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功与缺憾:论豫剧《重渡沟》公仆形象的塑造

2022-03-02侯俊彩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公仆村民群众

侯俊彩

(新乡学院 音乐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一、引言

2015年11月27—28日,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1]。 在这一背景下,一批高质量的扶贫题材戏剧相继面世,豫剧现代戏《重渡沟》便是其中之一。

《重渡沟》是根据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副镇长马海明的事迹创作的。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1996年,潭头乡副乡长、驻村干部、重渡沟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马海明, 数年前响应乡里的号召鼓动重渡沟的群众拔了红薯苗改种烟叶,最后烟叶没能卖出去,群众赔了钱, 心怀愧疚的马海明此番决心通过开发重渡沟的旅游资源带领当地群众走上致富路。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马海明遭遇了重重阻碍,但他坚守初心,百折不挠。 他力阻村民炸山取石的短视行为,拒绝龙慧集团的重金收买,拿出自己的钱解决工程款不足的问题。 在遭到排挤被调离之际,他考虑的仍然不是个人的得失荣辱, 而是如何把重渡沟的旅游开发事业继续下去。 他仗义执言,向市里的领导反映重渡沟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 最终争取到关于重渡沟开发的新精神, 满怀信心带领重渡沟的群众走通过开发旅游资源脱贫致富的道路[2]。

豫剧现代戏《重渡沟》于2019年荣获第16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 又于2019年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入选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百年百部”创作计划。对剧中人物马海明形象塑造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行梳理, 不仅有利于总结当前戏曲创作的特点, 而且也有利于今后在豫剧现代戏乃至戏曲现代戏中更好地塑造人民公仆的形象。

二、《重渡沟》公仆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

(一)文学层面

1.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凸显马海明的公仆形象

《重渡沟》的创作者通过设计各种引人入胜的情节来塑造马海明的形象。 例如:在第一场中,设计了马海明力阻重渡沟村民炸山取石、 说服他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情节。在这一情节中,马海明不但向赵老六等人指出了炸山卖石赚钱的不合理性, 而且向他们说明, 开发旅游资源才是使当地群众摆脱贫困的有效办法。这一情节展现了马海明目光长远、善识大体的特点。在第五场中,创作者设计了马海明与吕二涛洽谈合作事宜、积极为村民争取权益的情节。在这一情节中,马海明坚决拒绝龙慧集团的重金收买,甚至不惜为此得罪自己的好友吕二涛和老领导张副县长, 守住了让群众致富而不是自己一人发财的初心。这一情节展现了马海明心系群众、廉洁正直的特点。在第六场中,创作者设计了马海明在风雪之中长啸悲呼, 感叹自己开发重渡沟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情节。在这一情节中,马海明得知自己即将被调离重渡沟的消息之后痛心不已, 为无法继续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扼腕叹息。这一情节展现了马海明信念坚定、不屈不挠的特点。 创作者通过设计上述情节从不同侧面对主人公马海明的形象进行塑造, 使这一形象生动感人。

创作者在这些情节中, 安排了一系列激烈的戏剧冲突, 马海明的崇高思想境界在戏剧冲突中得以凸显。 例如:在第五场中,吕二涛代表龙慧集团就合作开发重渡沟一事与马海明谈判,吕二涛提出了“龙慧集团要控股百分之九十”“让重渡沟村民完全搬出重渡沟”等条件,甚至透露出龙慧集团要在重渡沟搞房地产开发的意向。面对吕二涛承诺的“年薪暂定二十万元”“年终奖少说也有十几万”“再给你干股百分之三”等诱人回报,马海明并没有忘记本心,他明确表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随后,马海明也提出了自己的合作条件:“首先,重渡沟是旅游景区, 绝对不能搞房地产开发。 其次, 不能强迫村民搬出重渡沟,他们可在自家宅基地上自建农家宾馆, 可以在景区内经营餐饮和土特产品, 他们的股份不能低于百分之五十一……”在这一场中,作为重渡沟谈判代表的马海明有两种选择:一是接受龙慧集团提出的条件,牺牲群众的利益,这样做不仅自己能够获利,而且还能够保住和吕二涛的友情; 二是拒绝龙慧集团的收买,维护群众的利益,这样做自己就失去了发财的机会,同时也会和好友闹翻。 此时,吕二涛又向马海明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这个合同, 包括股权分配,张县长已经点头了!”张县长是县里主抓经济的副县长,他既是马海明的上级,也是马海明的恩人。然而,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 马海明还是顶住压力作出了铿锵有力的回应:“我不当鬼!也不当磨!我还当我的马海明!共产党员马海明!”在上述戏剧冲突中,马海明在重渡沟开发问题上坚决不肯拿党性和原则与投资方做交易,创作者为观众呈现了坚守公心、良心的人民公仆形象。在第六场中,一心为民的马海明受到不公正对待。 面对打击,他也曾痛苦和迷惘,慨叹自己为了重渡沟的发展不辞劳苦,却陷入了“老领导老关系感情没顾住”“好兄弟吵翻脸成仇反目”的境地,就连旅游开发事业也遭遇挫折——“欠乡亲赔偿款已到了天数……让家里再垫钱我实在说不出”。在风雪之中, 马海明回顾了自己的梦想以及遭遇的阻碍,在反复思量之后,他决心克服困难,将重渡沟的旅游开发事业继续下去——“千难万阻不退步,据理力争气不输! 罢官丢位不在乎,事不干成不瞑目。只盼着重渡沟……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走向那真正的文明与幸福! ”创作者通过设计激烈的戏剧冲突,展现了人民公仆马海明在困境之中的坚守。 受到使命感的驱使,马海明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决心为重渡沟群众脱贫致富奉献自己的一切。 本场的戏剧冲突是全剧的高潮, 为马海明公仆形象的塑造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以朴实生动的唱词凸显马海明公仆形象

