画的启示”,学生对漫画比较感兴趣,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提供的漫画,然后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中的漫画素材,要求学生做筛选,也可以自行搜集相关漫画素材,对其做深度解析,特别要深度解析漫画蕴含的哲理,以便形成自我教育。学生开始寻找适合的漫画素材,自发展开信息交换和讨论,教师深入课堂,与学生做观点交流,对一些漫画作品做具体分析。学生从互动交流中,逐渐找到漫画习作的起点。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大多确定了写作方向,教师做训练观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助,习作活动顺利展开。在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做延伸素材搜集,对漫画作品做深入讨论,逐渐达成思维共识,为习作顺利展开奠定基础。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对漫画蕴含的哲理不能做深度发掘,教师适时做出提示,让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和互动交流,逐渐学会观察分析,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帮助。教学设计和操作过程,符合大单元习作教学要求,带有拓宽意味。

猜你喜欢

读后感漫画习作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