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要素分析与落实

2022-03-02文|吕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杨氏风趣手指

文|吕 虹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统编教材中每个语文要素都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获得思维训练和习惯养成的项目链。教师只有对语文要素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才能明晰要素中包含的方法、路径、程度。本文以五下第八单元为例,尝试将笼统的“要素”,细化为可操作、可表现、可评价的具体的学习抓手和落实路径。

一、“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内涵分析

“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阅读要素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兴趣,提升语言审美能力。“风趣”是高级的语言意味和思维品质,学生理解的“风趣和幽默”往往会停留在“好笑”的层面。但教师要厘清能力序列,引导学生围绕真正意义上的“风趣和幽默”的语言开展实践活动,进而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三年级上册第一和第七单元分别落实“关注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和“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要素,因为风趣和幽默的语言一定是生动的、一定具有新鲜感的;到了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和第六单元落实“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等要素,因为风趣幽默的语言比较难以理解,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本单元提出“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重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思维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统编教材很好地体现了学习要素之间的统整性、关联性和适切性。

什么是“风趣的语言”?“风趣”指情趣风味、幽默诙谐。《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幽默或诙谐的趣味(多指话或文章)。根据本单元文本语言特点,“风趣的语言”我们可以有三层理解:其一是“生动有趣”;其二是“令人发笑”;其三指“有所回味”。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情感表达的载体。众所周知,这种感受语言趣味带有明显的个性体验,不同的学生阅读相同的内容,形成的感受、体验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本单元三篇课文“风趣的语言”颇有个味:

《杨氏之子》风趣在行文精当,于人物语言上见功力。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斗智的乐趣。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意在“你姓杨,它叫杨梅,看来杨梅是你杨家的果子”。信手捏来的玩笑话,十分生动有趣。杨氏子,迅速听出客人话里的玄机。巧妙运用“谐音梗”,他没有生硬对答“孔雀非夫子家禽”,而是委婉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有礼貌,又表达“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使得孔君平无言以对,令人发笑。

《手指》风趣在:借物喻理类散文的独特气质——“理趣”。这是本单元中非常特别的一篇文章,作者丰子恺通过活泼风趣语言的描写、丰富多样修辞的表达,读来甚感意趣、妙趣之享受。从内容来看,在丰子恺质朴而诙谐的文字里,读者可以感受到描写各个手指鲜明外形特点的语言文字之“妙趣”。看!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栩栩如生:大拇指“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食指“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中指“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从表达手法看,作者采用拟人、排比、联想、举例说明等手法,让人体会到文字中含有的思想和情怀,以及由形象联想到生活,由物到人表达手法之“意趣”。看!“最肯吃苦”是大拇指;“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是中指;“这朵兰花中最美的两瓣”是无名指和小拇指……我们循着语言文字很自然地可以想象开来,画面令人忍俊不禁。在笑声中也自然地懂得“人人平等和谐,团结就是力量”等道理。

《童年的发现》风趣在“俏皮打趣”之意味。无论从编排结构、内容选择,还是语言运用都十分巧妙风趣地描述了九岁孩童丰富的内心和有趣的言行,把他寻根探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充分表现出来,浓浓的童趣、童真扑面而来。一是调侃:开头强调“我”能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即使别人哈哈大笑,“我”也不以为然。二是自嘲:写“我”奇妙梦境,神奇飞翔,孩童天真跃然纸上;求教老师,老师巧妙地回答蕴含了教育;庆幸老师没容“我”解释背后是难以掩藏的自豪感;最后以自嘲的方式描述“我”被老师误会轰出了教室。三是打趣:“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一句,真是令人回味——“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被轰出教室是不足为奇的。言下之意,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并列,作为自我安慰的理由。既暗指科学事业发展必定曲折艰辛,也表达自己对被轰出教室的看法,体现其“令人回味”的可爱和幽默,处处满是俏皮打趣之意味!