王国维称,戏曲就是“以歌舞演故事”[3]。 唱词作为戏曲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叙事,也可以用来抒情和说理, 它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下以《重渡沟》中三段唱词为例,分析创作者是如何应用唱词塑造马海明公仆形象的。

在第三场中,当马海明得知要被“平调到县人社局当副局长” 时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究竟是接受县里的安排到机关工作, 还是继续留在重渡沟搞旅游开发?前者有利于自己,后者有利于重渡沟的群众。 马海明的唱词将两种选择的利弊和盘托出:“一个是我能有个好职位儿,这职位儿可喜坏我全家人儿。一个是我能干成一件事儿,这件事儿可以改变一个村儿……两壶水儿摆面前, 我该去提哪壶水儿?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马海明决定放弃个人升迁的机会,留在重渡沟带领群众致富。 此时,他的唱词干净利落, 展现出人民公仆坚定的信念:“只要能够干成事儿,还管啥职位儿不职位儿。 ”

在第五场中,马海明就与龙慧集团合作的问题同吕二涛谈判。 面对吕二涛软硬兼施,马海明坚决不肯让步。马海明的唱词集中展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咱不能为钱乱用权,咱不能为钱贪无厌。 咱不能为钱不择手段,咱不能为钱把乡亲的利益出卖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再没钱再急用咱也得要看看面前摆的是什么钱……决不能为了钱丢掉人格与尊严! ”铿锵有力的唱词展现了马海明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

在第六场中, 马海明得知自己因为没有按照张副县长的授意与龙慧集团签下合作协议而即将被调离重渡沟,面对漫天风雪,不禁感慨万端。 他首先表达了对重渡沟的眷恋和愧疚:“重渡沟、重渡沟,多少年我为你牵肠挂肚,种烟叶曾失误,让我把终生的愧悔背负。”接着又深情地唱出了自己的委屈:“为乡亲争利益,反倒说我是拦路虎!老领导、老关系,感情没顾住, 好兄弟吵翻脸成仇反目……欠乡亲赔偿款已到了天数,让家里再垫钱我实在说不出。 ”他也唱出了自己的困惑:“我问溪水、我问瀑布、我问大山、我问翠竹,到现在我该咋走人生下一步?面前路却为何荆棘漫途? ”在经过深思之后,他最终坚定了信念:“千难万阻不退步,据理力争气不输! 罢官丢位不在乎,事不干成不瞑目。只盼着重渡沟重渡、重渡、再重渡——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走向那真正的文明与幸福! ”上述唱词是马海明在人生至暗时刻的思考,创作者将马海明对重渡沟的愧疚、眷恋化作慷慨悲歌,展现了人民公仆在困境中涅槃重生的历程。

3.以正反对比的手法凸显马海明的公仆形象

在第一场中,“过去之事”与“当下之事”形成了对比。马海明劝说重渡沟的村民搞旅游开发,村民赵老六不满马海明的说辞, 说出了一段往事——马海明曾经按照乡里的布置,“煽忽大家种烟叶……成车成车的烟叶卖不出去,烧火呛鼻子,施粪不壮地,各家各户都赔惨了”。 面对赵老六的批评,马海明道出了带领重渡沟群众搞旅游开发的动机:“种烟叶的事,我确实对不起乡亲们,心里一直愧疚!所以,重渡沟不脱贫,我马海明就没脸离开重渡沟!”介绍“过去之事”, 一方面是为了说明马海明也是一个普通人,工作中也曾经有失误, 另一方面是为了表现马海明襟怀坦荡、知错能改的特点。

在第五场中,“吕二涛的选择” 与 “马海明的选择”形成了对比。 虽然吕二涛和马海明是好兄弟,但就思想境界而言,吕二涛与马海明却有很大的差距。吕二涛建议马海明签下与龙慧集团的合同, 出卖重渡沟群众的利益以换取高额年薪。 他对马海明说:“钱改变着我们的一切!钱决定着我们的一切!哥,咱也得换个活法了!”但马海明却坚决不肯为了自己发财坑害广大群众,他表示:“现在是被钱挡住路了!可再难我也不能办那对不起乡亲们的事儿!”二人面对金钱的诱惑所作出的不同选择彰显了马海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磊落形象。

(二)表演层面

1.以情真意切的演唱凸显马海明的公仆形象

在戏剧文学创作中, 设计演唱应当以人物形象设定为依据, 以展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活动和精神风貌为目标。在《重渡沟》第六场中,创作者通过设计主人公马海明的演唱塑造了身处逆境仍不忘初心的人民公仆形象。

当马海明得知自己即将被调离的消息后, 内心五味杂陈。 马海明唱道:“我悲我怨我恼我怒……我想哭,我不能哭,我马海明是男子大丈夫!我想笑,我笑不出,这一闷棍打得我痛彻骨! ”这段演唱为清板伴奏,清脆的梆子声伴随着马海明悲伤的诉说,凸显了主人公内心所遭受的煎熬。 随着管弦的伴奏声骤起,马海明唱道:“这一闷棍打得我痛彻骨! ”这一段属于紧打慢唱, 沉郁顿挫的唱腔传达出马海明内心的痛苦,尾音“哎”纡徐宛转,如同鹤鸣九皋。 接下来的演唱为慢板伴奏。这段演唱从“重渡沟、重渡沟,多少年我为你牵肠挂肚”开始,直到“马海明我不是见钱不亲犯糊涂, 实在是吃里爬外愧对乡亲我也做不出”结束。在演唱中,马海明将自己如何扎根重渡沟、如何改造重渡沟、如何宣传重渡沟,以及如何为了开发重渡沟而得罪兄弟、 得罪领导等事件一一作了回顾。既表达了对理想的憧憬,也表达了对重渡沟的依恋, 还表达了不得不离开的悲伤以及壮志难筹的无奈, 慢板伴奏恰到好处地配合了马海明对复杂心绪的诉说。接下来的演唱转为清板伴奏。马海明的唱词为:“至如今我成了小农思想、保守顽固,重渡沟招商引资得先把我排除!欠乡亲赔偿款已到了天数,让家里再垫钱我实在说不出。 ”随着伴奏音乐逐渐淡出,马海明的悲伤和愤懑在清唱中得以凸显。 接下来的演唱为快板伴奏。 马海明唱道:“我真想一走了之把气赌, 实难舍重渡沟人亲地亲梦里画图……我问溪水、我问瀑布、我问大山、我问翠竹,到现在我该咋走人生下一步? 面前路却为何荆棘漫途? ”伴奏音乐急促的节奏展现了主人公内心激烈的斗争。 整段演唱以二八板收尾。马海明最后唱道:“千难万阻不退步,据理力争气不输! 罢官丢位不在乎, 事不干成不瞑目。只盼着重渡沟重渡、重渡、再重渡——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走向那真正的文明与幸福! ”此处,主人公的演唱变得铿锵有力,他永不言败、永不妥协的精神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第六场中, 创作者通过对马海明的演唱进行设计, 以起伏跌宕的旋律展现了主人公由悲伤迷惘到坚定自信的心理变化过程, 凸显了人民公仆的崇高品格。