二、“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的落实策略

对于“风趣的语言”的感受,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本单元要素的落实,可以提取出两个关键词:感受、风趣。首先,用什么方法“感受”呢?梳理1~6 年级统编教材中关于语言类的语文要素:一年级“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课文内容”;二年级“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三年级“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四年级“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五年级“感受风趣的语言”。可见,“感受”语言的方法除了常见的朗读,还可以联系生活理解,运用想象体会,积累优美的语句等方法。其次,“感受”到什么程度?风趣幽默是高级的思维品质,所以本单元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风趣和幽默的语言感受人的智慧。其一,感受“生动有趣”的语言,重在鉴赏风趣语言之风格。其二,感受“令人发笑”的语言,重在想象体会风趣语言之思维。其三,感受“有所回味”的语言,重在联系生活,品味表达风趣语言之魅力。阅读学习目标细化为三点:1.阅读文章,从中得到愉悦,感受语言表达的智慧。2.聚焦人物对话、文章修辞、自我调侃、遣词造句等处感受语言的幽默、风趣。3.留心观察生活,尝试生动有趣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基于此,笔者认为落实本单元阅读要素需从三个方面进行:入境——感受语言智慧;入神——提炼人物思维;入心——表达生活感受。

(一)入境——解“生动有趣”

“入境”需要人在情中、人在境中,比较赏读语言之味。三篇课文语言风格迥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感受文章中藏着的风趣。《手指》一文,我们可以利用微课将每个手指变身“漫画卡通人物”:“矮胖肥”的大拇指、“直落”的食指、“优美”的中指、“秀丽可爱”的无名指和小指。丰满的形象能直接刺激学生鲜活的想象,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还原每个“手指”的工作情景。这样就能更好地品味描写语言之风趣、体会拟人修辞手法之妙处。《童年的发现》则重在读懂、读透孩童“真”“趣”之心,在还原故事情境里揣摩人物。《杨氏之子》趣味重在这一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学时,教师可以三步入境:

第一步盘活人物对话过程:“在什么情况下,杨氏之子才这样回答呢?”(揣摩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时的内心想法,补充内心独白,理解“你姓杨,水果叫杨梅,看来杨梅是你家的果子”的打趣之意。重现“客”“说”营造出的一个真实对话情境。)

第二步揣摩人物内心:当杨氏之子听到这样的问话,他是怎样思考的?(重在“主”“答”的心理活动:嗯,此话有玄机,和他PK 一下,不过他如此有趣,我也不能生硬,要既有礼貌又能对上才行。“你跟我开玩笑,我也跟你开玩笑。”一瞬间好主意有了。)

第三步模拟对话智慧:那么为什么你们觉得杨氏之子这样回答是最妙的呢?(在“一说”“一答”的情境中,揣测人物说话用意。尝试模拟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此时“生”“本”,皆可谓“甚聪惠”!)

这里学生在还原的语境里,通过角色替换,情境对话,感受杨氏子巧妙应答中的灵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对话中“谐音”之妙、之趣,感受到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还原策略,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中先感知人物的形象,接着在具体语言中感受情感,最后在形象和情感的作用下深入破解语言的魅力,运用比较、分析,感受语言的风趣。

(二)入神——品“令人发笑”

幽默是高级的思维品质,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实则感受思维之力量。“入神”需体验,需引导学生站在文中角色的角度去理解、去复盘人物的思考过程。本单元学习就是通过风趣和幽默的语言感受人的智慧即思维之奇。《杨氏之子》智慧应答展现思维的敏捷性,《手指》五指形象描述实则体现思维的创造性,《童年的发现》更是展示独特的系统性思维路径。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设身处地置身其中,移情体验方可鉴赏语言之趣、思维之妙。

《童年的发现》除了语言之外,整个“童年的发现”过程都在印证一个事实——质疑是一切发现的源头。没有质疑就无法挖掘事物核心,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空间。教学时,让学生化身“小男孩”进行角色变换,在移情中体验,教师串问:

小男孩!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做呢?

小男孩!当时你处于怎样的状态中?

小男孩!你为什么觉得自己该是多么了不起地存在?