2.以生动传神的舞蹈凸显马海明的公仆形象

在第六场中,当马海明唱完“到现在我该咋走人生下一步?面前路却为何荆棘漫途”之后,双膝跪地,颤抖着向前伸出双手, 创作者以此表现主人公伤心难抑。接下来,马海明由跪步缓慢向前转为侧跪步快速前行,再转为匍匐前进,创作者以这一系列舞蹈动作表现主人公在遭受排挤之后的悲愤。之后,马海明连续做出乌龙绞柱的动作,再接一连串侧滚,创作者以这些激烈的动作表现主人公的愤懑和不甘。最后,马海明单腿跪地, 缓缓起身, 唱出了该剧的最强音——“千难万阻不退步,据理力争气不输。 罢职丢位不在乎,事不干成不瞑目”,此时,主人公缓慢的动作与作出决定的艰难达到了高度一致。 《重渡沟》的创作者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 并结合剧情进行了创新,通过精心设计舞蹈动作,将马海明历经痛苦涅槃重生的过程展现出来。

还有几段舞蹈也是本剧的亮点。 其一,第二场中的“雨中跋涉舞”。 这段舞蹈包含马步、蹉步、交叉步等戏曲中的基本步法, 创作者以此展现马海明带领重渡沟的群众在风雨之中艰难前行的情景, 从而凸显马海明等人深入山林踏勘的艰辛以及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其二,第三场中的“开工舞”。 创作者借鉴了传统戏曲的步法、手法、身法,并新创了棍法,展现了马海明带领群众劳动的热闹场面,从而凸显马海明等人改造重渡沟的热情。其三,第六场中的“大衣舞”。创作者设计了马海明摔、甩、抖、抡大衣的动作,将他在得知自己即将被调离的消息之后内心复杂的情绪展现出来,凸显了马海明面对压力不妥协的精神。

三、《重渡沟》公仆形象塑造的不足之处

(一)在台词中加入宣传封建迷信思想的内容,拉低了主人公的政治觉悟

在第一场中,赵老六带领村民炸卧龙崖取石,苦劝无果的马海明急中生智, 称卧龙崖连着村里的龙脉,龙脉一动就断了财路。 接下来,马海明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汉光武帝刘秀打天下时曾在西沟避难, 当上皇帝之后感恩念旧,“重回来拜山神,下圣旨封咱是重渡沟”。 马海明还对村民讲, 如果炸山取石破坏了山水灵秀,“那可就因小失大把福运丢”。马海明的这番话使村民将信将疑,他们暂时停止了炸山取石的行动。尽管创作者设计了村民赵老六在一旁指责马海明“煽忽”,并称马海明所讲的刘秀拜山神之事是“老辈子说瞎话儿”这一情节, 以表明马海明并非自己编造封建迷信故事,而是借用了民间传说,然而这个情节仍然存在瑕疵,因为鬼神之说与共产党员的信仰是相悖的。

2019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坚定理想信念,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坚决防止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真理信金钱,坚决反对各种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4]。 我党明确提出,党的干部不能搞封建迷信那一套。而马海明用 “风水”“福报” 等带有迷信色彩的说法劝说村民,与中央的精神明显不符。尽管马海明的这番说辞成功地制止了赵老六等人“杀鸡取卵”的举动,但也拉低了他的政治觉悟。马海明是我党的干部,在塑造这一形象时除了要考虑如何增强剧作的传奇性和吸引力之外, 还应当考虑如何展现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从而为观众树立光辉的榜样。 在现实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有很多,如果将这个情节改为主人公运用其他手段 (比如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发展道路进行比较,说明搞旅游开发的好处),对村民进行说服教育,将更有利于凸显马海明身上的党性。

(二)在设计戏剧冲突时过分贬低群众,降低了主人公的榜样价值

《重渡沟》讲述的是驻村干部马海明引导重渡沟的群众走可持续发展的增收致富路的故事。起初,以赵老六为首的大多数村民希望依靠炸山取石赚 “快钱”,不看好马海明搞旅游开发的设想,只有一个曾经外出打工的村民赵金娃赞同马海明的想法。 工程开工两年之后,马海明遇到了资金周转不开的问题,赵老六又煽动村民向马海明讨要赔偿款。最后,当听说马海明抵押了自己的房子给村民发放赔偿款,又得知马海明遭到排挤不得不离开重渡沟之后, 赵老六等人才意识到马海明千辛万苦都是为了重渡沟的群众脱贫致富,从而改变了态度,支持马海明搞旅游开发。

戏曲创作者将马海明和村民之间的关系设定为“启蒙”和“被启蒙”的关系。 如果故事发生在解放初期,那么生活在偏远地区的村民因为文化水平低、眼界狭窄而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完全是说得通的。 然而,这个故事发生在当代,重渡沟的村民都经历过改革开放的洗礼, 其中一些人还在大山外面生活过, 当地也已经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表现村民只知炸山取石而不懂搞旅游开发, 是否将被启蒙者的思想层次定得过低了? 早在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就提出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难道在这一论断提出10年之后, 生活在豫西伏牛山区的村民还只知道炸山取石,而对走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一无所知?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的中国文学被称为“十七年文学”,“十七年文学”一方面表现主人公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斗争,另一方面也表现主人公同旧思想、旧观念的斗争,其中以前者最为常见。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很难再像过去那样表现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 戏剧创作者往往将戏剧冲突设定为思想先进的公仆(英模)同思想落后的群众之间的冲突, 在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交锋中达到歌颂公仆(英模)的目的。 这样的戏剧冲突设定固然能够突出公仆(英模)的先进性,但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过分贬低群众,从而降低公仆(英模)的榜样价值。显然,《重渡沟》 的创作者就存在将群众的思想表现得过于落后、在赞扬公仆(英模)的同时贬低群众的问题。 这种为了烘托公仆(英模)而刻意贬低群众的做法会使观众感到不真实, 从而影响到戏剧的宣传和教育效果。

(三)在情节安排上违背了“情节整一性”原则,弱化了主人公的斗争性

“情节整一性”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戏剧艺术创作原则。 “情节整一性”指戏剧情节的发展要符合正常的逻辑,不能有因无果或者有果无因。 《重渡沟》第七场的情节安排就违背了“情节整一性”原则。 在第六场中,遭受排挤的马海明即将被调离,他壮志难酬,悲愤交加,发出了“到现在我咋走人生下一步”的感叹。然而,仅仅在“数日后”,问题就近乎圆满地解决了。 在第七场中,马海明居然官复原职回到重渡沟,并且和吕二涛重归于好。 而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创作者仅仅通过重渡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周桦之口简单地作了交代。 周桦是这样说的:“乡亲们! 马乡长给市委王书记写了信,县委对咱重渡沟招商引资有新精神,马乡长不走了! 重渡沟招商引资谈判要重开, 合作双赢百年计, 公平公正加公开,再谈判仍然是马乡长来挂帅。 ”曾经横亘在马海明面前的重重阻碍, 居然如此轻易地被打破了,那么之前马海明在面临调离时所表现出的极度悲情就成了“重提轻落”。 创作者在对马海明所处的困境进行描述之后, 并没有延续之前的情节正面展现马海明为摆脱困境所作出的努力, 这不但使之前蓄积的情感流失殆尽, 而且也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流于肤浅化了。

《重渡沟》的创作者姚金成对于为什么将一些情节作模糊化处理是这样解释的:“生活是复杂的,也永远是进行时的,就某一个节点来看,甚至常常是混沌的,这恐怕才是一种生活的真实状态。 ”[5]不可否认, 姚金成的这番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生活中的细节并不总是清晰可见的, 所以表现生活的戏剧也不必事事都交代清楚。 然而在笔者看来,即使生活本身是混沌的,在将生活升华为戏剧艺术时,也应该遵循“情节整一性”的原则对其进行加工,从而使戏剧逻辑严密、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笔者认为, 该剧之所以对马海明官复原职一事作模糊化处理,除了创作者谈到的那个原因之外,可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对社会矛盾的回避。 也就是说,创作者不正面描写马海明和张副县长的冲突,可能是一种意识形态风险规避的策略。 这一点从姚金成的话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姚金成说:“现实题材的戏难写……难在表现时代矛盾和歌颂时代进步关系上把握不准关系。 ”[5]

作家莫言说,“我有一种偏见, 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 莫言指出,揭示丑恶的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前进有着很大的作用,只有全面地剖析人性,众人才能完成自我救赎[6]。笔者据此认为, 戏剧创作者要有直面社会矛盾的勇气, 要有通过创作活动展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责任和担当的自觉。就《重渡沟》而言,如果在第六场之后加入主人公马海明与损害群众利益的领导干部正面交锋的情节, 对于展现人民公仆一心为民的高贵品质将更有帮助。

四、结语

尽管豫剧现代戏《重渡沟》公仆形象的塑造存在一些缺憾,但瑕不掩瑜,创作者应用文学和艺术手段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人民公仆马海明清正廉洁、 一心为民的形象。 由于塑造了乡官马海明的光辉形象,《重渡沟》得以与《村官李天成》(塑造了村官李天成的形象)、《焦裕禄》(塑造了县委书记焦裕禄的形象)一起,被称为豫剧“公仆三部曲”。分析《重渡沟》公仆形象塑造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可以为当前和今后的戏曲现代戏创作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公仆村民群众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多让群众咧嘴笑
“只见公仆不见官”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一句话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