当学生“入神”变身角色之后,就很自然理解了“我”的思维过程以及“我”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了。全文围绕:作者为什么会从最开始探究“梦里会飞”到最后变成探究“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中间经历了什么?通过“角色穿越”,学生站在“我”这个角色的角度去理解、去复盘心理活动,进而感受文本自我安慰、调侃之味。一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一边聊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发明与发现”,感受作者强烈的好奇心以及他的执着。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文章也可用“入神”策略,带学生体验杨氏之子灵感转化思维,丰子恺笔下手指的形象对比思维。活动的核心目标是:基于真实生活问题,揭示思维魅力。

(三)入心——悟“有所回味”

“入心”即语言综合运用的过程。学生“入境”“入神”有了充分的角色体验后,要“跳”出来,化身为旁观者,站在课文外面来关照人物或作者,然后设计问题现场采访。形成“生与生”“生与本”的深度对话,在对话中感受“有所回味”的语言。学《杨氏之子》时,很多学生表示,若有机会采访杨氏子,最想问:杨氏子你还有其他更好、更妙的回答吗?重在体会风趣幽默语言背后的思维路径,以及巧妙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童年的发现》时,很多学生想采访文中的“我”:课文多处写到了“笑”,比如开头说:“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文尾写被老师轰出教室时说:“只有这时候我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这些“笑”你想告诉我们哪些感受?一“笑”涵盖丰,凸显了“我”独特的体验和“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教学《手指》,化身为旁观者的学生会对“丰子恺先生”“手指”提出怎样的灵魂之问呢?

学生采访:丰子恺先生,在您这位大师眼里,觉得哪根手指最具有魅力?(引导学生辨析每个手指的优劣之处,辩证地看待每个手指的长处与短处。)

答1:最具魅力的是大拇指呗!看“做事情经常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是五个手指的“力量担当”。

答2:最具魅力的是无名指和小指呗!它们是“小鲜肉”的流量小生。

答3:五个手指都有魅力!我把每个手指当作“人”写了,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采访“手指”:若有机会和身上一个器官交好朋友,你会找谁?说说理由。(读写一体,引导学生“话语构建”,可以从风趣语言“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打开表达的思路。)

答1:我愿意找耳朵。耳朵兄弟是对一双胞胎,互帮互助是一对有“修养”的兄弟。听得见尊师的教诲,听得见鸟儿的欢唱,听得见朋友的鼓励。交上朋友后,我会提醒它们:忠言逆耳,千万不要对劝告“左耳进,右耳出”……

答2:我愿意找鼻子。鼻子可以说是五官之中最为勤劳的,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工作。它“高人一等”,但遭殃的总是它:厕所、下水道的臭味,忍受时间最长;垃圾箱、汽车尾气,消受的机会最多;中药、食物是否变质,它来鉴别。来自上游的鼻涕,突如其来的鼻塞……交上朋友,我会提醒它怎么戴口罩……

两个“采访”指向考验学生观察、想象和思辨的能力,用“有所回味”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基于语言表达的需要:采访“作者”,帮助学生积累风趣言语的图式;采访“手指”,帮助学生构建风趣语言的表达。在“入神”中,带学生向着言语鉴赏和思维锤炼一点点靠近。

本文从内涵分析、落实策略两部分,阐述了将笼统的“要素”“可操作”尝试。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需从整合角度落实要素:第一,同一文章内的关联整合。比如《手指》一课可将大拇指和中指的描写段落进行整合教学,也可将描写大拇指与食指的描写段落整合教学。第二,不同课文间的整合。将三篇课文的内容合在一起,发现、对比不同语境中不同的言语表现和言语风格,从而提升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体会风趣语言背后的智慧。

猜你喜欢

杨氏风趣手指
手指背侧复合组织块离断再植
手指操
Books that change my life 改变我一生的书籍
罗翔——一名幽默风趣的法学老师
Fort Besieged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邵毅霞:挥毫得畅,风趣巧拔
笔穿手指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
消失的金粟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